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供不应求的喜悦-《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磨盘沟的夜,被粉条厂的灯光撕出一道暖亮的口子。蒸汽裹着浓郁的红薯甜香,顺着屋顶的烟囱往上冒,像一条乳白色的带子,缠缠绕绕飘遍了整个山村,连村口老槐树上的寒鸦,都忍不住缩着脖子往这边张望。

  漏粉机“嗡嗡”地转着,像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张婶的胳膊抡得飞快,把和好的红薯面往漏勺里送,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作响。透亮的粉条顺着漏勺的细孔簌簌往下掉,落在滚烫的开水锅里,瞬间翻起白花花的浪,那股子鲜劲儿,隔着老远都能勾得人直咽口水。李叔守在灶台边,手里的长筷子不停搅动,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滚,砸在青石板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却只是用袖子随意一抹——自从镇中学那笔五百斤的订单传开,周边几个乡镇的食堂、小卖部就像闻着了香味的蜜蜂,接二连三地找了来。

  会计小李的办公桌就摆在厂房门口,电话铃声就没停过,震得桌角的算盘都跟着发颤。他左手夹着笔,右手翻着账本,眉头拧着,嘴角却止不住地往上扬:“老周,邻镇的王老板又来电话了,说那两百斤粉条能不能提前两天送?他那儿昨天就断货了,顾客堵在店里催,说得急得不行!”

  老周刚把一筐晒好的干粉条搬上三轮车,闻言直起身,腰杆挺得笔直,抹了把额角的汗笑道:“让他再宽限两天,咱得先把镇中学的订单稳住,那是咱的开门红客户。剩下的,今晚让大伙儿加把劲,连夜赶工,保证不耽误他做生意!”

  “好嘞!”小李脆生生地应着,转身又接起了另一通催单电话,“哎,刘老板,您放心,您订的三百斤粉条,后天准能送到……对,还是咱磨盘沟的老规矩,纯红薯粉,没加一点杂料!”

  厂房里的工人们劲头更足了。王二柱负责挑水,两只木桶在他肩上晃悠,脚步却稳得很,嘴里还哼着跑调的山歌;刚嫁过来的秀莲姐,手指灵活地分拣着晒好的粉条,把粘连的地方轻轻撕开,眼神里满是认真;连村里六十多岁的赵大爷,都主动来帮忙翻晒粉条,手里的木耙子挥得有模有样,嘴里念叨着:“咱这粉条,就是实在!城里人想吃都吃不上呢!”

  孩子们更是围着院子跑个不停,时不时凑到灶台边,吸着鼻子闻香味,盼着爹娘收工后能给块烤得焦香的红薯干吃。小栓子扒着灶台沿,被蒸汽熏得脸蛋通红,还不忘跟同伴炫耀:“我爹说了,等分红了,就带我去镇上买麦芽糖!”

  最让人期待的日子,终究还是分红的那天。

  这天一早,粉条厂的院子里就摆上了两张长条桌,老周把一沓沓崭新的钞票整齐地放在桌上,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暖融融的光,晃得人眼睛都有些睁不开。全村人几乎都来了,老人拄着拐杖,妇人抱着孩子,年轻人挤在前面,围在桌子周围,小声地议论着,脸上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些。

  “安静点,大伙儿听我说!”老周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这是咱磨盘沟粉条厂开张以来,第一笔订单的利润!扣除买红薯、修机器的成本,剩下的,全部分给大家!按当初凑的股金多少,再加上这阵子大伙儿出的工时,各家都有份,一分都不会少!”

  话音刚落,院子里就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有人忍不住拍起了手。会计小李拿着账本,开始一个个念名字:“王大爷,股金五百,工时二十天,分红三百二十块!”

  王大爷颤巍巍地走上前,双手接过老周递过来的钱,指尖都在发抖。他眯着老花眼,一张张地数着,数完一遍,又小心翼翼地数了一遍,嘴角咧得差点到耳根,对着周围的人笑道:“活了大半辈子,种了一辈子红薯,还是头一回拿这么实在的现金分红!这钱,暖得很!”

  “秀莲姐,股金三百,工时十八天,分红两百四十块!”

  秀莲姐抱着女儿走上前,接过钱揣进怀里,伸手摸了摸女儿冻得发红的小脸蛋,眼眶有点发热:“这下好了,能给娃买件厚实的新棉袄,再添两斤猪肉,割点布料给公婆做身新衣裳,咱也能过个肥年了!”

  轮到二柱时,他接过钱,兴奋地挥了挥:“我要拿这钱买辆新的三轮车!以后送粉条更方便,还能帮村里拉点货!”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有人打趣道:“二柱,买了车可得先帮我家拉趟红薯!”

  “没问题!”二柱拍着胸脯应道,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耀眼。

  孩子们看着爹娘手里的钱,欢呼着围在一起,小栓子拉着同伴的手,大声说:“我娘说了,要给我买一大罐麦芽糖,还要带我去镇上看电影!”

  院子里的笑声、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在一起,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透着浓浓的喜庆。老周站在桌子旁,望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想起当初办厂时的艰难,全村人凑钱凑力,有人把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钱都拿了出来,有人放下家里的农活,没日没夜地守在厂里;想起跑销路时,一次次被人拒之门外,一次次灰头土脸地回来,可大伙儿从来没说过放弃。

  如今,这一张张崭新的钞票,这一张张满是笑容的脸,就是对所有人努力的最好回报。老周抬头望了望天,天空蓝得像一块透亮的蓝宝石,阳光洒在晾晒的粉条上,泛着晶莹的光。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磨盘沟的粉条靠着实在的品质闯开了路,往后,他还要扩大厂房,改进设备,把磨盘沟的粉条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让全村人的日子,就像这锅里的粉条,只会越来越劲道,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