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希的身体在精心调养下,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土地,贪婪地吸收着养分,缓慢而坚定地恢复着元气。他不再终日卧床,可以在公寓里自由活动,甚至能处理一些周屿筛选过的、非核心的邮件和信息。但那股萦绕在他眉宇间的、属于掌控者的锐气,并未因这场大病而消磨,反而在休养生息中沉淀得更加内敛和深邃。
他清楚地知道,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是暗流更为凶险的涌动。对手在城东科技园受挫,绝不会善罢甘休。张珩的落网只是掐断了一条明线,那隐藏在基金会背后、盘根错节的网络,依然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巨型章鱼,触手无处不在。
他需要信息,需要更清晰、更直接的证据,来照亮这片迷雾,锁定真正的敌人。周屿的技术追踪固然重要,但有些线索,或许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的公开信息、学术研究甚至是一些被忽略的社会动态之中。而这,恰恰是林夕所擅长的领域。
他注意到,林夕最近似乎格外忙碌。除了照顾他,大部分时间都抱着笔记本电脑,眉头紧锁,在各种学术数据库、公开财报、国际新闻网站间切换,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会将遇到的困惑或发现与他分享,而是呈现出一种异常的沉默和专注。
陆辰希没有打扰她,也没有追问。他尊重她的领域,也信任她的判断。他只是在她长时间对着屏幕揉眼睛时,默默递上一杯泡着枸杞菊花的温水;在她因为某个思路卡壳而烦躁地咬笔头时,状似无意地提起某个相关的国际案例或金融模型,给她提供一个可能的新视角。
这种无声的支持和理解,比任何直接的干预都更让林夕感到安心和充满力量。她知道,他懂她在做什么,也相信她能做好。
这天下午,林夕接到了苏晚晴的电话,约她去图书馆查阅一些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法律环境的纸质资料(这是林夕委托她帮忙寻找的)。陆辰希正在客厅的沙发上,对着平板电脑审阅周屿发来的、关于对手最近资金流向的初步分析报告。
听到林夕接电话,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她略显凝重的侧脸上。
“嗯,好,我马上过去……谢谢你了晚晴。”林夕挂断电话,开始收拾背包。
“要出去?”陆辰希放下平板,语气平和地问。
“嗯,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晚晴帮我找到了一些可能有用的书。”林夕没有隐瞒,但也没有具体说明。
陆辰希点了点头,没有多说,只是在她换好鞋准备出门时,忽然开口叫住了她:“林夕。”
林夕回头,看向他。
陆辰希走到她面前,从玄关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U盘,递给她:“顺便帮我把里面那份……关于‘城市噪音对鸟类迁徙影响’的观察报告,存到图书馆三楼的公共电脑上,匿名发布到那个指定的自然论坛。账号和密码在里面的文本文档里。”他语气自然,像在交代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林夕微微一怔,接过U盘。“城市噪音对鸟类迁徙影响”?这显然不是他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她瞬间明白了过来。这不是什么观察报告,这很可能是一个经过伪装的、用于传递信息或者测试某种通道的“信物”。他在用这种方式,让她参与到他的信息网络中,以一种极其隐蔽和安全的方式。
她没有多问一句,只是将U盘小心地放进背包内侧口袋,用力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
看着她清澈眼眸中瞬间了然的神情和毫不犹豫的信任,陆辰希心底那片柔软的角落再次被触动。他伸出手,替她理了理额前有些凌乱的碎发,动作轻柔。
“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嗯。”
林夕离开后,公寓里恢复了寂静。陆辰希重新坐回沙发,目光却并未落回平板电脑上。他沉吟片刻,拿起另一部加密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不是周屿,而是一个之前极少动用的、代号“牧羊人”的联系人。
“是我。”陆辰希的声音低沉,“启动‘镜像’计划第一阶段。目标:基金会公开合作的所有研究机构及关联企业,重点是近三个月内的所有人员流动、项目变更及公开言论倾向。用第三方视角,做一份尽可能详细的分析报告。”
“明白。报告输出渠道?”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冷静无波的声音。
“老地方,‘观鸟站’。”陆辰希报出了一个看似公益项目的网站名称。
“收到。”
挂断电话,陆辰希闭上眼睛,靠在沙发背上。他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条战线。周屿在明,负责技术攻坚和正面防御;“牧羊人”在暗,负责从更宏观、更社会化的层面搜集和分析情报;而林夕……她或许能凭借其新闻人的敏锐和学术研究的纯粹,发现那些被技术和商业分析忽略的、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
他正在编织一张更立体、更隐蔽的信息网络。而林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这张网络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节点。
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区角落。林夕和苏晚晴面前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打印资料。苏晚晴虽然对林夕突然深入研究这么硬核的议题感到好奇,但还是尽心尽力地帮忙查找、筛选。
林夕则全神贯注,快速浏览着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组织章程和年度报告。她的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某个基金会理事同时兼任另一家离岸投资公司的顾问;某笔看似正常的“文化赞助”款项,接收方却是一个与敏感技术领域有着若即若离联系的“艺术团体”;某个合作项目突然中止的原因语焉不详,时间点却与陆氏某个海外项目受挫高度吻合……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之前王教授的提点、以及陆辰希偶尔透露的零星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逻辑串联。一幅更加清晰、也更为惊人的图景,在她脑海中渐渐勾勒成形——这个基金会,绝非简单的慈善或学术机构,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集信息搜集、舆论影响、技术渗透甚至资金转移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其触角之广、布局之深,令人不寒而栗。
她感到一阵脊背发凉,但与此同时,一种新闻人追寻真相的本能和热血也在胸腔里沸腾。她必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
趁苏晚晴去洗手间的间隙,林夕迅速拿出陆辰希给的那个U盘,插入图书馆的公共电脑。按照指示,找到那份伪装成观察报告的文件,登录了那个看似普通的自然论坛,将文件匿名发布了出去。整个过程她的心跳得很快,手心冒汗,仿佛在进行一项秘密交接。
做完这一切,她立刻清除了电脑上的所有操作记录,拔下U盘,紧紧攥在手心。就在这时,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论坛刚刚刷新出来的一个热门帖子标题——《[讨论] 东南湿地近期观测到异常鸟群聚集,疑与气候或人为干扰有关》。
“东南湿地”……那个区域,恰好是陆氏集团一个已搁置的新能源配套物流基地的预设选址之一!而“异常鸟群聚集”、“人为干扰”……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让她脑海中灵光一闪!
她立刻回到座位,快速在电脑上搜索起来,结合刚才在资料中看到的零星信息,以及这个论坛帖子的提示……一条之前被完全忽略的、可能涉及利用环保议题进行商业阻挠的潜在线索,浮出了水面!
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迅速将这条新发现连同之前的分析,加密记录在自己的云端笔记里。
傍晚,林夕回到公寓时,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陆辰希正站在厨房里,笨拙地按照她留下的便签,尝试加热她事先煲好的汤。氤氲的热气柔和了他冷硬的侧脸线条。
听到开门声,他回过头,看到她安然归来,眼底深处一丝几不可察的担忧悄然散去。
“回来了?汤快好了。”他语气依旧平淡。
“嗯。”林夕放下背包,走到厨房门口,看着他有些手忙脚乱的背影,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有立刻提起今天的发现,只是走过去,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汤勺,“我来吧,这个火候要掌握好。”
陆辰希没有坚持,退开一步,靠在厨房的门框上,安静地看着她熟练地搅拌着汤汁。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U盘里的‘报告’,顺利‘发表’了。”林夕一边搅拌,一边状似随意地提起。
“嗯。”陆辰希应了一声,目光落在她纤细却坚定的背影上,知道她一定明白了那U盘的真正用途,并且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另外,”林夕停顿了一下,声音放得更轻,却带着一丝笃定,“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鸟类观测记录’,关于东南湿地的。感觉挺特别的,或许……值得更专业的‘观鸟者’关注一下。”
陆辰希眸光骤然一凝!东南湿地!那是他之前忽略的一个区域!林夕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思路中的一扇新窗户!她发现了一条他和技术团队都未曾注意到的、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
他没有追问细节,只是深深地看着她,仿佛要透过她的背影,看清她脑海中那正在成型的、清晰的脉络。
“我知道了。”他沉声回应,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和凝重,“我会让合适的‘观鸟者’去跟进。”
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
两人各自忙碌了一天,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与不同的敌人周旋。此刻,在这方小小的厨房里,他们的轨迹再次交汇。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简单的对话,却完成了一次关键的信息传递与战略协同。
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对方最敏锐的眼睛和最意想不到的奇兵。
夜幕缓缓降临,城市华灯初上。公寓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将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勾勒成一幅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剪影。
真正的战斗,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他们都知道,这一次,他们不再孤立无援。
他清楚地知道,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是暗流更为凶险的涌动。对手在城东科技园受挫,绝不会善罢甘休。张珩的落网只是掐断了一条明线,那隐藏在基金会背后、盘根错节的网络,依然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巨型章鱼,触手无处不在。
他需要信息,需要更清晰、更直接的证据,来照亮这片迷雾,锁定真正的敌人。周屿的技术追踪固然重要,但有些线索,或许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的公开信息、学术研究甚至是一些被忽略的社会动态之中。而这,恰恰是林夕所擅长的领域。
他注意到,林夕最近似乎格外忙碌。除了照顾他,大部分时间都抱着笔记本电脑,眉头紧锁,在各种学术数据库、公开财报、国际新闻网站间切换,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会将遇到的困惑或发现与他分享,而是呈现出一种异常的沉默和专注。
陆辰希没有打扰她,也没有追问。他尊重她的领域,也信任她的判断。他只是在她长时间对着屏幕揉眼睛时,默默递上一杯泡着枸杞菊花的温水;在她因为某个思路卡壳而烦躁地咬笔头时,状似无意地提起某个相关的国际案例或金融模型,给她提供一个可能的新视角。
这种无声的支持和理解,比任何直接的干预都更让林夕感到安心和充满力量。她知道,他懂她在做什么,也相信她能做好。
这天下午,林夕接到了苏晚晴的电话,约她去图书馆查阅一些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法律环境的纸质资料(这是林夕委托她帮忙寻找的)。陆辰希正在客厅的沙发上,对着平板电脑审阅周屿发来的、关于对手最近资金流向的初步分析报告。
听到林夕接电话,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她略显凝重的侧脸上。
“嗯,好,我马上过去……谢谢你了晚晴。”林夕挂断电话,开始收拾背包。
“要出去?”陆辰希放下平板,语气平和地问。
“嗯,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晚晴帮我找到了一些可能有用的书。”林夕没有隐瞒,但也没有具体说明。
陆辰希点了点头,没有多说,只是在她换好鞋准备出门时,忽然开口叫住了她:“林夕。”
林夕回头,看向他。
陆辰希走到她面前,从玄关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U盘,递给她:“顺便帮我把里面那份……关于‘城市噪音对鸟类迁徙影响’的观察报告,存到图书馆三楼的公共电脑上,匿名发布到那个指定的自然论坛。账号和密码在里面的文本文档里。”他语气自然,像在交代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林夕微微一怔,接过U盘。“城市噪音对鸟类迁徙影响”?这显然不是他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她瞬间明白了过来。这不是什么观察报告,这很可能是一个经过伪装的、用于传递信息或者测试某种通道的“信物”。他在用这种方式,让她参与到他的信息网络中,以一种极其隐蔽和安全的方式。
她没有多问一句,只是将U盘小心地放进背包内侧口袋,用力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
看着她清澈眼眸中瞬间了然的神情和毫不犹豫的信任,陆辰希心底那片柔软的角落再次被触动。他伸出手,替她理了理额前有些凌乱的碎发,动作轻柔。
“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嗯。”
林夕离开后,公寓里恢复了寂静。陆辰希重新坐回沙发,目光却并未落回平板电脑上。他沉吟片刻,拿起另一部加密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不是周屿,而是一个之前极少动用的、代号“牧羊人”的联系人。
“是我。”陆辰希的声音低沉,“启动‘镜像’计划第一阶段。目标:基金会公开合作的所有研究机构及关联企业,重点是近三个月内的所有人员流动、项目变更及公开言论倾向。用第三方视角,做一份尽可能详细的分析报告。”
“明白。报告输出渠道?”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冷静无波的声音。
“老地方,‘观鸟站’。”陆辰希报出了一个看似公益项目的网站名称。
“收到。”
挂断电话,陆辰希闭上眼睛,靠在沙发背上。他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条战线。周屿在明,负责技术攻坚和正面防御;“牧羊人”在暗,负责从更宏观、更社会化的层面搜集和分析情报;而林夕……她或许能凭借其新闻人的敏锐和学术研究的纯粹,发现那些被技术和商业分析忽略的、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
他正在编织一张更立体、更隐蔽的信息网络。而林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这张网络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节点。
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区角落。林夕和苏晚晴面前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打印资料。苏晚晴虽然对林夕突然深入研究这么硬核的议题感到好奇,但还是尽心尽力地帮忙查找、筛选。
林夕则全神贯注,快速浏览着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组织章程和年度报告。她的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某个基金会理事同时兼任另一家离岸投资公司的顾问;某笔看似正常的“文化赞助”款项,接收方却是一个与敏感技术领域有着若即若离联系的“艺术团体”;某个合作项目突然中止的原因语焉不详,时间点却与陆氏某个海外项目受挫高度吻合……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之前王教授的提点、以及陆辰希偶尔透露的零星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逻辑串联。一幅更加清晰、也更为惊人的图景,在她脑海中渐渐勾勒成形——这个基金会,绝非简单的慈善或学术机构,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集信息搜集、舆论影响、技术渗透甚至资金转移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其触角之广、布局之深,令人不寒而栗。
她感到一阵脊背发凉,但与此同时,一种新闻人追寻真相的本能和热血也在胸腔里沸腾。她必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
趁苏晚晴去洗手间的间隙,林夕迅速拿出陆辰希给的那个U盘,插入图书馆的公共电脑。按照指示,找到那份伪装成观察报告的文件,登录了那个看似普通的自然论坛,将文件匿名发布了出去。整个过程她的心跳得很快,手心冒汗,仿佛在进行一项秘密交接。
做完这一切,她立刻清除了电脑上的所有操作记录,拔下U盘,紧紧攥在手心。就在这时,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论坛刚刚刷新出来的一个热门帖子标题——《[讨论] 东南湿地近期观测到异常鸟群聚集,疑与气候或人为干扰有关》。
“东南湿地”……那个区域,恰好是陆氏集团一个已搁置的新能源配套物流基地的预设选址之一!而“异常鸟群聚集”、“人为干扰”……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让她脑海中灵光一闪!
她立刻回到座位,快速在电脑上搜索起来,结合刚才在资料中看到的零星信息,以及这个论坛帖子的提示……一条之前被完全忽略的、可能涉及利用环保议题进行商业阻挠的潜在线索,浮出了水面!
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迅速将这条新发现连同之前的分析,加密记录在自己的云端笔记里。
傍晚,林夕回到公寓时,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陆辰希正站在厨房里,笨拙地按照她留下的便签,尝试加热她事先煲好的汤。氤氲的热气柔和了他冷硬的侧脸线条。
听到开门声,他回过头,看到她安然归来,眼底深处一丝几不可察的担忧悄然散去。
“回来了?汤快好了。”他语气依旧平淡。
“嗯。”林夕放下背包,走到厨房门口,看着他有些手忙脚乱的背影,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有立刻提起今天的发现,只是走过去,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汤勺,“我来吧,这个火候要掌握好。”
陆辰希没有坚持,退开一步,靠在厨房的门框上,安静地看着她熟练地搅拌着汤汁。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U盘里的‘报告’,顺利‘发表’了。”林夕一边搅拌,一边状似随意地提起。
“嗯。”陆辰希应了一声,目光落在她纤细却坚定的背影上,知道她一定明白了那U盘的真正用途,并且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另外,”林夕停顿了一下,声音放得更轻,却带着一丝笃定,“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鸟类观测记录’,关于东南湿地的。感觉挺特别的,或许……值得更专业的‘观鸟者’关注一下。”
陆辰希眸光骤然一凝!东南湿地!那是他之前忽略的一个区域!林夕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思路中的一扇新窗户!她发现了一条他和技术团队都未曾注意到的、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
他没有追问细节,只是深深地看着她,仿佛要透过她的背影,看清她脑海中那正在成型的、清晰的脉络。
“我知道了。”他沉声回应,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和凝重,“我会让合适的‘观鸟者’去跟进。”
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
两人各自忙碌了一天,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与不同的敌人周旋。此刻,在这方小小的厨房里,他们的轨迹再次交汇。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简单的对话,却完成了一次关键的信息传递与战略协同。
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对方最敏锐的眼睛和最意想不到的奇兵。
夜幕缓缓降临,城市华灯初上。公寓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将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勾勒成一幅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剪影。
真正的战斗,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他们都知道,这一次,他们不再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