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时间就是金钱”-《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蛇口工业区的工地旁,红色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被正午的阳光晒得褪了色,边角卷着些尘土,却依然像一把烧红的锤子,重重敲在磨盘山考察团每个人的心上。风裹着远处工地的钢筋碰撞声掠过,标语上的字迹在光线下忽明忽暗,竟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许青山停下脚步,鞋底碾过地上的碎石,指着标语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看懂了这句话,我们就没白来深圳。”他的目光扫过身后几人,李二狗揣着袖子,赵铁柱皱着眉,陈向东推眼镜的动作顿了顿,显然都没琢磨透这简单八个字里的分量。

  李二狗挠挠头,额前的碎发被汗粘住,一脸困惑:“不就是时间和钱吗?咱在省城开店也天天忙到后半夜,进货、卖货、算账本,咋就没这么说过?”他想起自家店里那些堆在角落的存货,明明天天守着,却总也赶不上城里人的进货节奏。

  赵铁柱也跟着点头,粗糙的手掌在裤腿上蹭了蹭:“咱磨盘山的粉条都是手工做的,泡豆、磨浆、漏粉、晾晒,哪一步都省不得时间,慢工出细活,讲究的是实在口感。这‘效率’能当饭吃?去年冬天,张婶家漏的粉条因为晒得透,一斤能多卖两毛钱呢。”他说着,眼神里满是对老法子的执拗。

  许青山没直接解释,只是朝不远处扬了扬下巴:“走,去看看就知道了。”他带着众人拐进一条岔路,没多远,一家挂着“福源食品厂”牌子的厂房便映入眼帘,崭新的铁门敞开着,隐约能听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

  刚走进厂区,一股淡淡的麦香混着机械油味扑面而来。车间的玻璃墙擦得透亮,里面的景象让考察团几人瞬间停住了脚步。现代化流水线正高速运转,银白色的输送带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原料从一端投进去,经过清洗、研磨、成型、包装,全程不过十几分钟,最后码成垛的袋装挂面便顺着滑道落到托盘上。整个车间里,只有寥寥几个工人穿着蓝色工装,在控制台前轻点按钮,一天的产量抵得上磨盘山手工生产线半个月的量。

  “许团长,你们来得正好!”厂长老王笑着迎上来,手里攥着个记账本,“咱这厂三月投产,四月就开始盈利了。你看这账本,上个月纯利润就有八万,要是按咱老家手工做面的法子,这数得做两年!”他翻开账本,上面的数字红得刺眼。

  “这么快?”李二狗瞪大了眼睛,凑到玻璃墙边,看着传送带上源源不断的挂面,嘴巴张得能塞进个鸡蛋,“咱那手工漏粉,一人一天累得腰断也出不了二十斤货,这机器一天不得出几千斤?”

  “整整八千斤!”王厂长拍了拍旁边的控制台,“我们建厂时就认准了‘效率’二字。深圳这地方,遍地都是机会,也遍地都是竞争对手。早一天投产,早一天抢占市场,就能多赚一笔;慢一步,原料涨价、订单被抢,很可能就血本无归。前阵子隔壁有家饼干厂,就是因为设备安装慢了半个月,错过了学校的开学订单,现在还在发愁呢。”

  看着传送带上飞速移动的产品,赵铁柱的喉结动了动,他想起磨盘山粉条厂的场景:冬天的院子里,工人们顶着寒风漏粉,手指冻得通红,夜里还要起来翻晒,生怕粉条受潮发霉。有一年大雪封山,晒好的粉条运不出去,硬生生压了三成货,开春后全变了味,只能当饲料卖。再看看眼前的流水线,恒温车间里,粉条成型、烘干一气呵成,哪里用得着这么遭罪?脸上顿时爬满了愧疚。

  “这就是效率的差距。”许青山接过话头,又指了指远处工地旁的标语,“在磨盘山,我们觉得‘慢工出细活’是本分,守住老手艺就是守住根;但在深圳,时间就是商机,效率就是竞争力。同样是做食品,人家用流水线一天赚的钱,比咱手工做十天还多。咱磨盘山的粉条品质再好,架不住产量低、成本高,外地的厂家用机器批量生产,价格比咱低三成,经销商自然愿意选他们的。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

  陈向东推了推眼镜,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咱磨盘山的品质没问题,是‘慢’拖了后腿。要是引进流水线,不仅能提高产量,批量采购原料还能降低成本,这样既能保住老客户,还能开拓新市场,这才能跟大厂家竞争。”他想起上次去广州谈经销商,对方一听说月供货量只有五百斤,当场就摇了头,说不够塞牙缝的。

  “以前总觉得老法子靠谱,现在才知道,咱守着的‘慢’,其实是在浪费机会。”赵铁柱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掏出烟袋,却忘了点燃,“去年县食品公司要订一万斤粉条,咱拼尽全力才凑了六千斤,剩下的订单被邻县的机器厂抢走了。当时还怨对方用机器做的粉条没灵魂,现在想想,是咱自己跟不上趟。”

  许青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下来:“知道差距就好,这就是我们来深圳的目的。磨盘山要实现现代化转型,首先就得转变理念——品质要保,效率更要提。以后咱的生产线,要上流水线;管理上,要定规章制度,不能再凭感觉做事;就连原料采购,都得提前规划,不能等用完了才着急。”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深圳不是天堂,这里的机会只给肯变、肯拼的人。”

  夕阳西下时,考察团走在回住处的路上,身后的标语被晚霞染成了金红色,愈发醒目。李二狗不再像来时那样抱怨深圳“到处是工地,吵得慌”,反而掰着手指头念叨:“回去就跟王叔说,咱也得搞流水线,先从最基础的漏粉环节改起,再请个师傅教大家操作,肯定能把效率提上来!”

  陈向东的笔记本上,除了写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磨盘山转型的第一堂课”,还密密麻麻记满了王厂长给的建议:流水线设备的型号、原料供应商的联系方式、车间管理的注意事项,甚至还有深圳几家食品厂的参观预约时间。

  许青山走在最后,看着前面几人热烈讨论的背影,晚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些海的咸湿气息。他知道,理念的种子已经埋下,就像蛇口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只要肯浇水、肯施肥,就一定会生根发芽。这场与深圳的理念碰撞,比学到任何具体技术都重要,它将推着“磨盘山”跳出传统的舒适区,朝着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大步迈进。远处的工地上,最后一批工人正收工,机器的轰鸣声渐渐平息,但考察团每个人的心里,却像燃起了一团火,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