第102章 银锁的线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102章:银锁的线索

  苏念攥着那枚小银锁走出沈氏老宅时,秋阳正斜斜地挂在西天,把石板路上的梧桐叶染成半金半褐的模样。风卷着落叶擦过鞋面,她却浑然不觉,指尖反复摩挲着锁身“平安”二字的刻痕——那是母亲留给她唯一的遗物,是童年记忆里睡前摩挲着入眠的温热,如今却成了勾连起苏家与沈家隐秘过往的钥匙。

  她没有直接回租住的公寓,而是绕了三条老街,停在一家挂着“老冯银艺”木牌的铺子前。铺子门面不大,木门上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玻璃窗里摆着几样银镯、长命锁,样式都是旧时候的老款,与周围装修新潮的店铺格格不入。苏念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姑娘,看点什么?”柜台后传来苍老的声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用细棉线擦拭着一只银簪。他便是店主冯师傅,是苏念祖父生前常来的老友,也是业内少有的懂老银器修复与鉴定的手艺人。

  苏念走到柜台前,将银锁轻轻放在铺着深蓝色绒布的台面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冯爷爷,我想让您帮我看看这枚锁,您还记得我吗?我是苏敬山的孙女,苏念。”

  冯师傅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他眯着眼打量苏念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银簪,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凑近柜台仔细端详那枚银锁:“敬山的孙女?难怪看着面熟。这锁……是你母亲的东西吧?当年你母亲出嫁,你爷爷还来我这儿打了对银镯当陪嫁,跟这锁的样式很像。”

  苏念的心猛地一揪,眼眶瞬间发热。祖父从未跟她提过这些细节,可冯师傅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深处模糊的片段——小时候她曾在祖父的旧箱底见过一对银镯,上面的莲花纹与这银锁锁扣处的纹样如出一辙,只是后来再也没找到过。

  “冯爷爷,您说得对。”苏念稳住情绪,指尖轻轻点了点银锁的锁扣,“这锁是我小时候弄丢的,前些天意外看到它在别人手里,我想知道这锁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比如……藏着什么东西?”

  冯师傅闻言,眉头微微皱起,他拿起银锁,凑到窗边的自然光下,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放大镜,仔仔细细地检查锁身的每一处细节。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银锁上,反射出柔和的银光,锁扣处的莲花纹因为常年摩挲,边缘已有些圆润,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工匠的精湛手艺。

  “这锁是‘宝兴成’的活儿。”冯师傅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笃定,“‘宝兴成’是清末民初京城有名的银楼,专做达官贵人的定制银器,你看这‘平安’二字的刻法,线条细而不弱,拐角处藏着暗纹,是‘宝兴成’独有的‘铁线描’工艺。寻常人家的银锁可没有这么讲究。”

  苏念屏住呼吸,听冯师傅继续说下去。她知道祖父曾收藏过几件“宝兴成”的银器,却没想到母亲的这枚银锁竟也出自那里,这背后是否还有更深的渊源?

  冯师傅又用指尖敲了敲银锁的侧面,侧耳听着声音,眉头皱得更紧了:“不对,这锁的声音不对。”他说着,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各种细小的工具,“老银锁的锁芯都是实心的,敲起来声音应该是浑厚的,可这锁……你听。”

  他再次敲击银锁侧面,这次苏念听得真切,那声音比普通银器更清脆,尾音里还带着一丝细微的空响。冯师傅拿出一把特制的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插入锁芯的缝隙,轻轻一撬,只听“咔嗒”一声轻响,锁芯的一侧竟缓缓弹开,露出一个不足指甲盖大小的夹层。

  苏念的心跳瞬间加速,她紧紧盯着那个夹层,手心已经沁出了汗。冯师傅用镊子夹出一张叠得极小的纸条,纸条是米黄色的,纸质已经泛黄发脆,似乎一碰就会碎掉。他将纸条放在绒布上,用指尖轻轻展开,动作慢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纸条展开后,上面只有一行娟秀的小楷,字迹虽然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是“槐安路37号”五个字。苏念看到这行字时,瞳孔骤然收缩,几乎是脱口而出:“槐安路37号……那不是沈氏集团老宅的旧址吗?”

  冯师傅抬眼看了她一眼,将纸条轻轻推到她面前:“姑娘,这地址对你来说很重要?”

  “是……是很重要。”苏念的手指微微颤抖,她拿起纸条,凑近鼻尖,似乎能闻到淡淡的墨香与岁月的气息,“沈氏集团的老宅就在槐安路37号,我前段时间一直在那里修复文物。可这锁里为什么会藏着这个地址?冯爷爷,您知道‘宝兴成’当年会不会在银器里藏东西吗?”

  冯师傅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宝兴成’做银器讲究‘诚’,很少会在器物里藏私。不过清末那几年时局乱,有些人家会把重要的地址、信物藏在银器夹层里,一来银器不易损坏,二来不易引人注意。你这锁的夹层做得极为隐蔽,若不是我常年跟老银器打交道,也发现不了。”

  苏念拿着纸条,心里翻江倒海。母亲当年为什么要在银锁里藏下沈氏老宅的地址?这地址又指向什么?是藏着什么重要的东西,还是记录着什么秘密?她想起祖父日记里写的“银锁为证,恩怨难断”,难道这枚银锁里的纸条,就是解开恩怨的关键?

  “冯爷爷,谢谢您。”苏念将纸条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又把银锁捧在手心,“这锁和纸条对我太重要了,今天多亏了您。”

  冯师傅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姑娘,我跟你爷爷认识几十年,知道苏家这些年不容易。这老银器里藏着的往往不是宝贝,是麻烦。你要是遇到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能帮的我一定帮。”

  苏念眼眶一热,点了点头,又向冯师傅道谢后,才拿着银锁走出铺子。夕阳已经沉得更低了,老街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沿着街边慢慢走,指尖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纸条,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疑问。

  沈亦臻为什么会有她丢失的银锁?银锁里的地址为什么是沈氏老宅?母亲当年藏下这个地址,是为了让她找到什么?还有祖父日记里的“沈氏有恩于苏家,亦有愧于苏家”,这恩与愧,又和这银锁、这地址有什么关系?

  无数个疑问像一团乱麻,缠绕在苏念的心头。她走到街角的公交站,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突然想起沈亦臻那天在书房整理东西时的模样——他看到银锁时,脸上没有丝毫惊讶,似乎早就知道银锁的存在。他到底还知道些什么?

  苏念掏出手机,翻到沈亦臻的联系方式,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却迟迟没有按下。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口,是直接问他银锁的来历,还是先去槐安路37号看看?沈氏老宅如今虽然已经改造成了办公区,但旧址的主体建筑还在,或许能找到些线索。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沈亦臻发来的消息:“苏小姐,关于文物顾问的邀请,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如果有任何疑问,我们可以再谈。”

  苏念看着那条消息,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无论自己愿不愿意,这枚银锁、这个地址,已经把她和沈亦臻、和苏家与沈家的过往紧紧绑在了一起。她深吸一口气,回复道:“沈总,我想先去槐安路37号看看,有些事情想确认一下,或许看完之后,我就能给你答复了。”

  发送完消息,苏念收起手机,抬头望向远处的夜空。月亮已经悄悄爬上树梢,清冷的月光洒在街道上,给这座城市添了几分静谧。她握紧手中的银锁,转身朝着槐安路的方向走去——那里有她丢失的童年记忆,或许也藏着解开所有秘密的钥匙。

  走到槐安路37号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沈氏老宅的大门紧闭,门口的石狮子在路灯下显得格外威严,墙面爬满了常青藤,遮住了部分青砖,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苏念站在门口,看着门牌上“槐安路37号”的字样,与纸条上的地址分毫不差。

  她沿着围墙慢慢走,试图找到进入老宅的入口,却发现围墙很高,上面还装着监控,显然是经过精心安保的。就在她准备离开时,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围墙角落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似乎很久没有打开过了。

  苏念心中一动,走过去仔细查看那扇小门。门是木制的,上面的油漆已经剥落,门楣上刻着一个小小的莲花纹——和她银锁锁扣处的纹样一模一样!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难道这扇门就是银锁纸条所指向的地方?

  她试着推了推门,木门纹丝不动,显然是从里面锁上的。苏念又绕到门的另一侧,发现门后是老宅的后花园,如今已经改成了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几棵桂花树,此时正值金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苏念猛地转身,看到沈亦臻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脸上带着几分惊讶:“苏小姐?你怎么会在这里?”

  苏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纸条,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沈亦臻看到她手中的银锁,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却没有追问,只是走上前,指了指那扇小门:“你是在看这扇门?”

  “是……”苏念定了定神,决定不再隐瞒,“我在银锁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槐安路37号’,所以想来看看。这扇门……”

  “这扇门是老宅的后门,几十年没开过了。”沈亦臻接过话茬,手电筒的光束落在门楣的莲花纹上,“这莲花纹是沈家老宅独有的标记,当年建造老宅时,所有的门窗都刻着这个纹样,只是后来翻修,很多都被换掉了,只剩下这扇后门还保留着。”

  苏念看着门楣上的莲花纹,又看了看手中银锁的锁扣,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沈总,这银锁锁扣的莲花纹,和这扇门的纹样一模一样,这难道只是巧合吗?还有,你为什么会有这枚银锁?”

  沈亦臻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措辞。月光下,他的侧脸显得格外柔和,少了平日里的冷峻。“这枚银锁是我母亲留给我的。”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我母亲说,这是一位故人托付给她的,让她好好保管,等将来遇到合适的人再还回去。她没说故人是谁,也没说这锁的来历,我一直以为只是普通的信物,直到今天看到你对这锁的反应,才知道你就是这锁的主人。”

  苏念愣住了,她没想到银锁竟然是沈亦臻的母亲保管的,而母亲的故人,会不会就是她的母亲?如果是这样,那母亲和沈亦臻的母亲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母亲……她有没有说过这锁的故人姓什么?”苏念急切地问道。

  沈亦臻摇了摇头:“没有。我母亲去世得早,我那时候还小,没来得及问太多。”他顿了顿,看向苏念,“苏小姐,这锁里的纸条,你打算怎么处理?槐安路37号是沈家老宅,如果你想进去看看,我可以带你进去。”

  苏念看着沈亦臻真诚的眼神,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她知道,想要解开银锁的秘密,想要弄清楚苏家与沈家的过往,必须借助沈亦臻的帮助。她点了点头:“好,我想进去看看,尤其是这扇门后面的地方。”

  沈亦臻拿出钥匙,打开了大门,带着苏念走进老宅。夜色中的老宅格外安静,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他们穿过前厅,来到后花园,沈亦臻用钥匙打开了那扇后门的铁锁,轻轻推开了木门。

  门后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尽头有一扇小小的储物间门。沈亦臻打开储物间的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里面的景象——储物间里堆满了旧家具和箱子,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进来过了。

  苏念走进储物间,仔细查看每一个角落。她的目光落在一个靠墙的木箱上,木箱上的铜锁已经生锈,箱体上刻着一个模糊的标记,她走近一看,竟是“苏”字的篆书!

  “沈总,你看这个!”苏念激动地喊道。

  沈亦臻走过去,看着木箱上的“苏”字,也是一愣:“这木箱……我从未见过。老宅的储物间一直由管家打理,或许他知道些什么。”

  就在这时,苏念的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木箱的侧面,只听“咔嗒”一声轻响,木箱的侧面竟然弹出一个小小的抽屉。苏念和沈亦臻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沈亦臻小心翼翼地拉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锦盒。他打开锦盒,里面装着一枚玉佩,玉佩的纹样苏念再熟悉不过——正是她刚刚修复好的鸾鸟纹玉佩!只是这枚玉佩比她修复的那枚小一些,上面刻着的“百年之约”四个字,却与那枚玉佩的刻字完全一致。

  “这……这是怎么回事?”苏念震惊地看着两枚玉佩,“为什么这里还有一枚鸾鸟纹玉佩?”

  沈亦臻拿起那枚小玉佩,仔细查看:“我父亲曾说过,沈家有两枚鸾鸟纹玉佩,一枚是家族传承的信物,一枚是与故人约定的凭证。我一直以为传承的信物是你修复的那枚,没想到这里还有一枚。”

  苏念看着两枚玉佩,又看了看手中的银锁和口袋里的纸条,突然意识到,这枚银锁的线索,只是一个开始。槐安路37号的老宅里,还藏着更多关于苏家与沈家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或许就藏在这个刻着“苏”字的木箱里,藏在这两枚鸾鸟纹玉佩的背后。

  夜色渐深,老宅的储物间里,苏念和沈亦臻站在木箱前,看着手中的玉佩和银锁,心中都清楚,他们即将揭开的,不仅是两家百年的约定,更是一段跨越时光的恩怨与情谊。而这枚银锁带来的线索,只是这场探寻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