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源脸色一沉,语气加重:
“李铁柱!说话要讲证据,要负责任。林大生同志前天刚来公社汇报过工作。你们西河屯收回自留地,是正儿八经开了社员大会,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的。白纸黑字,大多数社员按了手印同意了的。材料还在我办公桌上。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强行征收?”
“投票?”
李铁柱嗤笑一声,那笑声像夜猫子叫,充满了讥诮和不服。
“王书记,您坐办公室,是不知道我们屯里开会那场景。那叫投票?那叫逼宫!”
他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
“林大生在台上,苏清风在旁边敲边鼓,画的那大饼,都快掉下来砸死人了。说什么合在一起能顿顿吃白面,娃娃都能上学堂。底下他们打猎队那帮人,瞪着眼珠子盯着,一起哄,那些家里没男劳力、胆子小的,谁敢不举手?我们这些不同意的人,刚想张嘴,他们就拿大帽子扣下来。说我们‘破坏集体化’,是‘落后分子’。这谁扛得住?这叫自愿?这他娘的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逼着我们吞黄连。”
陈大壮立刻扯着脖子喊:“对!林大生还说,谁不举手就是不想让屯子好,就是拖后腿。这谁担待得起?”
周二愣蹦着高:“我们自己种地,心里有底。交给集体?种坏了,种荒了,年底喝西北风,公社能给俺们发粮食吗?”
王友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强压着火气,试图讲道理:“李铁柱。就算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个原则你不明白吗?”
“可我们就是要自留地!”
李铁柱几乎是咆哮出来的,脖颈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样凸起扭动,他猛地捶了一下自己的胸膛,发出沉闷的响声。
“那地,是我爹我妈,带着干粮,顶着日头,一镐头一镐头,从荒山坡上刨出来的。那土里掺着他们的血汗。那是我李铁柱的命!是我娃的指望,集体?集体再好,能像伺候自己孩子一样伺候我那几分地吗?王书记,您也是庄稼人出身,您摸着自己良心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番话,像一把重锤,敲在了许多围观的老庄稼把式心上。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人点头附和:
“这西河屯的人这话在理儿!”
“地是胆啊,没了自留地,心里空落落的。”
“集体干活,谁知道会不会磨洋工……”
杨国栋见状,上前一步,试图用政策说服:“铁柱同志,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这位同志。”李铁柱不耐烦地打断他,眼睛瞪得溜圆,“您别给我念报纸,我就问一句实在的,要是集体的地种瞎了,年底分不到粮食,我们一家老小饿得前胸贴后背,公社管不管?你们能立马把粮食送到我家锅里头不?”
这直白到近乎残酷的问题,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破了所有宏大的叙事。
杨国栋张了张嘴,那句“公社不会不管”在嘴边转了一圈,终究没能说出来。
他知道,任何的承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肖达强看不下去了,他魁梧的身躯往前一站,带着民兵部长特有的威严,声如洪钟:“李铁柱,注意你的态度。有理说理,带着人堵公社大门,煽动群众,这是扰乱社会秩序。再胡闹,别怪我按规矩办事。”
肖达强倒是不知道自己外甥的小弟。
就算知道,这会也要把自己的气势拔高了。
他现在好歹是武装部部部长。
这都开始怼干部了,再不出手,得说公社好欺负。
李铁柱对肖达强有些发怵,毕竟是自己以前大哥的舅舅。
但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他梗着脖子,豁出去了:“肖部长,不是我们想闹。是没地方说理了。在屯里说不了,不来公社,我们还能去哪儿?去县里?去省里?”
王友源看着越围越多,情绪也被调动起来的人群,心知不能再任由事态发展。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凑到肖达强耳边,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恼火:“老肖,去,赶紧给西河屯打电话,叫林大生立刻,马上给我滚过来。这是他捅的篓子,让他自己来收拾。”
肖达强会意,重重一点头,转身推开人群,大步流星地冲回公社大院,走廊里传来他急促的脚步声。
王友源这才重新面对李铁柱等人,努力让自己的语气缓和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劝慰:“铁柱,还有西河屯的乡亲们。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你们反映的情况,公社高度重视,一定会调查清楚。这大冷的天,站在外面,冻坏了身子不值当。先进院里来,到会议室,那里生着炉子,喝口热水,暖暖和和地等你们林队长来。咱们坐下来,面对面,把问题摊开了说,行不行?”
李铁柱看了看身边几个已经开始流鼻涕,不断跺脚的同伴。
又瞟了一眼周围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目光,心里盘算着,闹到这一步,公社已经重视了,目的也算达到了一半。
他梗着的脖子稍微松动了些,瓮声瓮气地说:“进去就进去,反正今天不见到林大生,不给俺们一个明白话,俺们就不走了。”
王友源赶紧示意工作人员打开侧门,将这十来个西河屯的汉子引进了大院,带进了那间有炉子的空会议室,又叫人给他们端来了热水。
西河屯那十来条汉子一被请进公社大院,门口聚集的人群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像炸开了的蚂蚱窝,议论声“嗡”地一下更高了。
几个上了年纪,脸上沟壑纵横的老农凑在一起,吧嗒着旱烟,烟雾混着白气从嘴里鼻子里冒出来。
一个戴着破毡帽、眼皮耷拉的老头摇着头:“唉,西河屯刚刚那个小年轻这话,说到咱老庄稼人心坎里去了。那自留地就是救命田,年头好的时候添补家用,年头不好那就是一家子的嚼谷。说收就收,心里能踏实吗?”
“李铁柱!说话要讲证据,要负责任。林大生同志前天刚来公社汇报过工作。你们西河屯收回自留地,是正儿八经开了社员大会,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的。白纸黑字,大多数社员按了手印同意了的。材料还在我办公桌上。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强行征收?”
“投票?”
李铁柱嗤笑一声,那笑声像夜猫子叫,充满了讥诮和不服。
“王书记,您坐办公室,是不知道我们屯里开会那场景。那叫投票?那叫逼宫!”
他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
“林大生在台上,苏清风在旁边敲边鼓,画的那大饼,都快掉下来砸死人了。说什么合在一起能顿顿吃白面,娃娃都能上学堂。底下他们打猎队那帮人,瞪着眼珠子盯着,一起哄,那些家里没男劳力、胆子小的,谁敢不举手?我们这些不同意的人,刚想张嘴,他们就拿大帽子扣下来。说我们‘破坏集体化’,是‘落后分子’。这谁扛得住?这叫自愿?这他娘的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逼着我们吞黄连。”
陈大壮立刻扯着脖子喊:“对!林大生还说,谁不举手就是不想让屯子好,就是拖后腿。这谁担待得起?”
周二愣蹦着高:“我们自己种地,心里有底。交给集体?种坏了,种荒了,年底喝西北风,公社能给俺们发粮食吗?”
王友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强压着火气,试图讲道理:“李铁柱。就算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个原则你不明白吗?”
“可我们就是要自留地!”
李铁柱几乎是咆哮出来的,脖颈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样凸起扭动,他猛地捶了一下自己的胸膛,发出沉闷的响声。
“那地,是我爹我妈,带着干粮,顶着日头,一镐头一镐头,从荒山坡上刨出来的。那土里掺着他们的血汗。那是我李铁柱的命!是我娃的指望,集体?集体再好,能像伺候自己孩子一样伺候我那几分地吗?王书记,您也是庄稼人出身,您摸着自己良心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番话,像一把重锤,敲在了许多围观的老庄稼把式心上。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人点头附和:
“这西河屯的人这话在理儿!”
“地是胆啊,没了自留地,心里空落落的。”
“集体干活,谁知道会不会磨洋工……”
杨国栋见状,上前一步,试图用政策说服:“铁柱同志,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这位同志。”李铁柱不耐烦地打断他,眼睛瞪得溜圆,“您别给我念报纸,我就问一句实在的,要是集体的地种瞎了,年底分不到粮食,我们一家老小饿得前胸贴后背,公社管不管?你们能立马把粮食送到我家锅里头不?”
这直白到近乎残酷的问题,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破了所有宏大的叙事。
杨国栋张了张嘴,那句“公社不会不管”在嘴边转了一圈,终究没能说出来。
他知道,任何的承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肖达强看不下去了,他魁梧的身躯往前一站,带着民兵部长特有的威严,声如洪钟:“李铁柱,注意你的态度。有理说理,带着人堵公社大门,煽动群众,这是扰乱社会秩序。再胡闹,别怪我按规矩办事。”
肖达强倒是不知道自己外甥的小弟。
就算知道,这会也要把自己的气势拔高了。
他现在好歹是武装部部部长。
这都开始怼干部了,再不出手,得说公社好欺负。
李铁柱对肖达强有些发怵,毕竟是自己以前大哥的舅舅。
但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他梗着脖子,豁出去了:“肖部长,不是我们想闹。是没地方说理了。在屯里说不了,不来公社,我们还能去哪儿?去县里?去省里?”
王友源看着越围越多,情绪也被调动起来的人群,心知不能再任由事态发展。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凑到肖达强耳边,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恼火:“老肖,去,赶紧给西河屯打电话,叫林大生立刻,马上给我滚过来。这是他捅的篓子,让他自己来收拾。”
肖达强会意,重重一点头,转身推开人群,大步流星地冲回公社大院,走廊里传来他急促的脚步声。
王友源这才重新面对李铁柱等人,努力让自己的语气缓和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劝慰:“铁柱,还有西河屯的乡亲们。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你们反映的情况,公社高度重视,一定会调查清楚。这大冷的天,站在外面,冻坏了身子不值当。先进院里来,到会议室,那里生着炉子,喝口热水,暖暖和和地等你们林队长来。咱们坐下来,面对面,把问题摊开了说,行不行?”
李铁柱看了看身边几个已经开始流鼻涕,不断跺脚的同伴。
又瞟了一眼周围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目光,心里盘算着,闹到这一步,公社已经重视了,目的也算达到了一半。
他梗着的脖子稍微松动了些,瓮声瓮气地说:“进去就进去,反正今天不见到林大生,不给俺们一个明白话,俺们就不走了。”
王友源赶紧示意工作人员打开侧门,将这十来个西河屯的汉子引进了大院,带进了那间有炉子的空会议室,又叫人给他们端来了热水。
西河屯那十来条汉子一被请进公社大院,门口聚集的人群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像炸开了的蚂蚱窝,议论声“嗡”地一下更高了。
几个上了年纪,脸上沟壑纵横的老农凑在一起,吧嗒着旱烟,烟雾混着白气从嘴里鼻子里冒出来。
一个戴着破毡帽、眼皮耷拉的老头摇着头:“唉,西河屯刚刚那个小年轻这话,说到咱老庄稼人心坎里去了。那自留地就是救命田,年头好的时候添补家用,年头不好那就是一家子的嚼谷。说收就收,心里能踏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