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盖马厩-《年代,打猎后我成村里香饽饽》

  开山仪式,是长白山下这些小村庄里最古老也最神圣的规矩。

  每年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在正式进山采集、狩猎之前,屯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会选定吉日,带领准备进山的青壮年,在山脚下摆上简单的祭品。

  祭拜山神爷,祈求保佑入山平安,不空手而归,也不触怒山中的精灵。

  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谨慎。

  王秀珍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温度,心里的那点不安稍稍散去。

  她抬起另一只手,替他掸了掸棉袄肩膀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轻声嘱咐:“那也得千万小心,脚底下留神,腐叶子和烂木头下面说不定就是空的。听见啥动静,别好奇,赶紧退回来。”

  “嗯,记下了。”苏清风看着她眼底的关切,心头一热。

  他趁着王秀珍低头给他整理衣襟的刹那,飞快地、轻轻地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吻了一下。

  那触感微凉,带着一丝皂角的清新气息,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小石子,瞬间漾开层层涟漪。

  王秀珍的身体微微一僵,随即脸上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好在灯光昏黄,看不真切。

  她像是被烫到一样,慌忙抬手轻轻推了他一下,眼神羞赧地瞟了一眼里屋方向,压低声音啐道:“作死啊你!小雪还在里头呢……没个正行!”

  话是这么说,那语气里却没有半分真正的责怪,反而带着一种只有两人才懂的、隐秘的亲昵。

  在这艰苦的年代,感情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内敛的。

  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短暂的亲密接触。

  足以慰藉彼此疲惫的心灵,给予对方无声的支持和温暖。

  苏清风看着她难得的小女儿情态,嘿嘿低笑了两声,也不再造次,转而说起正事:“等勘查清楚了,开了山,今年咱们好好干。我寻思着,除了往常的那些,咱也多留意点稀罕的药材,那东西值钱。等秋天,新房也盖好了,咱这日子……”

  他的话没说完,但王秀珍懂。

  “嗯。”王秀珍轻轻应了一声,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柔和,“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你快去拾掇拾掇明天要带的东西吧,砍刀、绳子、火镰都检查检查,我去看看小雪作业写完了没。”

  两人默契地分开,各自忙碌起来。

  苏清风走到外间,开始认真检查他明天进山要用的家伙事,神情专注。

  王秀珍则平复了一下微快的心跳,推开门走进里屋。

  里屋,苏清雪正趴在炕桌上,对着煤油灯,皱着眉头演算数学题,小嘴念念有词。

  窗外,夜色浓重。

  长白山巨大的黑影沉默地矗立,在静静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

  天刚蒙蒙亮,长白山下的小屯子还沉浸在一片静谧的寒意里。

  苏清风已经在小院角落里打完了军体拳。

  身上冒出些微的热气,驱散了清晨的冷冽。

  他活动了下筋骨,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劲儿。

  屋里,王秀珍早已起身,灶坑里的火燃得正旺,大铁锅上冒着滚滚白汽。

  她掀开锅盖,一股杂粮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里面是几个黄褐色的杂面馒头,掺着些许麸皮,却蒸得喧腾软和。

  “快,趁热吃两个,垫垫肚子。”

  王秀珍用筷子夹起一个最大的馒头,递给走进屋的苏清风,又拿起一个,小心地吹了吹。

  放在了还在被窝里揉眼睛的苏清雪,边上的炕桌上。

  “小雪,醒了就起来吃,凉了该硬得硌牙了。”

  苏清风就着咸菜疙瘩,三两口就把一个馒头下了肚,又喝了一大碗温热的白开水,身上彻底暖和过来。

  他抹了把嘴,说道:“嫂子,今天队上安排巡山,张叔说还是分两队,轮着来。我明天去,今天正好有空,去后山砍点木头,把给红枣搭棚子的料备齐。”

  王秀珍一边刷着锅,一边回头叮嘱:“行,你去吧,家里根基我来挖。后山坡陡,你小心着点,可别贪多。”

  “知道了。”苏清风应着,从门后拎起那把磨得锋利的开山斧,又扛上一捆粗麻绳,大步流星地出了门。

  清晨的后山,空气清冷得如同山泉水,吸入肺里,带着草木萌芽的清新气息和泥土的芬芳。

  山坡阳面的草已经冒出了嫩绿的尖儿,但背阴处,去冬的落叶依旧厚实,踩上去软绵绵的。

  苏清风目标明确,直奔那片长得密集、粗细均匀的杨树林子。

  这杨树木质不算顶好,但长得快,做马棚的柱子和椽子正合适。

  他选了几棵碗口粗、笔直少枝杈的杨树,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搓了搓,便抡起了开山斧。

  “梆!梆!梆!”

  富有节奏的砍伐声在山谷里清晰地回荡,惊起了几只早起的山雀。

  “扑棱棱”地飞远了。

  斧刃精准地砍进树干,木屑纷飞,带着树木特有的清苦气味。

  约莫小半天功夫,五六棵杨树便被放倒了。

  苏清风歇了口气,用袖子擦去额角的细汗,又开始用斧子修理树枝,将树干截成需要的长度。

  等到日头升到头顶,虽然阳光明媚,但温度并没升高多少,山风一吹,依旧带着寒意。

  苏清风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

  他扛起两根最粗壮的树干,步履稳健地往山下走。

  沉重的木头压在他结实的肩膀上,脚步深深陷在松软的山土里。

  来回两三趟,等到把所需的木材全部运到山脚。

  把红枣拉来,把木头运回自家小院时,已是下午时分。

  院子一角,王秀珍果然已经按照他昨天比划的尺寸,挖好了几个深及小腿的土坑,这是立柱子用的。

  她也没闲着,正在用铁锹进一步修整坑壁,额头上也见了汗。

  苏清风则是去吃饭了,吃了杂面馍馍就差不多了。

  “嫂子,歇会儿,剩下的我来。”苏清风放下木头,喘着气说道。

  王秀珍直起腰,用手背捶了捶后腰,看着地上那一堆木料,眼里带着光:“没事,我不累。这木头选得好,直溜!”

  苏清风拿起一根削尖了底部的木桩,对准一个挖好的深坑,比划了一下,然后对王秀珍说:“嫂子,你帮我扶着点,我把它砸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