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的腊月,风像是浸透了冰渣子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岁末的节庆气息,被这酷寒与北疆日益紧绷的军情冲得七零八落。陆王府书房内的炭盆日夜不熄,却总也驱不散那股从门缝窗隙、乃至从北方千里之外渗透而来的寒意。
陆明远裹着一件厚重的玄色大氅,站在那幅愈发显得沉重的北境舆图前。图上,代表蒙古势力的黑色标记,不再仅仅是游移在边境的游骑,而是如同不断增殖的霉斑,在燕山以北、大同以西的广袤区域连成了片。最新的军报堆在案头,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让他心头如同压了一块寒铁。
蒙古内部持续的血腥倾轧,非但没有削弱其南侵的野心,反而像养蛊一般,催生出了更凶悍、也更渴望通过征服来证明自己的势力。据多方探报综合研判,开春之后,一旦草原返青,解决了部分补给难题,蒙古极有可能发动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旨在彻底摧毁大宋北疆防线的全面进攻!其兵力,恐将超过十万之众!统帅人选,虽尚未明确,但无论是谁,都必然是比口温不花、按赤台更难缠的角色。
“十万……”陆明远喃喃自语。他知道,这一次,不再是局部冲突,不再是边境骚扰,而是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国运之战!大宋北疆现有的兵力,满打满算,加上各地屯田兵,也不过十五六万,且分守各处,机动兵力有限。更要命的是,朝堂之上的掣肘与后方潜在的隐患,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手脚。
他必须未雨绸缪,必须争分夺秒!
“来人!”他沉声喝道。
亲兵队长应声而入。
“传我将令!”陆明远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一,命孟珙、刘整及各边镇主将,十日内抵达燕京议事!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
“二,以本王名义,行文北疆各州县,即日起,实行‘非常之策’!所有官仓存粮,除保证必要民食外,其余尽数征调,统一配给军需!所有民间富户存粮,按市价强制征购三成!所有工匠,尤其是铁匠、皮匠、木匠,全部登记造册,随时听候征召!”
“三,飞鸽传书楚州,呈报永宁公主殿下,北疆危殆,请殿下务必设法,在开春前,再筹措一批急救药材、箭簇及打造炮车所需之铁料,火速北运!”
这一道道命令,近乎霸道,必然会激起地方上的反弹和民间的怨言。但他顾不得了!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他必须在蒙古人的铁蹄踏碎春冰之前,将北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战争堡垒,囤积起足够支撑一场大战的粮草军械!
十日后,燕京,陆王府议事堂。
炭火烧得极旺,却依然驱不散将领们眉宇间的凝重与寒意。孟珙、刘整,以及来自大同、真定、太原等重镇的将领济济一堂。他们刚刚听完了陆明远对局势的判断和那份堪称严苛的备战方略。
“王爷,”刘整率先开口,眉头紧锁,“强制征粮,恐引民变啊!去罗殿族(虚构的北方部落)那边,一向桀骜,若强行征调其牲畜,只怕……”
“民变?”陆明远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与蒙古破关之后的血流成河相比,孰轻孰重?去罗殿族若不服,可派使者携重金与其首领商议,若商议不通……”他顿了顿,声音冰寒,“便以通敌论处,剿灭!非常之时,怀柔需有,雷霆手段亦不可缺!”
他目光扫过全场:“我知道,此举会得罪很多人,会留下骂名。但诸位需明白,此战若败,我等皆为亡国之奴,届时,还有何名声可言?唯有胜,唯有守住这北疆,我等所做的一切,方有意义!”
孟珙重重一拍大腿:“王爷所言极是!末将愿立军令状,大同防线,绝不让胡马南进一步!只是……兵力,还是捉襟见肘。”
“兵力不足,便以工事、器械弥补!”陆明远走到一幅巨大的燕京周边防御详图前,“开春之后,集中所有人力,在燕京外围,再筑三道壕堑,多设拒马、陷坑!将城中所有炮车、床弩,尽数部署于关键节点!我们要把燕京城,变成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让蒙古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
他手指移动:“大同、真定方向,亦需如此!孟珙,你负责统筹西线;刘整,你负责东线。各部需密切配合,相互策应!”
“末将遵命!”孟珙、刘整齐声应道。
“此外,”陆明远看向众人,语气放缓,却带着更深的意味,“大战在即,北疆上下,务必同心!若有阳奉阴违、煽动不满、乃至私通外敌者,无论何人,无论何职,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其家产,充作军资!”
这话,已是赤裸裸的警告。刘整目光闪烁了一下,低下头,与其他将领一同应诺。
军议之后,整个北疆如同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近乎残酷的方式运转起来。粮车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工匠坊炉火日夜不熄,边境线上,民夫在军队的监督下,冒着严寒挖掘壕沟,垒砌胸墙。怨言与汗水一同流淌,但在蒙古大军压境的巨大阴影下,一切都被强行压制着。
然而,就在陆明远全力备战的同时,来自后方的“软刀子”,也终于悄无声息地递到了他的颈边。
这一日,他正在校场检阅新编练的弩手,亲兵队长匆匆赶来,递上一封来自临安的、盖着中书门下印信的公文。
公文内容,看似冠冕堂皇:鉴于北疆连年征战,民生疲敝,为体现朝廷仁德,着令北疆行辕,即刻停止一切“非常之策”,已征调之钱粮,需重新核定,多余部分发还百姓;强制征召之工匠民夫,亦需酌情放归,以示朝廷宽仁。落款处,除了中书门下的印章,还有史弥远的亲笔署名。
“停止……发还……放归……”陆明远捏着那薄薄的一纸公文,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几乎能想象到,史弥远在写下这些字时,脸上那副道貌岸然却又充满算计的神情。这一纸公文,若是执行,北疆备战将前功尽弃!若是不执行,便是抗旨!便是坐实了“跋扈”、“割据”的罪名!
好一招杀人不见血的毒计!
“王爷,这……”亲兵队长看着陆明远瞬间阴沉如水的脸色,惴惴不安。
陆明远没有回答。他抬起头,望着校场上那些在寒风中刻苦训练的年轻面孔,他们脸上带着对战争的恐惧,也带着保卫家园的决然。他又望向北方,那片被冰雪覆盖、却即将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良久,他缓缓将那份公文折好,塞入袖中。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近乎悲凉的决绝。
“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备战事宜,一切照旧。”
“那……朝廷的公文?”
“北疆之事,本王自有主张。”陆明远转身,向校场外走去,背影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拉得很长,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挺拔,“天塌下来,有我陆明远顶着。”
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他与临安朝廷之间那层最后的、脆弱的窗户纸,已被彻底捅破。
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这北疆,为了这身后万千生灵,他只能选择——抗旨!
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扑打在他的大氅上,猎猎作响。前方的路,已是一片迷雾,但他只能,也必须,走下去。
陆明远裹着一件厚重的玄色大氅,站在那幅愈发显得沉重的北境舆图前。图上,代表蒙古势力的黑色标记,不再仅仅是游移在边境的游骑,而是如同不断增殖的霉斑,在燕山以北、大同以西的广袤区域连成了片。最新的军报堆在案头,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让他心头如同压了一块寒铁。
蒙古内部持续的血腥倾轧,非但没有削弱其南侵的野心,反而像养蛊一般,催生出了更凶悍、也更渴望通过征服来证明自己的势力。据多方探报综合研判,开春之后,一旦草原返青,解决了部分补给难题,蒙古极有可能发动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旨在彻底摧毁大宋北疆防线的全面进攻!其兵力,恐将超过十万之众!统帅人选,虽尚未明确,但无论是谁,都必然是比口温不花、按赤台更难缠的角色。
“十万……”陆明远喃喃自语。他知道,这一次,不再是局部冲突,不再是边境骚扰,而是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国运之战!大宋北疆现有的兵力,满打满算,加上各地屯田兵,也不过十五六万,且分守各处,机动兵力有限。更要命的是,朝堂之上的掣肘与后方潜在的隐患,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手脚。
他必须未雨绸缪,必须争分夺秒!
“来人!”他沉声喝道。
亲兵队长应声而入。
“传我将令!”陆明远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一,命孟珙、刘整及各边镇主将,十日内抵达燕京议事!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
“二,以本王名义,行文北疆各州县,即日起,实行‘非常之策’!所有官仓存粮,除保证必要民食外,其余尽数征调,统一配给军需!所有民间富户存粮,按市价强制征购三成!所有工匠,尤其是铁匠、皮匠、木匠,全部登记造册,随时听候征召!”
“三,飞鸽传书楚州,呈报永宁公主殿下,北疆危殆,请殿下务必设法,在开春前,再筹措一批急救药材、箭簇及打造炮车所需之铁料,火速北运!”
这一道道命令,近乎霸道,必然会激起地方上的反弹和民间的怨言。但他顾不得了!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他必须在蒙古人的铁蹄踏碎春冰之前,将北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战争堡垒,囤积起足够支撑一场大战的粮草军械!
十日后,燕京,陆王府议事堂。
炭火烧得极旺,却依然驱不散将领们眉宇间的凝重与寒意。孟珙、刘整,以及来自大同、真定、太原等重镇的将领济济一堂。他们刚刚听完了陆明远对局势的判断和那份堪称严苛的备战方略。
“王爷,”刘整率先开口,眉头紧锁,“强制征粮,恐引民变啊!去罗殿族(虚构的北方部落)那边,一向桀骜,若强行征调其牲畜,只怕……”
“民变?”陆明远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与蒙古破关之后的血流成河相比,孰轻孰重?去罗殿族若不服,可派使者携重金与其首领商议,若商议不通……”他顿了顿,声音冰寒,“便以通敌论处,剿灭!非常之时,怀柔需有,雷霆手段亦不可缺!”
他目光扫过全场:“我知道,此举会得罪很多人,会留下骂名。但诸位需明白,此战若败,我等皆为亡国之奴,届时,还有何名声可言?唯有胜,唯有守住这北疆,我等所做的一切,方有意义!”
孟珙重重一拍大腿:“王爷所言极是!末将愿立军令状,大同防线,绝不让胡马南进一步!只是……兵力,还是捉襟见肘。”
“兵力不足,便以工事、器械弥补!”陆明远走到一幅巨大的燕京周边防御详图前,“开春之后,集中所有人力,在燕京外围,再筑三道壕堑,多设拒马、陷坑!将城中所有炮车、床弩,尽数部署于关键节点!我们要把燕京城,变成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让蒙古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
他手指移动:“大同、真定方向,亦需如此!孟珙,你负责统筹西线;刘整,你负责东线。各部需密切配合,相互策应!”
“末将遵命!”孟珙、刘整齐声应道。
“此外,”陆明远看向众人,语气放缓,却带着更深的意味,“大战在即,北疆上下,务必同心!若有阳奉阴违、煽动不满、乃至私通外敌者,无论何人,无论何职,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其家产,充作军资!”
这话,已是赤裸裸的警告。刘整目光闪烁了一下,低下头,与其他将领一同应诺。
军议之后,整个北疆如同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近乎残酷的方式运转起来。粮车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工匠坊炉火日夜不熄,边境线上,民夫在军队的监督下,冒着严寒挖掘壕沟,垒砌胸墙。怨言与汗水一同流淌,但在蒙古大军压境的巨大阴影下,一切都被强行压制着。
然而,就在陆明远全力备战的同时,来自后方的“软刀子”,也终于悄无声息地递到了他的颈边。
这一日,他正在校场检阅新编练的弩手,亲兵队长匆匆赶来,递上一封来自临安的、盖着中书门下印信的公文。
公文内容,看似冠冕堂皇:鉴于北疆连年征战,民生疲敝,为体现朝廷仁德,着令北疆行辕,即刻停止一切“非常之策”,已征调之钱粮,需重新核定,多余部分发还百姓;强制征召之工匠民夫,亦需酌情放归,以示朝廷宽仁。落款处,除了中书门下的印章,还有史弥远的亲笔署名。
“停止……发还……放归……”陆明远捏着那薄薄的一纸公文,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几乎能想象到,史弥远在写下这些字时,脸上那副道貌岸然却又充满算计的神情。这一纸公文,若是执行,北疆备战将前功尽弃!若是不执行,便是抗旨!便是坐实了“跋扈”、“割据”的罪名!
好一招杀人不见血的毒计!
“王爷,这……”亲兵队长看着陆明远瞬间阴沉如水的脸色,惴惴不安。
陆明远没有回答。他抬起头,望着校场上那些在寒风中刻苦训练的年轻面孔,他们脸上带着对战争的恐惧,也带着保卫家园的决然。他又望向北方,那片被冰雪覆盖、却即将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良久,他缓缓将那份公文折好,塞入袖中。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近乎悲凉的决绝。
“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备战事宜,一切照旧。”
“那……朝廷的公文?”
“北疆之事,本王自有主张。”陆明远转身,向校场外走去,背影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拉得很长,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挺拔,“天塌下来,有我陆明远顶着。”
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他与临安朝廷之间那层最后的、脆弱的窗户纸,已被彻底捅破。
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这北疆,为了这身后万千生灵,他只能选择——抗旨!
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扑打在他的大氅上,猎猎作响。前方的路,已是一片迷雾,但他只能,也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