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新的开始-《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48章:新的开始

  秋意渐浓,京市的天空澄澈如洗,带着入秋后特有的清冽与明朗。沈氏集团总部大厦前,红毯铺陈,花篮簇拥,巨大的红色横幅在晨光中舒展,上面“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仪式”十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衬得整个广场都透着一股庄重而热烈的气息。

  大厦门口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华夏大地散落的文物瑰宝:从河西走廊出土的彩陶罐,釉色依旧鲜亮如昔;到江南水乡古墓中发现的织锦,针脚细密,纹样繁复;再到西北荒漠古城墙的残垣断壁,砖缝间还嵌着千年前的风沙。每一幅画面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无声地诉说着文明的传承与沧桑,让前来参加仪式的嘉宾们未入会场,便已沉浸在这份跨越时空的庄严之中。

  苏念站在大厦二楼的休息室窗前,望着楼下陆续抵达的人群,指尖轻轻摩挲着胸前佩戴的一枚小巧的玉琮吊坠。这枚玉琮是她外婆留下的遗物,青绿色的玉质上带着淡淡的水纹,历经岁月打磨,愈发温润通透。外婆曾是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小时候,她常常趴在修复室的案边,看外婆戴着放大镜,用细如发丝的工具,一点点修补破碎的瓷片、残破的字画。那些原本残缺不全的文物,在外婆手中重获新生的模样,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在想什么?”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覆在她的肩上,沈亦臻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熟悉的安心感。

  苏念转过身,看向身侧的男人。他今天穿了一身深灰色西装,衬得身形愈发挺拔修长,平日里略显凌厉的眉眼,此刻却带着柔和的笑意,眼底映着她的身影,满是宠溺与支持。“在想外婆,如果她看到今天的场面,一定会很开心。”她的声音轻轻柔柔,带着一丝哽咽。

  沈亦臻抬手,轻轻拭去她眼角未落下的泪珠,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她一定在看着你。你现在做的事情,比任何时候都更能让她骄傲。”他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画面,“而且,我会一直陪着你。”

  苏念望着他深邃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最初相识时的误会与试探,到后来携手面对风雨,共同守护那些珍贵的文物,再到如今一起筹备这个基金会,一路走来,他们的心意早已紧紧相连。她知道,这个文物保护基金会,不仅仅是她的梦想,更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下去了。”沈亦臻牵起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递过来,给了她满满的力量。

  苏念深吸一口气,点点头,抬手理了理身上的米白色西装套裙。这套裙子是沈亦臻特意为她挑选的,简约大方,又不失温婉,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她身上那份沉静而坚定的气质。她对着镜子最后整理了一下头发,确认没有任何不妥后,便跟着沈亦臻一同走出了休息室。

  电梯缓缓下降,镜面倒映出两人相握的手,十指紧扣,密不可分。苏念能清晰地感受到沈亦臻掌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既紧张又期待的情绪。她知道,从今天起,她的人生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注定与文物保护紧紧相连,与眼前这个男人并肩同行。

  仪式现场早已座无虚席。受邀而来的嘉宾涵盖了各个领域:有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馆长、文物修复专家;有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学者、教授;有长期关注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慈善家;还有不少媒体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准备记录下这个重要的时刻。

  当苏念和沈亦臻并肩走进会场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紧接着,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苏念微微颔首,向在场的嘉宾们致意,脸上带着从容而温和的笑容。

  两人走到主席台中央的位置坐下。主席台背景板上,除了基金会的名称,还有一幅融合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图案,象征着文物保护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用激昂而庄重的声音介绍了基金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无数珍贵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诸多威胁,保护文物刻不容缓。沈氏集团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始终关注文化传承与保护事业。今天,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正是沈氏集团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的话语引发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沈氏集团董事长沈振宏上台致辞。他穿着一身黑色西装,精神矍铄,目光坚定:“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我深感荣幸与自豪。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沈氏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此次成立文物保护基金会,投入首批资金五亿元,后续还将根据基金会的发展需要持续注资,就是希望能够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沈振宏的目光转向苏念和沈亦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由苏念女士担任会长,我的儿子沈亦臻先生担任名誉会长。苏念女士对文物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专业的认知,这些年来,她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亦臻作为沈氏集团的继承人,始终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我相信,在他们两人的带领下,基金会一定能够蓬勃发展,为文物保护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台下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嘉宾纷纷向苏念和沈亦臻投去赞赏的目光。苏念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但心中的信念也愈发坚定。

  随后,主持人邀请苏念上台发言。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一步步走向发言台。聚光灯下,她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眼神清澈而坚定。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苏念的声音清晰而温和,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的每个角落,“首先,我要感谢沈氏集团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大力支持,感谢沈董事长的信任,也感谢在场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今天的成立仪式。”

  她微微鞠躬,继续说道:“我从小在博物馆长大,我的外婆是一名文物修复师。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看着外婆坐在案前,小心翼翼地修补那些破碎的文物。在她的手中,原本残缺的瓷瓶重新变得完整,褪色的字画恢复了往日的光彩。那时候我就觉得,文物修复师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历史重新‘说话’。”

  苏念的目光扫过台下,语气中带着真挚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冰冷的器物,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记录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次文物的损坏,都是一段历史的缺失。然而,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偏远地区的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量珍贵文物因自然侵蚀而日渐损坏;文物修复人才短缺,许多传统的修复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人为破坏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说到这里,苏念的语气变得愈发坚定:“正是因为这些现状,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整合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为文物保护事业添砖加瓦。作为基金会的会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使命光荣。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与名誉会长沈亦臻先生携手,带领基金会全体成员,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我们将组织专业的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尤其是文物资源丰富但保护条件有限的偏远地区,对散落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详细的文物档案。同时,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对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文物搭建安全的‘避风港’。”

  “第二,推动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将邀请国内外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开展文物修复公益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同时,鼓励修复师在坚守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率,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第三,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我们将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公益讲座、线上科普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形成‘人人爱文物、人人护文物’的良好社会氛围。”

  苏念的发言真挚而恳切,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台下的嘉宾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称赞,掌声一次次响起,将仪式的气氛推向高潮。

  发言结束后,沈亦臻上台发言。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却同样充满了诚意:“各位来宾,大家好!作为基金会的名誉会长,我将全力支持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为苏念会长保驾护航。沈氏集团将作为基金会最坚实的后盾,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我相信,在苏念的带领下,在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不负众望,让更多的文物重焕光彩,让华夏文明的根脉得以延续。”

  沈亦臻的目光始终落在苏念身上,那份坚定不移的支持与信任,让苏念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接下来,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沈振宏、苏念、沈亦臻三人共同揭开了覆盖在“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牌匾上的红绸。当金色的牌匾映入众人眼帘时,全场掌声雷动,闪光灯此起彼伏,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仪式结束后,嘉宾们纷纷上前向苏念和沈亦臻表示祝贺。故宫博物院的张院长握着苏念的手,欣慰地说:“苏会长,恭喜基金会成立!你年轻有为,又对文物保护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和清晰的规划,我们对你充满期待。故宫博物院愿意与基金会展开深度合作,一起为文物保护事业努力。”

  “谢谢张院长的支持!”苏念真诚地说道,“故宫博物院是文物保护的标杆,以后还要多向您和各位专家请教。”

  几位来自偏远地区博物馆的馆长也围了过来,激动地说:“苏会长,沈会长,非常感谢你们成立这个基金会!我们那里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有限,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很多文物都在慢慢损坏。现在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苏念看着他们眼中的期盼,心中愈发坚定了信念:“各位馆长请放心,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团队前往各地进行普查,优先对濒危文物进行保护。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让任何一件珍贵文物在我们手中消失。”

  沈亦臻站在苏念身边,适时补充道:“后续我们会建立专门的合作通道,各位有任何需求,都可以直接与基金会联系。资金和技术方面,我们会全力保障。”

  嘉宾们纷纷表示愿意与基金会展开合作,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送走最后一位嘉宾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大厦的玻璃窗,洒在苏念和沈亦臻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两人并肩走在空旷的会场里,脚下的红毯被踩得轻轻作响。“今天真的很顺利。”苏念轻声说道,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沈亦臻停下脚步,转过身,轻轻将她拥入怀中:“辛苦你了。你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所有人都对你充满了信心。”

  苏念靠在他的胸膛上,听着他有力的心跳声,心中一片安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你,没有沈氏集团的支持,就没有这个基金会。”

  “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沈亦臻低头,在她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你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苏念抬起头,望着他温柔的眼眸,用力地点了点头。她知道,基金会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有沈亦臻在身边,她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念和沈亦臻全身心地投入到基金会的工作中。他们首先组建了基金会的核心团队,成员包括文物保护专家、修复师、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为了确保团队的专业性,他们还特意从全国各地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文物保护专家担任基金会的顾问,为基金会的各项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

  团队组建完成后,苏念和沈亦臻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共同制定文物保护计划。会议室内,巨大的地图铺在桌面上,上面标注着全国各地的文物资源分布情况。

  “根据前期的调研,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文物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保护条件有限;二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地区的古建筑、古遗址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三是水下文物,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下文物被发现,但保护难度极大。”苏念指着地图上的标注,向团队成员介绍道。

  沈亦臻补充道:“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保护计划应该分阶段、分重点进行。第一阶段,先用半年的时间,对西北、西南地区的濒危文物进行普查和抢救性保护;第二阶段,与历史文化名城合作,开展古建筑、古遗址的修复与保护工作;第三阶段,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持水下文物的保护与研究。”

  “同时,文物修复公益培训也要同步推进。”苏念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几个培训基地,邀请顶尖的修复专家授课,面向社会招生,重点培养偏远地区的文物保护人员和有志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年轻人。培训内容既要包括传统的修复技艺,也要涵盖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团队成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室内讨论热烈。苏念和沈亦臻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断完善着保护计划的细节。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一份详细而可行的文物保护计划终于确定下来。

  计划制定完成后,苏念和沈亦臻立刻带领团队展开了行动。他们兵分几路,前往西北、西南等地区进行文物普查。

  苏念亲自带队前往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着名的文化遗产,洞内的壁画和彩塑历经千年,面临着风化、褪色等严重威胁。当苏念走进莫高窟的洞窟时,看着那些色彩斑驳的壁画,心中充满了震撼与心疼。

  “苏会长,你看这边。”一位当地的文物保护人员指着一幅壁画说道,“这幅壁画是唐代的作品,色彩原本非常鲜艳,但由于长期受到风沙侵蚀和湿度变化的影响,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褪色和剥落。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进行保护,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苏念凑近仔细观察,只见壁画上的人物面容已经有些模糊,衣袂上的色彩也变得暗淡无光。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洞窟的墙壁,指尖能感受到墙面的粗糙与脆弱。“这些壁画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好它们。”苏念的语气坚定,“我们基金会会投入资金,邀请国内外顶尖的壁画保护专家前来指导,同时为你们配备最先进的保护设备,尽快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当地的文物保护人员听到这话,激动得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终于有信心保住这些珍贵的壁画了!”

  在敦煌的日子里,苏念每天都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各个洞窟进行普查,详细记录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的保存状况,建立起完整的文物档案。白天,她顶着烈日穿梭在各个洞窟之间,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毫不在意;晚上,她还要和团队成员一起整理普查数据,讨论保护方案,常常忙到深夜。

  沈亦臻则带队前往云南丽江。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内的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面临着火灾、虫蛀等诸多威胁。沈亦臻一到丽江,就立刻投入到普查工作中。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走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对每一座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下建筑的破损情况和安全隐患。

  在普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一座清代的四合院已经严重破损,屋顶的瓦片多处脱落,梁柱也出现了腐朽的迹象。“这座四合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果不及时修复,很快就会坍塌。”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沈亦臻当即决定,将这座四合院列为首批修复项目。他立刻联系基金会的技术团队,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修复工作一定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有风貌。”沈亦臻叮嘱道,“同时,要加强对古城内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防范火灾、虫蛀等风险。”

  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沈亦臻还特意从北京邀请了着名的古建筑修复专家前来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修复团队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对四合院进行了精心的修复。从选材、下料到施工、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在苏念和沈亦臻的带领下,基金会的文物普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进展顺利。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西北、西南地区的二十余处濒危文物点都完成了初步普查,十三个紧急修复项目陆续启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保护团队已经搭建起专业的温湿度调控系统,用纳米技术对褪色壁画进行加固;丽江那座清代四合院的屋顶瓦片全部更换为传统工艺烧制的青瓦,腐朽的梁柱也换成了同材质的百年老木,雕梁画栋的原貌被小心翼翼地还原。

  苏念从敦煌回到京市时,脸上带着明显的晒痕,眼底却闪烁着明亮的光。沈亦臻早已在机场等候,看到她走出抵达口,立刻快步上前,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行李箱,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皱了皱眉:“那边昼夜温差大,怎么不多穿点?”

  “忙着赶进度,没顾上。”苏念笑了笑,眼底的疲惫藏不住,“不过成果很显着,壁画的褪色速度已经控制住了,接下来就是慢慢修复。”她顿了顿,好奇地问,“你那边怎么样?丽江的四合院修得怎么样了?”

  “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沈亦臻牵着她的手走向停车场,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昨天施工队发来照片,雕花的雀替已经装回去了,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当地的老人看了都哭了,说以为再也见不到老宅子的模样了。”

  苏念听得心头一暖:“真好,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啊。”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回京市市区的路上,苏念靠在座椅上,翻看着手机里敦煌壁画的对比照片,沈亦臻偶尔侧过头,看她专注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等红灯时,他忽然开口:“公益培训的选址已经定下来了,在西安、成都、洛阳三个古都各设一个培训基地,下个月就能启动第一期招生。”

  “真的?”苏念立刻坐直了身子,眼中满是惊喜,“师资都联系好了吗?”

  “嗯,故宫的张院长已经答应担任总顾问,还推荐了六位资深修复师授课,另外我还联系了几位海外的专家,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授课。”沈亦臻递给她一份文件,“这是课程设置初稿,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苏念接过文件,仔细翻阅起来。课程涵盖了陶瓷修复、书画修复、古建筑修复、金属器修复等多个方向,既有传统技艺的实操教学,也有现代科技检测、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等理论课程。“太全面了!”苏念忍不住赞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坚守传统,又能适应现代文物保护的需求。”

  “还有一个惊喜。”沈亦臻发动车子,语气带着几分神秘,“我们和国家文物局达成了合作,培训结业考核合格的学员,会获得国家认可的文物修复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基金会会推荐他们到各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苏念眼睛一亮:“这太好了!很多年轻人想从事这个行业,但苦于没有门路,有了这个保障,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报名。”

  回到家,苏念洗了个热水澡,换上舒适的家居服,便和沈亦臻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完善公益培训的招生方案。“招生对象要放宽一些,不仅面向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面向退伍军人、返乡青年,只要对文物保护有热情、有耐心,都可以报名。”苏念说道,“偏远地区的学员,我们要提供食宿补贴和交通补助,不能让经济条件成为他们的阻碍。”

  沈亦臻点点头,在电脑上记录下来:“我已经让财务部门预留了专项补贴资金,另外,每个培训基地都配备了最先进的实操设备,还有专门的材料库,保证学员们有足够的练习机会。”

  两人一直忙到深夜,窗外的京市早已灯火璀璨。苏念伸了个懒腰,靠在沈亦臻的肩膀上,轻声说:“有时候觉得像在做梦,小时候看着外婆修复文物,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做这么大的事情。”

  沈亦臻侧过头,轻轻吻了吻她的发顶:“这不是梦,是你一直以来的坚持和热爱换来的。而且,我们才刚刚开始。”

  公益培训的招生信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一周时间,三个培训基地的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三千人。苏念和沈亦臻亲自参与了面试工作,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眼中都带着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憧憬与渴望。

  有一个来自甘肃农村的小伙子,叫李磊,他的家乡附近有一座唐代的石窟,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耍,看着石窟里的佛像被风化,心里一直很着急。“我想学会修复技术,回去保护我们家乡的石窟,让后代也能看到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李磊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还有一位叫陈曦的女孩,是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专攻国画,她对古书画修复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把自己的专业和文物修复结合起来,让那些破损的古画重新绽放光彩。”

  面试结束后,苏念感慨道:“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文物保护事业,我真的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根脉有人传承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沈亦臻握着她的手,“等第一期学员结业,他们会成为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第一期公益培训正式开班那天,西安培训基地彩旗飘扬。苏念和沈亦臻一起出席了开班仪式。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三百名朝气蓬勃的学员,苏念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各位学员,欢迎你们加入文物保护的大家庭。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工作,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与传承。希望你们在这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用你们的双手,让更多的文物重焕光彩,让华夏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台下的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掌声经久不息。开班仪式结束后,苏念和沈亦臻走进了实操教室。学员们已经开始了基础训练,有的在练习打磨瓷片,有的在学习辨识颜料,每个人都学得格外认真。

  故宫的张院长正在指导学员们观察古陶瓷的釉色,看到苏念和沈亦臻进来,笑着迎了上来:“苏会长,沈会长,你们看,这些年轻人都很有灵气,只要好好培养,将来都是文物保护事业的栋梁之才。”

  “还要辛苦张院长和各位老师多费心。”苏念真诚地说道。

  沈亦臻看着学员们专注的模样,补充道:“如果教学过程中需要任何支持,无论是设备还是材料,基金会都会全力配合。”

  在培训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基金会的文物保护计划也在持续展开。苏念和沈亦臻又先后带队前往山西平遥、河南洛阳等地,开展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工作。

  在平遥古城,他们发现部分古建筑的墙体出现了裂缝,地基也有下沉的迹象。沈亦臻立刻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勘察,制定了加固修复方案。为了不影响古城的正常游览,修复工作都在夜间进行。苏念和沈亦臻常常深夜还在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确保修复工作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有一次,夜间突降暴雨,施工现场的脚手架被雨水冲刷,存在安全隐患。沈亦臻冒着大雨,和施工人员一起加固脚手架,浑身都湿透了也毫不在意。苏念拿着雨衣赶到现场时,看到他淋得像落汤鸡,又心疼又生气:“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要是出了意外怎么办?”

  沈亦臻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没事,我身体好着呢。这些古建筑是祖宗留下的宝贝,可不能出一点差错。”

  苏念无奈地叹了口气,把雨衣递给他:“快穿上,别感冒了。剩下的工作让施工人员来做,我们在旁边看着就好。”

  在两人的带领下,平遥古城的古建筑加固修复工作顺利完成。修复后的古建筑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当地的居民和游客都纷纷点赞。

  与此同时,基金会的宣传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文物保护公益展”,通过实物展示、VR体验、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展览上,那些经过修复的文物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对比照片,让观众们深受震撼。

  在京市的展览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苏念的手,激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亲眼见过很多珍贵的文物因为得不到保护而损坏,心里一直很遗憾。现在看到你们做的这些事,我真的太感动了,我们的文物有救了,我们的文化有救了!”

  苏念握着老人的手,眼眶湿润:“谢谢您的认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文物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只是接过了接力棒。”

  展览期间,基金会还发起了“我为文物捐一元”的公益活动,呼吁公众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筹集到了两千多万元的善款。这些善款被全部用于偏远地区的文物普查和修复工作。

  随着基金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联系苏念和沈亦臻,希望能够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有一家科技公司捐赠了一批先进的文物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基金会普查和修复工作的效率;有几位着名的艺术家举办了公益画展,将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基金会;还有不少志愿者主动报名,加入到文物保护的宣传和实践工作中。

  一年后,沈氏集团文物保护基金会召开了年度总结大会。会议上,苏念公布了基金会成立一年来的成果:完成了全国五十个地区的文物普查,建立了详细的文物档案;启动了三十个文物修复项目,其中十五个已经顺利竣工;举办了八期文物修复公益培训,培养了两千多名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开展了十二场文物保护公益展,累计吸引了超过一百万观众参观。

  看着这些沉甸甸的成果,在场的所有人都倍感振奋。沈振宏坐在台下,看着苏念和沈亦臻并肩站在主席台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基金会不仅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沈亦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总结大会结束后,苏念和沈亦臻一起登上了基金会总部的顶楼。站在露台上,俯瞰着京市的繁华景象,秋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带来阵阵凉意。

  “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苏念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感慨。

  沈亦臻从身后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是啊,这一年我们一起走过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成就感。”

  “还记得我们刚成立基金会的时候,我还很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苏念转过身,看着沈亦臻的眼睛,“是你一直支持我、鼓励我,陪着我一起面对所有的困难。”

  “傻瓜,我们是夫妻,本来就该并肩同行。”沈亦臻轻轻抚摸着她的脸颊,“而且,我一直都相信你,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苏念靠在他的怀里,感受着他温暖的怀抱,心中充满了幸福与安宁。她知道,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今天的成果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他们去保护,更多的技艺需要他们去传承,更多的人需要他们去影响。

  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知道,只要沈亦臻在身边,只要有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他们就一定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让那些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珍贵文物,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光彩。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两人的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们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有沉睡的文物,有传承的使命,有无限的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段永不落幕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