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李木槿也没闲着。
脆柿子家里每天都能吃,大家吃腻了。
她看着全部变红,但还有些硬硬的柿子,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做柿子的法子——柿饼。
瞬间。
她激动了起来。
柿饼这个东西,只要保存得当,可以放好久。
她晒一些柿饼,一来藏在地窖里,二来可以挣外快。
她手里钱不多了。
一百两银票已经全部换成了银子,藏在了钱柜子里。
她手里还剩下五十两银子不到。
等买完粮食,估计只剩二十两银子了。
虽然,屏风有六十两银子的进账,但这要等到明年一月份去了。
如今,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囤完粮食和盐,她还想囤一些油、糖和肉。
于是。
她抽空,去山上的柿子林摘了一背篓柿子回来。
“大姐,你摘这么多柿子回来干嘛?”赵氏疑惑:“拿来泡脆柿吗?”
“不是。”
李木槿摇头:“我打算做柿饼。”
“柿饼?”王氏插话:“这是什么东西?”
李木槿简单解释:“和脆柿子一样,也是柿子的一种吃法,北方那边的。”
“这样啊。”
王氏了然,嘀咕:“北方怎么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不等李木槿说什么,赵氏理所当然道:“北方的长安城可是咱们大宁朝的国都,天子脚下,是整个大宁朝最繁华的地方,肯定是什么好东西都有。”
王氏深以为然:“也是。”
李木槿:“……”你们这是封建迷信。泡脆柿是有的,柿饼,还真没有!
不过。
她自然不会自己拆穿自己。
先将摘回来的柿子洗干净,她拿出菜刀,仔细的削皮。
注意,不能把柿子蒂给去掉。
赵氏和王氏第一次见这种做法,都面露惊奇:“这柿饼要削皮?”
“柿饼,饼子的形状,莫非是要压扁?”
李木槿好笑摇头:“当然不是,削了皮后用开水烫一下柿子,然后再用绳子串起来,绑在屋檐下……”
她简单解释了做法。
赵氏和王氏听得认真,也主动帮起忙来。
李木槿第一次没摘多少,就摘了五百斤,三人处理了两天,全部都挂在了李木槿屋外的屋檐下,远远望过去,就像是挂上了一个个小灯笼。
平平和安安对这些“小灯笼”尤其感兴趣,只要一见了,就伸出小手去抓。
李木槿任由他们抓。
反正,这些柿子每天都得捏一捏,就当作给它们按摩了。
七日之后。
柿饼可以吃了。
李木槿摘下一个尝了尝,不由得点头:“好吃。”
柿饼晒干了水分,要比新鲜的柿子还要甜。
而且,还多了一股软糯的口感。
“爹、娘、弟妹,你们尝尝……”
李当归几人吃了,都惊艳不已。
“这柿饼好甜啊~”
“是啊,比新鲜的软柿子还要甜得多。”
“没想到,这柿饼是这个味道……”
“……”
赵氏眼睛一亮:“大姐,这柿饼也可以拿去卖呀。”
李木槿正要说这个:“当然可以了。”
“你们觉得有人会买吗?”
赵氏毫不犹豫:“我肯定买。”
王氏想了想说:“这柿饼又新奇又好吃,只要不太贵,我也会买些。”
李当归更不用说了。
“肯定的,买!”
李木槿:“那等做好了,就拿去卖。”
赵氏敏锐的察觉到了她的话,不可置信:“还没做好?”
王氏和李当归也惊讶不已。
“什么意思?”
“这柿饼好没有弄好吗?”
李木槿笑着点头:“没错,还得捂一捂白霜,这样才算完成。”
赵氏抽了一口气:“嘶,现在都这么好吃了,捂完那个啥霜,还能有多好吃?”
李木槿失笑:“那倒没有。”
“只是,捂白霜是为了另一个好处。”
“什么?”
李木槿神秘兮兮:“你们到时候看了就知道了。”
她让王氏几人帮着把绳子取下来,拿出几个竹兜,下面铺上她保存下来的柿子皮,这柿子皮也是用开水烫过的,将柿饼铺在柿子皮上,再用一层柿子皮盖上,放进屋里。
放在她的屋子。
她的屋子总共三间房,就住了她和平平安安母子三个,最外间的房子没怎么用,正好用来放竹兜。
这正中李木槿下怀。
到时候,她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将柿饼转移到下方的地窖里。
……
十月半。
是个让李木槿格外激动的日子。
她囤的足够三年的粮食,全部囤完了,盐也囤了足够一年吃的。
盐每次囤五斤。
不占地方,她每次都偷偷带回了家,已经藏在了地窖里。
粮食,现在全部堆放在天河镇的宅子里。
她有意识的。
在囤够了宅子的粮食后。
剩下的一半,全部堆放在宅子地面上的屋子里。
接下来。
她的任务是不动声色将粮食转移这边的地窖中来。
这是个大工程。
但,时间充足,完全不用着急。
她可以慢慢来。
不用再每隔一日去一趟镇上,李木槿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李当归、王氏和赵氏却忙碌了起来,就连李川贝,也特意从武馆请了假回来。
因为。
收水稻了。
家里总共是十二亩地,现在天气冷,土地也硬,效率没有夏天高,一天下来,最多能收完两亩地。
这还是有李川贝帮忙的情况下。
李木槿自告奋勇要帮忙,可是,家里人都不要她去,让她照顾两个孩子。
她也只能接受家人们的好意。
趁着家里白天没人在家,她偷偷去了几趟镇上,将镇上的一万多斤粮食运了回来,放进了地窖里。
看着满满当当的地窖,她心满意足。
除此之外。
家里人干活儿辛苦。
李木槿每天想法子给他们做好吃的:红烧肉、回锅肉、水煮肉片、白菜炖猪肉粉条……
一场抢收下来,李当归几人倒是没瘦太多。
……
“今年天公作美,咱们割稻子这几天都没下雨,去年这个时候真是每天下雨,冷得人骨头缝都是冷得,逼得大家只能提前收割稻子。”
“可不是?”
“去年稻子怎么也晒不干,收粮官好不高兴,里正说了好多好话才饶过我们。”
“不过,我估计快要下雨了。”
“以往都该下了,我只希望,再晚几天,等我们把稻谷晒干。”
“美得你!”
“……”
几天过去,家里的稻谷晒干了,但还是没下雨。
村里人感到惊奇,家家户户都在讨论,都觉得高兴。
李木槿看着众人的笑脸,脸色沉默,想起一句诗:世人皆醉我独醒。
李木槿也没闲着。
脆柿子家里每天都能吃,大家吃腻了。
她看着全部变红,但还有些硬硬的柿子,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做柿子的法子——柿饼。
瞬间。
她激动了起来。
柿饼这个东西,只要保存得当,可以放好久。
她晒一些柿饼,一来藏在地窖里,二来可以挣外快。
她手里钱不多了。
一百两银票已经全部换成了银子,藏在了钱柜子里。
她手里还剩下五十两银子不到。
等买完粮食,估计只剩二十两银子了。
虽然,屏风有六十两银子的进账,但这要等到明年一月份去了。
如今,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囤完粮食和盐,她还想囤一些油、糖和肉。
于是。
她抽空,去山上的柿子林摘了一背篓柿子回来。
“大姐,你摘这么多柿子回来干嘛?”赵氏疑惑:“拿来泡脆柿吗?”
“不是。”
李木槿摇头:“我打算做柿饼。”
“柿饼?”王氏插话:“这是什么东西?”
李木槿简单解释:“和脆柿子一样,也是柿子的一种吃法,北方那边的。”
“这样啊。”
王氏了然,嘀咕:“北方怎么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不等李木槿说什么,赵氏理所当然道:“北方的长安城可是咱们大宁朝的国都,天子脚下,是整个大宁朝最繁华的地方,肯定是什么好东西都有。”
王氏深以为然:“也是。”
李木槿:“……”你们这是封建迷信。泡脆柿是有的,柿饼,还真没有!
不过。
她自然不会自己拆穿自己。
先将摘回来的柿子洗干净,她拿出菜刀,仔细的削皮。
注意,不能把柿子蒂给去掉。
赵氏和王氏第一次见这种做法,都面露惊奇:“这柿饼要削皮?”
“柿饼,饼子的形状,莫非是要压扁?”
李木槿好笑摇头:“当然不是,削了皮后用开水烫一下柿子,然后再用绳子串起来,绑在屋檐下……”
她简单解释了做法。
赵氏和王氏听得认真,也主动帮起忙来。
李木槿第一次没摘多少,就摘了五百斤,三人处理了两天,全部都挂在了李木槿屋外的屋檐下,远远望过去,就像是挂上了一个个小灯笼。
平平和安安对这些“小灯笼”尤其感兴趣,只要一见了,就伸出小手去抓。
李木槿任由他们抓。
反正,这些柿子每天都得捏一捏,就当作给它们按摩了。
七日之后。
柿饼可以吃了。
李木槿摘下一个尝了尝,不由得点头:“好吃。”
柿饼晒干了水分,要比新鲜的柿子还要甜。
而且,还多了一股软糯的口感。
“爹、娘、弟妹,你们尝尝……”
李当归几人吃了,都惊艳不已。
“这柿饼好甜啊~”
“是啊,比新鲜的软柿子还要甜得多。”
“没想到,这柿饼是这个味道……”
“……”
赵氏眼睛一亮:“大姐,这柿饼也可以拿去卖呀。”
李木槿正要说这个:“当然可以了。”
“你们觉得有人会买吗?”
赵氏毫不犹豫:“我肯定买。”
王氏想了想说:“这柿饼又新奇又好吃,只要不太贵,我也会买些。”
李当归更不用说了。
“肯定的,买!”
李木槿:“那等做好了,就拿去卖。”
赵氏敏锐的察觉到了她的话,不可置信:“还没做好?”
王氏和李当归也惊讶不已。
“什么意思?”
“这柿饼好没有弄好吗?”
李木槿笑着点头:“没错,还得捂一捂白霜,这样才算完成。”
赵氏抽了一口气:“嘶,现在都这么好吃了,捂完那个啥霜,还能有多好吃?”
李木槿失笑:“那倒没有。”
“只是,捂白霜是为了另一个好处。”
“什么?”
李木槿神秘兮兮:“你们到时候看了就知道了。”
她让王氏几人帮着把绳子取下来,拿出几个竹兜,下面铺上她保存下来的柿子皮,这柿子皮也是用开水烫过的,将柿饼铺在柿子皮上,再用一层柿子皮盖上,放进屋里。
放在她的屋子。
她的屋子总共三间房,就住了她和平平安安母子三个,最外间的房子没怎么用,正好用来放竹兜。
这正中李木槿下怀。
到时候,她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将柿饼转移到下方的地窖里。
……
十月半。
是个让李木槿格外激动的日子。
她囤的足够三年的粮食,全部囤完了,盐也囤了足够一年吃的。
盐每次囤五斤。
不占地方,她每次都偷偷带回了家,已经藏在了地窖里。
粮食,现在全部堆放在天河镇的宅子里。
她有意识的。
在囤够了宅子的粮食后。
剩下的一半,全部堆放在宅子地面上的屋子里。
接下来。
她的任务是不动声色将粮食转移这边的地窖中来。
这是个大工程。
但,时间充足,完全不用着急。
她可以慢慢来。
不用再每隔一日去一趟镇上,李木槿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李当归、王氏和赵氏却忙碌了起来,就连李川贝,也特意从武馆请了假回来。
因为。
收水稻了。
家里总共是十二亩地,现在天气冷,土地也硬,效率没有夏天高,一天下来,最多能收完两亩地。
这还是有李川贝帮忙的情况下。
李木槿自告奋勇要帮忙,可是,家里人都不要她去,让她照顾两个孩子。
她也只能接受家人们的好意。
趁着家里白天没人在家,她偷偷去了几趟镇上,将镇上的一万多斤粮食运了回来,放进了地窖里。
看着满满当当的地窖,她心满意足。
除此之外。
家里人干活儿辛苦。
李木槿每天想法子给他们做好吃的:红烧肉、回锅肉、水煮肉片、白菜炖猪肉粉条……
一场抢收下来,李当归几人倒是没瘦太多。
……
“今年天公作美,咱们割稻子这几天都没下雨,去年这个时候真是每天下雨,冷得人骨头缝都是冷得,逼得大家只能提前收割稻子。”
“可不是?”
“去年稻子怎么也晒不干,收粮官好不高兴,里正说了好多好话才饶过我们。”
“不过,我估计快要下雨了。”
“以往都该下了,我只希望,再晚几天,等我们把稻谷晒干。”
“美得你!”
“……”
几天过去,家里的稻谷晒干了,但还是没下雨。
村里人感到惊奇,家家户户都在讨论,都觉得高兴。
李木槿看着众人的笑脸,脸色沉默,想起一句诗:世人皆醉我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