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水到渠成-《靖康耻》

  ---

  金川的稳定,为帝国打开了西望的窗口。但陆弘毅深知,窗口之外,并非坦途,而是比金川群山更高、更冷、更令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屋脊”。任何轻率的军事冒险,都可能导致比金川败绩更为惨重的后果,甚至动摇国本。因此,他的“西顾之策”,必须建立在一种近乎极致的、对自然力量和人文环境的敬畏与利用之上,力求“谋定而后动”,甚至“谋定而缓动”。

  第一策:地理探察——绘制“活”的舆图

  韩震麾下最精锐的“山民”与军中斥候,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军事侦察兵,而是成为了地理学家、气候记录员和人文学家。陆弘毅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探察章程:

  · 分路并进,虚实结合: 派出至少三支以上的探察队,选择不同的路线。明面上,是规模稍大、持有官方文书的“茶马勘验使”队伍,沿着传统的、相对已知的商道(如从打箭炉方向)西行,与沿途部落头人接触,宣示帝国存在,并记录官方道路状况。暗地里,则是由三五人组成的精干小队,化装成朝圣的香客、贩卖药材的货郎,甚至是被逐出寺院的喇嘛,尝试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小道、山口,寻找潜在的、更为安全和便捷的路径。

  · 详录“天时”与“地利”: 陆弘毅要求他们必须记录以下关键信息:

  · 海拔与地形: 凭借经验估算不同路段的海拔变化,详细描绘山口、河谷、湿地、冰川等不同地形,评估大军、辎重、骑兵通过的可能性。

  · 气候节气: 记录不同季节、不同海拔的风向、温度、降水(雪)情况,寻找最适合通行的“时间窗口”。严令标注哪些山口在冬季绝对无法通行,哪些河谷在夏季容易爆发山洪。

  · 水源与草场: 标注所有可靠的淡水水源点,以及可供大队人马休整、放牧的草场位置。这是维系生命的命脉。

  · “瘴疠”之害(即高原反应): 这是陆弘毅最为关注的一点。他要求探察队员必须详细记录自身及同伴在不同海拔的身体反应——头痛、呕吐、乏力、失眠等症状出现的海拔高度和剧烈程度,并尝试向当地土着询问应对之法。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无形的刀剑”,可能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第二策:人力储备——锻造高原的“铁脚板”

  基于探察队传回的有关“瘴疠”的可怕描述,陆弘毅知道,从中原或甚至川西盆地直接调兵进入高原,无异于送死。他必须打造一支适应高原的特殊力量。

  · 就地取材,优选兵源: 他将目光投向了刚刚稳定的金川地区,以及更西边的康巴(川西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蕃民,世代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身体已经适应了缺氧环境,且耐寒、耐劳,熟悉山地生活。他奏请朝廷,以优厚的粮饷和军功赏赐,从这些归顺的部落中,招募勇健之士,组建专门的 “西山营” 或 “蕃勇营” 。这支军队,将作为未来向西行动的主力先锋和向导。

  · 循序渐进,适应性训练: 他并不急于让新组建的“西山营”立刻进入极高海拔区。而是在金川西部,选择海拔从两千米到四千米不等的数个区域,建立阶梯式的训练营地。让士兵们在不同海拔之间轮换驻训,逐步适应,并观察记录每个人的生理反应,淘汰无法适应者。同时,聘请熟悉高原的喇嘛或巫医,学习利用本地草药(如红景天,尽管当时可能未有此学名,但土着必有类似经验方)缓解高原症状的土法。

  · 改良装备,保障生存: 军需官被要求针对高原环境,专门设计装备。加厚、防风防雨的帐篷和衣物至关重要。设计便于在缺氧环境下点燃和使用的便携式石炭(煤炭)炉或特制牛粪炉,用于取暖和加热饮食(热水和热食对抵御高寒缺氧极为重要)。大量配备可携带的、易于储存的高能量食物,如更优质的炒面、酥油、肉干和糖块。

  第三策:后勤革命——建立“生命线”网络

  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是高原用兵的大忌。陆弘毅构思的,是一个立体而具弹性的支援体系。

  · 梯次兵站,预置物资: 在规划中的进军路线上,选择地势相对平缓、靠近水源、易守难攻的地点,建立一系列坚固的、具备长期存储功能的兵站。这些兵站如同前进的堡垒和仓库,提前一年甚至数年,就开始通过骡马和人力,一点点地向内囤积粮食、药材、武器、御寒物资。形成一个“接力式”的补给链条,确保前方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后方兵站的支援。

  · 骡马化与本地化: 大力扩充骡马尤其是适应高原的牦牛运输队。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耐寒、耐缺氧、能负重,是理想的运输工具。同时,在沿途与相对友好的部落建立合作关系,有偿使用他们的驮畜和向导,甚至雇佣他们负责部分区域的物资转运,将后勤体系部分“本地化”,减少对漫长内地补给的绝对依赖。

  · 信息传递系统: 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通讯网络。除了传统的驿马,在高山视线可及之处,建立烽火台或利用镜子反光等光信号系统。训练信鸽,以应对复杂地形下的紧急通讯需求。

  第四策:政治与宗教的“软刀子”

  陆弘毅始终坚信,对于西藏,政治与宗教手段的重要性,远胜于纯粹的军事力量。

  · 寻找代理人,分化瓦解: 利用韩震的情报网,深入了解高原内部各大教派(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等)以及世俗领主(如霍尔王族等)之间的矛盾。选择性地与其中相对亲善、或与拉萨当权者有矛盾的一方建立秘密联系,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培植亲帝国的势力。

  · 尊崇佛法,以教辅政: 正式派遣高级别的、精通佛学的使团,携带重礼(黄金、丝绸、茶叶、佛像),前往后藏、前藏的主要寺院进行布施,表达帝国对藏传佛教的尊重。邀请有影响力的高僧前往北京或五台山,由皇帝亲自接见,给予极高的封号和赏赐。通过宗教层面的交流,传递和平与合作的信号,削弱其抵抗意志。

  · 经济利诱,捆绑利益: 严格控制并优化茶马互市。将茶叶的供应与政治态度挂钩,对友好部落和寺院给予优惠,对敌视者进行封锁。让高原的统治阶层意识到,与帝国保持良好关系,关乎他们自身的经济命脉和民众的生活福祉。

  最终构想:水到渠成,而非强攻硬取

  陆弘毅的整个方略,核心在于 “势” 的营造。他并非要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而是要通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理熟悉、人力培养、后勤建设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的全方位渗透,逐步在高原上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帝国的“势”。

  当帝国的“西山营”对高原地理了如指掌,当后勤兵站如同棋子般布满了关键通道,当高原内部有足够多的势力愿意与帝国合作,当拉萨的统治者发现抵抗的成本远高于归顺的利益时……

  那么,或许只需要派遣一支精干的、由“西山营”组成的特遣力量,在熟悉道路的向导和内应的带领下,快速、精准地直插拉萨,配合强大的政治和宗教压力,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传檄而定”的目标,将那片雪域高原,真正纳入帝国的版图与管理体系之中。

  他站在沙盘前,目光越过金川,凝视着那片广袤的、标注着无数未知的雪域,心中充满了开拓者的激情与智者的审慎。万无一失的,不是某一次战役,而是这整个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