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疑虑重重-《大明第一战神》

  夜色,将滁州城外的行辕后院浸染得一片静谧。几颗疏星,吝啬地洒下几点微光,勉强勾勒出檐角冰冷的轮廓。常遇春被安置在这间偏房里,房间的门扉是崭新的,透着一股刚上漆的木香,与他记忆中黑风寨那些被烟熏火燎、歪歪斜斜的木板房,简直是云泥之别。

  屋内不大,却收拾得一尘不染。一张软榻,铺着厚实的褥子,触手温软,带着淡淡的草药香,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的。旁边一张书桌,漆面光滑,桌面平整,上面甚至还摆放着笔墨纸砚,虽然他一个字也写不出,但这摆设本身,就透着一股读书人的雅致与规矩。角落里,一套简单的茶具安静地立着,青瓷的盖碗,白玉般的茶盏,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一切,都比他在黑风寨当“王大当家的”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那时候,他睡的是硬邦邦的稻草堆,吃的不过是抢来的粗茶淡饭,身边是随时可能背叛、随时可能死去的亡命之徒。而现在,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安稳,那么……洁净,仿佛一个温柔的陷阱。

  他躺在软榻上,冰凉而坚硬的地面似乎还烙印在脊背上,那是他逃亡途中,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的记忆。然而此刻,这软榻的舒适非但没有带来丝毫的放松,反而让他的心更加难以平静,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深潭,涟漪层层叠叠,久久不散。

  他闭上眼,试图驱散那些纷乱的思绪,但刚才与朱元璋在行辕大帐内的对话,却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脑海里。他记得朱元璋坐在那张巨大的虎皮椅上,身姿挺拔,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岳。烛火跳跃,映照着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那双眼睛,深邃得如同古井,又像是能洞穿人心的利剑。就在那双眼睛的注视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剥光了皮的兔子,无处遁形。

  “常遇春,你可知我为何收留你?”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能穿透耳膜,直抵灵魂深处。

  他记得自己当时梗着脖子,带着一股子亡命徒的狠劲:“我手底下还有几十号兄弟,我这条命,还有他们的命,都愿意跟着明公您,打出一个朗朗乾坤!”

  “朗朗乾坤?”朱元璋重复了一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好大的志向。只可惜,你手上沾的,是污浊的血。”

  那话里的意思,他明白。朱元璋知道他的出身,知道他是绿林道上的“常大胆”,知道他带着一帮人在黑风寨啸聚山林,杀人越货,是朝廷眼中的“巨寇”,百姓口中的“强盗”。他甚至知道,那个外号“血手人屠”,是何等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朱元璋收留了他,给了他一口饭吃,给了他一个安身之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信任。

  “本帅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证明自己的价值。”朱元璋最后那句,像一把钥匙,又像一把锁,打开了一扇门,却也关上了一扇窗。

  他知道,朱元璋对他,并不是完全信任的。这份收留,带着试探,带着算计,更带着深深的顾忌。朱元璋或许看到了他身上的某种特质——那种在刀口舔血中磨砺出的狠劲、胆识和野性,但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他来自哪里,他做过什么。朱元璋的队伍里,有儒雅的士子,有忠厚的老兵,有怀揣着“仁义”理想的志士,而他,常遇春,却是一个“前科累累”的绿林悍匪。这种身份的落差,注定了他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才能赢得那一点点本不该属于他的信任。

  常遇春明白,朱元璋这是在考验他,在考察他。像农夫观察一株带刺的野花,既想看看它能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又担心它会不会扎伤自己。朱元璋想要看看,他是否真的有诚意改过自新,是否真的有能力成为一柄利刃,而不是一个潜在的祸患;是否真的值得他,那位胸怀大志、志在天下的一代枭雄,去信任。

  他必须证明自己,必须让朱元璋相信他。他不是被逼无奈才走上绿林道,但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他就必须承担起所有的后果。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是为了洗刷身上的污名,是为了在这乱世中寻得一条生路。更是为了那些死去的兄弟,那些在黑风寨被元兵剿杀,或是为了掩护他逃亡而牺牲的袍泽。他们的血,还温热地烙印在他的心上。还有那些还在等待他的兄弟,那些散落在江湖各处,对他还抱有期望,愿意跟随他闯荡一番天地的伙伴。他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让他们觉得,他们的信任和牺牲,最终只换来一个背叛和死亡。

  他强迫自己闭上眼睛,开始回忆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那仿佛一场冗长而残酷的噩梦。他从黑风寨的烈火中逃出来,像一只受伤的野兽,一路向南,风餐露宿,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冰冷的雨水浇透了他单薄的衣衫,刺骨的寒风刮得他皮肤生疼,饥饿和疲惫如影随形。他亲眼看到过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在追兵的箭雨下倒下,发出不甘的嘶吼;也看到过善良的村民,因为收留了他而惨遭元兵屠戮。他看到了这个江湖的残酷,如同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吞噬着一切善良和希望;也看到了这个江湖的无奈,弱肉强食,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实力才能决定生死。

  他从一个在山寨里横冲直撞、只知打打杀杀的莽撞少年,在逃亡的磨砺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而冷静的战士。他学会了如何像影子一样隐藏自己的行踪,如何在月光下辨别方向,如何在密林中寻找水源和食物,如何在最危险的时刻保持冷静,如何在追捕者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周旋。他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小心,也更加狠辣。他知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江湖中,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只有狠人才能立足。那些曾经让他觉得刺耳的“仁义道德”,在生死一线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亲手杀过追兵,也为了活下去,做过一些违心的事情。每一次挥刀,每一次抉择,都像一把钝刀,在心头割过,留下隐秘而深刻的痛楚。

  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兄弟,他们的面容,在记忆里愈发清晰。是老二阿牛,那个总是咧着嘴笑,说等打下江山要娶邻村那个卖豆腐姑娘的憨厚家伙;是老三猴子,身手敏捷,像个猴子一样机灵,总是冲在最前面;是老五黑子,沉默寡言,但对他忠心耿耿……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笑容,他们临死前望向他的眼神,都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如同烙铁。他知道,他们是为了他,才死去的。那些元兵的目标是他,是那个“血手人屠”要拿他换功名的常大胆。他知道,他必须活下去,为了他们,也为了自己。活下去,才有机会为他们报仇,才有机会证明,他们的牺牲,不是白费。

  他想起那个黑影,那个在滁州城外,神秘出现又消失的黑影。那人只说了一句话:“血手人屠在追杀你,快去投奔朱元璋,他那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那人还告诉他,朱元璋正在招兵买马,反抗元朝的暴政。那人对他,是有所帮助的,指引了他一条生路,也是有所期待的,期待他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他知道,他不能辜负那个人的期望。那个黑影是谁?他不知道,但他隐隐觉得,那个人或许并不简单,或许也隐藏着什么秘密。

  他想起朱元璋,那个他想要追随的人,那个他想要为之奋斗的人。在逃亡途中,他也听说过朱元璋的事迹,那个出身贫寒,从和尚、乞丐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拉起一支队伍,反抗元朝统治的传奇人物。他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值得他追随的人。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从底层挣扎出来的坚韧,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狠劲,还有一种……隐隐的,想要改变这个世道的决心。他知道,在朱元璋的麾下,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再像在黑风寨那样,只是一个小小的头目,而是真正地,为这个乱世,为那些死去的兄弟,去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睁开眼睛,窗外的夜色依旧浓重,但他的眼中,却如同燃起了两簇小小的火焰,充满了坚定和决心。他知道,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朱元璋给他的机会,如同溺水之人抓住的浮木,稍纵即逝。他知道,他必须让朱元璋相信他,信任他,哪怕是用生命去赌。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晨曦像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着滁州城。常遇春便精神抖擞地来到了行辕。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短打,虽然还是粗布麻衣,但至少没有了昨日的风尘仆仆,显得精神了许多。他站在行辕大帐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才抬手,恭敬地敲了敲厚重的帐门。

  “进来。”里面传来朱元璋沉稳的声音。

  常遇春推门而入。帐内光线明亮,几案上堆满了文书,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朱元璋正坐在案前,手持一支狼毫,低头批阅着什么,偶尔拿起朱笔,在文书上圈点几下。他的背影挺拔,透着一股专注和威严。

  看到常遇春进来,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笔,转过身来。他穿着一身素色劲装,腰间束着一条皮带,更显得身姿矫健。他上下打量了常遇春一番,目光如炬,似乎要将他整个人都看穿。

  “常遇春,你来了。”朱元璋的声音平静无波,“有什么事吗?”

  常遇春连忙上前几步,在离朱元璋还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下,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恭敬:“回明主,小人无事不敢擅入,有事才敢打扰。小人想请明主吩咐任务,让小人效力。”

  他特意强调了“效力”二字,表达自己的决心和诚意。他知道,朱元璋需要的是能打仗、能为他卖命的人,而不是一个闲人。只有主动请缨,才能显示出他的价值。

  朱元璋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赞许,也带着几分审视。“好!本帅正愁无人可用,你既然来了,本帅就给你一个机会。”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常遇春脸上,“你擅长隐匿,身手也还不错,本帅最近得到消息,元军有一支精锐部队,正在秘密向滁州一带移动,意图不明。本帅怀疑,他们可能是要来偷袭我军。你……去探探虚实,如何?”

  常遇春心中一凛,一股电流仿佛从脚底窜上头顶。他立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任务,这分明是一次考验!元军的精锐部队,那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绝不是黑风寨那些乌合之众能比的。一旦被他们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任务,凶险异常。但他同时也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价值的绝佳机会。朱元璋这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看他是否有胆识,是否有能力,是否真的像他说的那样,能为他“效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人遵命!”常遇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他的声音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这不仅是他证明自己的决心,也是他对那些死去的兄弟的承诺,更是他对朱元璋的承诺。他不能退缩,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哪怕这信任还带着怀疑的成分。

  “好!”朱元璋的眼神明显亮了几分,“本帅就相信你一次!你带几个人去,务必小心谨慎,不要打草惊蛇。记住,活着回来,把情报带回来。”

  “是,明主!”常遇春恭敬地回答,胸膛因为激动和紧张而微微起伏。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去吧,本帅等着你的好消息。”

  “是,明主!”常遇春再次叩首谢恩,然后才直起身,转身退了下去。他的背影挺拔而坚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来回踱步,目光扫过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那张书桌,那套茶具,都让他感到一种陌生而遥远的安稳。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翻腾,开始挑选人手。

  他不能带太多人,人多了目标太大,容易被发现;也不能带太少,人少了,力量不足,难以应对突发状况。他最终选了五个兄弟,都是他在逃亡途中遇到的,身手不错,也足够可靠。他们是老七石头,力大无穷,是个冲锋陷阵的好手;老八铁柱,箭术精湛,百步穿杨;老九阿福,机灵鬼,擅长探路和传递消息;老十二狗子,沉默寡言,但忠诚可靠;还有老十一小六,年纪最小,但胆子大,身手灵活。

  他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简单交代了几句。他没有多说元军的情况,只是强调任务的危险性和重要性。“兄弟们,这次任务,九死一生。但这是咱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为将来打下根基的机会。咱们跟着明主,就要拿出点真本事来。记住,隐蔽,观察,不动声色。一切以活着带回来情报为第一要务。”

  五个兄弟齐齐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常遇春的信任和服从。他们知道,常遇春带着他们逃出黑风寨,一路向南,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现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常遇春,或许真能闯出一片天。

  他分发了些干粮和水,又仔细检查了每个人的武器和装备。然后,他带着他们,悄然离开了行辕,汇入滁州城清晨的人流中。他们一路向东,出了城门,穿过城外的农田和密林,踏上了前往元军可能经过路线的崎岖山路。

  他们一路向东,穿过密林,越过山岭,脚步轻盈而快捷。常遇春走在最前面,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他的经验告诉他,越是看似平静的地方,越可能隐藏着杀机。几天过去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潜伏在密林中,如同五片不起眼的树叶,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他们看到了成群的鸟儿惊飞,听到了远处隐约传来的马蹄声,甚至还遇到过几队巡逻的元军,但他们都凭借着高超的潜行技巧,避开了对方的视线。

  然而,几天过去了,他们并没有发现那支传说中的元军精锐部队的踪迹。滁州城附近的山路纵横交错,元军可以走的路线有很多。他们沿途观察,询问了一些当地的猎户和樵夫,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常遇春的心中有些焦急。他知道,时间紧迫,元军不可能永远不动,滁州城也不可能永远安全。他必须尽快找到元军的踪迹,否则,一旦元军突然发动偷袭,滁州城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大哥,会不会是我们猜错了方向?”老七石头有些不耐烦地低声问道。他性子急,等不了太长时间。

  常遇春摇了摇头,示意他保持安静。“别急,再等等。元军行军,要么走大路,要么走捷径。我们仔细排查,总能找到线索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前方的山路。

  就在他们几乎要失去耐心的时候,终于,在一个山坳的拐弯处,他们看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正沿着山路,缓缓地行进着。他们穿着统一的、带有明显蒙古风格的深色服装,手持锋利的武器,铠甲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显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马匹高大健壮,士兵们步伐整齐,神情肃穆,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煞气。

  常遇春心中一喜,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立刻带着兄弟们,悄悄地退到路旁的密林深处,像几只警惕的野兽,隐藏在阴影中。他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这支军队。

  他发现,这支元军,人数众多,少说也有上千人,装备精良,刀枪剑戟,寒光闪闪。而且行动十分谨慎,士兵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前后都有斥候探路,显然是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不是普通的杂牌军,而是真正的精锐之师。常遇春心中暗暗警惕,知道这次任务,比他想象的还要危险。这不仅仅是要探查情报,更是要与真正的虎狼之师周旋。

  他们继续跟踪,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一路跟随着这支元军。山路崎岖,对于常遇春他们这些惯于在山林中穿梭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大队人马来说,行进速度却并不快。他们看到元军士兵们有的在互相低语,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则在打量着周围的地形,神情中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天下来,他们发现这支元军,并没有直接前往滁州,而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朝着另一个方向行进。他们时而向东,时而又转向北方,路线显得有些诡异。常遇春心中疑惑,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难道不是来偷袭滁州?那他们的目标又是什么?还是说,他们故意绕路,想要迷惑他们?

  他继续跟踪,发现这支元军在一个山谷中停了下来,开始安营扎寨。他们砍伐树木,搭建帐篷,布置岗哨,动作迅速而熟练。山谷口被他们用栅栏封锁,外围还有士兵持弓警戒,戒备森严。常遇春心中更加疑惑,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在这里驻扎,远离滁州,是为了休整?还是有什么别的图谋?

  夜幕降临,山谷被黑暗笼罩。常遇春他们潜伏在山谷外围的密林中,借着夜色的掩护,观察着营地的情况。篝火在营地中燃烧,映照着士兵们疲惫但依然警惕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和淡淡的血腥味。

  常遇春看着这一切,心中思虑万千。时间不等人,他必须尽快弄清楚元军的意图,然后回去向朱元璋禀报。再等下去,滁州城可能就真的危险了。他看着营地深处,那几顶明显比其他帐篷更大、更华丽的牛皮大帐,那里,应该就是元军将领的指挥部。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与其在外面干等,不如冒险潜入营地,直接探个究竟。他知道,这极其危险,一旦被发现,他们这几个人,连给元军精锐部队提鞋都不配。但为了情报,为了滁州城,为了证明自己,他必须赌一把。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五个兄弟,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紧张和期待。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决定生死的抉择。

  “走!”常遇春低喝一声,率先从藏身的树后窜出,如同一只矫健的狸猫,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夜色。他带着兄弟们,趁着夜色,凭借着高超的轻功和对地形的熟悉,如同鬼魅般,悄悄地潜入了元军的营地。

  营地虽然戒备森严,但常遇春他们选择的路线,是营地边缘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他们像影子一样,在帐篷之间穿梭,尽量避开巡逻的士兵。偶尔有士兵靠近,他们便屏住呼吸,贴着地面,一动不动,直到士兵走过去。他们的动作轻巧得如同没有重量,只留下几片被惊扰的落叶,无声地飘落。

  他们凭借着高超的轻功,躲过了元军的巡逻兵,一路潜行,终于来到了营地深处,那几顶最大的牛皮大帐附近。这里戒备更加森严,有重兵把守,显然是核心区域。

  常遇春没有直接靠近大帐,而是带着兄弟们,躲在一棵粗壮的大树的后面,这棵树恰好位于大帐的阴影里,不容易被发现。他们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大帐内部透出的微弱灯光。

  他们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努力去捕捉大帐里传来的声音。

  “……滁州守备薄弱,朱元璋那厮虽然来了,但根基未稳,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一个粗犷而充满自信的声音在大帐内响起,带着北方草原特有的豪迈。

  “将军所言极是!咱们这支‘铁鹞子军’,是陛下钦点的精锐,何愁攻不下那小小的滁州?到时候,功劳簿上,少不了咱们各位兄弟的名字!”另一个声音附和道,带着几分贪婪。

  “哼,建功立业?我倒要看看,那朱元璋有什么本事!他一个和尚、乞丐出身,能有多大能耐?听说他麾下有几个绿林出身的将领,我看不过如此!待我等奇袭滁州,一举击溃他主力,看他还有什么资本跟我等抗衡!”第一个声音冷笑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将军说的是。只是,我们这次行动如此隐秘,朱元璋那边会不会有什么防备?听说他手下有个叫常遇春的,是个绿林出身的悍匪,据说身手了得,会不会是他发现了我们的踪迹?”一个略带担忧的声音问道。

  “常遇春?哼,一个山贼而已,能有什么作为?就算他发现了,又能如何?我军行动迅捷,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滁州城心。待我等攻破城门,他插翅难飞!”第一个声音斩钉截铁地说道,显然对自己的部队充满了信心。

  “将军英明!末将这就去准备,明日寅时,全军出发,务必在天亮前抵达滁州城外,趁其不备,发动突袭!”

  “好!就这么定了!”

  ……

  大帐内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似乎是在讨论具体的作战计划。常遇春他们躲在树后,听得心头巨震,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他们终于明白了!元军的意图,就是要趁着朱元璋不备,偷袭滁州城,一举消灭朱元璋的主力部队!滁州城危险了!必须尽快回去禀报朱元璋!

  常遇春知道,不能再等了。他立刻向兄弟们打了个手势,悄声下令撤退。他们不敢耽搁,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元军的营地,然后像离弦的箭一般,一路飞奔,朝着滁州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夜色如墨,山路崎岖,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一点!滁州城,朱元璋,千万不能有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轮流休息,轮流赶路,几乎不眠不休。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冷水。他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体力逐渐透支,但求生的本能和对任务的执着,支撑着他们一路狂奔。

  终于,在第二天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看到了远方的灯火,那是滁州城的方向!常遇春心中一喜,几乎要喜极而泣。他们终于赶回来了!

  他们立刻加快速度,冲进了滁州城,直奔行辕。守门的士兵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样子,有些惊讶,但看到常遇春,还是立刻放行了。

  常遇春没有丝毫停歇,带着兄弟们冲进了行辕大帐。帐内,朱元璋正坐在案前,似乎还在处理公务,桌上堆满了文书。看到常遇春他们冲进来,朱元璋微微一愣。

  “常遇春,你们这是……”

  “明主!不好了!元军精锐‘铁鹞子军’正在偷袭滁州城!他们已经出发,目标就是滁州!”常遇春顾不上行礼,气喘吁吁地禀报道,声音因为急促而有些沙哑。

  “什么?”朱元璋闻言,脸色大变,猛地站起身来,手中的笔“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你说什么?元军要偷袭滁州?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刚才,我们潜入元军营地探查,得知他们计划在天亮前抵达滁州城外,发动突袭!”常遇春一边说着,一边将探听到的情报,详细地禀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中闪过一丝惊怒,但很快被一种强大的镇定所取代。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好!你们做得很好!本帅没有看错人!”

  他立刻下令:“传令下去,所有守城将士,立刻加强城防,关闭城门,所有弓箭手准备,各将领到城楼集合,准备迎战!”

  “是!”行辕内的亲兵立刻领命而去。

  常遇春和五个兄弟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中。他们帮助搬运滚木礌石,检查城防设施,安抚惊慌的百姓。滁州城内,一时间人心惶惶,但朱元璋的镇定和常遇春等人的忙碌,也给了人们一丝希望。

  元军果然在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进攻。天色刚刚泛白,远方的地平线上,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如同闷雷滚动,越来越近。紧接着,无数黑点出现在视野中,那是元军的骑兵,他们如同黑色的潮水,朝着滁州城滚滚而来。

  元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攻势猛烈。他们先是用弓箭进行远程攻击,箭矢如蝗,密密麻麻地射向城楼,守城的士兵不断中箭倒下。接着,他们又用攻城锤撞击城门,巨大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城门在剧烈地晃动。

  朱元璋亲自上城指挥,他那身挺拔的身影,在城墙上显得格外醒目。他手持一把长剑,剑指远方,大声地鼓舞着士气:“弟兄们!守住城池,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守住我们的未来!元狗来犯,誓死抵抗!”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感染了城楼上的每一个人。士兵们虽然疲惫,虽然害怕,但在朱元璋的激励下,都咬紧牙关,奋力抵抗。

  常遇春也带着兄弟们,冲上了城墙,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手持长刀,如同一只下山猛虎,在城墙上飞奔跳跃。他的刀法狂野而凌厉,每一次挥砍,都带着风雷之声。他冲在最前面,挡住了元军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他的武功高强,而且身经百战,那些元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就被他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杀!”

  “为死去的兄弟报仇!”

  常遇春的喊杀声,如同战鼓,激励着身边的兄弟们。老七石头抡起大斧,横冲直撞;老八铁柱拉开弓弦,箭无虚发;老九阿福灵活地穿梭在箭雨中,传递着命令;老十二狗子和小六虽然年纪小,但也挥舞着短刀,奋勇杀敌。

  战斗异常惨烈,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城墙上,不断有士兵倒下,又被新的士兵替换上来。箭矢像雨点一样落下,城楼上的木板被射得密密麻麻,如同刺猬。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硝烟味,让人窒息。

  朱元璋站在城楼中央,亲眼目睹了常遇春的勇猛。他看到常遇春如同一个战神,在敌军中纵横捭阖,所向披靡。那些凶悍的元军精锐,在他的刀下,竟然如同纸糊的一般脆弱。他的心中暗暗赞叹,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常遇春果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一个真正的战士!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双方都杀红了眼。元军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但滁州城的防御也一次比一次顽强。朱元璋凭借着滁州城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常遇春等人的勇猛作战,硬生生地顶住了元军的进攻。到了第二天傍晚,元军的攻势逐渐减弱,他们似乎也伤亡惨重,开始有组织地撤退。

  朱元璋下令,重赏常遇春等人。常遇春成为了朱元璋的亲兵队长,负责保卫朱元璋的安全。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勇猛作战的奖励,更是对他忠诚和能力的认可。从此,常遇春正式成为了朱元璋的部下,开始了他在朱元璋麾下的崭新篇章。

  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逐渐远去的元军背影,心中百感交集。他活下来了,他赢了,他证明了自己。但当他看到城墙上那些横七竖八的尸体,看到那些受伤的士兵痛苦的表情,他的心中又充满了沉痛。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胜利的喜悦,永远伴随着死亡的阴影。

  然而,疑虑,如同乌云,始终笼罩在常遇春的心头。朱元璋对他的考验,并没有结束。他只是通过了第一关,一个最直接、最残酷的考验。朱元璋或许开始信任他的能力,但对他的人品、对他的忠诚,是否还抱有怀疑?那些死去的兄弟,他们的牺牲,是否真的换来了他想要的未来?那个神秘的“黑影”,他又到底是什么人,有什么目的?

  他知道,这些疑虑,只能靠他自己去解答。只有他自己,才能驱散这些乌云,迎来属于自己的晴空。前路依旧漫长而艰险,但他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继续努力,继续证明自己,才能让朱元璋完全信任他,才能在朱元璋的麾下,实现自己的抱负,为那些死去的兄弟,报仇雪恨,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新世界。他深吸一口气,望向远方,眼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属于他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