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卯的沉默,是混杂着震惊、疑虑与一丝恐惧的沉默。
他脑中飞速计算着,要维持这样一套庞大的防御体系,要修建那样的水泥路和钢铁城,所耗费的钱粮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林望说不花朝廷一分钱,那钱从哪里来?
“林百户,”严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极力维持着钦差的威严,但语气中的锐气已然消失,“你这套体系,固然精妙。但如此大的开销,仅凭卫所屯田,恐怕是杯水车薪吧?”
这句问话,正中下怀。
“大人明鉴。”林望坦然承认,脸上没有丝毫被揭穿的窘迫,“屯田自然是不够的。卑职,还在经商。”
“经商?”严卯眉头一挑。大明律,军户不得经商,这是祖制。
“是,经商。”林望仿佛没看到严卯眼中的质询,再次做了个请的手势,“大人若有兴趣,卑职可带您去看看我们哈密卫的‘集市’。”
半个时辰后,严卯和沈炼站在了一片喧嚣的广场上。
这里是哈密卫的贸易区,位于卫所东门之外,被一圈高大的木质栅栏和几座哨塔拱卫着。
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个泾渭分明的圈子。
有穿着皮袄,髡头留辫的瓦剌人;有头缠白布,满脸精明的吐鲁番商贩;甚至还有一些金发碧眼,深目高鼻,严卯只在京城贡使中见过的“色目人”。
他们牵着成群的牛羊,或是用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矿石、皮毛,正围着一个个摊位大声地讨价还价。
而那些摊位的主人,无一例外,都是穿着哈密卫制服的军士。
摊位上摆放的货物,更是让严卯眼花缭乱。一边是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食盐,这些是林望“护卫”商队时,“合理”抽取的分成。而另一边,则是哈密卫的“特产”。
一堆堆码放整齐的黑色煤炭,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一捆捆刚刚出炉,还带着锻打痕迹的铁器,从锄头、铁锅到制式的马刀、盔甲。
还有一桶桶密封的木桶,里面装着让他们昨天尝过的醇厚葡萄酒,以及那种可以用来消毒的烈酒。
一个瓦剌部落的头人,正满脸肉痛地数出几十只肥羊,从哈密卫的军士手中,换走几大车的煤炭和几口大铁锅。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些货物的渴望,以及对高昂价格的无奈。
“大人您看,”林望的声音在严卯耳边响起,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瓦剌人生活在草原,一到冬天,大雪封山,牛羊冻死无数。以前他们只能烧牛粪取暖,但那东西,烟大,热量还低。”
“自从我们开始卖煤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一口铁锅,能让他们煮熟更多的肉食,熬过漫长的冬季。有了我们的煤和铁,他们一个冬天能少死十分之一的人和三分之一的牲畜。”
严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个瓦剌头人虽然一脸不舍,但拿到货物后,还是对着哈密卫的军士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所以,”林望继续说道,“他们离不开我们。不,是他们不敢离开我们。”
“一旦与我们开战,商路立刻断绝。他们不仅买不到过冬的煤炭和铁器,就连他们部落里多余的牛羊皮毛,也卖不出去,只能烂在手里。一场仗打下来,就算他们侥幸赢了,一个冬天过去,整个部落也得元气大伤,甚至可能被其他与我们交好的部落吞并。”
“所以,他们不但不敢反,还得求着我们,把东西卖给他们。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和我哈密卫的贸易权,他们部落之间自己就会先打起来。”
严卯的后背冒起了一层细密的冷汗。他终于,彻彻底底地明白了昨天管事口中那个“西域第一大善人”的真正含义。
这不是善,这是一种用经济扼住敌人咽喉的阳谋。
是一种比刀剑更锋利,比战争更恶毒的控制手段。
林望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将绞索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并且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里。
他用敌人的牛羊,养活自己的军民;用卖给敌人的铁器,赚回来的钱,再打造出更多的震天雷和兵甲;他甚至用贸易权,去挑动敌人内部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
严卯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再一次被震得粉碎。
他自诩精明,在朝堂之上见惯了尔虞我诈,阴谋诡计。
但那些手段,和林望这套堂堂正正、让敌人不得不含笑饮鸩的阳谋比起来,简直如同小孩子的把戏。
“下官用这些蛮夷的钱,养大明的兵,为陛下守卫国门。”林望指向那些被瓦剌人牵过来,即将送入哈密卫屠宰场和牧场的牛羊,又指了指远处那些被色目商人运来的,可以用于冶炼的铜矿石,脸上的笑容变得意味深长。
他转过头,直视着严卯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问道:“不知在大人眼中,下官此举,算不算忠君之事?”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严卯的心口。
忠?从行为上看,他私自贸易,拥兵自重,早已逾越了一个边疆百户的本分。
不忠?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客观上都极大地巩固了大明的边防,甚至兵不血刃地削弱了宿敌,为朝廷省下了巨额的开支。
严卯发现,他根本无法用大明朝堂上那套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判眼前这个男人。
这个林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
一个游离于规则之外,用自己的规则,重塑了整个西域格局的怪物。
他脑中飞速计算着,要维持这样一套庞大的防御体系,要修建那样的水泥路和钢铁城,所耗费的钱粮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林望说不花朝廷一分钱,那钱从哪里来?
“林百户,”严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极力维持着钦差的威严,但语气中的锐气已然消失,“你这套体系,固然精妙。但如此大的开销,仅凭卫所屯田,恐怕是杯水车薪吧?”
这句问话,正中下怀。
“大人明鉴。”林望坦然承认,脸上没有丝毫被揭穿的窘迫,“屯田自然是不够的。卑职,还在经商。”
“经商?”严卯眉头一挑。大明律,军户不得经商,这是祖制。
“是,经商。”林望仿佛没看到严卯眼中的质询,再次做了个请的手势,“大人若有兴趣,卑职可带您去看看我们哈密卫的‘集市’。”
半个时辰后,严卯和沈炼站在了一片喧嚣的广场上。
这里是哈密卫的贸易区,位于卫所东门之外,被一圈高大的木质栅栏和几座哨塔拱卫着。
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个泾渭分明的圈子。
有穿着皮袄,髡头留辫的瓦剌人;有头缠白布,满脸精明的吐鲁番商贩;甚至还有一些金发碧眼,深目高鼻,严卯只在京城贡使中见过的“色目人”。
他们牵着成群的牛羊,或是用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矿石、皮毛,正围着一个个摊位大声地讨价还价。
而那些摊位的主人,无一例外,都是穿着哈密卫制服的军士。
摊位上摆放的货物,更是让严卯眼花缭乱。一边是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食盐,这些是林望“护卫”商队时,“合理”抽取的分成。而另一边,则是哈密卫的“特产”。
一堆堆码放整齐的黑色煤炭,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一捆捆刚刚出炉,还带着锻打痕迹的铁器,从锄头、铁锅到制式的马刀、盔甲。
还有一桶桶密封的木桶,里面装着让他们昨天尝过的醇厚葡萄酒,以及那种可以用来消毒的烈酒。
一个瓦剌部落的头人,正满脸肉痛地数出几十只肥羊,从哈密卫的军士手中,换走几大车的煤炭和几口大铁锅。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些货物的渴望,以及对高昂价格的无奈。
“大人您看,”林望的声音在严卯耳边响起,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瓦剌人生活在草原,一到冬天,大雪封山,牛羊冻死无数。以前他们只能烧牛粪取暖,但那东西,烟大,热量还低。”
“自从我们开始卖煤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一口铁锅,能让他们煮熟更多的肉食,熬过漫长的冬季。有了我们的煤和铁,他们一个冬天能少死十分之一的人和三分之一的牲畜。”
严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个瓦剌头人虽然一脸不舍,但拿到货物后,还是对着哈密卫的军士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所以,”林望继续说道,“他们离不开我们。不,是他们不敢离开我们。”
“一旦与我们开战,商路立刻断绝。他们不仅买不到过冬的煤炭和铁器,就连他们部落里多余的牛羊皮毛,也卖不出去,只能烂在手里。一场仗打下来,就算他们侥幸赢了,一个冬天过去,整个部落也得元气大伤,甚至可能被其他与我们交好的部落吞并。”
“所以,他们不但不敢反,还得求着我们,把东西卖给他们。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和我哈密卫的贸易权,他们部落之间自己就会先打起来。”
严卯的后背冒起了一层细密的冷汗。他终于,彻彻底底地明白了昨天管事口中那个“西域第一大善人”的真正含义。
这不是善,这是一种用经济扼住敌人咽喉的阳谋。
是一种比刀剑更锋利,比战争更恶毒的控制手段。
林望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将绞索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并且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里。
他用敌人的牛羊,养活自己的军民;用卖给敌人的铁器,赚回来的钱,再打造出更多的震天雷和兵甲;他甚至用贸易权,去挑动敌人内部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
严卯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再一次被震得粉碎。
他自诩精明,在朝堂之上见惯了尔虞我诈,阴谋诡计。
但那些手段,和林望这套堂堂正正、让敌人不得不含笑饮鸩的阳谋比起来,简直如同小孩子的把戏。
“下官用这些蛮夷的钱,养大明的兵,为陛下守卫国门。”林望指向那些被瓦剌人牵过来,即将送入哈密卫屠宰场和牧场的牛羊,又指了指远处那些被色目商人运来的,可以用于冶炼的铜矿石,脸上的笑容变得意味深长。
他转过头,直视着严卯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问道:“不知在大人眼中,下官此举,算不算忠君之事?”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严卯的心口。
忠?从行为上看,他私自贸易,拥兵自重,早已逾越了一个边疆百户的本分。
不忠?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客观上都极大地巩固了大明的边防,甚至兵不血刃地削弱了宿敌,为朝廷省下了巨额的开支。
严卯发现,他根本无法用大明朝堂上那套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判眼前这个男人。
这个林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
一个游离于规则之外,用自己的规则,重塑了整个西域格局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