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震带来的消息,如同在沉寂的死水中投入一块巨石。促浸部大头人丹增与其弟绒布的内讧,是上天赐予的良机,但王坚与陆弘毅都深知,机会稍纵即逝,且可能暗藏陷阱。胜利,绝不寄托于敌人的失误,而必须建立在自身万无一失的准备之上。
总督府的密室中,巨大的金川沙盘被再次点亮,这一次,上面标注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详尽百倍。不仅有名的大道、隘口、碉楼群,更有无数只有猎户和采药人才知道的兽径、季节性干涸的河床、可容数人隐蔽的山洞、甚至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
缜密计算:算山、算水、算人心
王坚、陆弘毅、韩震,以及几位核心幕僚和精选的、熟悉金川地理的老兵向导,开始了近乎苛刻的推演。
· 地理的极致运用:
· “算山”: 他们不再将山脉视为简单的障碍,而是分解为坡度、植被、岩石稳定性、视野开阔度等具体参数。工兵出身的幕僚指着沙盘上一处陡峭山脊:“此处,看似无法通行,但岩石多为页岩,有裂缝可借力,若以精悍小队夜间攀援,可绕至‘鹰嘴岩’碉楼群侧后。但必须在雨季前行动,否则岩壁湿滑,风险倍增。”
· “算水”: 金川水系是命脉,也是利器。他们详细分析了每条主要河流、溪涧的流速、深度、渡口位置,以及雨季与旱季的水位变化。“此处河道,旱季可涉渡,但需警惕上游敌军壅塞溪流,突然放水。我军渡河,必须分批次,并占领对岸制高点建立桥头堡。” 甚至,有人提出利用水力,建造简易的轮式抛石机,以弥补“旋风炮”在山谷中射界不足的缺点。
· “算天”: 金川地区多雾、多雨。他们仔细研究了往年的气候记录。“春夏之交,多东南风,可利于我军在上风处施放熏烟,干扰碉楼守军。但秋季西风凛冽,则于敌有利。” 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间窗口,都必须与天气预测紧密结合。
· 兵力的精确配置:
王坚摒弃了笼统的“数万大军”概念,将部队按照功能和地形适应性,精细划分:
· “破垒旅”:核心攻坚力量,加强版的“旋风炮”、床弩、以及秘密训练的工兵爆破队,配属重甲步兵保护。他们的任务明确:在选定目标后,以绝对火力打开缺口。
· “山地飞军”:由全新的“山地营”和部分北疆精锐组成,轻装简从,擅长攀援、奇袭、长途迂回。他们的任务是利用小道,穿插分割,打击敌军后方,配合绒布的内应,制造混乱。
· “守隘营”:由稳健军官率领,装备大量弓弩和守城器械,负责占领并巩固关键隘口、兵站,保护漫长的补给线,如同钉下一颗颗铁钉,确保大军退路和物资畅通。
· “游弈队”:韩震麾下“山民”与军中斥候混编的小股部队,数量众多,如同触角般撒入群山。他们的任务是实时监控敌军动向,清除对方耳目,并执行欺骗、骚扰任务。
· 后勤的“血脉”再造:
上一次败于补给,这一次,后勤被提升到与前线作战同等重要的地位。
· 多路并进,分段运输: 不再依赖一两条主干道。开辟了数条隐蔽的辅助补给线,虽然运量小,但更安全。在雅州至前线之间,建立了密集的、加固的兵站网络,每个兵站都储备至少十日粮秣和军械,形成“接力”运输,减少单次运输距离和风险。
· 就地取材,以战养战: 允许部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征用(购买或交换)占领区的粮食、牲畜,减轻后方压力。
· 民夫军事化: 征调的民夫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配备简单武器,运输队配有护卫,并能结阵自保,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 人心的精密测量:
陆弘毅负责的“攻心”策略,也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欺骗性。
· 对绒布: 给予其“世袭土司”的承诺,但要求其在宋军发动总攻时,必须在其控制的“野狼谷”一带起事,焚烧粮草,制造混乱,并引导一支“山地飞军”直插丹增的老巢。同时,韩震的人严密监视,防止其首鼠两端。
· 对丹增: 继续散布谣言,夸大绒布的背叛程度和宋军的实力,尤其暗示宋军拥有“破城神火”(对火药武器的模糊宣传),加剧其内部恐慌。
· 对摇摆部落: 秘密传递名单,承诺凡在宋军进攻时按兵不动或提供便利者,战后均可保全并获得赏赐。对坚决抵抗者,则标记为必须摧毁的目标。
最终推演与决断
密室内,连续数日的推演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都被拿出来讨论:如果绒布是诈降?如果雨季提前到来?如果蕃兵放弃碉楼,化整为零打游击?如果朝廷迫于压力,中途命令撤军?
针对每一种可能,都制定了至少两套应对方案。
“大将军,陆大人,”一位幕僚总结道,“按此计划,前期准备需两月。第一阶段,‘山地飞军’秘密渗透,配合绒布,扰乱其后。第二阶段,‘破垒旅’正面强攻关键节点‘鹰嘴岩’群碉,吸引丹增主力。第三阶段,‘飞军’与内应里应外合,直捣黄龙。整个过程,必须如臂使指,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延迟或失败,都可能满盘皆输。”
王坚久久凝视着沙盘,他的手指最终重重地点在标志着丹增主寨的位置。
“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但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计算和准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尽可能地去把握、去创造。剩下的……”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就是执行!用我们的刀剑,去为死去的弟兄,为帝国的威严,杀出一个结果来!”
“传令全军,即日起,按‘雷霆’方略,各自准备。两个月后,誓师出征!”
命令下达,整个川西的战争机器,以一种比上一次更加高效、更加沉默、也更加可怕的方式,全力运转起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工匠打造的锤击声,物资装车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复仇与征服的前奏。
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靠勇气和力量的军队,而是一台经过精密计算、为特定战场量身定制的杀戮机器。它的每一个齿轮都已咬合,只等那一声令下,便将带着冰冷的意志,碾向那片层峦叠嶂的土地。
金川的群山,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不同以往的压力,在寂静中,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韩震带来的消息,如同在沉寂的死水中投入一块巨石。促浸部大头人丹增与其弟绒布的内讧,是上天赐予的良机,但王坚与陆弘毅都深知,机会稍纵即逝,且可能暗藏陷阱。胜利,绝不寄托于敌人的失误,而必须建立在自身万无一失的准备之上。
总督府的密室中,巨大的金川沙盘被再次点亮,这一次,上面标注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详尽百倍。不仅有名的大道、隘口、碉楼群,更有无数只有猎户和采药人才知道的兽径、季节性干涸的河床、可容数人隐蔽的山洞、甚至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
缜密计算:算山、算水、算人心
王坚、陆弘毅、韩震,以及几位核心幕僚和精选的、熟悉金川地理的老兵向导,开始了近乎苛刻的推演。
· 地理的极致运用:
· “算山”: 他们不再将山脉视为简单的障碍,而是分解为坡度、植被、岩石稳定性、视野开阔度等具体参数。工兵出身的幕僚指着沙盘上一处陡峭山脊:“此处,看似无法通行,但岩石多为页岩,有裂缝可借力,若以精悍小队夜间攀援,可绕至‘鹰嘴岩’碉楼群侧后。但必须在雨季前行动,否则岩壁湿滑,风险倍增。”
· “算水”: 金川水系是命脉,也是利器。他们详细分析了每条主要河流、溪涧的流速、深度、渡口位置,以及雨季与旱季的水位变化。“此处河道,旱季可涉渡,但需警惕上游敌军壅塞溪流,突然放水。我军渡河,必须分批次,并占领对岸制高点建立桥头堡。” 甚至,有人提出利用水力,建造简易的轮式抛石机,以弥补“旋风炮”在山谷中射界不足的缺点。
· “算天”: 金川地区多雾、多雨。他们仔细研究了往年的气候记录。“春夏之交,多东南风,可利于我军在上风处施放熏烟,干扰碉楼守军。但秋季西风凛冽,则于敌有利。” 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间窗口,都必须与天气预测紧密结合。
· 兵力的精确配置:
王坚摒弃了笼统的“数万大军”概念,将部队按照功能和地形适应性,精细划分:
· “破垒旅”:核心攻坚力量,加强版的“旋风炮”、床弩、以及秘密训练的工兵爆破队,配属重甲步兵保护。他们的任务明确:在选定目标后,以绝对火力打开缺口。
· “山地飞军”:由全新的“山地营”和部分北疆精锐组成,轻装简从,擅长攀援、奇袭、长途迂回。他们的任务是利用小道,穿插分割,打击敌军后方,配合绒布的内应,制造混乱。
· “守隘营”:由稳健军官率领,装备大量弓弩和守城器械,负责占领并巩固关键隘口、兵站,保护漫长的补给线,如同钉下一颗颗铁钉,确保大军退路和物资畅通。
· “游弈队”:韩震麾下“山民”与军中斥候混编的小股部队,数量众多,如同触角般撒入群山。他们的任务是实时监控敌军动向,清除对方耳目,并执行欺骗、骚扰任务。
· 后勤的“血脉”再造:
上一次败于补给,这一次,后勤被提升到与前线作战同等重要的地位。
· 多路并进,分段运输: 不再依赖一两条主干道。开辟了数条隐蔽的辅助补给线,虽然运量小,但更安全。在雅州至前线之间,建立了密集的、加固的兵站网络,每个兵站都储备至少十日粮秣和军械,形成“接力”运输,减少单次运输距离和风险。
· 就地取材,以战养战: 允许部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征用(购买或交换)占领区的粮食、牲畜,减轻后方压力。
· 民夫军事化: 征调的民夫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配备简单武器,运输队配有护卫,并能结阵自保,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 人心的精密测量:
陆弘毅负责的“攻心”策略,也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欺骗性。
· 对绒布: 给予其“世袭土司”的承诺,但要求其在宋军发动总攻时,必须在其控制的“野狼谷”一带起事,焚烧粮草,制造混乱,并引导一支“山地飞军”直插丹增的老巢。同时,韩震的人严密监视,防止其首鼠两端。
· 对丹增: 继续散布谣言,夸大绒布的背叛程度和宋军的实力,尤其暗示宋军拥有“破城神火”(对火药武器的模糊宣传),加剧其内部恐慌。
· 对摇摆部落: 秘密传递名单,承诺凡在宋军进攻时按兵不动或提供便利者,战后均可保全并获得赏赐。对坚决抵抗者,则标记为必须摧毁的目标。
最终推演与决断
密室内,连续数日的推演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都被拿出来讨论:如果绒布是诈降?如果雨季提前到来?如果蕃兵放弃碉楼,化整为零打游击?如果朝廷迫于压力,中途命令撤军?
针对每一种可能,都制定了至少两套应对方案。
“大将军,陆大人,”一位幕僚总结道,“按此计划,前期准备需两月。第一阶段,‘山地飞军’秘密渗透,配合绒布,扰乱其后。第二阶段,‘破垒旅’正面强攻关键节点‘鹰嘴岩’群碉,吸引丹增主力。第三阶段,‘飞军’与内应里应外合,直捣黄龙。整个过程,必须如臂使指,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延迟或失败,都可能满盘皆输。”
王坚久久凝视着沙盘,他的手指最终重重地点在标志着丹增主寨的位置。
“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但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计算和准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尽可能地去把握、去创造。剩下的……”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就是执行!用我们的刀剑,去为死去的弟兄,为帝国的威严,杀出一个结果来!”
“传令全军,即日起,按‘雷霆’方略,各自准备。两个月后,誓师出征!”
命令下达,整个川西的战争机器,以一种比上一次更加高效、更加沉默、也更加可怕的方式,全力运转起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工匠打造的锤击声,物资装车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复仇与征服的前奏。
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靠勇气和力量的军队,而是一台经过精密计算、为特定战场量身定制的杀戮机器。它的每一个齿轮都已咬合,只等那一声令下,便将带着冰冷的意志,碾向那片层峦叠嶂的土地。
金川的群山,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不同以往的压力,在寂静中,酝酿着更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