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的酒,比寻常的烈,也比寻常的烫。
这股热意,并非仅仅源自杯中琥珀色的液体,更是从奉天殿内每一寸空气里蒸腾而出。金碧辉煌的殿宇,数百支巨烛将黑夜驱赶得无影无踪,光亮如白昼,却也比白昼更灼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烤肉的焦香,混合着权贵们身上昂贵的熏香,以及一种无形的、名为“权力”的芬芳,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殿内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常遇春端着那只沉甸甸的鎏金酒杯,杯壁上雕刻着繁复的云龙纹,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掌心,却无法冷却他内心的燥热。他轻轻晃动酒杯,酒液在烛火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斑,映出他那张被风霜刻满痕迹,却又在此刻显得异常年轻的脸。那是一张典型的武将的面孔,轮廓分明,线条刚硬,眉骨高耸,眼窝深陷,仿佛是山岩上凿出的雕像。然而,此刻这雕像的嘴角,却噙着一抹惯常的、带着几分憨直的笑意。
“常将军真乃国之栋梁,大明之基石!”说话的是吏部尚书,一个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此刻却满脸涨红,举着酒杯,声音比谁都响亮,仿佛他才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
“此番克复大都,将军当居首功!元廷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此乃不世之功!”另一位言官更是引经据典,将常遇春的功绩比之周之姜尚,汉之卫青。
“十万横行,名不虚传!我大明有此猛将,何愁北虏不灭,天下不定!”这是来自一位年轻将领的崇拜,他的眼神里燃烧着火焰,那是对力量最纯粹的向往。
赞誉声,如钱塘江的潮水,一波高过一波,汹涌澎湃,将他高高托起,仿佛他不是凡人,而是从九天之上降临的战神,是这大明王朝最锋利的一把刀。周围的人,无论是真心敬佩,还是刻意奉承,他们的脸庞在烛光下都显得那么模糊而失真,只有那一张张开合的嘴,吐出的字句像蜜糖,也像尖针,密密麻麻地向他袭来。
常遇春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憨厚的笑容,他甚至配合着举杯,向众人遥遥致意。然而,在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眸子深处,却是一片清明与冷静,宛如深不见底的寒潭。他听着,看着,心里却在冷笑。
“国之栋梁?基石?”他心中默念,“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基石,一块坏了,换一块便是。可若这基石太硬,硌了主人的脚,那便不是基石,而是绊脚石了。”
他太清楚这满堂荣耀的分量了。它是蜜糖,能甜到人心坎里,让人飘飘然,忘乎所以;但它更是淬了毒的尖针,稍有不慎,便会刺穿那层名为“君臣”的薄纸,引来万劫不复的灾祸。他仿佛能看到,在这片赞誉的声浪之下,隐藏着多少双嫉妒的眼睛,多少颗算计的心。他们今天将他捧上云端,明天若有机会,便会毫不留情地将他推下深渊。
他的目光,不动声色地越过一张张谄媚或敬佩的脸,越过那些摇曳的烛火和升腾的酒气,最终,精准地落在了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也在看他。
这位与他一同从濠州城里那个破败的皇觉寺杀出来的布衣兄弟,如今的洪武大帝,此刻身着十二章纹的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于御座之上。他的脸上带着笑意,那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的笑。他的眼神里,有赞许,有欣慰,仿佛在欣赏一件自己亲手打磨出的绝世珍宝。
但常遇春却看穿了那层笑意之下的东西。在那深邃的眼眸最深处,藏着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审视与权衡。那是一种帝王的眼神,冷静、锐利,不带丝毫感情。他看的不是常遇春这个人,而是“常遇春”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力量。仿佛在评估一件威力无穷的兵器,既爱其锋利,能为自己开疆拓土,又惧其锋芒太盛,恐有朝一日会伤及主人。
那眼神,像一根无形的冰锥,瞬间刺破了常遇春周围所有喧嚣的暖意。他的心猛地一沉,端着酒杯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太懂朱元璋了。
这位陛下,从一介草民到九五之尊,踩着多少尸骨,跨过多少阴谋,才坐稳了这江山。他的猜忌心,比他的雄心更重。他可以与你同吃一锅饭,同穿一件衣,称兄道弟,但只要你触碰到了“权力”这条红线,哪怕只是影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挥下屠刀。胡惟庸案的前车之鉴,血迹未干。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开国功臣的心头。而今天,他常遇春,无疑是将这座山又往上推高了几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殿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朱元璋缓缓放下手中的象牙箸,用锦帕擦了擦嘴角。这个简单的动作,却像一个无声的命令,满朝文武的喧闹声瞬间平息下来,偌大的奉天殿,落针可闻。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常遇春身上,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遇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臣在。”常遇春立刻起身,躬身应答,甲胄上的叶片发出一阵细碎而清脆的碰撞声,在这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此番北伐,你为副将军,实为主帅。率军如破竹,连下数州,克复故都,将元廷赶回漠北,功盖千秋。”朱元璋的语气充满了赞许,“说吧,想要什么赏赐?朕,都允你。”
来了。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在常遇春的脑海中炸响。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像无数支利箭,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烛火的跳动都似乎慢了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也是一道致命的考题。
要权?要地?要金银?
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陷阱。要权,便是觊觎君柄;要地,便是心怀不轨;要金银,便是贪得无厌。无论他要什么,都会被记录在史官的笔下,成为未来政敌攻讦的把柄,成为朱元璋心中那根猜忌的刺。
常遇春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但又在瞬间被全部否决。他知道,此刻,任何一丝一毫的贪念,都会毁掉他的一切,甚至毁掉他的家族。
他深吸一口气,那股混杂着酒气和香料的味道,让他感到一阵恶心。他猛地将那只沉甸甸的鎏金酒杯重重地放在面前的案几上,发出“当”的一声巨响,再次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他没有丝毫犹豫,大步流星地走到殿中,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却又带着一种刻意放慢的沉稳。在距离御座十步之遥的地方,他停下脚步,然后“噗通”一声,单膝跪地,甲胄与金砖地面碰撞,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朱元璋,声如洪钟,却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沙哑,仿佛是激动所致:“启禀陛下!臣不敢请赏!”
“哦?”朱元璋的眉毛微微一挑,脸上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身体微微前倾,“为何不敢?”
常遇春的头颅深深低下,姿态谦卑到了尘埃里,仿佛他不是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而是一个犯了错的孩童。“臣乃一介武夫,自幼跟随陛下,胸无点墨,不识兵法韬略,不过凭着一身蛮力,和陛下赐予的胆气,为陛下冲锋陷阵罢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自嘲与诚恳:“克复大都,非臣一人之功。此乃陛下洪福齐天,顺应天意;是徐达大将军坐镇后方,运筹帷幄,粮草军械,无一有误;是李文忠、冯胜、邓愈诸位将军奋勇杀敌,各显其能;更是我大明数十万将士,用命搏杀,浴血奋战的结果。”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哽咽。他抬起头,眼眶竟有些泛红,目光扫过殿内站立的几位武将,以及那些文官身后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士兵。
“臣若独居其功,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战死沙场的兄弟?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家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儿。臣,常遇春,不敢!”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掷地有声。满朝文武先是愕然,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赞叹之声。
“常将军仁义!”
“真乃忠臣良将!”
“陛下,常将军此言,感人肺腑啊!”
这番表演,堪称完美。他将功劳归于皇帝、归于同僚、归于士兵,唯独将自己摘了出去。他把自己摆在一个“忠勇莽夫”的位置上,一个只会打仗,不懂政治,重情重义的形象。这既彰显了无上的忠心,又团结了同僚,还收拢了军心,更重要的是,它向朱元璋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常遇春,没有野心,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只想做你手中的一把刀。
朱元璋的眼中,那丝审视与权衡终于彻底化为了真正的笑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的笑。他缓缓走下龙椅,亲自来到常遇春面前,伸出那双曾经握过锄头、也握过刀剑的手,将常遇春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常遇春那冰冷的铁甲肩膀,温言道:“好,好一个常遇春!朕有你这样的兄弟,何愁天下不定!抚恤将士,朕自会加倍安排,让他们的家人,衣食无忧,荣耀加身。”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响彻整个大殿:“你,是朕的‘大明第一战神’!这个名号,你当之无愧!”
“战神”二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山,轰然压在了常遇春的肩上。他能感觉到,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变了,从之前的敬佩、嫉妒,变成了敬畏,甚至是一丝疏远。他被这个名号,推到了一个更高,也更孤独的位置。
他知道,这荣耀的背后,是更深的猜忌和更远的路。朱元璋越是夸他,这把刀就越是锋利,也越是危险。
……
回到府邸时,已是深夜。
卸下沉重的甲胄,常遇春才感到一阵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那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的紧绷之后,彻底的松懈。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连动一动手指的力气都没有。
府里早已熄了大部分灯火,只有内院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笼。妻子蓝氏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她没有说话,只是将碗放在桌上,然后拿起一块柔软的布巾,轻轻地为他擦拭脸上的风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天在宫里,可是又有人给你灌迷魂汤了?”蓝氏的声音轻柔得像月光,带着一丝心疼和了然。
常遇春接过碗,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驱散了些许寒意。他用勺子搅了搅,看着那圆润的莲子在乳白色的羹汤里沉浮,苦笑一声:“何止是迷魂汤,简直是断头台的催命符。咱老常就是个粗人,不会玩那些弯弯绕绕。今天在殿上,陛下问我想要什么赏赐,咱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你呀,”蓝氏嗔怪地白了他一眼,伸手理了理他微乱的鬓发,“嘴上说着粗人,心里比谁都亮堂。你今天那番话,连我这个妇道人家都听明白了,陛下岂能不明白?你这是在告诉他,你常遇春,还是当年那个跟着他闹革命的愣头青,心里只有他这个大哥,没有自己。”
常遇春喝了一口莲子羹,那股清甜中带着微苦的味道,让他纷乱的思绪稍微平复了一些。“话是这么说,可……”
“只是什么?”蓝氏追问道。
常遇春放下碗,长长地叹了口气:“只是,陛下越是夸我,我心里越是没底。这‘战神’的名号,听着风光,实则是个烫手的山芋。它告诉所有人,我常遇春的武功,已经到了顶点。可这世上,哪有臣子的功绩,能高过天子的?咱老常能做的,就是拼命证明,我常遇春的剑,永远只指向大明的敌人,而不是……”
他没有说下去,但夫妻二人都心知肚明。那个“而不是”后面,隐藏着多少功臣名将的血泪。
蓝氏的眼圈也红了,她握住丈夫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大手,轻声说:“我知道。所以,你更要小心。那些文官,嘴上蜜里调油,背后捅刀子最狠。你今天把功劳分给了徐达大将军他们,他们嘴上感激,心里未必舒服。分功劳,也是得罪人。”
常遇春反手握住妻子的手,感受着那份来自家庭的温暖。这温度,是他在刀光剑影、人心叵测的朝堂之上,唯一的慰藉。他或许能骗过天下人,骗过朱元璋,但他骗不了自己。
他渴望的,从来不是什么“战神”的虚名,而是天下太平,能卸甲归田,回到乡下的老宅,与妻儿在院子里种几亩地,养几只鸡鸭,在夏夜的星空下,喝着粗茶,听着蛙鸣,共享这碗莲子羹的安宁。
可他知道,只要天下未定,他这把刀,就永远没有入鞘的一天。而更可怕的是,即便天下定了,一把太过锋利的刀,也往往没有好下场。
窗外,月凉如水,静静地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常遇春握着妻子的手,久久没有说话。他仿佛能看到,在这片宁静的月光之下,正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窥伺着他。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将军,都督府派人来了,说有紧急军情,八百里加急,指明要亲交给您。”门外是亲兵压低了的声音。
常遇春和蓝氏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都督府是徐达大将军主管,军情通常都是先递到兵部,再由兵部上奏,或是直接呈给皇帝。何曾有过半夜三更,绕过所有程序,直接送到他这里的?
而且,还是“指明”要交给他。
常遇春的心,猛地提了起来。他示意妻子退到屏风后面,然后沉声道:“让他进来。”
门被推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走了进来,他身上的衣服还带着北方的寒气和尘土,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他单膝跪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用火漆封口的竹筒,高高举起。
“启禀常将军,这是徐达大将军从北平府发来的密信,事关重大,大将军命属下务必亲手交到您手中!”
常遇春接过竹筒,那冰冷的触感让他心中一凛。他示意信使退下,然后走到烛火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挑开火漆。
他抽出里面的信纸,展开。
信纸上,是徐达那熟悉的、刚劲有力的笔迹。然而,信的内容,却让常遇春的瞳孔骤然收缩,浑身的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了。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惊心:
“伯仁兄(常遇春字伯仁),元顺帝北逃后,并未远遁,而是秘密联络了北元残部,以及一位意想不到的‘故人’,在开平附近集结重兵,欲趁我军新胜,防备松懈之际,奇袭北平。此事已惊动圣上,然圣上旨意……命兄即刻率轻骑北上,不得声张,务必在元军合围之前,将其剿灭。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另,那位‘故人’……其身份,兄见信便知。万望谨慎。”
常遇春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他看向信纸的末尾,那里,用朱砂画了一个极其隐晦的记号。那是一个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记号——一个残缺的“朱”字,旁边,还有一朵小小的梅花。
那是他们当年在濠州起兵时,为了区分敌我,私下约定的暗号。知道这个暗号的,除了他和朱元璋,就只剩下……
常遇春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猛地抬头,望向窗外那片深沉的夜色。
“故人”?
“意想不到的故人”?
一个能和元顺帝勾结,让徐达都感到震惊,甚至让朱元璋做出如此诡异安排的“故人”?
这封密信,不是嘉奖,而是催命符!朱元璋刚刚在朝堂上将他捧上“战神”的宝座,转身就给了他这样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这究竟是考验,还是……借刀杀人?
而那个记号,那个代表着过去的记号,又意味着什么?
常遇春握紧了手中的信纸,纸张的边缘,被他捏得变了形。他感觉到,一股比北方的寒风更刺骨的冷意,正从心底深处,缓缓升起。
这“大明第一战神”的荣耀,原来,是用鲜血和阴谋铸成的。而他的下一次出征,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草原上的铁骑,还有一个来自过去的,最致命的幽灵。
这股热意,并非仅仅源自杯中琥珀色的液体,更是从奉天殿内每一寸空气里蒸腾而出。金碧辉煌的殿宇,数百支巨烛将黑夜驱赶得无影无踪,光亮如白昼,却也比白昼更灼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烤肉的焦香,混合着权贵们身上昂贵的熏香,以及一种无形的、名为“权力”的芬芳,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殿内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常遇春端着那只沉甸甸的鎏金酒杯,杯壁上雕刻着繁复的云龙纹,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掌心,却无法冷却他内心的燥热。他轻轻晃动酒杯,酒液在烛火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斑,映出他那张被风霜刻满痕迹,却又在此刻显得异常年轻的脸。那是一张典型的武将的面孔,轮廓分明,线条刚硬,眉骨高耸,眼窝深陷,仿佛是山岩上凿出的雕像。然而,此刻这雕像的嘴角,却噙着一抹惯常的、带着几分憨直的笑意。
“常将军真乃国之栋梁,大明之基石!”说话的是吏部尚书,一个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此刻却满脸涨红,举着酒杯,声音比谁都响亮,仿佛他才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
“此番克复大都,将军当居首功!元廷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此乃不世之功!”另一位言官更是引经据典,将常遇春的功绩比之周之姜尚,汉之卫青。
“十万横行,名不虚传!我大明有此猛将,何愁北虏不灭,天下不定!”这是来自一位年轻将领的崇拜,他的眼神里燃烧着火焰,那是对力量最纯粹的向往。
赞誉声,如钱塘江的潮水,一波高过一波,汹涌澎湃,将他高高托起,仿佛他不是凡人,而是从九天之上降临的战神,是这大明王朝最锋利的一把刀。周围的人,无论是真心敬佩,还是刻意奉承,他们的脸庞在烛光下都显得那么模糊而失真,只有那一张张开合的嘴,吐出的字句像蜜糖,也像尖针,密密麻麻地向他袭来。
常遇春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憨厚的笑容,他甚至配合着举杯,向众人遥遥致意。然而,在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眸子深处,却是一片清明与冷静,宛如深不见底的寒潭。他听着,看着,心里却在冷笑。
“国之栋梁?基石?”他心中默念,“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基石,一块坏了,换一块便是。可若这基石太硬,硌了主人的脚,那便不是基石,而是绊脚石了。”
他太清楚这满堂荣耀的分量了。它是蜜糖,能甜到人心坎里,让人飘飘然,忘乎所以;但它更是淬了毒的尖针,稍有不慎,便会刺穿那层名为“君臣”的薄纸,引来万劫不复的灾祸。他仿佛能看到,在这片赞誉的声浪之下,隐藏着多少双嫉妒的眼睛,多少颗算计的心。他们今天将他捧上云端,明天若有机会,便会毫不留情地将他推下深渊。
他的目光,不动声色地越过一张张谄媚或敬佩的脸,越过那些摇曳的烛火和升腾的酒气,最终,精准地落在了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也在看他。
这位与他一同从濠州城里那个破败的皇觉寺杀出来的布衣兄弟,如今的洪武大帝,此刻身着十二章纹的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于御座之上。他的脸上带着笑意,那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的笑。他的眼神里,有赞许,有欣慰,仿佛在欣赏一件自己亲手打磨出的绝世珍宝。
但常遇春却看穿了那层笑意之下的东西。在那深邃的眼眸最深处,藏着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审视与权衡。那是一种帝王的眼神,冷静、锐利,不带丝毫感情。他看的不是常遇春这个人,而是“常遇春”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力量。仿佛在评估一件威力无穷的兵器,既爱其锋利,能为自己开疆拓土,又惧其锋芒太盛,恐有朝一日会伤及主人。
那眼神,像一根无形的冰锥,瞬间刺破了常遇春周围所有喧嚣的暖意。他的心猛地一沉,端着酒杯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太懂朱元璋了。
这位陛下,从一介草民到九五之尊,踩着多少尸骨,跨过多少阴谋,才坐稳了这江山。他的猜忌心,比他的雄心更重。他可以与你同吃一锅饭,同穿一件衣,称兄道弟,但只要你触碰到了“权力”这条红线,哪怕只是影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挥下屠刀。胡惟庸案的前车之鉴,血迹未干。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开国功臣的心头。而今天,他常遇春,无疑是将这座山又往上推高了几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殿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朱元璋缓缓放下手中的象牙箸,用锦帕擦了擦嘴角。这个简单的动作,却像一个无声的命令,满朝文武的喧闹声瞬间平息下来,偌大的奉天殿,落针可闻。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常遇春身上,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遇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臣在。”常遇春立刻起身,躬身应答,甲胄上的叶片发出一阵细碎而清脆的碰撞声,在这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此番北伐,你为副将军,实为主帅。率军如破竹,连下数州,克复故都,将元廷赶回漠北,功盖千秋。”朱元璋的语气充满了赞许,“说吧,想要什么赏赐?朕,都允你。”
来了。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在常遇春的脑海中炸响。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像无数支利箭,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烛火的跳动都似乎慢了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也是一道致命的考题。
要权?要地?要金银?
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陷阱。要权,便是觊觎君柄;要地,便是心怀不轨;要金银,便是贪得无厌。无论他要什么,都会被记录在史官的笔下,成为未来政敌攻讦的把柄,成为朱元璋心中那根猜忌的刺。
常遇春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但又在瞬间被全部否决。他知道,此刻,任何一丝一毫的贪念,都会毁掉他的一切,甚至毁掉他的家族。
他深吸一口气,那股混杂着酒气和香料的味道,让他感到一阵恶心。他猛地将那只沉甸甸的鎏金酒杯重重地放在面前的案几上,发出“当”的一声巨响,再次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他没有丝毫犹豫,大步流星地走到殿中,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却又带着一种刻意放慢的沉稳。在距离御座十步之遥的地方,他停下脚步,然后“噗通”一声,单膝跪地,甲胄与金砖地面碰撞,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朱元璋,声如洪钟,却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沙哑,仿佛是激动所致:“启禀陛下!臣不敢请赏!”
“哦?”朱元璋的眉毛微微一挑,脸上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身体微微前倾,“为何不敢?”
常遇春的头颅深深低下,姿态谦卑到了尘埃里,仿佛他不是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而是一个犯了错的孩童。“臣乃一介武夫,自幼跟随陛下,胸无点墨,不识兵法韬略,不过凭着一身蛮力,和陛下赐予的胆气,为陛下冲锋陷阵罢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自嘲与诚恳:“克复大都,非臣一人之功。此乃陛下洪福齐天,顺应天意;是徐达大将军坐镇后方,运筹帷幄,粮草军械,无一有误;是李文忠、冯胜、邓愈诸位将军奋勇杀敌,各显其能;更是我大明数十万将士,用命搏杀,浴血奋战的结果。”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哽咽。他抬起头,眼眶竟有些泛红,目光扫过殿内站立的几位武将,以及那些文官身后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士兵。
“臣若独居其功,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战死沙场的兄弟?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家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儿。臣,常遇春,不敢!”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掷地有声。满朝文武先是愕然,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赞叹之声。
“常将军仁义!”
“真乃忠臣良将!”
“陛下,常将军此言,感人肺腑啊!”
这番表演,堪称完美。他将功劳归于皇帝、归于同僚、归于士兵,唯独将自己摘了出去。他把自己摆在一个“忠勇莽夫”的位置上,一个只会打仗,不懂政治,重情重义的形象。这既彰显了无上的忠心,又团结了同僚,还收拢了军心,更重要的是,它向朱元璋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常遇春,没有野心,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只想做你手中的一把刀。
朱元璋的眼中,那丝审视与权衡终于彻底化为了真正的笑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的笑。他缓缓走下龙椅,亲自来到常遇春面前,伸出那双曾经握过锄头、也握过刀剑的手,将常遇春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常遇春那冰冷的铁甲肩膀,温言道:“好,好一个常遇春!朕有你这样的兄弟,何愁天下不定!抚恤将士,朕自会加倍安排,让他们的家人,衣食无忧,荣耀加身。”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响彻整个大殿:“你,是朕的‘大明第一战神’!这个名号,你当之无愧!”
“战神”二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山,轰然压在了常遇春的肩上。他能感觉到,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变了,从之前的敬佩、嫉妒,变成了敬畏,甚至是一丝疏远。他被这个名号,推到了一个更高,也更孤独的位置。
他知道,这荣耀的背后,是更深的猜忌和更远的路。朱元璋越是夸他,这把刀就越是锋利,也越是危险。
……
回到府邸时,已是深夜。
卸下沉重的甲胄,常遇春才感到一阵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那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的紧绷之后,彻底的松懈。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连动一动手指的力气都没有。
府里早已熄了大部分灯火,只有内院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笼。妻子蓝氏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她没有说话,只是将碗放在桌上,然后拿起一块柔软的布巾,轻轻地为他擦拭脸上的风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天在宫里,可是又有人给你灌迷魂汤了?”蓝氏的声音轻柔得像月光,带着一丝心疼和了然。
常遇春接过碗,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驱散了些许寒意。他用勺子搅了搅,看着那圆润的莲子在乳白色的羹汤里沉浮,苦笑一声:“何止是迷魂汤,简直是断头台的催命符。咱老常就是个粗人,不会玩那些弯弯绕绕。今天在殿上,陛下问我想要什么赏赐,咱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你呀,”蓝氏嗔怪地白了他一眼,伸手理了理他微乱的鬓发,“嘴上说着粗人,心里比谁都亮堂。你今天那番话,连我这个妇道人家都听明白了,陛下岂能不明白?你这是在告诉他,你常遇春,还是当年那个跟着他闹革命的愣头青,心里只有他这个大哥,没有自己。”
常遇春喝了一口莲子羹,那股清甜中带着微苦的味道,让他纷乱的思绪稍微平复了一些。“话是这么说,可……”
“只是什么?”蓝氏追问道。
常遇春放下碗,长长地叹了口气:“只是,陛下越是夸我,我心里越是没底。这‘战神’的名号,听着风光,实则是个烫手的山芋。它告诉所有人,我常遇春的武功,已经到了顶点。可这世上,哪有臣子的功绩,能高过天子的?咱老常能做的,就是拼命证明,我常遇春的剑,永远只指向大明的敌人,而不是……”
他没有说下去,但夫妻二人都心知肚明。那个“而不是”后面,隐藏着多少功臣名将的血泪。
蓝氏的眼圈也红了,她握住丈夫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大手,轻声说:“我知道。所以,你更要小心。那些文官,嘴上蜜里调油,背后捅刀子最狠。你今天把功劳分给了徐达大将军他们,他们嘴上感激,心里未必舒服。分功劳,也是得罪人。”
常遇春反手握住妻子的手,感受着那份来自家庭的温暖。这温度,是他在刀光剑影、人心叵测的朝堂之上,唯一的慰藉。他或许能骗过天下人,骗过朱元璋,但他骗不了自己。
他渴望的,从来不是什么“战神”的虚名,而是天下太平,能卸甲归田,回到乡下的老宅,与妻儿在院子里种几亩地,养几只鸡鸭,在夏夜的星空下,喝着粗茶,听着蛙鸣,共享这碗莲子羹的安宁。
可他知道,只要天下未定,他这把刀,就永远没有入鞘的一天。而更可怕的是,即便天下定了,一把太过锋利的刀,也往往没有好下场。
窗外,月凉如水,静静地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常遇春握着妻子的手,久久没有说话。他仿佛能看到,在这片宁静的月光之下,正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窥伺着他。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将军,都督府派人来了,说有紧急军情,八百里加急,指明要亲交给您。”门外是亲兵压低了的声音。
常遇春和蓝氏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都督府是徐达大将军主管,军情通常都是先递到兵部,再由兵部上奏,或是直接呈给皇帝。何曾有过半夜三更,绕过所有程序,直接送到他这里的?
而且,还是“指明”要交给他。
常遇春的心,猛地提了起来。他示意妻子退到屏风后面,然后沉声道:“让他进来。”
门被推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走了进来,他身上的衣服还带着北方的寒气和尘土,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他单膝跪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用火漆封口的竹筒,高高举起。
“启禀常将军,这是徐达大将军从北平府发来的密信,事关重大,大将军命属下务必亲手交到您手中!”
常遇春接过竹筒,那冰冷的触感让他心中一凛。他示意信使退下,然后走到烛火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挑开火漆。
他抽出里面的信纸,展开。
信纸上,是徐达那熟悉的、刚劲有力的笔迹。然而,信的内容,却让常遇春的瞳孔骤然收缩,浑身的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了。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惊心:
“伯仁兄(常遇春字伯仁),元顺帝北逃后,并未远遁,而是秘密联络了北元残部,以及一位意想不到的‘故人’,在开平附近集结重兵,欲趁我军新胜,防备松懈之际,奇袭北平。此事已惊动圣上,然圣上旨意……命兄即刻率轻骑北上,不得声张,务必在元军合围之前,将其剿灭。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另,那位‘故人’……其身份,兄见信便知。万望谨慎。”
常遇春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他看向信纸的末尾,那里,用朱砂画了一个极其隐晦的记号。那是一个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记号——一个残缺的“朱”字,旁边,还有一朵小小的梅花。
那是他们当年在濠州起兵时,为了区分敌我,私下约定的暗号。知道这个暗号的,除了他和朱元璋,就只剩下……
常遇春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猛地抬头,望向窗外那片深沉的夜色。
“故人”?
“意想不到的故人”?
一个能和元顺帝勾结,让徐达都感到震惊,甚至让朱元璋做出如此诡异安排的“故人”?
这封密信,不是嘉奖,而是催命符!朱元璋刚刚在朝堂上将他捧上“战神”的宝座,转身就给了他这样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这究竟是考验,还是……借刀杀人?
而那个记号,那个代表着过去的记号,又意味着什么?
常遇春握紧了手中的信纸,纸张的边缘,被他捏得变了形。他感觉到,一股比北方的寒风更刺骨的冷意,正从心底深处,缓缓升起。
这“大明第一战神”的荣耀,原来,是用鲜血和阴谋铸成的。而他的下一次出征,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草原上的铁骑,还有一个来自过去的,最致命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