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朝堂的狂风暴雨,并未因皇帝那“最后一搏”的决断而真正平息。弹劾陆文渊、要求严惩孟璟的奏章,依旧如同阴云般堆积在通进银台司。西疆道传来的每一份战报、每一次小的失利,都会被反对者无限放大,成为攻击的弹药。陆文渊深知,坐在临安的枢密院值房里运筹帷幄,已经无法应对西疆如此糜烂复杂的局面,也无法堵住朝堂之上那万千悠悠之口。再精妙的棋局,若执棋者远离棋盘,也终将失控。
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在他心中酝酿成熟。
朝堂请行:以身为注
在一次气氛压抑的常朝上,当又有御史喋喋不休地指责西疆方略时,陆文渊缓缓出列,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辩解,而是直接面向御座,深深一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陛下,西疆之事,纷纭至今,皆因臣谋划不周,孟璟执行不力所致。臣,无颜再立于朝堂之上空发议论。恳请陛下,准许臣卸任枢密副使之职,以……钦差安抚使之名,亲赴西疆,代天巡狩,全权处置一切军政要务!臣,愿立军令状,若不能平定西疆乱局,理顺民政,臣……愿老死边陲,永不还朝!”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以陆文渊如今的身份地位(实际上的宰相之一,帝国西进战略的总设计师),年过花甲之龄,竟然要亲自前往那叛乱四起、危机四伏的西疆绝域?这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世英名,全部押了上去!
就连一直攻讦他的李纲等人,也一时语塞。他们可以指责陆文渊政策失误,却无法质疑他此刻挺身而出的担当与勇气。皇帝赵昀更是震动,他看着殿下那位须发已见斑白、却目光坚定的老臣,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这是陆文渊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帝国、也为他自己,做最后一搏。
“准!”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朕,加封你为西疆道经略安抚大使,持节,总督西疆一切军政事务!孟璟以下,皆听节制!朕,在临安,等你的好消息!”
万里西行:白发钦差的征程
没有过多的准备和仪仗,陆文渊只带了韩震等数十名绝对忠诚的护卫和核心幕僚,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临安。他们没有选择相对舒适的官船和驿道,而是轻车简从,一路换马不换人,经关中,过河西,出玉门,直扑西疆。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陆文渊不再是那个稳坐枢密院、挥斥方遒的宰执,而是一个饱受颠簸、满面风霜的老者。但他那双深邃的眼睛,却比在临安时更加锐利,仿佛要穿透这万里黄沙,看清西疆乱局的根源。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河西走廊尚算安稳,但一出玉门关,肃杀荒凉之气便扑面而来。废弃的烽燧,零星可见的白骨(人畜皆有),以及那些面有菜色、眼神惶恐的零星屯民和商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不宁。
抵达定西:无声的威慑
当陆文渊一行人风尘仆仆、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定西城下时,整个城池都震动了。
孟璟率领文武官员出城迎接,他看到那位从马车中缓缓走出、虽疲惫却威严不减的恩师(或前辈),眼眶瞬间红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末将(卑职)无能,劳烦恩相亲涉险地!罪该万死!”
陆文渊没有立刻扶他,目光缓缓扫过孟璟身后那些神色各异的官员——有惭愧,有敬畏,有期待,或许……也有隐藏的不安。
“起来吧。”陆文渊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现在,不是请罪的时候。带我去看,去看屯田,去看灾民,去看战场,去看……这定西城的每一个角落。”
他没有先去舒适的节度使府,而是直接登上了定西城墙,眺望着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如今却陷入困境的土地。他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讲话,但这种沉默的亲临,比任何训斥和命令都更具威慑力。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天”,此刻已经降临西疆。
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
陆文渊的到来,意味着西疆的治理进入了全新的、也是最后的阶段。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权威和洞察力,迅速展开了一系列雷霆万钧的行动:
1. 彻查与立威: 他首先做的,并非急于平叛,而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直接接管了韩震的情报网络和“西疆事务督查小组”的调查权。他亲自提审在押的叛乱头目、涉嫌贪墨或渎职的官员、以及那些在动荡中表现可疑的地方首领。数日之内,三名涉嫌克扣赈灾粮款的中级官员被当众处以极刑;两个暗中与叛军勾结、阳奉阴违的部落首领被满门抄斩,其部落被强制拆分迁徙。手段之酷烈,令所有人心惊胆寒,西疆官场和部族中的歪风邪气为之一肃。
2. 重新分配与安抚: 在立威的同时,他展现出惊人的务实与高效。他亲自核算仓廪,将有限的粮食和物资,绕过可能存在的层层盘剥,直接分配到最需要的屯垦点和受灾部落手中,并派韩震的人手监督发放。他宣布,所有因蝗灾绝收的屯民,所欠朝廷的种子农具贷款一律勾销,并由官府组织以工代赈,参与修复水利、城墙等工程,换取口粮。
3. 分化与招抚: 对于叛乱武装,他不再一味强调剿灭。他发布告示,宣布只严惩首恶(并公布了名单),对于被裹挟的部众,只要放下武器,返回原籍,一律既往不咎,并可同样获得赈济。他甚至亲自写信,派人送往几个实力较强、但并非死硬分子的叛军头目处,许以重利和官职,进行招安。强大的军事压力配合精准的政治分化,叛军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4. 调整屯垦政策: 他承认了前期屯垦政策过于冒进,下令暂停开辟新的屯垦点。对于现有屯垦区,允许屯民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适当种植一些更耐旱、经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葡萄),并与当地牧民探索“农牧结合”的可能,试图缓解草场与农田的尖锐矛盾。
陆文渊像一位最高明的医师,不再纠结于表面的症状,而是直接切入病根——吏治、民生、以及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公。他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梳理着西疆这团乱麻。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在铁血手段的震慑下,官场效率陡然提升。
在相对公平的赈济下,民怨得以稍平。
在精准的分化招抚下,叛军势力开始土崩瓦解,不少小股叛军选择下山投降。
定西城内外,那种绝望和混乱的气氛,开始被一种新的、混杂着恐惧、希望和紧张的情绪所取代。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一位真正的掌舵者已经就位,西疆的天,真的要变了。
然而,陆文渊心中并无丝毫轻松。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稳住了局面,清除了内部的蛀虫和疥癣之疾。那个隐藏在叛乱背后、可能与朝中势力甚至蒙古勾结的真正黑手尚未浮出水面,西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依然任重道远。他站在定西城的最高处,白发在风中飞舞,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远方依旧笼罩在迷雾中的群山与草原。真正的决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在他心中酝酿成熟。
朝堂请行:以身为注
在一次气氛压抑的常朝上,当又有御史喋喋不休地指责西疆方略时,陆文渊缓缓出列,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辩解,而是直接面向御座,深深一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陛下,西疆之事,纷纭至今,皆因臣谋划不周,孟璟执行不力所致。臣,无颜再立于朝堂之上空发议论。恳请陛下,准许臣卸任枢密副使之职,以……钦差安抚使之名,亲赴西疆,代天巡狩,全权处置一切军政要务!臣,愿立军令状,若不能平定西疆乱局,理顺民政,臣……愿老死边陲,永不还朝!”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以陆文渊如今的身份地位(实际上的宰相之一,帝国西进战略的总设计师),年过花甲之龄,竟然要亲自前往那叛乱四起、危机四伏的西疆绝域?这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世英名,全部押了上去!
就连一直攻讦他的李纲等人,也一时语塞。他们可以指责陆文渊政策失误,却无法质疑他此刻挺身而出的担当与勇气。皇帝赵昀更是震动,他看着殿下那位须发已见斑白、却目光坚定的老臣,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这是陆文渊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帝国、也为他自己,做最后一搏。
“准!”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朕,加封你为西疆道经略安抚大使,持节,总督西疆一切军政事务!孟璟以下,皆听节制!朕,在临安,等你的好消息!”
万里西行:白发钦差的征程
没有过多的准备和仪仗,陆文渊只带了韩震等数十名绝对忠诚的护卫和核心幕僚,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临安。他们没有选择相对舒适的官船和驿道,而是轻车简从,一路换马不换人,经关中,过河西,出玉门,直扑西疆。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陆文渊不再是那个稳坐枢密院、挥斥方遒的宰执,而是一个饱受颠簸、满面风霜的老者。但他那双深邃的眼睛,却比在临安时更加锐利,仿佛要穿透这万里黄沙,看清西疆乱局的根源。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河西走廊尚算安稳,但一出玉门关,肃杀荒凉之气便扑面而来。废弃的烽燧,零星可见的白骨(人畜皆有),以及那些面有菜色、眼神惶恐的零星屯民和商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不宁。
抵达定西:无声的威慑
当陆文渊一行人风尘仆仆、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定西城下时,整个城池都震动了。
孟璟率领文武官员出城迎接,他看到那位从马车中缓缓走出、虽疲惫却威严不减的恩师(或前辈),眼眶瞬间红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末将(卑职)无能,劳烦恩相亲涉险地!罪该万死!”
陆文渊没有立刻扶他,目光缓缓扫过孟璟身后那些神色各异的官员——有惭愧,有敬畏,有期待,或许……也有隐藏的不安。
“起来吧。”陆文渊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现在,不是请罪的时候。带我去看,去看屯田,去看灾民,去看战场,去看……这定西城的每一个角落。”
他没有先去舒适的节度使府,而是直接登上了定西城墙,眺望着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如今却陷入困境的土地。他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讲话,但这种沉默的亲临,比任何训斥和命令都更具威慑力。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天”,此刻已经降临西疆。
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
陆文渊的到来,意味着西疆的治理进入了全新的、也是最后的阶段。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权威和洞察力,迅速展开了一系列雷霆万钧的行动:
1. 彻查与立威: 他首先做的,并非急于平叛,而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直接接管了韩震的情报网络和“西疆事务督查小组”的调查权。他亲自提审在押的叛乱头目、涉嫌贪墨或渎职的官员、以及那些在动荡中表现可疑的地方首领。数日之内,三名涉嫌克扣赈灾粮款的中级官员被当众处以极刑;两个暗中与叛军勾结、阳奉阴违的部落首领被满门抄斩,其部落被强制拆分迁徙。手段之酷烈,令所有人心惊胆寒,西疆官场和部族中的歪风邪气为之一肃。
2. 重新分配与安抚: 在立威的同时,他展现出惊人的务实与高效。他亲自核算仓廪,将有限的粮食和物资,绕过可能存在的层层盘剥,直接分配到最需要的屯垦点和受灾部落手中,并派韩震的人手监督发放。他宣布,所有因蝗灾绝收的屯民,所欠朝廷的种子农具贷款一律勾销,并由官府组织以工代赈,参与修复水利、城墙等工程,换取口粮。
3. 分化与招抚: 对于叛乱武装,他不再一味强调剿灭。他发布告示,宣布只严惩首恶(并公布了名单),对于被裹挟的部众,只要放下武器,返回原籍,一律既往不咎,并可同样获得赈济。他甚至亲自写信,派人送往几个实力较强、但并非死硬分子的叛军头目处,许以重利和官职,进行招安。强大的军事压力配合精准的政治分化,叛军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4. 调整屯垦政策: 他承认了前期屯垦政策过于冒进,下令暂停开辟新的屯垦点。对于现有屯垦区,允许屯民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适当种植一些更耐旱、经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葡萄),并与当地牧民探索“农牧结合”的可能,试图缓解草场与农田的尖锐矛盾。
陆文渊像一位最高明的医师,不再纠结于表面的症状,而是直接切入病根——吏治、民生、以及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公。他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梳理着西疆这团乱麻。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在铁血手段的震慑下,官场效率陡然提升。
在相对公平的赈济下,民怨得以稍平。
在精准的分化招抚下,叛军势力开始土崩瓦解,不少小股叛军选择下山投降。
定西城内外,那种绝望和混乱的气氛,开始被一种新的、混杂着恐惧、希望和紧张的情绪所取代。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一位真正的掌舵者已经就位,西疆的天,真的要变了。
然而,陆文渊心中并无丝毫轻松。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稳住了局面,清除了内部的蛀虫和疥癣之疾。那个隐藏在叛乱背后、可能与朝中势力甚至蒙古勾结的真正黑手尚未浮出水面,西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依然任重道远。他站在定西城的最高处,白发在风中飞舞,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远方依旧笼罩在迷雾中的群山与草原。真正的决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