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开拓市场的难题-《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县城供销社的柜台后,采购主任翘着二郎腿,手里把玩着算盘,眼皮都没抬一下。许青山把一捆用牛皮纸简单包着的粉条放在柜台上,语气诚恳:“主任,这是我们磨盘沟粉条厂刚生产的粉条,品质绝对好,您尝尝。”

  周晓芸站在一旁,连忙递上提前准备好的样品,眼里满是期待。这是他们跑的第一家采购点,能不能打开县城市场,全看这一趟了。

  可采购主任只是瞥了一眼粉条,鼻子里“哼”了一声,伸手把粉条推到一边,语气带着不屑:“就这?无商标、无正规包装、无质量检验,典型的‘三无产品’,我们供销社可不敢收,砸了招牌谁负责?”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盆冷水,浇得许青山和周晓芸心里拔凉。许青山连忙拿起一根粉条,递到主任面前:“主任,您别看包装简单,这粉条是纯红薯淀粉做的,零添加,口感筋道,比市面上的粉条品质还好!”

  “品质好有啥用?”采购主任终于抬起头,鼻孔朝天,“现在县城人买东西,看的是牌子、是包装,你这光秃秃的一捆粉条,谁知道是啥做的?万一吃坏了人,我们担不起这责任!”

  旁边几个买东西的顾客也凑过来看热闹,有人小声议论:“这粉条看着是不错,就是包装太简陋了。”“没商标没检验,确实不敢买。”

  许青山还想再争取,采购主任却摆了摆手,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别在这耽误我做生意,赶紧拿走,我们不收三无产品!”

  两人只好拎着粉条,悻悻地走出供销社。阳光照在街道上,许青山却觉得浑身发冷。他低头看着手里的粉条,晶莹剔透的薯丝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可就是因为没有包装和商标,连进入市场的资格都没有。

  “青山,这可咋办?供销社不收,我们的粉条卖给谁啊?”周晓芸急得眼圈都红了,手里的笔记本被攥得皱巴巴的。

  许青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别急,供销社不收,咱找别的路。县城里还有不少私人商户、饭馆,总有识货的人。”

  可跑了一整天,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商户嫌包装差,有的担心卖不出去,还有的压价压得极低,一斤只给八分钱,连成本都不够。眼看带来的样品没卖出去多少,两人心里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消息传回磨盘沟,村民们的热情瞬间被浇灭,一个个愁眉不展。“供销社都不收,这粉条难道真要砸在手里?”“咱们忙活了这么久,难道全白费了?”

  许青山站在粉条厂的晾晒房里,看着满架的粉条,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开拓市场的第一步就遇了坎,但他不能放弃。包装可以做,商标可以定,质检可以找办法,只要粉条品质在,就一定能打开销路。

  他转身对围过来的村民们说:“大家别灰心,供销社不收,是因为我们的包装和商标没做好。接下来,咱先设计商标,做正规包装,再去县质检站做检验,总有一天,咱磨盘沟的粉条能走进县城的千家万户!”

  夜色渐浓,许青山的身影在月光下格外坚定。他知道,开拓市场的路注定艰难,但只要咬着牙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