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之内,烛火通明,将四壁悬挂的巨幅舆图映照得纤毫毕现。空气中弥漫着墨香、淡淡的硝石味,以及一种无形的、紧绷的压力。张浚、刘锜、杨存中三位重臣早已肃立等候,他们皆是赵瑗决心北伐所倚重的核心班底。张浚虽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目光锐利,作为主战派的旗帜,他此刻眉头紧锁,显然思虑极重。刘锜一身常服,面容清癯,眼神却如鹰隼般沉静,这位曾在顺昌大破金军铁浮屠的名将,是北伐前线指挥的不二人选。杨存中则更显魁梧,他是赵瑗潜邸旧臣,掌管殿前司,负责京畿与禁卫,神色间更多是绝对的忠诚与执行。
当赵瑗带着一身戎装未换、仅卸了佩剑的永宁公主赵琰步入偏殿时,三位老臣眼中都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随即恢复平静,齐齐躬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公主殿下。”
“免礼。”赵瑗径直走到主位那张铺着北境地图的大案后坐下,示意赵琰坐在他侧后方一张设好的绣墩上。“情况如何?说吧。”
张浚率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陛下,各地军报如雪片般飞来,金人确有异动。完颜雍并非毫无防备,据多方谍报交叉印证,金国南京路(原汴梁一带)、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路的驻军都在秘密向边境移动,尤其是邓州、唐州、蔡州方向,兵力集结迹象明显。仆散忠义坐镇襄阳,其麾下‘忠孝军’一部已前出至樊城对岸,沿河筑垒,巡逻哨骑数量倍增。”
刘锜接口道,他手指点向荆襄区域的地图:“陛下,仆散忠义是老对手了,用兵沉稳,从不弄险。他此举,既是加强防御,恐怕也有试探我军虚实的意图。若我军主力果真从荆襄北上,首战必在汉水两岸。我军舟师虽利,但要突破金军沿河防线,强渡汉水,直逼襄阳城下,恐非易事,伤亡必重。”
杨存中则汇报了临安周边的准备情况:“禁军各部已按陛下谕令进入战备,汰换老弱、补充军械正在进行。但……钱粮调动,阻力不小。”他看了一眼张浚,“户部那边,几位侍郎还在为北伐专项钱钞的发行额度与储备金问题争吵不休,转运司也抱怨民夫征调困难,恐误了粮秣前运的时辰。”
赵瑗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这些困难,都在预料之中。内部的扯皮,边境的压力,敌将的难缠……他目光扫过三位重臣,最后落在一直凝神细听、未曾插言的赵琰身上。
“琰儿,”他忽然点名,“刚才在路上,朕与你谈及主攻方向,你倾向于荆襄。如今听了诸位卿家所言,金军已有防备,仆散忠义严阵以待,两淮方面,金军亦有呼应。依你之见,这荆襄,还打不打?该如何打?”
这突如其来的考校,让张浚等三人都微微一愣,目光不由得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公主身上。让她参与机要已是破格,陛下竟直接询问军国方略?
赵琰并未惊慌。她站起身,先对三位老臣微微颔首致意,然后走到那幅巨大的荆襄地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上面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
“父皇,三位大人,”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金贼有备,正在情理之中。我大宋若连这点风声都走漏不出去,反倒奇怪了。”
她伸出纤长的手指,点在汉水之上:“刘太尉所言极是,强渡汉水,攻坚拔寨,乃下下之策,正中仆散忠义下怀。他欲凭借汉水天堑,消耗我军锐气与兵力。”
她的手指缓缓向西移动,越过崇山峻岭,落在均州、房州一带。“为何一定要在襄阳与他硬碰硬?荆襄之地,并非只有襄阳一个门户。请看均州、房州,地处汉水上游,山高林密,金军布防相对薄弱。若遣一精锐之师,不必多,万人足矣,自此间隐秘山路穿插东进,渡过汉水,不必攻打坚城,直插襄阳背后,威胁其粮道,甚至可与自光化军方向南下的偏师呼应,搅动整个京西南路的局势。”
她的手指又猛地向北一划,落在唐州、邓州之间。“同时,两淮方向,绝不能仅是佯攻。必须摆出雷霆万钧之势,做出直扑汴梁的姿态,迫使金国中枢将注意力乃至援军投向东方。如此,荆襄正面压力可减,为我奇兵创造时机。甚至……若两淮打得狠,打得好,未必不能变佯为主,开辟第二战场!”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赵瑗和刘锜:“故而,儿臣以为,荆襄不仅要打,还要打出虚实,打出奇正。以正兵吸引其主力于汉水沿岸,以奇兵扰其后路,乱其腹心。关键在于,时机、隐秘,以及两淮方向的配合力度!要让仆散忠义首尾不能相顾,让他不知道我军的真正拳头会砸向哪里!”
一番话,条分缕析,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考量,又有战术层面的具体设想。尤其是“奇正相合”、“虚实互用”的思路,完全契合兵家要义,更难得的是,她考虑到了两个战场的联动,并非孤立地看待荆襄战局。
偏殿内一时寂静。张浚捋着胡须,眼中精光闪动,似乎在重新评估这位公主。刘锜微微颔首,看向赵琰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真正的重视。杨存中则是面露惊讶,显然没想到公主对军事竟有如此见解。
赵瑗心中亦是激赏,但他面上不露分毫,只是淡淡道:“思路尚可。然均房山路险峻,大军难以通行,补给更是难题。奇兵人选,至关重要。两淮方面,谁可担此重任,既能做出雷霆之势,又不至于孤军深入被金军围歼?这些,你想过吗?”
赵琰坦然道:“回父皇,奇兵贵精不贵多,需择熟悉山地、善于奔袭之将统领。人选……儿臣不敢妄议,需父皇与刘太尉、张枢相斟酌。两淮主将,则需一位既能镇住场面,又懂得把握分寸的老成宿将。”
刘锜此时开口道:“陛下,公主殿下此议,老臣以为颇有见地。均房一路,确是一步奇招。将领方面,侍卫马军司统制官李显忠,勇猛善战,曾于川陕山地与金人周旋,或可当此任。至于两淮……”他看向张浚。
张浚沉吟道:“两淮方面,可命淮西制置使王德为主将,此人虽有时莽撞,但作战勇悍,名声在外,足以吸引金军注意力。再以老成持重之人为副,或可节制。”
赵瑗听着他们的讨论,心中飞快权衡。李显忠,他知道,是一员悍将。王德,亦是方面之才。女儿的提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
“好!”他最终拍板,“就依此方略细化!张卿,你即刻会同枢密院,拟定详细军令,李显忠所部秘密向均州方向移动,务必隐匿行踪。刘卿,荆襄前线,由你全权节制,如何正兵诱敌,如何接应奇兵,你自行决断!杨卿,临安禁军整备,朕只给你五天时间,五天后,朕要看到一支随时可开赴前线的精锐!至于两淮,朕会亲自给王德下旨!”
“臣等领旨!”三人齐声应道,精神都为之一振。有了明确的方略,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还有一事,”赵瑗目光锐利起来,“祭旗誓师,原定三日后。但现在,朕改主意了。”
众人皆是一愣。
“提前!明日午时,于城南校场,祭旗出征!”赵瑗的声音斩钉截铁,“消息已然走漏,就不能再给金人更多反应时间,也不能让朝中那些首鼠两端之辈再有串联、阻挠的机会!打,就要打出其不意!”
张浚有些迟疑:“陛下,明日……是否太过仓促?诸多仪典准备恐来不及……”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赵瑗打断他,“要什么繁文缛节?告诉礼部,仪式从简,但气氛要给朕营造起来!要让临安城的百姓,让天下人都看到,我大宋,这一次是玩真的!”
他站起身,一股强大的气势弥漫开来:“朕,要亲擐甲胄,阅兵誓师!永宁公主,以监军使身份,随侍朕侧!”
“臣等遵旨!”这一次,再无人提出异议。
当夜,整个临安城仿佛一架突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通往城南校场的各条街道被净街戒严,一队队禁军士兵连夜布置场地,搭建祭台。礼部的官员们挑灯夜战,简化仪式流程。兵部、户部的衙署更是灯火通明,算盘声、誊写声、官吏奔跑的脚步声不绝于耳。
皇宫大内,赵瑗罕见地没有宿在福宁殿,而是在专设的武库旁的值房里,亲自检查明日要穿戴的甲胄。那是一套特制的金色山文甲,在烛火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赵琰也在一旁,由宫女伺候着,试穿一套为她量身定做的、更加轻便华丽的明光铠。
“害怕吗?”赵瑗一边调整着护臂的皮带,一边再次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只是语气与朝会时已然不同。
赵琰抚摸着冰凉的甲叶,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与父皇在殿中论策时,不觉得。此刻穿上这身甲胄,想到明日校场之上,万千目光,想到即将奔赴的沙场……才觉重担在肩。但,儿臣不悔。”
赵瑗看着她眼中那混合着紧张、兴奋与坚定的复杂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走过去,亲手为她正了正头盔上的红缨。
“记住这种感觉。”他沉声道,“权力和责任,荣耀与危险,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明日,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汉水之畔,在襄阳城下。”
翌日,午时将至。
临安城南,巨大的校场之上,旌旗蔽日,矛戟如林。数以万计的精锐禁军,按各军番号,列成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方阵,盔甲鲜明,兵刃雪亮,肃杀之气直冲云霄。阳光照射在铁甲上,反射出大片大片令人心悸的寒光。
校场四周,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万头攒动,人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想要一睹天颜,更想亲眼见证这数十年未有的誓师盛况。空气中弥漫着兴奋、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与期待。
“咚——咚——咚——”
沉闷而巨大的战鼓声,如同雷鸣,自校场中心的点将台上响起,一声接着一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鼓声中,一支庞大的仪仗自校场辕门缓缓而入。前列是高举龙旗、日月旗、风雨雷电旗的骑士,之后是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的锦衣班直侍卫,簇拥着核心处的天子銮驾。
然而,今天的天子,并未安坐于銮驾之中。
当队伍行至点将台下,銮驾停稳,帘幕掀开,一身金甲、头戴金盔的皇帝赵瑗,赫然跃马而出!他并未选择乘坐御辇,而是亲自骑乘着一匹神骏的白色战马,马鞍旁悬挂着一柄象征天子权威的宝剑。阳光洒在他金色的甲胄上,熠熠生辉,恍若天神下凡。
“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随即,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校场,无论是台上的官员,台下的将士,还是四周的百姓,都情不自禁地跪伏下去,发出由衷的欢呼。皇帝亲擐甲胄,骑乘誓师,这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表态!
在皇帝马侧稍后位置,同样一身银甲、骑着枣红马的永宁公主赵琰,紧紧跟随。她的出现,再次引起了阵阵骚动和议论。公主戎装从军,监军出征,这是本朝从未有过的景象!
赵瑗策马缓缓绕场一周,目光扫过每一个士兵方阵,那目光沉静、威严,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过之处,士兵们无不将胸膛挺得更高,将手中的兵器握得更紧。
绕场完毕,他径直驰上点将台。赵琰紧随其后,立于他的身侧稍后。
台上,香案早已设好,三牲祭品陈列,巨大的“宋”字军旗和象征杀伐的白虎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礼官高唱仪式。
赵瑗上前,亲手点燃香烛,面对军旗,肃然躬身。
他没有看任何准备好的祷文,而是直接抬起头,面向台下万千将士与百姓,运足中气,声音如同黄钟大吕,清晰地传遍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朕,承天命,御宇内,十载于兹,未尝一日敢忘北土之耻,遗民之泣!”
“金贼肆虐,占我山河,屠我百姓,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昔日之辱,靖康之变,二帝北狩,生灵涂炭,犹在眼前!今日之势,贼心不死,屡犯边陲,窥我社稷!”
“朕,问尔等将士,此仇,可忘否?!”他声若雷霆,猛然喝问。
“不忘!不忘!不忘!”台下数万将士齐声怒吼,声浪震天,连地面似乎都在颤抖。
“朕,再问尔等,此恨,可消否?!”
“不消!不消!不消!”怒吼声更加狂暴,士兵们眼中有火焰在燃烧。
“好!”赵瑗猛地拔出腰间宝剑,直指北方,“那便用我们手中的刀剑,去雪耻!用金贼的鲜血,去祭奠死难的同胞!用胜利的荣耀,去告慰列祖列宗!”
“朕,今日在此,对天盟誓,对尔等将士立约!不破金虏,朕,绝不还朝!收复之土,寸尺不让!”
“三军听令!”
“在!在!在!”回应之声响彻云霄。
“目标,襄阳!目标,中原!目标,燕云!”
“出征!”
随着皇帝宝剑挥落,点将台下的祭司,猛地挥刀,将作为祭品的牛犊之首斩下,鲜血喷涌,洒在白色的祭旗之上。
“呜——呜——呜——”
苍凉而雄浑的号角声,代替了战鼓,连绵响起,这是进攻的号令!
下一刻,校场之上,蹄声如雷,烟尘滚滚。作为前锋的骑兵军团,开始缓缓启动,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北方,向着战场,滚滚而去!步兵方阵也依次转身,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踏上了征途。
赵瑗立于点将台上,目送着大军开拔,金色的甲胄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赵琰站在他身侧,望着那远去的滚滚铁流,感受着脚下台基传来的轻微震动,胸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澎湃。
祭旗已毕,大军已动。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被这对穿越时空的父女,以无比的决心和意志,强行扳向了另一个未知的方向。
烽烟,即将点燃。
当赵瑗带着一身戎装未换、仅卸了佩剑的永宁公主赵琰步入偏殿时,三位老臣眼中都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随即恢复平静,齐齐躬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公主殿下。”
“免礼。”赵瑗径直走到主位那张铺着北境地图的大案后坐下,示意赵琰坐在他侧后方一张设好的绣墩上。“情况如何?说吧。”
张浚率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陛下,各地军报如雪片般飞来,金人确有异动。完颜雍并非毫无防备,据多方谍报交叉印证,金国南京路(原汴梁一带)、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路的驻军都在秘密向边境移动,尤其是邓州、唐州、蔡州方向,兵力集结迹象明显。仆散忠义坐镇襄阳,其麾下‘忠孝军’一部已前出至樊城对岸,沿河筑垒,巡逻哨骑数量倍增。”
刘锜接口道,他手指点向荆襄区域的地图:“陛下,仆散忠义是老对手了,用兵沉稳,从不弄险。他此举,既是加强防御,恐怕也有试探我军虚实的意图。若我军主力果真从荆襄北上,首战必在汉水两岸。我军舟师虽利,但要突破金军沿河防线,强渡汉水,直逼襄阳城下,恐非易事,伤亡必重。”
杨存中则汇报了临安周边的准备情况:“禁军各部已按陛下谕令进入战备,汰换老弱、补充军械正在进行。但……钱粮调动,阻力不小。”他看了一眼张浚,“户部那边,几位侍郎还在为北伐专项钱钞的发行额度与储备金问题争吵不休,转运司也抱怨民夫征调困难,恐误了粮秣前运的时辰。”
赵瑗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这些困难,都在预料之中。内部的扯皮,边境的压力,敌将的难缠……他目光扫过三位重臣,最后落在一直凝神细听、未曾插言的赵琰身上。
“琰儿,”他忽然点名,“刚才在路上,朕与你谈及主攻方向,你倾向于荆襄。如今听了诸位卿家所言,金军已有防备,仆散忠义严阵以待,两淮方面,金军亦有呼应。依你之见,这荆襄,还打不打?该如何打?”
这突如其来的考校,让张浚等三人都微微一愣,目光不由得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公主身上。让她参与机要已是破格,陛下竟直接询问军国方略?
赵琰并未惊慌。她站起身,先对三位老臣微微颔首致意,然后走到那幅巨大的荆襄地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上面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
“父皇,三位大人,”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金贼有备,正在情理之中。我大宋若连这点风声都走漏不出去,反倒奇怪了。”
她伸出纤长的手指,点在汉水之上:“刘太尉所言极是,强渡汉水,攻坚拔寨,乃下下之策,正中仆散忠义下怀。他欲凭借汉水天堑,消耗我军锐气与兵力。”
她的手指缓缓向西移动,越过崇山峻岭,落在均州、房州一带。“为何一定要在襄阳与他硬碰硬?荆襄之地,并非只有襄阳一个门户。请看均州、房州,地处汉水上游,山高林密,金军布防相对薄弱。若遣一精锐之师,不必多,万人足矣,自此间隐秘山路穿插东进,渡过汉水,不必攻打坚城,直插襄阳背后,威胁其粮道,甚至可与自光化军方向南下的偏师呼应,搅动整个京西南路的局势。”
她的手指又猛地向北一划,落在唐州、邓州之间。“同时,两淮方向,绝不能仅是佯攻。必须摆出雷霆万钧之势,做出直扑汴梁的姿态,迫使金国中枢将注意力乃至援军投向东方。如此,荆襄正面压力可减,为我奇兵创造时机。甚至……若两淮打得狠,打得好,未必不能变佯为主,开辟第二战场!”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赵瑗和刘锜:“故而,儿臣以为,荆襄不仅要打,还要打出虚实,打出奇正。以正兵吸引其主力于汉水沿岸,以奇兵扰其后路,乱其腹心。关键在于,时机、隐秘,以及两淮方向的配合力度!要让仆散忠义首尾不能相顾,让他不知道我军的真正拳头会砸向哪里!”
一番话,条分缕析,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考量,又有战术层面的具体设想。尤其是“奇正相合”、“虚实互用”的思路,完全契合兵家要义,更难得的是,她考虑到了两个战场的联动,并非孤立地看待荆襄战局。
偏殿内一时寂静。张浚捋着胡须,眼中精光闪动,似乎在重新评估这位公主。刘锜微微颔首,看向赵琰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真正的重视。杨存中则是面露惊讶,显然没想到公主对军事竟有如此见解。
赵瑗心中亦是激赏,但他面上不露分毫,只是淡淡道:“思路尚可。然均房山路险峻,大军难以通行,补给更是难题。奇兵人选,至关重要。两淮方面,谁可担此重任,既能做出雷霆之势,又不至于孤军深入被金军围歼?这些,你想过吗?”
赵琰坦然道:“回父皇,奇兵贵精不贵多,需择熟悉山地、善于奔袭之将统领。人选……儿臣不敢妄议,需父皇与刘太尉、张枢相斟酌。两淮主将,则需一位既能镇住场面,又懂得把握分寸的老成宿将。”
刘锜此时开口道:“陛下,公主殿下此议,老臣以为颇有见地。均房一路,确是一步奇招。将领方面,侍卫马军司统制官李显忠,勇猛善战,曾于川陕山地与金人周旋,或可当此任。至于两淮……”他看向张浚。
张浚沉吟道:“两淮方面,可命淮西制置使王德为主将,此人虽有时莽撞,但作战勇悍,名声在外,足以吸引金军注意力。再以老成持重之人为副,或可节制。”
赵瑗听着他们的讨论,心中飞快权衡。李显忠,他知道,是一员悍将。王德,亦是方面之才。女儿的提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
“好!”他最终拍板,“就依此方略细化!张卿,你即刻会同枢密院,拟定详细军令,李显忠所部秘密向均州方向移动,务必隐匿行踪。刘卿,荆襄前线,由你全权节制,如何正兵诱敌,如何接应奇兵,你自行决断!杨卿,临安禁军整备,朕只给你五天时间,五天后,朕要看到一支随时可开赴前线的精锐!至于两淮,朕会亲自给王德下旨!”
“臣等领旨!”三人齐声应道,精神都为之一振。有了明确的方略,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还有一事,”赵瑗目光锐利起来,“祭旗誓师,原定三日后。但现在,朕改主意了。”
众人皆是一愣。
“提前!明日午时,于城南校场,祭旗出征!”赵瑗的声音斩钉截铁,“消息已然走漏,就不能再给金人更多反应时间,也不能让朝中那些首鼠两端之辈再有串联、阻挠的机会!打,就要打出其不意!”
张浚有些迟疑:“陛下,明日……是否太过仓促?诸多仪典准备恐来不及……”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赵瑗打断他,“要什么繁文缛节?告诉礼部,仪式从简,但气氛要给朕营造起来!要让临安城的百姓,让天下人都看到,我大宋,这一次是玩真的!”
他站起身,一股强大的气势弥漫开来:“朕,要亲擐甲胄,阅兵誓师!永宁公主,以监军使身份,随侍朕侧!”
“臣等遵旨!”这一次,再无人提出异议。
当夜,整个临安城仿佛一架突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通往城南校场的各条街道被净街戒严,一队队禁军士兵连夜布置场地,搭建祭台。礼部的官员们挑灯夜战,简化仪式流程。兵部、户部的衙署更是灯火通明,算盘声、誊写声、官吏奔跑的脚步声不绝于耳。
皇宫大内,赵瑗罕见地没有宿在福宁殿,而是在专设的武库旁的值房里,亲自检查明日要穿戴的甲胄。那是一套特制的金色山文甲,在烛火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赵琰也在一旁,由宫女伺候着,试穿一套为她量身定做的、更加轻便华丽的明光铠。
“害怕吗?”赵瑗一边调整着护臂的皮带,一边再次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只是语气与朝会时已然不同。
赵琰抚摸着冰凉的甲叶,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与父皇在殿中论策时,不觉得。此刻穿上这身甲胄,想到明日校场之上,万千目光,想到即将奔赴的沙场……才觉重担在肩。但,儿臣不悔。”
赵瑗看着她眼中那混合着紧张、兴奋与坚定的复杂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走过去,亲手为她正了正头盔上的红缨。
“记住这种感觉。”他沉声道,“权力和责任,荣耀与危险,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明日,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汉水之畔,在襄阳城下。”
翌日,午时将至。
临安城南,巨大的校场之上,旌旗蔽日,矛戟如林。数以万计的精锐禁军,按各军番号,列成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方阵,盔甲鲜明,兵刃雪亮,肃杀之气直冲云霄。阳光照射在铁甲上,反射出大片大片令人心悸的寒光。
校场四周,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万头攒动,人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想要一睹天颜,更想亲眼见证这数十年未有的誓师盛况。空气中弥漫着兴奋、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与期待。
“咚——咚——咚——”
沉闷而巨大的战鼓声,如同雷鸣,自校场中心的点将台上响起,一声接着一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鼓声中,一支庞大的仪仗自校场辕门缓缓而入。前列是高举龙旗、日月旗、风雨雷电旗的骑士,之后是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的锦衣班直侍卫,簇拥着核心处的天子銮驾。
然而,今天的天子,并未安坐于銮驾之中。
当队伍行至点将台下,銮驾停稳,帘幕掀开,一身金甲、头戴金盔的皇帝赵瑗,赫然跃马而出!他并未选择乘坐御辇,而是亲自骑乘着一匹神骏的白色战马,马鞍旁悬挂着一柄象征天子权威的宝剑。阳光洒在他金色的甲胄上,熠熠生辉,恍若天神下凡。
“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随即,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校场,无论是台上的官员,台下的将士,还是四周的百姓,都情不自禁地跪伏下去,发出由衷的欢呼。皇帝亲擐甲胄,骑乘誓师,这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表态!
在皇帝马侧稍后位置,同样一身银甲、骑着枣红马的永宁公主赵琰,紧紧跟随。她的出现,再次引起了阵阵骚动和议论。公主戎装从军,监军出征,这是本朝从未有过的景象!
赵瑗策马缓缓绕场一周,目光扫过每一个士兵方阵,那目光沉静、威严,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过之处,士兵们无不将胸膛挺得更高,将手中的兵器握得更紧。
绕场完毕,他径直驰上点将台。赵琰紧随其后,立于他的身侧稍后。
台上,香案早已设好,三牲祭品陈列,巨大的“宋”字军旗和象征杀伐的白虎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礼官高唱仪式。
赵瑗上前,亲手点燃香烛,面对军旗,肃然躬身。
他没有看任何准备好的祷文,而是直接抬起头,面向台下万千将士与百姓,运足中气,声音如同黄钟大吕,清晰地传遍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朕,承天命,御宇内,十载于兹,未尝一日敢忘北土之耻,遗民之泣!”
“金贼肆虐,占我山河,屠我百姓,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昔日之辱,靖康之变,二帝北狩,生灵涂炭,犹在眼前!今日之势,贼心不死,屡犯边陲,窥我社稷!”
“朕,问尔等将士,此仇,可忘否?!”他声若雷霆,猛然喝问。
“不忘!不忘!不忘!”台下数万将士齐声怒吼,声浪震天,连地面似乎都在颤抖。
“朕,再问尔等,此恨,可消否?!”
“不消!不消!不消!”怒吼声更加狂暴,士兵们眼中有火焰在燃烧。
“好!”赵瑗猛地拔出腰间宝剑,直指北方,“那便用我们手中的刀剑,去雪耻!用金贼的鲜血,去祭奠死难的同胞!用胜利的荣耀,去告慰列祖列宗!”
“朕,今日在此,对天盟誓,对尔等将士立约!不破金虏,朕,绝不还朝!收复之土,寸尺不让!”
“三军听令!”
“在!在!在!”回应之声响彻云霄。
“目标,襄阳!目标,中原!目标,燕云!”
“出征!”
随着皇帝宝剑挥落,点将台下的祭司,猛地挥刀,将作为祭品的牛犊之首斩下,鲜血喷涌,洒在白色的祭旗之上。
“呜——呜——呜——”
苍凉而雄浑的号角声,代替了战鼓,连绵响起,这是进攻的号令!
下一刻,校场之上,蹄声如雷,烟尘滚滚。作为前锋的骑兵军团,开始缓缓启动,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北方,向着战场,滚滚而去!步兵方阵也依次转身,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踏上了征途。
赵瑗立于点将台上,目送着大军开拔,金色的甲胄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赵琰站在他身侧,望着那远去的滚滚铁流,感受着脚下台基传来的轻微震动,胸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澎湃。
祭旗已毕,大军已动。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被这对穿越时空的父女,以无比的决心和意志,强行扳向了另一个未知的方向。
烽烟,即将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