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喧嚣与绚烂,如同潮水般退去,只在清华园的银杏道上留下几片愈发金黄的叶子,标志着大学生活真正拉开了序幕。紫荆公寓301寝室恢复了往常的节奏,只是氛围悄然不同。李哲和王明宇从锦州归来后,对陈长生的态度在原有的亲近上,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敬畏与信服。孙皓则依旧沉浸在他的书本世界里,但偶尔看向陈长生背影的目光,也带上一丝探究。
周一上午,《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大一基础课,授课老师是学院新引进的海归博士张明副教授,年轻有为,学术风格偏向前沿与批判性。能容纳百余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空气中弥漫着新学期的认真与些许躁动。
陈长生坐在教室中后排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面前的笔记本上,一片空白。他指尖随意转着一支笔,目光平静地落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张教授身上。这门课的内容,对他而言如同翻阅一本早已读烂的启蒙读物,其中的公式、模型、假说,在经历了未来十几年全球市场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后,显得既经典又有些“可爱”。他来这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重温,或者说,一种观察。
张教授讲课富有激情,很快引入了第一个案例讨论——“共享单车”模式的早期兴起(注:故事背景在2008年后,此模式初现雏形),让学生分析其经济模型与潜在风险。这是当时很新颖的话题,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几个来自各省的状元、榜眼争先恐后地发言,引经据典,从规模效应、网络外部性谈到融资烧钱、监管风险,观点清晰,逻辑严密,展现了清华学子扎实的功底。
张教授频频点头,显然对学生的素质很满意。但他似乎想引导更深层次的思考,追问道:“很好,大家分析得很到位。那么,如果我们跳出既定框架,从更宏观的视角,或者说,从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模式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会是什么?它最终会走向何方?”
教室内安静了片刻。先前发言的学霸们微微蹙眉,试图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寻找更刁钻的角度,但说出的观点大多是对之前分析的深化,未能真正突破。李哲和王明宇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只能暗自佩服。孙皓则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张教授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目光扫过全场。
就在这时,一个平静的声音在教室中后排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教授,或许我们可以从 ‘资产沉没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时空错配’,以及 ‘公共品与私人产权在城市空间中的排他性冲突’ 这两个角度来审视。”
霎时间,全班的目光,包括张教授,都齐刷刷地投向声音的来源——那个开学以来就有些神秘、军训后请假两周、据传言家里极有背景的陈长生。
只见陈长生依旧保持着闲适的坐姿,但眼神却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邃和淡然,他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共享单车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其物理载体——自行车——作为低附加值、高损耗率的‘重资产’,其巨大的沉没成本,无法通过有限的租金收入在合理周期内覆盖。更关键的是,它试图将本质上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道路路权’和‘停放资源’进行排他性商业化占用,这必然与城市管理的公共属性以及市民的公平使用权产生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在初期靠资本补贴和监管空白可以掩盖,但随着规模扩大,必将激化,导致极高的政策风险和社会成本。因此,其最终归宿,要么是被高度监管、严格配额,沦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附属品,利润微薄;要么就是在无序投放和恶性竞争下,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城市治理难题,最终在监管铁拳下迅速退潮。”
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教室里鸦雀无声。刚才还在争论“规模效应”和“网络外部性”的学霸们全都愣住了。陈长生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术语,而是用最质朴的经济学原理(沉没成本、公共品、产权),却组合出了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直指问题核心的视角!尤其是“公共品与私人产权在城市空间中的排他性冲突”这个精准的概括,简直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共享单车繁华表象下的致命病灶!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课本,甚至超越了当下学术界的讨论范畴,带着一种从未来回顾历史的、令人心悸的洞察力!
张教授脸上的表情从惊讶迅速转变为震惊,然后是极大的兴奋!他执教多年,从未在大一新生口中听到如此深刻、如此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这已经不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这简直像是资深行业分析师在做战略研判!
“这位同学,请……请你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张教授扶了扶眼镜,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经管学院,经济系,陈长生。”陈长生微微颔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长生……好!非常好!”张教授快步走下讲台,走到陈长生座位旁,目光灼灼,“你刚才提到的‘时空错配’和‘排他性冲突’,角度极其刁钻,也极其深刻!这已经完全跳出了现有文献的框架!你是基于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是看过相关的深度报告吗?”
全班同学都屏息看着这一幕。李哲和王明宇嘴巴微张,虽然听不懂,但觉得长生哥牛逼坏了!孙皓也停下了笔,眼神复杂。
陈长生迎着教授热切的目光,淡然一笑,语气谦逊却不容置疑:“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思考。我觉得,经济学终究是研究人的选择的科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约束和社会规则。共享单车看似是商业模式创新,实则是对现有城市治理体系和公共资源分配效率的一次极端压力测试。它的成败,更多取决于制度和技术能否协同演进,而非单纯的资本意志。”
“个人思考……压力测试……制度与技术协同演进……”张教授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光芒更盛,仿佛发现了宝藏!他完全忘了这是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追问:“那么,依你看,在什么样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这类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功?”
陈长生沉吟片刻,在百余人注视下,从容道:“或许,当动态定价能精准反映时空成本,当物联技术能使资产调度效率接近理论最优,当监管规则能清晰界定各方权责并实现智能化执法时,共享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其潜力。而这,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资本想象的要长得多。”
清晰、冷静、富有远见。这已经不是在回答课堂提问,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未来图景的描绘。
张教授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陈长生的肩膀,毫不掩饰地赞赏:“精彩!太精彩了!陈长生同学,你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下课后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详细聊聊!” 他转向全班,高声道:“大家都听到了吗?这才是经济学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直指本质!陈长生同学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下课铃响,张教授意犹未尽地又跟陈长生交流了几句,才匆匆离去。而教室里的气氛却彻底炸开了锅!
“我的天,陈长生刚才说的啥?我怎么一半没听懂?”
“听不懂就对了!没看张教授都惊成那样了?”
“这家伙不是家里巨有钱吗?怎么学术上也这么变态?”
“这就是传说中的……全能学霸?不,学神吧!”
“经管院今年来了个怪物啊……”
李哲和王明宇立刻围了上来,一脸崇拜:“长生哥!你太猛了!直接把教授都给镇住了!”
孙皓也走过来,推了推眼镜,由衷地说:“长生,你的视角确实独特,佩服。”
陈长生只是笑了笑,收拾好东西:“走吧,去下节课教室。” 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发言,只是随口聊了句天气。
然而,“经管新生陈长生是隐藏学神,首堂课折服海归教授”的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新生圈乃至高年级中传开。陈长生在清华园的声望,凭借一次轻描淡写的课堂发言,完成了从“神秘富豪新生”到“神秘学霸富豪”的华丽升级。
而这,仅仅是他清华传奇的开端。
周一上午,《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大一基础课,授课老师是学院新引进的海归博士张明副教授,年轻有为,学术风格偏向前沿与批判性。能容纳百余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空气中弥漫着新学期的认真与些许躁动。
陈长生坐在教室中后排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面前的笔记本上,一片空白。他指尖随意转着一支笔,目光平静地落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张教授身上。这门课的内容,对他而言如同翻阅一本早已读烂的启蒙读物,其中的公式、模型、假说,在经历了未来十几年全球市场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后,显得既经典又有些“可爱”。他来这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重温,或者说,一种观察。
张教授讲课富有激情,很快引入了第一个案例讨论——“共享单车”模式的早期兴起(注:故事背景在2008年后,此模式初现雏形),让学生分析其经济模型与潜在风险。这是当时很新颖的话题,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几个来自各省的状元、榜眼争先恐后地发言,引经据典,从规模效应、网络外部性谈到融资烧钱、监管风险,观点清晰,逻辑严密,展现了清华学子扎实的功底。
张教授频频点头,显然对学生的素质很满意。但他似乎想引导更深层次的思考,追问道:“很好,大家分析得很到位。那么,如果我们跳出既定框架,从更宏观的视角,或者说,从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模式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会是什么?它最终会走向何方?”
教室内安静了片刻。先前发言的学霸们微微蹙眉,试图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寻找更刁钻的角度,但说出的观点大多是对之前分析的深化,未能真正突破。李哲和王明宇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只能暗自佩服。孙皓则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张教授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目光扫过全场。
就在这时,一个平静的声音在教室中后排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教授,或许我们可以从 ‘资产沉没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时空错配’,以及 ‘公共品与私人产权在城市空间中的排他性冲突’ 这两个角度来审视。”
霎时间,全班的目光,包括张教授,都齐刷刷地投向声音的来源——那个开学以来就有些神秘、军训后请假两周、据传言家里极有背景的陈长生。
只见陈长生依旧保持着闲适的坐姿,但眼神却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邃和淡然,他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共享单车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其物理载体——自行车——作为低附加值、高损耗率的‘重资产’,其巨大的沉没成本,无法通过有限的租金收入在合理周期内覆盖。更关键的是,它试图将本质上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道路路权’和‘停放资源’进行排他性商业化占用,这必然与城市管理的公共属性以及市民的公平使用权产生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在初期靠资本补贴和监管空白可以掩盖,但随着规模扩大,必将激化,导致极高的政策风险和社会成本。因此,其最终归宿,要么是被高度监管、严格配额,沦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附属品,利润微薄;要么就是在无序投放和恶性竞争下,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城市治理难题,最终在监管铁拳下迅速退潮。”
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教室里鸦雀无声。刚才还在争论“规模效应”和“网络外部性”的学霸们全都愣住了。陈长生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术语,而是用最质朴的经济学原理(沉没成本、公共品、产权),却组合出了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直指问题核心的视角!尤其是“公共品与私人产权在城市空间中的排他性冲突”这个精准的概括,简直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共享单车繁华表象下的致命病灶!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课本,甚至超越了当下学术界的讨论范畴,带着一种从未来回顾历史的、令人心悸的洞察力!
张教授脸上的表情从惊讶迅速转变为震惊,然后是极大的兴奋!他执教多年,从未在大一新生口中听到如此深刻、如此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这已经不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这简直像是资深行业分析师在做战略研判!
“这位同学,请……请你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张教授扶了扶眼镜,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经管学院,经济系,陈长生。”陈长生微微颔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长生……好!非常好!”张教授快步走下讲台,走到陈长生座位旁,目光灼灼,“你刚才提到的‘时空错配’和‘排他性冲突’,角度极其刁钻,也极其深刻!这已经完全跳出了现有文献的框架!你是基于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是看过相关的深度报告吗?”
全班同学都屏息看着这一幕。李哲和王明宇嘴巴微张,虽然听不懂,但觉得长生哥牛逼坏了!孙皓也停下了笔,眼神复杂。
陈长生迎着教授热切的目光,淡然一笑,语气谦逊却不容置疑:“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思考。我觉得,经济学终究是研究人的选择的科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约束和社会规则。共享单车看似是商业模式创新,实则是对现有城市治理体系和公共资源分配效率的一次极端压力测试。它的成败,更多取决于制度和技术能否协同演进,而非单纯的资本意志。”
“个人思考……压力测试……制度与技术协同演进……”张教授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光芒更盛,仿佛发现了宝藏!他完全忘了这是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追问:“那么,依你看,在什么样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这类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功?”
陈长生沉吟片刻,在百余人注视下,从容道:“或许,当动态定价能精准反映时空成本,当物联技术能使资产调度效率接近理论最优,当监管规则能清晰界定各方权责并实现智能化执法时,共享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其潜力。而这,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资本想象的要长得多。”
清晰、冷静、富有远见。这已经不是在回答课堂提问,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未来图景的描绘。
张教授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陈长生的肩膀,毫不掩饰地赞赏:“精彩!太精彩了!陈长生同学,你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下课后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详细聊聊!” 他转向全班,高声道:“大家都听到了吗?这才是经济学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直指本质!陈长生同学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下课铃响,张教授意犹未尽地又跟陈长生交流了几句,才匆匆离去。而教室里的气氛却彻底炸开了锅!
“我的天,陈长生刚才说的啥?我怎么一半没听懂?”
“听不懂就对了!没看张教授都惊成那样了?”
“这家伙不是家里巨有钱吗?怎么学术上也这么变态?”
“这就是传说中的……全能学霸?不,学神吧!”
“经管院今年来了个怪物啊……”
李哲和王明宇立刻围了上来,一脸崇拜:“长生哥!你太猛了!直接把教授都给镇住了!”
孙皓也走过来,推了推眼镜,由衷地说:“长生,你的视角确实独特,佩服。”
陈长生只是笑了笑,收拾好东西:“走吧,去下节课教室。” 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发言,只是随口聊了句天气。
然而,“经管新生陈长生是隐藏学神,首堂课折服海归教授”的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新生圈乃至高年级中传开。陈长生在清华园的声望,凭借一次轻描淡写的课堂发言,完成了从“神秘富豪新生”到“神秘学霸富豪”的华丽升级。
而这,仅仅是他清华传奇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