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甲班门槛:遥不可及的目标分析-《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布满刻痕的旧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林怀安(郝楠仁)此刻破碎的心情。

  周日傍晚的林宅,并不宁静。继母王氏在院里指使丫鬟收拾杂物的细碎声响,父亲林崇文在书房隐约的咳嗽声,以及远处街面传来的零星叫卖,交织成一片模糊的背景音,却更反衬出他所在东厢房的死寂。

  他反手插上那根老旧的门闩,发出“咔哒”一声轻响,仿佛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恐慌暂时隔绝。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籍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

  书桌上,那张皱巴巴的月考成绩单,像一道狰狞的伤疤,刺眼地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丁”字,如同判决书,宣告着他这具身体原主的无能,也像冰冷的针,扎在他这个“继任者”的心上。

  但此刻,真正灼烧他神经的,并非这纸成绩单。而是昨日在西直门火车站、在红十字会救护所目睹的一切——难民麻木的眼神、伤兵残缺的肢体、空气中浓得化不开的血腥与绝望,还有那声萦绕在耳边的、年轻士兵无意识的呓语:

  “娘……我想回家……”

  这些画面,与三叔林崇岳那张逐渐模糊的、穿着军装的笑容重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恐惧和负罪感。

  别人在用血肉之躯守护这个国家,而他在做什么?

  为一个“丁等”成绩自怨自艾?在校园的方寸之地纠结于同窗的欺凌?

  “废物……我真是个废物……”

  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他。

  不能这样下去!

  必须改变!

  郝楠仁的灵魂在呐喊。

  他深吸一口带着陈腐空气的凉气,强迫自己冷静。

  情感上的冲击必须转化为理性的行动。

  他需要一個计划,一个清晰到残酷、具体到每一步的作战方案。

  他拿出一张新的草纸,提笔的手因用力而指节发白。

  目标:期末总成绩达到高二甲班中游水平,成功升入高三甲班。

  时限:约60天(至六月底期末考)。

  第一步:现状分析(认清深渊的深度)

  学业水平:高二丙班中下游。知识体系千疮百孔,数理基础近乎于无,文史积累浮于表面。

  与甲班学生系统学习、深度思考的差距,绝非“努力”二字可简单弥补,这中间隔着至少一年半的积累鸿沟。

  学习环境:

  校内:丙班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进度慢,要求低。

  利用学校的晚自习时间!

  时间资源:满打满算60天。

  扣除在校上课、必要睡眠、通勤时间,真正可用于追赶和超越的有效学习时间,寥寥无几。

  竞争对手:甲班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还享有早晚自习、优质师资、激烈竞争的氛围。

  他们也在进步,而且速度不慢。

  笔尖在纸上划过,每写下一行,心就沉一分。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一个手持木棍的民兵,被告知要在两个月内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希望渺茫得令人绝望。

  分析完劣势,他开始盘点手中极其有限的“牌”:

  内部资源(唯一的优势):

  现代思维与认知:来自未来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如费曼学习方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信息处理能力。这是他对抗时间壁垒的唯一可能杠杆。

  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对三叔的担忧、对国难的切肤之痛、以及穿越者不甘沉沦的意志。

  (潜在的)系统辅助:那个尚未完全激活的系统,或许是一线变数。

  外部资源(极度匮乏):

  丙班师资:需主动、谦卑地去争取每一分指导。

  可能的朋友:班长谢安平(稳重)、学科代表苏清墨(优秀),但关系尚浅,求助需技巧。

  家庭支持:几乎为零,父亲不阻挠已是万幸。

  关键障碍:晚自习场地!必须解决!

  绝望之中,他想起“飞轮效应”。

  再沉重的轮子,只要开始推,并持续用力,终会越来越快。

  他采用工程上的倒推法:

  最终目标(甲班中游)→期末各科所需分数→每月需进步幅度→每周学习重点→每日具体任务。

  他将60天划分为三个20天左右的阶段:

  阶段一(奠基期):恶补最基础的知识漏洞,重塑学习习惯,体能入门。

  阶段二(攻坚期):重点突破数理核心难点,提升文史深度。

  阶段三(冲刺期):综合模拟,查漏补缺,适应甲班考题难度。

  每日计划需要精确到小时,最大化利用所有碎片时间,尤其是要解决晚上的学习场地问题!

  就在他刚刚勾勒出这份近乎悲壮的计划雏形,内心被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时——

  【叮!检测到宿主确立极限挑战性终极目标:【六十日逆袭,晋升甲班】!】

  【目标解析中……难度评级:地狱。历史同期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