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子豪正式从青禾书社退出的手续,在一个平静的下午完成了。
签字的那一刻,心中难免有些空落落的,像是告别了一个亲手抚育多年的孩子。
但看着兰凤和林少莲眼中那份不减的热情,以及何志明脸上那种近乎破釜沉舟的郑重,我们又觉得,这个决定或许是对的。
书社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我们,确实已经无法给予。
我们将象征性保留的一点股份转让给了他们三人,算是留下一份念想和祝福。
子豪拍了拍何志明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但那眼神里的意味复杂——
有提醒,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
我则拥抱了兰凤和林少莲,轻声说:“辛苦了,希望青禾书社重新焕发生机。”
生活的重心,彻底回归了家庭和我们各自的主业。
子豪在省城农业局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开始频繁地下乡调研,参与制定一些农业扶持政策,虽然辛苦,但脸上常带着实现价值的满足感。
我的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照顾三个日渐淘气的小家伙占据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
周末,我们带着孩子们和四位老人,享受短暂而密集的天伦之乐,偶尔也会路过青禾书社,但只是远远地看着,很少再进去打扰。
青禾书社,在我们退出后,确实迎来了一段充满磨合与不确定的时期。
何志明的加入,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态度诚恳,资金也迅速到位,但兰凤对他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
最初的几次合伙人会议,气氛常常是微妙的。
兰凤习惯性地会对何志明的每一个提议都抱以审慎甚至挑剔的态度,而林少莲则扮演着调和与理性的角色。
何志明似乎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低调。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夸夸其谈,而是真的沉下心来,跟着兰凤和林少莲学习书社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从图书采购的渠道谈判,到咖啡豆的选品,再到活动策划的流程把控。
他甚至主动承担了最繁琐的夜班值守和仓库整理工作。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何志明在南方闯荡的经历,并非全无用处。
他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比如,他注意到书社附近的写字楼越来越多,提议开辟一个小的“商务茶歇区”,提供更便捷的简餐和高速Wi-Fi,吸引午休和下班后的白领人群。
他还利用自己过去积累的一些人脉,尝试联系了几家小型企业,为书社承接了员工图书福利采购和小型团建活动。
这些举措一开始被兰凤认为是“急功近利”,担心会破坏书社的文艺氛围。
但在林少莲的劝说下,她们决定小范围试行。
结果出乎意料,“商务茶歇区”很快成为了一个新的盈利点,而那些企业合作,虽然单笔利润不高,却为书社带来了稳定且额外的收入。
更让兰凤和林少莲意外的是何志明对书社本身的用心。
他会仔细阅读每一本新书的简介,在会员系统里细心记录老读者的偏好,甚至自学了简单的咖啡拉花,只为了能给客人端上一杯更用心的咖啡。
某个深夜,兰凤因为忘了东西返回书社,看到何志明独自一人在灯光下,一边对照着装修图纸,一边测量着空间,琢磨着如何优化书架布局以容纳更多书籍。
那一刻,他专注而沉静的侧影,与记忆中那个浮躁虚荣的何志明重叠不起来。
兰凤什么也没说,悄悄离开了,但心里那道坚冰,似乎裂开了一丝微小的缝隙。
几个月后的一个季度总结会上,何志明拿出了重新整理过的财务报表。
数据显示,在维持书社原有调性的基础上,通过新增的商务区和少量企业合作,书社终于实现了小幅度的、可持续的盈利。
虽然数字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是青禾书社自开业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了稳定发展的曙光。
林少莲看着报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
兰凤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何志明,眼神虽然依旧没什么温度,但语气缓和了许多:
“看来,你也不是完全只会说大话。”
何志明没有因为这句算不上夸奖的话而得意,他只是认真地点点头:
“这只是开始。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想……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城市深夜书房’的计划,延长周五周六的营业时间,为那些需要安静夜晚工作或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这个提议,得到了林少莲的立刻赞同,连兰凤也沉吟着没有反对。
周末,我和子豪带着孩子们在公园玩,偶然遇见了同样出来散步的兰凤和林少莲。
聊起书社,她们的语气不再是之前的沉重和焦虑。
“没想到,何志明这次……好像是真的变了。”
林少莲感慨道,“做事踏实了很多,也确实想出了一些有用的点子。”
兰凤轻轻“嗯”了一声,算是默认。
她看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忽然轻声说:“也许,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书社……总算活下来了,而且,好像有了点新的气象。”
听到她们的话,我和子豪相视一笑。
我们退出后,那份萦绕心头的隐隐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青禾书社这艘小船,在经历了人员变动和风浪颠簸后,似乎终于找到了一套新的、属于它自己的航行节奏。
何志明正在用行动,艰难地书写着他的救赎之路。
而书社,也仿佛因为他这份孤注一掷的投入,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绝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
告别,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而新生,往往孕育在坚持与改变之中。
时光的沙漏沉稳流淌,转眼间,承煜、瑾妍和启辰背起了小小的书包,正式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意味着四位老人终于可以从全天候的“高强度作战”中稍稍解脱,而我和子豪的生活,也仿佛卸下了一部分最沉重的担子,有了更多喘息和规划未来的空间。
子豪在省农业局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牵头的一个关于特色农产品推广的项目还获得了省级的认可。
周末回家时,他不再是单纯的丈夫和父亲,有时也会带着些许公务的思考,与我讨论政策落地的问题,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与担当。
我们连锁店的生意在专业店长的打理下稳步增长,子豪只需远程把握方向,这让我们在经济上更加从容。
而我,在孩子们入园后,终于找回了一些属于“华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任务之余,我重新拾起了一些搁置已久的学术研究,甚至尝试将青禾书社早期的一些文化沙龙实践,整理成案例,融入了我的课堂教学,意外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生活,仿佛进入了一条宽阔平缓的河道,虽然依旧忙碌,却少了之前的兵荒马乱。
偶尔,我们还是会关注青禾书社的消息。
它似乎真的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何志明提出的“城市深夜书房”计划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周五周六的夜晚,书社那暖黄的灯光总会为少数需要的人亮到午夜。
这里成了附近一些创意工作者、备考学生,甚至只是需要片刻安宁的都市人的避风港。
这项服务并未带来暴利,却极大地提升了书社的口碑和人文温度。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何志明表现出的商业敏锐度。
他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在“精”和“特”上做文章。
他利用自己在南方积累的资源,引进了一些独立出版社和海外原版艺术设计类书籍,虽然小众,却吸引了一批忠实的专业读者。
他还与林少莲一起,开发了书社专属的文创周边——
印着书社logo和经典书摘的帆布包、笔记本,以及与本地手工艺人合作的植物染书衣,这些物件成了读者们乐于收藏和赠送的纪念品,也成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兰凤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和读者关系维护,她的亲和力与审美确保了书社活动的品质。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沉稳的“大管家”,将财务和内部管理打理得井井有条。
曾经的隔阂与勉强,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似乎渐渐被一种新的、基于共同事业目标的默契所取代。
一次,我因为要为一门课程寻找参考资料,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走进了久违的青禾书社。
店里客人不多,阳光正好。
何志明正站在梯子上,亲自调整高处书架的分类标签,动作细致专注。
兰凤在吧台后与一位老读者低声交谈,脸上带着熟悉的笑容。
林少莲则在角落的电脑前核对数据。
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有序,又充满生机。
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靠情怀支撑的梦想乌托邦,更像是一个找到了自身节奏、能够良性运转的、有温度的文化小生态。
何志明看到我,立刻从梯子上下来,擦了擦手,迎了过来。
他的笑容里少了从前的浮夸,多了些踏实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腼腆。
“华华,你怎么来了?快坐。”
他引我到熟悉的靠窗位置坐下,熟练地去倒水。
“来看看,顺便找点资料。”
我笑着打量他,“看起来,你们做得很好。”
他挠了挠头,语气诚恳:“还在摸索。多亏了兰凤和林少莲,她们才是书社的根基。我……我就是打打杂,出出力气。”
这时,兰凤也走了过来,听到他的话,轻轻哼了一声,但眼神里已没有了最初的尖锐,反而带着一丝熟稔的调侃:
“何总现在可是我们书社的‘革新主力’,谦虚什么。”
何志明连忙摆手,耳根有些发红。
看着他们之间这种自然了许多的互动,我知道,青禾书社真的已经翻过了属于我和子豪的那一页,开启了属于他们三人的、稳固而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回到家,孩子们正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用稚嫩的小手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子豪也刚好从单位回来,带回了我们爱吃的糕点。
晚上,我们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述幼儿园的趣事。
我将下午在书社的见闻告诉子豪。
他听后,沉默片刻,然后释然地笑了笑:“看来,何志明是真的找到地方‘落地’了。这样挺好,我们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是啊,都找到了位置。
子豪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着他的社会价值;
我在家庭与讲台之间平衡着自我;
孩子们在爱与阳光下茁壮成长;
而青禾书社,在那个曾经最意想不到的人手中,不仅存活下来,还焕发出了新的、更坚韧的光彩。
生活不曾停步,它用不断的告别和新的开始,教会我们珍惜当下,也教会我们放手前行。
那些曾经的波澜、抉择、困顿与挣扎,最终都沉淀为生命底蕴里温润的光泽,照亮着前路,也温暖着回忆。
窗外,月色如水。
屋内,灯火可亲。
我们的小家,和远方那间依旧亮着温暖灯光的书社一样,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平稳而坚定地,向着未来驶去。
故事,还在继续,只是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深厚,如同陈年的酒,愈久愈醇。
时光荏苒,如同书社窗外那棵老樟树,在不经意间又添了新绿,铺开了更浓的荫凉。
承煜、瑾妍和启辰背着小书包,正式成为了小学一年级的新生。
家里仿佛瞬间安静空旷了许多,四位老人一时间竟有些难以适应,常常对着孩子们曾经玩闹的角落出神。
我和子豪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他依旧在省城和家之间每周奔波,但肩上的责任更重,参与制定的几项农业扶持政策初见成效,让他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的自信。
我的教学工作愈发纯熟,孩子们入学后,我终于拥有了大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沉下心来钻研课题,甚至开始构思一本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的书。
青禾书社,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的掌舵下,不仅稳稳扎根,甚至开出了意料之外的新枝。
何志明似乎将这里当成了他脱胎换骨的修行地。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时刻审视的“外来者”,而是真正成为了书社不可或缺的引擎。
他敏锐地捕捉到“在地文化”逐渐成为热点,力主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课”——
扎染、剪纸、古法造纸……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甚至成了外地游客体验本地文化的窗口。
书社一角,也固定陈列起这些手工艺人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小而美的“本土文创展售区”。
兰凤负责的活动板块,愈发精致且有深度。
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分享,而是策划了“城市记忆”系列沙龙,邀请老居民、历史学者、城市规划师共同追溯城市变迁,场场爆满。
她与何志明之间,那种因过往隔阂而产生的紧绷感,早已被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多年磨合形成的、近乎战友般的信任所取代。
偶尔,我们小聚时,她甚至会不经意地提起“何志明说……”、“我们商量觉得……”,语气自然。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定海神针,将书社的财务和内部管理梳理得井井有条。
她还报班学习了专业的会计课程,笑着说要让自己这个“管家”更称职。
书社实现了稳定盈利,虽然不算丰厚,但足以支撑其良性发展,甚至有了些许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们一家五口难得齐齐整整地去书社看书。
一进门,就被一种熟悉又崭新的氛围包裹。
书架布局似乎又做了微调,空间利用更合理。
新设的“本土文创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吧台的黑板上,用粉笔漂亮地写着本周的“非遗体验——手工皮具制作”预告。
何志明正弯腰耐心地向一位小读者推荐绘本,抬头看见我们,立刻露出笑容迎上来。
他自然地接过子豪手里拎着的水果,又蹲下身和三个孩子平视,问他们上学好不好玩。
那份周到与沉稳,与几年前那个眼神飘忽、言辞闪烁的何志明,已是天壤之别。
“怎么样?何总现在是把书社当成毕生事业了吧?”子豪半是调侃半是认真地问。
何志明推了推眼镜,笑容里带着满足与平和:
“不敢说毕生,但这里确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着一个想法慢慢落地、成长,被大家需要和
签字的那一刻,心中难免有些空落落的,像是告别了一个亲手抚育多年的孩子。
但看着兰凤和林少莲眼中那份不减的热情,以及何志明脸上那种近乎破釜沉舟的郑重,我们又觉得,这个决定或许是对的。
书社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我们,确实已经无法给予。
我们将象征性保留的一点股份转让给了他们三人,算是留下一份念想和祝福。
子豪拍了拍何志明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但那眼神里的意味复杂——
有提醒,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
我则拥抱了兰凤和林少莲,轻声说:“辛苦了,希望青禾书社重新焕发生机。”
生活的重心,彻底回归了家庭和我们各自的主业。
子豪在省城农业局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开始频繁地下乡调研,参与制定一些农业扶持政策,虽然辛苦,但脸上常带着实现价值的满足感。
我的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照顾三个日渐淘气的小家伙占据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
周末,我们带着孩子们和四位老人,享受短暂而密集的天伦之乐,偶尔也会路过青禾书社,但只是远远地看着,很少再进去打扰。
青禾书社,在我们退出后,确实迎来了一段充满磨合与不确定的时期。
何志明的加入,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态度诚恳,资金也迅速到位,但兰凤对他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
最初的几次合伙人会议,气氛常常是微妙的。
兰凤习惯性地会对何志明的每一个提议都抱以审慎甚至挑剔的态度,而林少莲则扮演着调和与理性的角色。
何志明似乎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低调。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夸夸其谈,而是真的沉下心来,跟着兰凤和林少莲学习书社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从图书采购的渠道谈判,到咖啡豆的选品,再到活动策划的流程把控。
他甚至主动承担了最繁琐的夜班值守和仓库整理工作。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何志明在南方闯荡的经历,并非全无用处。
他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比如,他注意到书社附近的写字楼越来越多,提议开辟一个小的“商务茶歇区”,提供更便捷的简餐和高速Wi-Fi,吸引午休和下班后的白领人群。
他还利用自己过去积累的一些人脉,尝试联系了几家小型企业,为书社承接了员工图书福利采购和小型团建活动。
这些举措一开始被兰凤认为是“急功近利”,担心会破坏书社的文艺氛围。
但在林少莲的劝说下,她们决定小范围试行。
结果出乎意料,“商务茶歇区”很快成为了一个新的盈利点,而那些企业合作,虽然单笔利润不高,却为书社带来了稳定且额外的收入。
更让兰凤和林少莲意外的是何志明对书社本身的用心。
他会仔细阅读每一本新书的简介,在会员系统里细心记录老读者的偏好,甚至自学了简单的咖啡拉花,只为了能给客人端上一杯更用心的咖啡。
某个深夜,兰凤因为忘了东西返回书社,看到何志明独自一人在灯光下,一边对照着装修图纸,一边测量着空间,琢磨着如何优化书架布局以容纳更多书籍。
那一刻,他专注而沉静的侧影,与记忆中那个浮躁虚荣的何志明重叠不起来。
兰凤什么也没说,悄悄离开了,但心里那道坚冰,似乎裂开了一丝微小的缝隙。
几个月后的一个季度总结会上,何志明拿出了重新整理过的财务报表。
数据显示,在维持书社原有调性的基础上,通过新增的商务区和少量企业合作,书社终于实现了小幅度的、可持续的盈利。
虽然数字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是青禾书社自开业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了稳定发展的曙光。
林少莲看着报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
兰凤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何志明,眼神虽然依旧没什么温度,但语气缓和了许多:
“看来,你也不是完全只会说大话。”
何志明没有因为这句算不上夸奖的话而得意,他只是认真地点点头:
“这只是开始。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想……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城市深夜书房’的计划,延长周五周六的营业时间,为那些需要安静夜晚工作或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这个提议,得到了林少莲的立刻赞同,连兰凤也沉吟着没有反对。
周末,我和子豪带着孩子们在公园玩,偶然遇见了同样出来散步的兰凤和林少莲。
聊起书社,她们的语气不再是之前的沉重和焦虑。
“没想到,何志明这次……好像是真的变了。”
林少莲感慨道,“做事踏实了很多,也确实想出了一些有用的点子。”
兰凤轻轻“嗯”了一声,算是默认。
她看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忽然轻声说:“也许,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书社……总算活下来了,而且,好像有了点新的气象。”
听到她们的话,我和子豪相视一笑。
我们退出后,那份萦绕心头的隐隐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青禾书社这艘小船,在经历了人员变动和风浪颠簸后,似乎终于找到了一套新的、属于它自己的航行节奏。
何志明正在用行动,艰难地书写着他的救赎之路。
而书社,也仿佛因为他这份孤注一掷的投入,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绝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
告别,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而新生,往往孕育在坚持与改变之中。
时光的沙漏沉稳流淌,转眼间,承煜、瑾妍和启辰背起了小小的书包,正式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意味着四位老人终于可以从全天候的“高强度作战”中稍稍解脱,而我和子豪的生活,也仿佛卸下了一部分最沉重的担子,有了更多喘息和规划未来的空间。
子豪在省农业局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牵头的一个关于特色农产品推广的项目还获得了省级的认可。
周末回家时,他不再是单纯的丈夫和父亲,有时也会带着些许公务的思考,与我讨论政策落地的问题,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与担当。
我们连锁店的生意在专业店长的打理下稳步增长,子豪只需远程把握方向,这让我们在经济上更加从容。
而我,在孩子们入园后,终于找回了一些属于“华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任务之余,我重新拾起了一些搁置已久的学术研究,甚至尝试将青禾书社早期的一些文化沙龙实践,整理成案例,融入了我的课堂教学,意外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生活,仿佛进入了一条宽阔平缓的河道,虽然依旧忙碌,却少了之前的兵荒马乱。
偶尔,我们还是会关注青禾书社的消息。
它似乎真的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何志明提出的“城市深夜书房”计划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周五周六的夜晚,书社那暖黄的灯光总会为少数需要的人亮到午夜。
这里成了附近一些创意工作者、备考学生,甚至只是需要片刻安宁的都市人的避风港。
这项服务并未带来暴利,却极大地提升了书社的口碑和人文温度。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何志明表现出的商业敏锐度。
他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在“精”和“特”上做文章。
他利用自己在南方积累的资源,引进了一些独立出版社和海外原版艺术设计类书籍,虽然小众,却吸引了一批忠实的专业读者。
他还与林少莲一起,开发了书社专属的文创周边——
印着书社logo和经典书摘的帆布包、笔记本,以及与本地手工艺人合作的植物染书衣,这些物件成了读者们乐于收藏和赠送的纪念品,也成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兰凤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和读者关系维护,她的亲和力与审美确保了书社活动的品质。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沉稳的“大管家”,将财务和内部管理打理得井井有条。
曾经的隔阂与勉强,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似乎渐渐被一种新的、基于共同事业目标的默契所取代。
一次,我因为要为一门课程寻找参考资料,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走进了久违的青禾书社。
店里客人不多,阳光正好。
何志明正站在梯子上,亲自调整高处书架的分类标签,动作细致专注。
兰凤在吧台后与一位老读者低声交谈,脸上带着熟悉的笑容。
林少莲则在角落的电脑前核对数据。
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有序,又充满生机。
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靠情怀支撑的梦想乌托邦,更像是一个找到了自身节奏、能够良性运转的、有温度的文化小生态。
何志明看到我,立刻从梯子上下来,擦了擦手,迎了过来。
他的笑容里少了从前的浮夸,多了些踏实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腼腆。
“华华,你怎么来了?快坐。”
他引我到熟悉的靠窗位置坐下,熟练地去倒水。
“来看看,顺便找点资料。”
我笑着打量他,“看起来,你们做得很好。”
他挠了挠头,语气诚恳:“还在摸索。多亏了兰凤和林少莲,她们才是书社的根基。我……我就是打打杂,出出力气。”
这时,兰凤也走了过来,听到他的话,轻轻哼了一声,但眼神里已没有了最初的尖锐,反而带着一丝熟稔的调侃:
“何总现在可是我们书社的‘革新主力’,谦虚什么。”
何志明连忙摆手,耳根有些发红。
看着他们之间这种自然了许多的互动,我知道,青禾书社真的已经翻过了属于我和子豪的那一页,开启了属于他们三人的、稳固而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回到家,孩子们正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用稚嫩的小手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子豪也刚好从单位回来,带回了我们爱吃的糕点。
晚上,我们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述幼儿园的趣事。
我将下午在书社的见闻告诉子豪。
他听后,沉默片刻,然后释然地笑了笑:“看来,何志明是真的找到地方‘落地’了。这样挺好,我们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是啊,都找到了位置。
子豪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着他的社会价值;
我在家庭与讲台之间平衡着自我;
孩子们在爱与阳光下茁壮成长;
而青禾书社,在那个曾经最意想不到的人手中,不仅存活下来,还焕发出了新的、更坚韧的光彩。
生活不曾停步,它用不断的告别和新的开始,教会我们珍惜当下,也教会我们放手前行。
那些曾经的波澜、抉择、困顿与挣扎,最终都沉淀为生命底蕴里温润的光泽,照亮着前路,也温暖着回忆。
窗外,月色如水。
屋内,灯火可亲。
我们的小家,和远方那间依旧亮着温暖灯光的书社一样,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平稳而坚定地,向着未来驶去。
故事,还在继续,只是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深厚,如同陈年的酒,愈久愈醇。
时光荏苒,如同书社窗外那棵老樟树,在不经意间又添了新绿,铺开了更浓的荫凉。
承煜、瑾妍和启辰背着小书包,正式成为了小学一年级的新生。
家里仿佛瞬间安静空旷了许多,四位老人一时间竟有些难以适应,常常对着孩子们曾经玩闹的角落出神。
我和子豪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他依旧在省城和家之间每周奔波,但肩上的责任更重,参与制定的几项农业扶持政策初见成效,让他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的自信。
我的教学工作愈发纯熟,孩子们入学后,我终于拥有了大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沉下心来钻研课题,甚至开始构思一本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的书。
青禾书社,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的掌舵下,不仅稳稳扎根,甚至开出了意料之外的新枝。
何志明似乎将这里当成了他脱胎换骨的修行地。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时刻审视的“外来者”,而是真正成为了书社不可或缺的引擎。
他敏锐地捕捉到“在地文化”逐渐成为热点,力主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课”——
扎染、剪纸、古法造纸……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甚至成了外地游客体验本地文化的窗口。
书社一角,也固定陈列起这些手工艺人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小而美的“本土文创展售区”。
兰凤负责的活动板块,愈发精致且有深度。
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分享,而是策划了“城市记忆”系列沙龙,邀请老居民、历史学者、城市规划师共同追溯城市变迁,场场爆满。
她与何志明之间,那种因过往隔阂而产生的紧绷感,早已被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多年磨合形成的、近乎战友般的信任所取代。
偶尔,我们小聚时,她甚至会不经意地提起“何志明说……”、“我们商量觉得……”,语气自然。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定海神针,将书社的财务和内部管理梳理得井井有条。
她还报班学习了专业的会计课程,笑着说要让自己这个“管家”更称职。
书社实现了稳定盈利,虽然不算丰厚,但足以支撑其良性发展,甚至有了些许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们一家五口难得齐齐整整地去书社看书。
一进门,就被一种熟悉又崭新的氛围包裹。
书架布局似乎又做了微调,空间利用更合理。
新设的“本土文创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吧台的黑板上,用粉笔漂亮地写着本周的“非遗体验——手工皮具制作”预告。
何志明正弯腰耐心地向一位小读者推荐绘本,抬头看见我们,立刻露出笑容迎上来。
他自然地接过子豪手里拎着的水果,又蹲下身和三个孩子平视,问他们上学好不好玩。
那份周到与沉稳,与几年前那个眼神飘忽、言辞闪烁的何志明,已是天壤之别。
“怎么样?何总现在是把书社当成毕生事业了吧?”子豪半是调侃半是认真地问。
何志明推了推眼镜,笑容里带着满足与平和:
“不敢说毕生,但这里确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着一个想法慢慢落地、成长,被大家需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