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声告别的马蹄声消失在客营那破败的篱笆墙外,常遇春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那口气仿佛承载着他过去所有的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压抑与不甘,此刻终于得以舒展。离开客营,成为正式军中的一员,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转换,更像是从一个湿冷、摇摇欲坠的泥潭,一步跨入了一片虽严酷却坚实的土地。这既是一种沉重的解脱,也是一种充满未知的全新开始。
告别了那种寄人篱下的不确定感和屈辱感,他终于真正融入到了朱元璋军队这个庞大而充满力量的集体中。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有客营里那种混杂着霉味、汗臭和绝望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汗水、泥土、铁器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纪律与希望的气息。他被分配到了一支负责近卫和突击的精锐部队——铁鹰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锐利和威严,让常遇春的心头也泛起了一丝期待。从此,他的生活节奏,彻底被军队那无时无刻不在回响的号角和铁一般的纪律所掌控,简单、直接,却又充满了力量。
军营的生活,远比客营更加严苛,也更加充实,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奢侈”。在客营,日子是散漫而混沌的,充满了偷懒、争吵和无谓的消耗;而在军营,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精确地规划着,充满了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每天清晨,那尖锐、嘹亮、仿佛能刺破黎明薄雾的号角声,会像一把无形的大锤,准时将所有人从或深沉或浅浅的睡梦中唤醒。那声音穿透力极强,即使在最沉的梦中,也能让人猛地惊醒,心脏不由自主地紧缩一下,然后迅速被一种条件反射般的紧张感攫住。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快节奏、高效率的动作:迅速掀开粗糙的军被,手脚麻利地穿好那身略显宽大的军服,整理内务——将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将个人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不能有半点含糊。然后是去领取武器,检查刀枪是否锋利,弓弦是否紧绷,铠甲是否完好。最后,是列队集合。那队列,要求绝对的整齐划一,脚步声要一致,转身要一致,甚至呼吸都要尽量保持一致。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来教官那如同惊雷般炸响的斥责。
训练从日出开始,直到日落才结束,几乎占据了白天的全部时光。弓马、刀枪、阵法、体能,样样都要练习,样样都要精通。汗水如同不要钱似的,从每一个毛孔里喷涌而出,迅速浸透了粗麻布制成的衣甲,紧紧地贴在皮肤上,又湿又黏,带着一股咸腥味。肌肉在极限的拉伸和冲击下,发出痛苦的呻吟,酸痛感一阵阵袭来,仿佛骨头都要被拆散重组。有时候,一个突刺的动作做到一半,手臂就软得抬不起来;有时候,马背上的颠簸让人头晕目眩,几乎要摔下来。但没有人敢懈怠,因为身后就是战友,前面就是教官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任何一点偷懒,都可能成为被惩罚的借口,那种惩罚,往往比训练本身更让人刻骨铭心。
常遇春很快发现,这里的训练强度,远超他的想象。客营里那些所谓的“好手”,在这里看来不过是半调子。老兵们个个身经百战,动作娴熟得如同身体本能,眼神锐利得能穿透人心,对新来的士兵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他们像是铁匠,而新兵则是需要反复捶打的生铁,必须将所有的毛躁、软弱都锤炼掉,才能成为真正的钢。稍有不慎,比如枪尖没刺准,马步没扎稳,或者队列中动作稍有迟缓,就会引来教官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那话语粗粝、直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直刺人心。有时,惩罚不仅仅是言语,还有额外的体能训练,比如蛙跳百米,或者举着沉重的长矛原地站立半个时辰,那种滋味,苦不堪言。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相反,他如鱼得水。客营里的那些日子,他并非只是浑浑噩噩地混着,白天帮人打杂,晚上听着那些老兵们吹嘘战斗的传奇,他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偷偷地模仿,偷偷地练习。这里的训练,正是他苦练已久的方向,而且更加系统,更加专业。那些基础的弓马、刀枪技巧,他早已烂熟于心,现在只需要按照更科学的步骤,将其打磨得更加精纯。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无论是马术、箭术还是刀法,他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了同批的新兵,甚至让一些自诩经验丰富的新兵都感到惊讶。
他跑起步来,像一头矫健的猎豹,步伐稳健而充满爆发力;他骑在马上,身姿挺拔,人与马仿佛融为一体,无论是疾驰、急停还是转弯,都显得游刃有余;他拉弓射箭时,动作沉稳,眼神专注,那支箭离弦之后,带着一道破空的锐响,精准地命中目标。而在刀法训练中,他的刀势大开大合,却又蕴含着精妙的细节,每一次劈砍、格挡、突刺,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感,仿佛不是在挥舞一把冰冷的兵器,而是在书写一首激昂的诗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一次,训练长矛刺杀,教官为了考验大家的极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题目:要求士兵们在快速奔跑中,保持身体平衡,精准地刺中三十步外木人靶子上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小圆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十步的距离不近,奔跑中的惯性巨大,要保持身体稳定,还要在高速移动中计算角度、力度,将长矛的尖端稳稳地送入那个小小的目标,难度堪比天方夜谭。大多数人尝试时,不是因为速度太快而失衡摔倒,就是长矛偏离目标甚远,甚至有人因为用力过猛,将木人靶子都给戳歪了,引得周围一阵哄笑。
轮到常遇春时,那个负责训练的教官,一个脸上带着刀疤、名叫“铁牛”的壮汉,只是撇了撇嘴,用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眼神打量着他,以为这个从客营里投奔过来的“客营小子”,和其他人一样,也只会闹出笑话。他甚至懒洋洋地拍了拍手,喊道:“好了好了,都别笑了,下一个,常遇春!让你小子也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刺杀!别到时候连靶子都够不着!”
周围的士兵们也大多抱着看戏的心态,眼神里带着一丝戏谑。常遇春没有理会这些目光,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紧紧锁定在三十步外的那个小圆环上。那圆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但他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一种近乎执拗的专注。
他开始助跑,脚步轻盈而迅捷,像一阵风掠过坚硬的土地。他的身体微微前倾,长矛横在胸前,矛尖微微上扬,调整着角度。他的呼吸变得均匀而深沉,心跳虽然加速,却控制得很有节奏。接近二十步的时候,他猛地发力,脚下如同装了弹簧,整个人借着冲刺的惯性,向前一跃,身体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与此同时,他手腕一抖,长矛如同猛龙过江,带着破空之声,直刺而出!
这一系列动作,快如闪电,一气呵成,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早已融入了骨血之中。所有人都看呆了,包括那个满脸刀疤的教官铁牛。他们只看到一道银光闪过,紧接着,一声极其轻微却异常清晰的“噗”声响起。
然后,奇迹发生了。
那木人靶子上的小圆环,稳稳地插着常遇春的长矛尖端。矛尖没有丝毫晃动,旁边的稻草也完好无损,仿佛刚才那疾风骤雨般的冲刺和刺杀,只是一场幻觉。整个训练场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刚才还以为他会出糗的人,此刻下巴都快惊掉了。
“好!好一个‘常遇春’!有点意思!”铁牛教官愣了好几秒,才猛地反应过来,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还悬在半空、尚未落地的身影,然后用力拍着自己的大腿,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惊讶,一丝欣赏,还有一丝被挑战后的兴奋,“小子,你小子行!真行!以后好好练,别给老子丢脸!要是再敢偷懒,老子第一个把你扔进粪坑里泡澡!”
从那以后,常遇春的名字,在铁鹰卫部队里渐渐传开了。人们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奔者,或者那个来自客营的“野小子”,而是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开始主动和他搭话,请教一些训练上的技巧;也有人会在背后低声议论他的身手,猜测他的来历。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嫉妒者的目光和背后的议论,有人说他肯定是偷偷请了名师指点,有人说他运气好,蒙对了角度。但常遇春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他只专注于自己的训练和提升,那些流言蜚语,如同耳旁风,吹过就散了,无法动摇他分毫。
除了高强度的白日训练,军营中的站岗执勤,也是一项枯燥而重要的任务。它不像训练那样充满激情和挑战,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警惕。无论是寒风凛冽、冻得人牙齿打颤的冬夜,还是蚊虫肆虐、嗡嗡声能吵得人神经衰弱的夏夜,士兵们都必须在指定的岗位上,时刻保持警惕,目光扫视着每一个角落,耳朵捕捉着每一种细微的声响,不得有丝毫松懈。这对于习惯了自由散漫、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很多人宁愿在训练场上被虐得死去活来,也不愿意站这种“无聊”的岗。
常遇春却做得很好。他甚至比老兵们还要认真。他总是主动要求去最偏僻、最艰苦的岗哨,比如营地西北角那片荒僻的树林边缘,或者靠近沼泽地的低洼地带。他认为,越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容易被人忽视,也越可能隐藏着危险。
在漫长的站岗时间里,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百无聊赖地胡思乱想,或者偷偷打盹,假装警戒。他利用这段时间,默默地观察着营地的布局,思考着如果敌人从不同方向来袭,应该如何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如何引导战友进行有效的防御;他回忆着白天训练的内容,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演练着动作——那个长矛刺杀的动作,那个马术中的急停转身,那个弓箭的拉满放弦……他在想象中纠正着每一个微小的错误,强化着每一个正确的肌肉记忆;他甚至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那是在客营时用捡来的破纸片和麻绳扎成的,在昏暗的火把光下,或者借助微弱的月光,记录下一些训练的心得、对战术的初步理解,甚至是一些零碎的感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一次,他值夜班,负责警戒营地的西北角。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冻得人手脚都有些僵硬。四周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还有远处不知名野兽偶尔发出的低吼。他穿着厚实的棉衣,但还是觉得冷,只能不停地跺着脚,活动着手指,保持身体的温度和警觉。
就在他目光扫过不远处那片灌木丛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似乎有细微的响动,不同于风吹草动的自然声音,那是一种带着某种意图的、轻微的摩擦声。他立刻屏住呼吸,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豹,悄无声息地靠了过去,身体紧贴着地面,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那柄磨得发亮的朴刀,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
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看到一个黑影正在快速地移动,动作极其隐蔽,试图绕过警戒线,潜入营地。这绝不是什么普通的野兽,对方的目标明确,意图不轨。常遇春没有丝毫犹豫,多年的绿林经验和军营训练赋予了他果断的性格。他猛地窜出,如同离弦之箭,一声低喝,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什么人!”
那黑影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如此警觉,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一愣,动作瞬间停滞,然后随即反应过来,转身就想跑。常遇春哪里肯放,他脚下发力,几个箭步追上去,如同鹰隼扑兔,一把将其扑倒在地。两人扭打在一起,地面冰冷而坚硬,布满了碎石和枯枝。黑影显然是个惯偷,身手灵活,翻滚闪避间,几次都险险地摆脱了常遇春的控制,甚至试图反击。但常遇春的力量和技巧远胜于他,每一次近身缠斗,都能稳稳地占据上风。几招之后,黑影便被制服,动弹不得,只能发出呜呜的求饶声。
常遇春按住他的头,用膝盖抵住他的后背,借着月光,看清了他的脸——竟然是客营里的那个惯偷李三!就是那个成天偷鸡摸狗,还曾偷过他一点盘缠的李三!他偷鸡摸狗不成,竟然想潜入军营,偷窃军械!这胆子也忒大了些!
“常……常兄弟,饶命!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李三吓得魂飞魄散,连声求饶,声音都带着哭腔,“我……我这不是没饭吃,想弄点值钱的东西换点酒喝……”
常遇春冷冷地看着他,月光照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映出一种冰冷的线条。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他牢牢地按在地上,直到巡逻的士兵赶来。那几个巡逻的士兵看到被按在地上的李三,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情况,立刻上前将李三铐了起来,并对他进行了搜查,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了一把偷来的、尚未上油的备用弩箭。
处理完这件事,巡逻的士兵将李三押走,常遇春拍了拍手上的尘土,整理了一下军服,然后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继续站岗,仿佛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他的表情平静,没有愤怒,也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那双眼睛,在黑暗中似乎更加深邃了。这件事,却让周围的士兵们更加敬畏他,也让他自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军纪的重要性。这不是客营,这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任何破坏规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自己,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有责任维护这份秩序。
除了训练和站岗,军营中偶尔也会有战前动员。那通常是发生在某个重要的战役之前,朱元璋或者他的得力将领们会站在主营的高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战争的缘由,描绘着胜利后的景象,以及那些阵亡将士们将获得的荣誉和抚恤。他们的声音洪亮,充满感染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敲打在士兵们的心上。
当朱元璋描述那些被元朝暴政压迫的百姓,眼中闪烁着愤怒与悲悯;当徐达描绘着攻破敌军堡垒后的辉煌,眼中燃烧着自信与渴望;当常遇春自己所在的铁鹰卫统领,一个名叫“黑风”的壮汉,讲述着他们这支精锐部队将在战斗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眼中闪烁着嗜血般的兴奋时,整个军营都会沸腾起来。士兵们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他们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仿佛忘记了眼前的艰苦,忘记了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心中只剩下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常遇春也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他的心跳会加速,手臂上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绷紧,一种战斗的渴望如同岩浆般在血管里涌动。但他内心却更加冷静。他明白,战争残酷,胜利从来不是唾手可得。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辞,是必要的鼓舞,但真正的战场,是血与火的洗礼,是生死一线的挣扎。他看着那些年轻士兵们兴奋的面孔,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心中暗暗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要更加努力,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活下来,才能为理想而战,而不是成为别人口中又一个悲壮的数字。
他努力地融入这个集体。他遵守军纪,从不迟到早退,从不偷懒耍滑,每一次集合,他都站得笔直,每一次训练,他都全力以赴;他尊重上级,无论是严厉的教官铁牛,还是沉稳的统领黑风,他都保持着应有的敬重;他团结同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战友,比如教那些马术不好的新兵如何控马,帮体力不支的伙伴一起搬运重物;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客营里那些只知道争抢、毫无纪律的流寇,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纪律、值得信赖的勇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开始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投奔。这里不仅仅是军营,更是一个熔炉,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值得信赖。这里的纪律和作风,让士兵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战,也让敌人闻风丧胆。这里严谨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与那些乌合之众的绿林山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在客营,他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抛弃的过客;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被需要的价值。
常遇春知道,自己还只是这庞大机器中的一个普通齿轮,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他看着远处主营中那面迎风招展的帅旗,那面绣着“朱”字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崛起;他看着身边那些年轻的战友们充满希望的眼神,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此刻,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汗水与血水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归属。他不再是那个漂泊无依、在黑暗中摸索的常遇春,他是朱元璋军队中的一员,是铁鹰卫的一份子。他将成为大明第一战神,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带来真正的改变。他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而他的传奇,也正在悄然书写。他紧了紧手中的朴刀,刀柄粗糙的纹理摩挲着掌心,带来一种真实而可靠的感觉。他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那里,有他的战场,有他需要守护的人,也有他的未来。前路或许布满荆棘,但他的脚步,已经无比坚定。
告别了那种寄人篱下的不确定感和屈辱感,他终于真正融入到了朱元璋军队这个庞大而充满力量的集体中。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有客营里那种混杂着霉味、汗臭和绝望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汗水、泥土、铁器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纪律与希望的气息。他被分配到了一支负责近卫和突击的精锐部队——铁鹰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锐利和威严,让常遇春的心头也泛起了一丝期待。从此,他的生活节奏,彻底被军队那无时无刻不在回响的号角和铁一般的纪律所掌控,简单、直接,却又充满了力量。
军营的生活,远比客营更加严苛,也更加充实,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奢侈”。在客营,日子是散漫而混沌的,充满了偷懒、争吵和无谓的消耗;而在军营,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精确地规划着,充满了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每天清晨,那尖锐、嘹亮、仿佛能刺破黎明薄雾的号角声,会像一把无形的大锤,准时将所有人从或深沉或浅浅的睡梦中唤醒。那声音穿透力极强,即使在最沉的梦中,也能让人猛地惊醒,心脏不由自主地紧缩一下,然后迅速被一种条件反射般的紧张感攫住。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快节奏、高效率的动作:迅速掀开粗糙的军被,手脚麻利地穿好那身略显宽大的军服,整理内务——将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将个人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不能有半点含糊。然后是去领取武器,检查刀枪是否锋利,弓弦是否紧绷,铠甲是否完好。最后,是列队集合。那队列,要求绝对的整齐划一,脚步声要一致,转身要一致,甚至呼吸都要尽量保持一致。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引来教官那如同惊雷般炸响的斥责。
训练从日出开始,直到日落才结束,几乎占据了白天的全部时光。弓马、刀枪、阵法、体能,样样都要练习,样样都要精通。汗水如同不要钱似的,从每一个毛孔里喷涌而出,迅速浸透了粗麻布制成的衣甲,紧紧地贴在皮肤上,又湿又黏,带着一股咸腥味。肌肉在极限的拉伸和冲击下,发出痛苦的呻吟,酸痛感一阵阵袭来,仿佛骨头都要被拆散重组。有时候,一个突刺的动作做到一半,手臂就软得抬不起来;有时候,马背上的颠簸让人头晕目眩,几乎要摔下来。但没有人敢懈怠,因为身后就是战友,前面就是教官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任何一点偷懒,都可能成为被惩罚的借口,那种惩罚,往往比训练本身更让人刻骨铭心。
常遇春很快发现,这里的训练强度,远超他的想象。客营里那些所谓的“好手”,在这里看来不过是半调子。老兵们个个身经百战,动作娴熟得如同身体本能,眼神锐利得能穿透人心,对新来的士兵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他们像是铁匠,而新兵则是需要反复捶打的生铁,必须将所有的毛躁、软弱都锤炼掉,才能成为真正的钢。稍有不慎,比如枪尖没刺准,马步没扎稳,或者队列中动作稍有迟缓,就会引来教官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那话语粗粝、直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直刺人心。有时,惩罚不仅仅是言语,还有额外的体能训练,比如蛙跳百米,或者举着沉重的长矛原地站立半个时辰,那种滋味,苦不堪言。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相反,他如鱼得水。客营里的那些日子,他并非只是浑浑噩噩地混着,白天帮人打杂,晚上听着那些老兵们吹嘘战斗的传奇,他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偷偷地模仿,偷偷地练习。这里的训练,正是他苦练已久的方向,而且更加系统,更加专业。那些基础的弓马、刀枪技巧,他早已烂熟于心,现在只需要按照更科学的步骤,将其打磨得更加精纯。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无论是马术、箭术还是刀法,他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了同批的新兵,甚至让一些自诩经验丰富的新兵都感到惊讶。
他跑起步来,像一头矫健的猎豹,步伐稳健而充满爆发力;他骑在马上,身姿挺拔,人与马仿佛融为一体,无论是疾驰、急停还是转弯,都显得游刃有余;他拉弓射箭时,动作沉稳,眼神专注,那支箭离弦之后,带着一道破空的锐响,精准地命中目标。而在刀法训练中,他的刀势大开大合,却又蕴含着精妙的细节,每一次劈砍、格挡、突刺,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感,仿佛不是在挥舞一把冰冷的兵器,而是在书写一首激昂的诗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一次,训练长矛刺杀,教官为了考验大家的极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题目:要求士兵们在快速奔跑中,保持身体平衡,精准地刺中三十步外木人靶子上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小圆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十步的距离不近,奔跑中的惯性巨大,要保持身体稳定,还要在高速移动中计算角度、力度,将长矛的尖端稳稳地送入那个小小的目标,难度堪比天方夜谭。大多数人尝试时,不是因为速度太快而失衡摔倒,就是长矛偏离目标甚远,甚至有人因为用力过猛,将木人靶子都给戳歪了,引得周围一阵哄笑。
轮到常遇春时,那个负责训练的教官,一个脸上带着刀疤、名叫“铁牛”的壮汉,只是撇了撇嘴,用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眼神打量着他,以为这个从客营里投奔过来的“客营小子”,和其他人一样,也只会闹出笑话。他甚至懒洋洋地拍了拍手,喊道:“好了好了,都别笑了,下一个,常遇春!让你小子也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刺杀!别到时候连靶子都够不着!”
周围的士兵们也大多抱着看戏的心态,眼神里带着一丝戏谑。常遇春没有理会这些目光,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紧紧锁定在三十步外的那个小圆环上。那圆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但他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一种近乎执拗的专注。
他开始助跑,脚步轻盈而迅捷,像一阵风掠过坚硬的土地。他的身体微微前倾,长矛横在胸前,矛尖微微上扬,调整着角度。他的呼吸变得均匀而深沉,心跳虽然加速,却控制得很有节奏。接近二十步的时候,他猛地发力,脚下如同装了弹簧,整个人借着冲刺的惯性,向前一跃,身体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与此同时,他手腕一抖,长矛如同猛龙过江,带着破空之声,直刺而出!
这一系列动作,快如闪电,一气呵成,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早已融入了骨血之中。所有人都看呆了,包括那个满脸刀疤的教官铁牛。他们只看到一道银光闪过,紧接着,一声极其轻微却异常清晰的“噗”声响起。
然后,奇迹发生了。
那木人靶子上的小圆环,稳稳地插着常遇春的长矛尖端。矛尖没有丝毫晃动,旁边的稻草也完好无损,仿佛刚才那疾风骤雨般的冲刺和刺杀,只是一场幻觉。整个训练场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刚才还以为他会出糗的人,此刻下巴都快惊掉了。
“好!好一个‘常遇春’!有点意思!”铁牛教官愣了好几秒,才猛地反应过来,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还悬在半空、尚未落地的身影,然后用力拍着自己的大腿,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惊讶,一丝欣赏,还有一丝被挑战后的兴奋,“小子,你小子行!真行!以后好好练,别给老子丢脸!要是再敢偷懒,老子第一个把你扔进粪坑里泡澡!”
从那以后,常遇春的名字,在铁鹰卫部队里渐渐传开了。人们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奔者,或者那个来自客营的“野小子”,而是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开始主动和他搭话,请教一些训练上的技巧;也有人会在背后低声议论他的身手,猜测他的来历。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嫉妒者的目光和背后的议论,有人说他肯定是偷偷请了名师指点,有人说他运气好,蒙对了角度。但常遇春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他只专注于自己的训练和提升,那些流言蜚语,如同耳旁风,吹过就散了,无法动摇他分毫。
除了高强度的白日训练,军营中的站岗执勤,也是一项枯燥而重要的任务。它不像训练那样充满激情和挑战,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警惕。无论是寒风凛冽、冻得人牙齿打颤的冬夜,还是蚊虫肆虐、嗡嗡声能吵得人神经衰弱的夏夜,士兵们都必须在指定的岗位上,时刻保持警惕,目光扫视着每一个角落,耳朵捕捉着每一种细微的声响,不得有丝毫松懈。这对于习惯了自由散漫、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很多人宁愿在训练场上被虐得死去活来,也不愿意站这种“无聊”的岗。
常遇春却做得很好。他甚至比老兵们还要认真。他总是主动要求去最偏僻、最艰苦的岗哨,比如营地西北角那片荒僻的树林边缘,或者靠近沼泽地的低洼地带。他认为,越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容易被人忽视,也越可能隐藏着危险。
在漫长的站岗时间里,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百无聊赖地胡思乱想,或者偷偷打盹,假装警戒。他利用这段时间,默默地观察着营地的布局,思考着如果敌人从不同方向来袭,应该如何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如何引导战友进行有效的防御;他回忆着白天训练的内容,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演练着动作——那个长矛刺杀的动作,那个马术中的急停转身,那个弓箭的拉满放弦……他在想象中纠正着每一个微小的错误,强化着每一个正确的肌肉记忆;他甚至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那是在客营时用捡来的破纸片和麻绳扎成的,在昏暗的火把光下,或者借助微弱的月光,记录下一些训练的心得、对战术的初步理解,甚至是一些零碎的感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一次,他值夜班,负责警戒营地的西北角。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冻得人手脚都有些僵硬。四周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还有远处不知名野兽偶尔发出的低吼。他穿着厚实的棉衣,但还是觉得冷,只能不停地跺着脚,活动着手指,保持身体的温度和警觉。
就在他目光扫过不远处那片灌木丛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似乎有细微的响动,不同于风吹草动的自然声音,那是一种带着某种意图的、轻微的摩擦声。他立刻屏住呼吸,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豹,悄无声息地靠了过去,身体紧贴着地面,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那柄磨得发亮的朴刀,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
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看到一个黑影正在快速地移动,动作极其隐蔽,试图绕过警戒线,潜入营地。这绝不是什么普通的野兽,对方的目标明确,意图不轨。常遇春没有丝毫犹豫,多年的绿林经验和军营训练赋予了他果断的性格。他猛地窜出,如同离弦之箭,一声低喝,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什么人!”
那黑影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如此警觉,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一愣,动作瞬间停滞,然后随即反应过来,转身就想跑。常遇春哪里肯放,他脚下发力,几个箭步追上去,如同鹰隼扑兔,一把将其扑倒在地。两人扭打在一起,地面冰冷而坚硬,布满了碎石和枯枝。黑影显然是个惯偷,身手灵活,翻滚闪避间,几次都险险地摆脱了常遇春的控制,甚至试图反击。但常遇春的力量和技巧远胜于他,每一次近身缠斗,都能稳稳地占据上风。几招之后,黑影便被制服,动弹不得,只能发出呜呜的求饶声。
常遇春按住他的头,用膝盖抵住他的后背,借着月光,看清了他的脸——竟然是客营里的那个惯偷李三!就是那个成天偷鸡摸狗,还曾偷过他一点盘缠的李三!他偷鸡摸狗不成,竟然想潜入军营,偷窃军械!这胆子也忒大了些!
“常……常兄弟,饶命!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李三吓得魂飞魄散,连声求饶,声音都带着哭腔,“我……我这不是没饭吃,想弄点值钱的东西换点酒喝……”
常遇春冷冷地看着他,月光照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映出一种冰冷的线条。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他牢牢地按在地上,直到巡逻的士兵赶来。那几个巡逻的士兵看到被按在地上的李三,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情况,立刻上前将李三铐了起来,并对他进行了搜查,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了一把偷来的、尚未上油的备用弩箭。
处理完这件事,巡逻的士兵将李三押走,常遇春拍了拍手上的尘土,整理了一下军服,然后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继续站岗,仿佛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他的表情平静,没有愤怒,也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那双眼睛,在黑暗中似乎更加深邃了。这件事,却让周围的士兵们更加敬畏他,也让他自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军纪的重要性。这不是客营,这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任何破坏规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自己,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有责任维护这份秩序。
除了训练和站岗,军营中偶尔也会有战前动员。那通常是发生在某个重要的战役之前,朱元璋或者他的得力将领们会站在主营的高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战争的缘由,描绘着胜利后的景象,以及那些阵亡将士们将获得的荣誉和抚恤。他们的声音洪亮,充满感染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敲打在士兵们的心上。
当朱元璋描述那些被元朝暴政压迫的百姓,眼中闪烁着愤怒与悲悯;当徐达描绘着攻破敌军堡垒后的辉煌,眼中燃烧着自信与渴望;当常遇春自己所在的铁鹰卫统领,一个名叫“黑风”的壮汉,讲述着他们这支精锐部队将在战斗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眼中闪烁着嗜血般的兴奋时,整个军营都会沸腾起来。士兵们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他们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仿佛忘记了眼前的艰苦,忘记了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心中只剩下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常遇春也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他的心跳会加速,手臂上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绷紧,一种战斗的渴望如同岩浆般在血管里涌动。但他内心却更加冷静。他明白,战争残酷,胜利从来不是唾手可得。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辞,是必要的鼓舞,但真正的战场,是血与火的洗礼,是生死一线的挣扎。他看着那些年轻士兵们兴奋的面孔,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心中暗暗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要更加努力,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活下来,才能为理想而战,而不是成为别人口中又一个悲壮的数字。
他努力地融入这个集体。他遵守军纪,从不迟到早退,从不偷懒耍滑,每一次集合,他都站得笔直,每一次训练,他都全力以赴;他尊重上级,无论是严厉的教官铁牛,还是沉稳的统领黑风,他都保持着应有的敬重;他团结同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战友,比如教那些马术不好的新兵如何控马,帮体力不支的伙伴一起搬运重物;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客营里那些只知道争抢、毫无纪律的流寇,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纪律、值得信赖的勇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开始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投奔。这里不仅仅是军营,更是一个熔炉,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值得信赖。这里的纪律和作风,让士兵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战,也让敌人闻风丧胆。这里严谨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与那些乌合之众的绿林山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在客营,他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抛弃的过客;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被需要的价值。
常遇春知道,自己还只是这庞大机器中的一个普通齿轮,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他看着远处主营中那面迎风招展的帅旗,那面绣着“朱”字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崛起;他看着身边那些年轻的战友们充满希望的眼神,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此刻,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汗水与血水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归属。他不再是那个漂泊无依、在黑暗中摸索的常遇春,他是朱元璋军队中的一员,是铁鹰卫的一份子。他将成为大明第一战神,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带来真正的改变。他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而他的传奇,也正在悄然书写。他紧了紧手中的朴刀,刀柄粗糙的纹理摩挲着掌心,带来一种真实而可靠的感觉。他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那里,有他的战场,有他需要守护的人,也有他的未来。前路或许布满荆棘,但他的脚步,已经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