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尸横遍野?
日军精锐早在手榴弹落地前就全部卧倒,伤亡微乎其微。
趁着烟幕掩护,他们已悄然完成反击布防,枪口齐齐对准了暴露的山坡。
前方突然冲出一队八路军战士,吉田下野瞳孔一缩,心头再次浮起疑惑。
这支队伍究竟是在用命搏杀,还是根本不懂战术?
明明可以依托阵地持续压制,为何偏偏选择正面强攻?
这种冲锋方式,在他看来近乎自寻死路。
但吉田没有半分迟疑。
硝烟尚未落定,日军刚刚架好的机枪巢便暴露在视野中。
除了一挺被手榴弹炸毁的轻机枪外,其余八挺轻机枪与两挺重机枪立刻喷吐火舌,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
日军平日操练极为严苛,机枪的射击角度经过精确计算,火力覆盖呈扇面展开。
正在冲锋的一连战士刚行至中途,便陷入密集弹幕之中,纷纷倒下。
后方九具掷弹筒接连发射,伴随一门迫击炮不间断轰击,整个战场如同炼狱。
这场冲锋,看上去更像是在用生命填坑。
一名名战士像割草般倒下,孙德胜双眼通红,拳头紧握。
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黄世成早已吓得瘫软在地,直到此刻才猛然惊觉:自己刚才下的命令,简直是把全连往绝路上推。
他慌忙爬起,手脚并用朝土坡阵地逃去,嘴里大喊:“撤!快撤!”
之前信誓旦旦说要坚守到底,转眼就成了临阵脱逃的怂包。
黄世成已顾不上颜面,只想活命。
可他这一嗓子,又酿成大错。
冲锋已过半程,此时回头等于将后背暴露给敌人,只会让更多人丧命。
孙德胜怒不可遏,“黄世成,你他妈找死!”
怒吼声中,一脚将他踹翻。
黄世成顺着斜坡滚下数米,回头一看,刚才站立之处已被一串子弹扫过。
冷汗瞬间浸透衣衫,他终于明白,那一脚是救了他一命。
还没来得及开口,只听孙德胜高举驳壳枪,嘶声大喊:“兄弟们,往后退就是死,往前冲才有活路,杀啊——!”
话音未落,他已率先跃出。
原本动摇的战士们顿时醒悟,重新聚拢,如猛虎般扑向敌阵。
孙德胜心里清楚,现在退回土坡已无意义。
日军火力网早已成型,回去不过是被动挨打。
唯一的生路,就是冲进敌群,贴身近战,让对方的机枪和炮火失去作用。
这法子凶险万分,代价极大,但在当下,已是唯一出路。
他心中满是懊恨:一个无能之辈,竟差点葬送整支队伍。
战斗刚打响不久,一连便在敌方猛烈的炮火压制,和黄世成错误决策的双重打击下损失惨重,伤亡接近半数。
这样的溃败速度,即便放在新三团过往的战事中也极为罕见。
局势已到千钧一发之际。
原本精心策划的伏击,因指挥失当,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被敌人反扑歼灭的灾难。
但就在绝境之中,孙德胜一声怒吼,率先跃出掩体。
他的身影点燃了全连的血性,战士们如猛虎出笼,眼中燃烧着不退的火焰。
那种属于“疯三团”的狠劲彻底爆发出来。
他们不顾生死地冲向日军阵地,有人腿骨断裂,倒在地上,却仍拖着残躯,用双手扒着泥土,一寸一寸向前挪动,鲜血在身后划出长长的痕迹。
这一幕让吉田下野心头剧震。
他握着军刀的手微微发颤,这才明白,自己错估了这支军队——不是装备,不是战术,而是那股宁死不屈的意志,是他从未见过的凶悍。
吴立站在后方,目睹这一切,胸中热血翻涌。
他几乎本能地举起枪,准备带着警卫排一同冲锋,却被一只手猛然拽住。
“黄事员?”
回头一看,是黄世成。
那人满脸尘灰,衣服破烂不堪,“吴排长,前面交战是孙营长的事,你们的任务是守住我。”
任务?
你这种畏缩之徒,也配谈任务?
吴立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此人平日满口“牺牲”“忠诚”,此刻却躲在安全地带瑟瑟发抖,眼睁睁看着前线弟兄拼死厮杀。
可笑至极。
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战士低喝:“给我盯紧黄事员,一根头发都不能少!”
“毫毛”二字说得极重,像是砸在石头上的铁钉。
话音未落,他已提枪奔出战壕,冲入硝烟。
一连的冲锋队与日军正面撞上。
吉田下野见火力压制失效,当即下令刺刀见红。
刹那间,吴村山口化作修罗场。
白刃相接,喊杀震天。
刀光闪烁,血肉横飞。
这场白刃战规模极小,或许几十年后无人提及,也不会载入史册。
可正是这些无名之地、无名之人,用生命一点一滴撑起了民族存亡的脊梁。
后来能安享太平的每一个人,都该记住这里发生过什么,都该为那些倒下的英雄静默致敬。
……
孙德胜的马刀再次挥落,又一名鬼子应声倒地。
这是第五个。
他偏爱这把刀,远胜大刀与刺刀。
尽管早已不再骑马,骑兵连长的称号也成了过去,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骑兵。
骑兵,就该冲在最前。
骑兵的刀锋,必须比步兵更冷。
每一匹战马冲锋的轨迹,都该染上敌人的血。
孙德胜从不怀疑这一点。
正因如此,他在三营中始终如刃出鞘,即便是一营长史文才、二营长邓庞,也不得不承认——新三团里,三营是撕开战场最狠的一把刀。
两个鬼子迎面杀来,脸上刻着风霜,胡须浓密,显然是久经战火的老兵。
他们一眼便看出,眼前这个骑在马上的人不是寻常八路军军官。
前头的鬼子虚晃一枪,意图诱敌;后方那个则侧身游走,目光如钩,只等破绽出现便直取性命。
四周的战士已被各自缠住,刀光交错,喊杀震天。
孙德胜身为营长,却冲在最前。
他带的几十人率先撞入敌阵,身后队伍尚在疾行。
没有援兵,也等不来支援。
眼前的两名敌人,只能由他一人面对。
他没有退。
一步都没有。
他知道,此刻他的背影就是全营的脊梁。
只要他不停,士气就不会垮,后面的兄弟就有机会跟上来。
日军精锐早在手榴弹落地前就全部卧倒,伤亡微乎其微。
趁着烟幕掩护,他们已悄然完成反击布防,枪口齐齐对准了暴露的山坡。
前方突然冲出一队八路军战士,吉田下野瞳孔一缩,心头再次浮起疑惑。
这支队伍究竟是在用命搏杀,还是根本不懂战术?
明明可以依托阵地持续压制,为何偏偏选择正面强攻?
这种冲锋方式,在他看来近乎自寻死路。
但吉田没有半分迟疑。
硝烟尚未落定,日军刚刚架好的机枪巢便暴露在视野中。
除了一挺被手榴弹炸毁的轻机枪外,其余八挺轻机枪与两挺重机枪立刻喷吐火舌,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
日军平日操练极为严苛,机枪的射击角度经过精确计算,火力覆盖呈扇面展开。
正在冲锋的一连战士刚行至中途,便陷入密集弹幕之中,纷纷倒下。
后方九具掷弹筒接连发射,伴随一门迫击炮不间断轰击,整个战场如同炼狱。
这场冲锋,看上去更像是在用生命填坑。
一名名战士像割草般倒下,孙德胜双眼通红,拳头紧握。
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黄世成早已吓得瘫软在地,直到此刻才猛然惊觉:自己刚才下的命令,简直是把全连往绝路上推。
他慌忙爬起,手脚并用朝土坡阵地逃去,嘴里大喊:“撤!快撤!”
之前信誓旦旦说要坚守到底,转眼就成了临阵脱逃的怂包。
黄世成已顾不上颜面,只想活命。
可他这一嗓子,又酿成大错。
冲锋已过半程,此时回头等于将后背暴露给敌人,只会让更多人丧命。
孙德胜怒不可遏,“黄世成,你他妈找死!”
怒吼声中,一脚将他踹翻。
黄世成顺着斜坡滚下数米,回头一看,刚才站立之处已被一串子弹扫过。
冷汗瞬间浸透衣衫,他终于明白,那一脚是救了他一命。
还没来得及开口,只听孙德胜高举驳壳枪,嘶声大喊:“兄弟们,往后退就是死,往前冲才有活路,杀啊——!”
话音未落,他已率先跃出。
原本动摇的战士们顿时醒悟,重新聚拢,如猛虎般扑向敌阵。
孙德胜心里清楚,现在退回土坡已无意义。
日军火力网早已成型,回去不过是被动挨打。
唯一的生路,就是冲进敌群,贴身近战,让对方的机枪和炮火失去作用。
这法子凶险万分,代价极大,但在当下,已是唯一出路。
他心中满是懊恨:一个无能之辈,竟差点葬送整支队伍。
战斗刚打响不久,一连便在敌方猛烈的炮火压制,和黄世成错误决策的双重打击下损失惨重,伤亡接近半数。
这样的溃败速度,即便放在新三团过往的战事中也极为罕见。
局势已到千钧一发之际。
原本精心策划的伏击,因指挥失当,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被敌人反扑歼灭的灾难。
但就在绝境之中,孙德胜一声怒吼,率先跃出掩体。
他的身影点燃了全连的血性,战士们如猛虎出笼,眼中燃烧着不退的火焰。
那种属于“疯三团”的狠劲彻底爆发出来。
他们不顾生死地冲向日军阵地,有人腿骨断裂,倒在地上,却仍拖着残躯,用双手扒着泥土,一寸一寸向前挪动,鲜血在身后划出长长的痕迹。
这一幕让吉田下野心头剧震。
他握着军刀的手微微发颤,这才明白,自己错估了这支军队——不是装备,不是战术,而是那股宁死不屈的意志,是他从未见过的凶悍。
吴立站在后方,目睹这一切,胸中热血翻涌。
他几乎本能地举起枪,准备带着警卫排一同冲锋,却被一只手猛然拽住。
“黄事员?”
回头一看,是黄世成。
那人满脸尘灰,衣服破烂不堪,“吴排长,前面交战是孙营长的事,你们的任务是守住我。”
任务?
你这种畏缩之徒,也配谈任务?
吴立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此人平日满口“牺牲”“忠诚”,此刻却躲在安全地带瑟瑟发抖,眼睁睁看着前线弟兄拼死厮杀。
可笑至极。
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战士低喝:“给我盯紧黄事员,一根头发都不能少!”
“毫毛”二字说得极重,像是砸在石头上的铁钉。
话音未落,他已提枪奔出战壕,冲入硝烟。
一连的冲锋队与日军正面撞上。
吉田下野见火力压制失效,当即下令刺刀见红。
刹那间,吴村山口化作修罗场。
白刃相接,喊杀震天。
刀光闪烁,血肉横飞。
这场白刃战规模极小,或许几十年后无人提及,也不会载入史册。
可正是这些无名之地、无名之人,用生命一点一滴撑起了民族存亡的脊梁。
后来能安享太平的每一个人,都该记住这里发生过什么,都该为那些倒下的英雄静默致敬。
……
孙德胜的马刀再次挥落,又一名鬼子应声倒地。
这是第五个。
他偏爱这把刀,远胜大刀与刺刀。
尽管早已不再骑马,骑兵连长的称号也成了过去,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骑兵。
骑兵,就该冲在最前。
骑兵的刀锋,必须比步兵更冷。
每一匹战马冲锋的轨迹,都该染上敌人的血。
孙德胜从不怀疑这一点。
正因如此,他在三营中始终如刃出鞘,即便是一营长史文才、二营长邓庞,也不得不承认——新三团里,三营是撕开战场最狠的一把刀。
两个鬼子迎面杀来,脸上刻着风霜,胡须浓密,显然是久经战火的老兵。
他们一眼便看出,眼前这个骑在马上的人不是寻常八路军军官。
前头的鬼子虚晃一枪,意图诱敌;后方那个则侧身游走,目光如钩,只等破绽出现便直取性命。
四周的战士已被各自缠住,刀光交错,喊杀震天。
孙德胜身为营长,却冲在最前。
他带的几十人率先撞入敌阵,身后队伍尚在疾行。
没有援兵,也等不来支援。
眼前的两名敌人,只能由他一人面对。
他没有退。
一步都没有。
他知道,此刻他的背影就是全营的脊梁。
只要他不停,士气就不会垮,后面的兄弟就有机会跟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