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你们记得,我就没忘-《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月色如水,清辉洒满南郑王府的亭台楼阁,却照不进那间沉寂的寝殿。

  阿水悄无声息地推门而入,如同黑夜里的一道影子。

  她走到床边,看着那个曾以一己之力扛起汉中未来的男人,如今却连呼吸都显得如此艰难。

  她俯下身,将耳朵轻轻贴在他心口的位置,那是金色光芒的源头。

  往日里,她能听到如江河奔腾般的澎湃之声,那是属于他的、属于整个汉中的心跳。

  可现在,耳边只剩下若有若无的游丝之音,微弱得仿佛下一刻就会彻底断绝。

  阿水的心沉到了谷底,指尖冰凉。

  王的气运,正在消散。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转身退出了房间,身影快得像一阵风。

  片刻后,南郑城中几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几道身影被同时唤醒。

  他们是“拾光队”,是刘忙最早收留的孤儿,是亲眼见证他如何从无到有,将这片土地变得温暖的最初追随者。

  “王忘了我们,但他不能忘了自己。我们不能忘王。”阿水的声音在夜色中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小鼎通红着眼眶,重重点头。

  他抓起一把刻刀和一捆竹简,第一个冲了出去。

  在他的带动下,“拾光队”的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没有去寻找名医,也没有去祈求神佛,而是敲响了南郑城中每一户寻常百姓的家门。

  “写下你记得的,关于王的一件小事。”

  这个请求在深夜里显得有些突兀,但没有人拒绝。

  灯火一盏接一盏地亮起,从归乡坊到工匠营,从学堂到田垄,整个南郑城仿佛在一瞬间苏醒。

  刻刀划过竹简的沙沙声,汇成了这个夜晚最动人的交响。

  “我记得,他说‘有饭一起吃’,然后就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我们这些刚投奔过来的流民。”一个壮汉说着,眼泪砸在了竹简上。

  记忆,是最纯粹的力量。

  这些被遗忘在日常琐碎中的点点滴滴,此刻被一一拾起。

  一夜之间,数千卷竹简堆积如山,墨迹未干,却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温度。

  阿水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整理成册,命名为“拾光卷”。

  与此同时,城南的望星台上,法正一袭青衫,凭栏而立,面色凝重如铁。

  他的目光穿越千山万水,遥望着许都的方向。

  只见那里的夜空中,紫气冲天,凝成一条咆哮的巨龙,而在紫气之下,一座宏伟的祭天坛轮廓若隐若现。

  曹操,终究还是动手了。

  他要借天命之名,彻底否定刘忙在汉中建立的一切。

  法正心中一紧,急忙赶回王府,却看到刘忙已经无法言语,双目紧闭,唯有右手食指,在床沿的铜管护栏上,极有规律地轻轻敲击着。

  那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存在对话。

  “王上?”法正试探着呼唤。

  刘忙的眼皮动了动,敲击的节奏却未停下。

  法众目睽睽之下,法正忽然明白了什么,他不是不能说话,而是将所有想说的话,将所有的力量,都留给了脚下这片土地,留给了那贯穿整个汉中的地脉!

  他俯身听了片刻那铜管的微弱震动,随即直起身,沉声道:“来人!”

  王令通过法正之口,迅速传达下去。

  一车车的“拾光卷”被运往南郑城中心的修史堂,与那面记录着汉中每日变化的“民史廊”并列展出,供所有百姓阅览。

  紧接着,赵云一身戎装,领命而来。

  刘忙的第二道命令,是让他护送已经长成少年的楼班返回北方部落。

  临行前,除了大量的粮草种子,还有一份刘忙亲手绘制的《农政辑要》,以及数十架样式奇特的“共鸣犁”。

  这犁的犁铧中嵌入了中空的铜管,耕作之时,犁地者用力的气息、土地翻新的生机,都会通过这铜管的震动,丝丝缕缕地导入地脉之中。

  楼班跪在刘忙床前,泪流满面,重重叩首:“阿爸,我懂了。我带回去的不是兵器,是和平与生机。”

  三日后,许都的诏书快马传至南郑,张贴于市。

  诏书言辞激烈,直斥刘备窃据蜀地,其子刘忙更是伪称民选,实乃以妖术蛊惑人心,号召天下共击之。

  消息一出,南郑士林一片哗然。

  那些原本就对刘忙“重民轻士”政策不满的世家大族,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主战、甚至是归降曹操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

  议事堂内,气氛紧张。

  法正却不慌不忙,命人将一卷“拾光卷”当众展开。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辩驳,只是让一名嗓音洪亮的书记官,当众朗读竹简上的文字。

  “‘我记得,那年夏日暴雨,王为了护住阿草家的屋顶,自己淋成了落汤鸡。’……‘我记得,王手把手教小鼎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被尊重。’……”

  一件件,一桩桩,全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没有宏图霸业,没有奇谋妙计,只有一个人对另一群人最真诚的善意。

  读到后来,书记官的声音已经哽咽。

  堂下,那些慷慨陈词的士人渐渐沉默了,甚至连几个最激烈的反对者,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老儒程畿颤抖着从席位上站起,将手中的笔掷于地上,长叹一声:“我等读尽圣贤书,却不及他身体力行。此非妖术,此乃人心所向!我程畿,心服口服!”

  一场即将爆发的政治风暴,消弭于无形。

  当夜,万籁俱寂。

  刘忙的寝殿内,那堆积如山的“拾光卷”被整齐地环绕在他的床边。

  他缓缓睁开眼,引动了沉寂已久的系统。

  以这万民记忆凝结而成的“拾光卷”为引,他尝试发动第三次,也是最浩大的一次“集体意志投影”。

  刹那间,万千记忆的洪流冲入他的心口。

  那根即将熄灭的金色游丝,如同被投入了烈火的干柴,瞬间暴涨为奔腾的江河!

  虚空之中,成千上万个模糊的身影浮现出来,他们不是手持兵戈的战士,而是拿着农具的农夫、捧着书卷的学子、背着医箱的郎中。

  他们的身影与南郑城中每一个熟睡的百姓重叠,齐声发出低语,那声音汇聚成一股浩瀚的意志:

  “他忘了,我们记得。只要我们还在,他就没有忘。”

  投影的力量瞬间扩散,整个南郑城中,所有与地脉相连的铜管开始嗡嗡共鸣。

  这股共鸣甚至穿透了城墙,越过了边境。

  远在数十里外监视汉中动向的许都探马,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宏大气息扑面而来,胯下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

  他惊骇地勒马驻足,喃喃自语:“这……这不是任何一个王侯在说话,这是……是整个蜀地在呼吸!”

  投影散去,寝殿内恢复了平静。

  刘忙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沉沉睡去,这一次,再未醒来。

  整整三日,王府上下被一片阴云笼罩。

  直到第三日的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时,他的眼睫毛才微微颤动了一下。

  守在床边的小鼎喜极而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忙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眸子清澈如初,他看着小鼎,露出一抹熟悉的温和笑容,开口说了昏迷后的第一句话:

  “小鼎,今天有粥吗?”

  小鼎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拼命点头。

  “那就好。”刘忙笑了笑,轻声说,“只要你们还记得,我就没有忘。”

  话音刚落,他的脑海中,系统的声音如洪钟大吕般轰鸣响起:

  【检测到宿主与民众记忆深度融合,“道统共鸣”已达成终极形态。】

  【宿主存在形式已发生质变,你已非独立个体,而是此方天地“集体意志”的承载之器。】

  【解锁终极权限:万民共誓。可凝聚全境民心,形成一片短暂的无敌领域,领域之内,万法不侵,意志不灭。持续时间:半日。】

  几乎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许都,祭天坛上。

  曹操正率文武百官祭天,祈求天命。

  忽然,那尊巨大的青铜香炉毫无征兆地轰然炸裂!

  香灰四散,却未落地,竟在空中凝聚成一行触目惊心的大字:

  天命……不在庙堂。

  而在南郑王府,劫后余生的喧嚣渐渐平息。

  阳光正好,刘忙被人扶着,坐到了庭院之中。

  他没有再站起来,只是静静地看着满院的绿意,那双曾经映照着汉中万家灯火的眼眸,此刻深邃如古井,仿佛容纳了整片大地的悲欢。

  他的指尖,在身旁一个崭新器物的铜管扶手上,再次轻轻敲击起来,那节奏,沉稳而有力,仿佛正与整个世界的脉搏,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