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党委书记的“新战场”-《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省农业科技产业园的签约仪式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红色的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舞台中央,像一条鲜艳的绸带,两侧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玫瑰、百合、康乃馨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舞台背景板上“磨盘沟集团与省农科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的字样格外醒目,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磨盘沟红薯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的画面。

  陈向东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打着红色的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露出饱满的额头。他站在舞台的一侧,正和省农业农村厅的王厅长亲切交谈着。虽然已经年过五十,但他依旧精神矍铄,眼神锐利如鹰,风采不减当年。作为磨盘沟集团的党委书记,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集团的发展,还有整个区域乡村振兴的重任。

  “陈书记,这次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对磨盘沟来说可是一个大机遇啊。”王厅长笑着说,手里端着一杯香槟,“省农科院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实力雄厚,尤其是在红薯品种改良和深加工领域,拥有多项国家级专利。有了他们的技术支持,你们的红薯品种改良和深加工项目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陈向东笑着点头,举起手里的水杯,与王厅长碰了一下:“王厅长,您说得对。我们也非常重视这次合作。磨盘沟虽然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年销售额突破了五亿元,但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我们的红薯品种抗病虫害能力还不够强,深加工产品的种类也比较单一,附加值不高。省农科院的技术实力雄厚,相信通过双方的合作,我们一定能把红薯产业做得更大更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签约仪式开始了,主持人用激昂的声音邀请双方代表上台。陈向东和省农科院的李院长并肩走上舞台,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两人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交换了签约文本。闪光灯不停闪烁,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签约仪式结束后,陈向东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十几位记者围了上来,话筒和录音笔纷纷递到他面前。“请问陈书记,磨盘沟集团与省农科院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预计能带来哪些效益?”一位穿着职业装的女记者问道。

  陈向东对着话筒,从容地回答:“我们这次合作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我们将联合成立红薯品种改良研发中心,投入两百万元科研资金,共同培育更优质、更高产、抗逆性更强的红薯品种,预计两年内就能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其次,我们将合作开展红薯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红薯产品,比如红薯蛋白粉、红薯膳食纤维、红薯果醋等,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我们还将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为周边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一千名农民,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水平,增加收入。”

  “陈书记,您认为这次合作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意义?”另一位记者追问道。

  “意义非常重大。”陈向东的语气坚定有力,“红薯是我们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全省种植面积超过两百万亩,很多农民都靠种植红薯为生。但传统种植模式产量低、效益差,农民增收困难。通过这次合作,我们不仅能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推动整个红薯产业的升级发展,打造‘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我们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让农村更有活力。”

  采访结束后,陈向东马不停蹄地赶回了磨盘沟。他没有时间休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尽快落实与省农科院的合作细节。回到集团,他立刻召开了党委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党委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气氛严肃而紧张。

  “同志们,与省农科院的合作,是磨盘沟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战场。”陈向东坐在会议桌的主位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把政府的政策、科研机构的技术、农民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他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技术部要尽快与省农科院对接,成立研发团队,制定研发计划,下周就要进驻研发中心;生产部要做好生产线的改造升级,为新产品的生产做好准备,三个月内完成设备更新;销售部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制定新产品的销售策略,开拓高端市场;人力资源部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重点引进食品加工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合作项目提供人才支持;财务部要做好资金保障,确保科研和生产资金及时到位。”

  会议结束后,陈向东留在了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与省农科院合作的相关资料,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的规划和设想。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办公室里的灯光却依旧明亮,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他知道,自己的新战场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个新战场上,他将带领磨盘沟集团,在农业科技领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他拿起桌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