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又兵强马壮了-《抗战:从傻子兵到亮剑战神!》

  原本还是毛头小伙的一群人,忽然间肩上多了分量。

  不少人攥紧拳头,脸上泛起光彩,仿佛已经看见自己站在新兵面前训话的模样。

  徐子林站在边上听着,心里直摇头。

  当初他刚到新三团时就觉得奇怪,那些老兵一个个眼神坚定,走路带风,明明没人刻意张扬,却透着股说不出的底气。

  八路军从不兴欺负新兵那一套,可眼前这风气……怕是从这位老王嘴里开始传下来的吧。

  这人啊,真是能带出一支脾气相投的队伍。

  “这话说出来还真有点儿意思。”

  徐子林站在一旁,身为政委竟也微微颔首,没出声打断。

  阳光洒落营地,临近正午,空气中浮着暖意。

  雪未消尽,大地披着素白,但天色晴朗,人心也随之敞亮起来。

  四周静谧中透着忙碌的气息。

  炊事班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人人脸上挂着笑。

  刚送来的米面堆成了小山,班长看着直咧嘴:“团长发话了,今天是元旦,一年头一个大日子!所有食材全得变成饭,让兄弟们敞开吃,吃得肚皮鼓起来,这才叫过年!”

  他挽起袖子,声音洪亮:“都打起精神来!我亲自下厨,今儿不玩虚的——馒头蒸三锅,米饭焖两大锅,菜要油水足,香味儿得飘到前哨去!伙食标准,比过年还高!”

  有个年轻战士指着角落的竹篮喊道:“班长,还有鸡蛋呢,一百多枚,咋整?”

  另一人接话:“煮了吧!我们老家管鸡蛋叫‘元宝’,元旦吃元宝,吉利!”

  “煮?才百十来个,全团快两百人,新兵还在路上,一人半个都不够。”

  “那咋办?”

  班长沉吟片刻,拍板道:“乡亲们送来的鸡蛋,谁都得尝一口。这样,把蛋打散了拌进米里,熬几大锅蛋粥,人人都能喝上一碗,图个彩头。”

  众人点头称是。

  忽而有人好奇问:“班长,听说咱团长以前也在炊事班待过?”

  “可不是嘛!”

  班长眼睛一亮,“这事你们不知道吧?当年团长在咱们班帮忙,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一声招呼,整个炊事班跟着他蹽了,一千多号人那天中午全饿着肚子找人。”

  “蹽了?跑哪儿去了?”

  “县城!鬼子占着安康镇,开了一家醉仙楼,天天摆宴。团长带着我们一帮烧火的、切菜的混进去,端盘子、炒菜,伺候得那叫一个周到。”

  “真给鬼子做饭?”

  “表面是做,实则是送他们上路。”

  班长压低声音,“那一顿佛跳墙,香得十里外都能闻见,鬼子大小头目全来了。结果呢?几百人,连带军官,全倒在里面。毒就下在汤里,动手的全是咱们炊事班的人。”

  “我的天……这也太绝了。”

  “班长,你会做那佛跳墙不?”

  “做梦去吧!”

  班长笑着踹了他一脚,“就算我会,你们谁有团长那份胆识和手段?他是从咱们灶台走出去的,可心装的是千军万马。”

  他环视一圈,语气郑重:“但他从来没忘了这儿。每次打仗,第一件事就是把咱们安顿好,生怕有个闪失。他对咱们的情分,不是口头上的,是拿命换来的。”

  “这样的团长,不跟他干,还能跟谁干?”

  “就是!”

  “没错!”

  战士们纷纷响应,声音此起彼伏。

  班长开口:“老五,你们嘴上说得热闹,可记住了,待会儿打鸡蛋留七八个出来。我盯着团部伙食有一阵子了,团长吃的还没普通战士多。这事儿大伙心里都清楚,可他执意如此,咱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人非草木,团长对大家掏心掏肺,谁心里不记着这份情?前阵子他病得那么重,同志们知道了能不心疼?这些鸡蛋,留下来没人会有意见。我亲自炒一盘小葱炒蛋,老五,你端过去,亲手交给团长。”

  “明白!”

  太阳爬到头顶,徐子林归来时带来的消息让王风喜出望外。

  原本只盼他能拉来一个营的兵力,结果一口气带回六七百号人。

  加上原有部队,拢一拢,差不多就是一个团的架子了。

  兵强马壮,谁不喜欢?

  王风眉开眼笑,几句寒暄过后,立马安排新兵住下,一处一处地落实妥当。

  临走时他还打趣道:“你们这群崽子来得巧啊!全团正准备开个小灶,弄点好菜庆祝元旦,给兄弟们热热闹闹过个年。你们倒好,赶在这节骨眼上到了——这下好了,肉少狼多,不够分喽!”

  新兵们一听,哄堂大笑。

  这位传说中的“王疯子”团长,第一面就让人觉得亲切,没架子,说话风趣,像自家大哥一样。

  开饭铃一响,场面不用看都知道。

  王风转了一圈,只见人人抱着饭碗往嘴里扒拉,吃得顾不上抬头,更没人搭理他这个团长。

  他假装生气,大声嚷嚷:“一群没出息的东西,真给老子丢脸!哎,慢点吃,别连我的那份也给吞了!”

  这话一出,战士们差点喷饭,赶紧捂住嘴巴,生怕嘴里的香米粒蹦出来。

  这么好的饭菜,咽都来不及,哪舍得吐出来?

  回到团部,炊事班已经把饭菜送到了。

  徐子林照例和王风同桌吃饭,两人盘腿坐在炕上,面前摆着小木桌。

  “两个白面馒头,一碗米饭配炖菜,再加一碗鸡蛋粥——嘿,今儿真是过年了!炊事班下了功夫,老徐,这比过年还讲究!”

  徐子林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早些年,过年能啃上半个粗粮馍就算不错了。”

  王风夹了一筷子菜,望着窗外说:“老徐,再撑几年,你信不信?用不了多久,全中国的老百姓,天天都能吃上这样的饭。”

  徐子林一怔,以为他在开玩笑,随即认真回应:“一定会的。”

  王风轻笑一声,摇摇头没再多言。

  他清楚徐子林未必会信自己所说的话,

  时代的脚步太快,别说是一个尚未经历风雨的人,就连他已经身处其中,也时常感到恍如隔世。

  那些仍在战火与饥寒中挣扎的百姓,或许根本无法想象,安宁的日子竟已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