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冲击-《靖康耻》

  ---

  工布江达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帝国烈焰赤旗已然在这座拉萨东大门的上空猎猎作响。格桑站在残破的城墙上,脚下是尚未清理完毕的瓦砾与凝固的血迹,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死亡的气息。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主力部队伤亡近三成,急需休整与补充。但他知道,战争从不给人喘息之机,尤其是在这高原之上,季节的窗口稍纵即逝。

  工布江达:废墟上的秩序重建

  格桑首先做的,是铁腕与怀柔并施,迅速稳定局面。

  · 肃清与威慑: 他下令对城内进行严格的清理,搜捕藏匿的顽固分子,公开处决了数名试图组织反抗的原守军低级军官,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了新秩序的不可挑战。同时,将投降的守军与民兵打散编制,严加看管,或强制参与城防修复与尸体清理等劳役。

  · 安民与救治: 流官随军人员立刻开始工作,张贴汉藏双文的安民告示,开设粥棚,分发少量食盐,救治城中伤员,无论军民。格桑严令部下,严禁劫掠、骚扰百姓,违令者斩。几颗因为违反军纪而被悬挂在城门上的帝国士兵头颅,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让当地民众理解这支军队的纪律。

  · 紧急补给与防御巩固: 八百里加急的求援与报捷文书已派往昌都。格桑利用缴获的有限存粮,优先保障军队供应,并组织人力,加紧修复被炸塌的城墙缺口,在城外关键节点增筑堡垒,防备拉萨方面可能发起的反扑。他知道,工布江达现在是钉在拉萨喉咙里的一根刺,对方绝不会善罢甘休。

  墨脱:绝地中的生存与探索

  与工布江达的惨烈相比,墨脱的赵元佑部面临的则是无声的消耗。疟疾(瘴气)依然是最大的敌人,尽管依靠与本地门巴族人的交易和自身采集的草药,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士兵们面色蜡黄,身体虚弱,战斗力持续下滑。

  赵元佑调整了策略,他将部队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身体相对健康者,继续加固主营地,并尝试在更高、更干燥通风的山坡上建立辅助营地,以躲避谷底的瘴气;一部分病情较轻者,负责与门巴族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学习他们的生存技能,并尝试种植一些快速生长的蔬菜,改善饮食;最后,他组织了一支由最精锐、适应力最强的士兵组成的小型侦察队,由熟悉小路的门巴向导带领,开始向西北方向,小心翼翼地探索通往工布地区,或者向南通往藏南地区的隐秘路径。他们像触角一样,在无声无息中,扩大着帝国在这片“秘境”的认知范围和影响力。

  昌都:枢纽的运转与决策

  李化龙在昌都接到了格桑的捷报与求援信。他既为攻克工布江达这关键一步感到振奋,也为前线的巨大伤亡和补给压力感到忧心。他立刻行动起来:

  · 兵员与物资的紧急输送: 下令从昌都守军及已完成适应性训练的新编“西山营”后备军中,抽调五千人,由新任将领率领,携带大量的箭矢、药品、御寒衣物以及最重要的——粮食,火速支援工布江达。这条漫长的补给线,承受着空前的压力。

  · 战略的权衡: 他与幕僚们紧急商议。是命令格桑不顾伤亡,携新胜之威,继续西进,直逼拉萨?还是稳扎稳打,利用工布江达坚城,消化战果,吸引拉萨主力来攻,以逸待劳?同时,墨脱赵元佑部的存在,是一个奇招,但也极其脆弱,是否需要增援?如何增援?

  · 政治攻势的加码: 李化龙再次向拉萨方向派出了携带更苛刻条件的使者(实际上是最后通牒的升级版),同时,通过韩震的网络,将帝国攻克工布江达、偏师已抵近墨脱的消息,更大范围地在西藏各地散播,尤其是那些尚未表态的地区,加剧拉萨的孤立和恐慌。

  拉萨:风暴中心的挣扎

  工布江达的失守,尤其是帝国军队竟然同时出现在墨脱的消息,终于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穿了拉萨统治阶层的心理防线。布达拉宫下的争吵达到了白热化。

  · 绝望中的挣扎: 以摄政第司·桑结嘉措为首的务实派,声音占据了上风。他痛陈利害,指出帝国兵锋之锐,战略之奇,已非单纯武力可以抗衡。东面门户洞开,东南腹地被插入钉子,青海蒙古方面态度暧昧,内部人心离散……继续战争,很可能意味着政权的彻底覆灭。

  · 最后的强硬: 但仍有部分手握兵权的贵族和极端僧人,叫嚣着要集结最后的力量,与帝国在拉萨城下决一死战,甚至提出了“玉碎”的计划。局势一度紧张到几乎要发生内讧火并。

  · 来自罗布林卡的声音(可能的设定): 或许,在这关键时刻,居住在罗布林卡的某位地位崇高、平日不同政事的大活佛(如DL喇嘛,如果时间线符合),被双方的激烈争执所惊动。他出于对佛法传承和众生安宁的考量,表达了希望避免拉萨遭受战火涂炭的意愿。这股来自宗教最高层面的压力,成为了压垮主战派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代的车轮

  就在拉萨陷入最后的混乱与挣扎之际,格桑在工布江达得到了来自昌都的第一批援军和物资,虽然不足以立刻发动大规模西进,但稳住了阵脚。赵元佑在墨脱的侦察队,付出了一些代价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向西渗透,隐约能威胁到拉萨东南侧后的隐秘山道,并将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了回去。

  帝国的双刃,一剑已在拉萨门前磨得雪亮,一剑则悄然抵近了其后心。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帝国手中。

  陆弘毅在成都,收到了李化龙汇集了所有前线信息的综合报告。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南舆图前,看着代表帝国势力的赤色区域,已经从昌都,延伸到了工布江达,还有一个孤悬于东南的墨脱点。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是最终的血腥攻城,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铺开宣纸,开始起草给皇帝的奏疏,也是给前线的最终指令。他知道,他接下来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决定雪域高原未来数百年的命运。帝国的意志,如同高原上空积聚的风暴,即将向着拉萨,发出最后、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