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三日,村东的耕读堂哑了。
韩林推开那扇吱嘎作响的木门,一股陈腐的霉味混着若有似无的墨香扑面而来。堂内的书架上,万卷典籍蒙尘倾颓,书脊开裂,纸页发黄变脆,像一群折翼的枯蝶。高高的案台上,一方古砚干涸龟裂,砚池里凝结着不知哪年的墨垢,坚硬如石。
“先生!”戴老花镜的陈夫子从内堂颤巍巍地走出,手中紧护着一摞用塑料布包裹的古籍,“镇上要建数字图书馆,说这耕读堂占了学区房的宝地!说这些旧书占地方,不如扫进垃圾堆,换几台电子屏来得实在!”
韩林心头一沉。他俯身拾起一本跌落的线装书,吹去封面厚厚的灰尘,露出“劝农桑”三个字——这是他太爷爷当年创办耕读堂时,亲手誊抄的第一本书。这满堂的书香,是他启蒙时最安宁的慰藉。
“是书魂散了。”老龟从堆积如山的故纸堆后探出头,龟壳上沾着点点墨渍,“我守着这方文脉一千载,只在五胡乱华时见过此状。那年烽火连天,士子携书奔逃,许多孤本就此失传。后是族中长者立下血誓,散尽家财搜求残卷,方续了文脉。”它龟爪轻叩青石板,“此堂之魂,不在纸墨,而在字里行间的风骨,与学子们挑灯夜读时,那盏不灭的心灯。”
韩林抚过冰冷的案台。他记得十二岁那年,陈夫子教他临摹颜体,笔尖悬在纸上,迟迟不敢落下。夫子说:“这字,是人的筋骨。你心正,笔才稳。你看这‘仁’字,左为单人,右为二,便是要学会推己及人。”
“拆?就为几台电子屏?”穿卫衣的年轻人从越野车下来,腕上戴着运动手表——还是之前那个胖子,如今成了数字产业投资人,“这破院子连个wi-Fi信号都没有!拆了建现代化数字中心,海量藏书云端共享,这才是未来的读书方式!到时候,知识无界,岂不更好?”身后,几个工人已经扛着大锤往书架走去。
陈夫子急得直咳嗽:“那是文化的根!你们拆的不是书架,是先人的心血,是娃娃们的来处!”
“根能当点击量?”胖子推了推运动眼镜,语气里满是不耐烦,“小子,别跟我扯这些虚的!你守着这堆故纸堆,能让村子接入5G吗?”
韩林横身一步,将陈夫子护在身后。昨夜,他在耕读堂的夹壁墙里,发现了一本用油布包裹的《耕读堂志》。书页泛黄,但字迹清晰:“崇祯十五年,大水,堂舍半毁,典籍漂流。吾族长率弟子沿河三千里,打捞残卷,于泥泞中拾得《齐民要术》残本,遂发愿,凡我子孙,必以守护典籍为己任,令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他沉声道:“这堂有脉。脉在汉代石渠奏议的余响,脉在唐宋书院讲学的余温,脉在…在我贴身收藏的这方‘敦本’印信。”他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小的鸡血石印章,印文古朴,“这是太爷爷当年监印堂志时刻的,每本书成,皆盖此章。”
人群顿时骚动。陈夫子老泪纵横,指着角落一个蒙尘的书匣:“那…那是族谱!也是盖着这方印的!”
“少拿家谱说事!”工人催促,“赶紧搬书!”
“慢!”韩林突然高举那方印信,“你们可知这印的由来?它不是印在纸上,是印在人心!这堂里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时代的智慧!你们拆的,是活的历史!”
胖子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他不懂古籍,但“活的历史”这四个字,让他想起了自己祖父留下的那本破旧的账本,上面记着三代人的艰辛与奋斗。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老龟幽幽开口:“书魂未散,它在等一方能安放万卷的印。”
话音未落,那本摊开的《劝农桑》古籍上,竟渗出点点墨迹!墨迹如活物般游走,凝成四个大字:“敬惜字纸”。与此同时,窗外飘进几片新绿的柳絮,轻盈地落在那些发黄的纸页上,竟被瞬间吸附,化为滋养纸张的灵气。
更奇的是,一直沉默的古砚,裂开的砚池中竟缓缓渗出一滴浓黑的墨汁,滴落在地,凝而不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是墨仙显灵!”陈夫子跪倒在地。
韩林豁然开朗。他翻开《耕读堂志》的最后一页,上面用朱砂写着一行小字:“堂毁之日,吾将文脉封于印信,待有缘人以敬畏之心,重开智识之门。”
他感觉掌心的印信变得滚烫。他将印信高高举起,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的根,不在这冰冷的屏幕里,而在这些文字的温度中!我决定,不仅修复耕读堂,更要成立‘乡贤读书会’,请陈夫子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也教大人们学知识、学技术!”
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夫子振臂高呼:“我第一个报名!”刚才还气势汹汹的工人,也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工具,其中一个甚至走上前来,轻声问道:“夫子,我能来帮忙整理书籍吗?我想学认字。”
胖子怔在原地,脸上的倨傲早已消失不见。他看着那个渴望知识的工人,又看了看那方承载着敬意的印信,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带着他的人离开了。背影消失在巷口,几只被惊飞的麻雀,像墨点一样掠过天空。
清明当日。
春雨初歇,空气清新。新铺的木地板上,韩林小心翼翼地将那本《劝农桑》放回书架。陈夫子为他戴上洁白的棉布手套——那是太爷爷的遗物。老龟趴在窗台上,龟壳映着窗外的新绿。
“文脉归位,乾位安书…”韩林将那方“敦本”印信,轻轻盖在了一本新印的《村志》扉页上。当他盖上印章的那一刻,整个耕读堂似乎都明亮了起来。那些曾经脆弱的书页,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散发出的墨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醇厚、温暖。
“书魂回来了。”陈夫子泣不成声。
韩林拿起一本线装书,轻轻翻开。纸页沙沙作响,墨香沁人心脾。他读着太爷爷当年写下的文字,仿佛跨越了时空,与先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文字是冷的,但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智慧,却是暖的。它曾面临被遗忘的危机,但只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一份守护的愿,它终将苏醒,继续温暖世世代代的灵魂。
暮色四合,耕读堂的灯火次第亮起。新挂的“敦本堂”匾额下,孩子们围着陈夫子,第一次触摸到了真正的书本。他们好奇地指着书上的图画,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光芒。
老龟盘踞在窗台上,龟壳上映着书架的轮廓,流淌着温润的玉色光泽。
山高水长,文脉不息。暖意,已在墨香中流转。
韩林推开那扇吱嘎作响的木门,一股陈腐的霉味混着若有似无的墨香扑面而来。堂内的书架上,万卷典籍蒙尘倾颓,书脊开裂,纸页发黄变脆,像一群折翼的枯蝶。高高的案台上,一方古砚干涸龟裂,砚池里凝结着不知哪年的墨垢,坚硬如石。
“先生!”戴老花镜的陈夫子从内堂颤巍巍地走出,手中紧护着一摞用塑料布包裹的古籍,“镇上要建数字图书馆,说这耕读堂占了学区房的宝地!说这些旧书占地方,不如扫进垃圾堆,换几台电子屏来得实在!”
韩林心头一沉。他俯身拾起一本跌落的线装书,吹去封面厚厚的灰尘,露出“劝农桑”三个字——这是他太爷爷当年创办耕读堂时,亲手誊抄的第一本书。这满堂的书香,是他启蒙时最安宁的慰藉。
“是书魂散了。”老龟从堆积如山的故纸堆后探出头,龟壳上沾着点点墨渍,“我守着这方文脉一千载,只在五胡乱华时见过此状。那年烽火连天,士子携书奔逃,许多孤本就此失传。后是族中长者立下血誓,散尽家财搜求残卷,方续了文脉。”它龟爪轻叩青石板,“此堂之魂,不在纸墨,而在字里行间的风骨,与学子们挑灯夜读时,那盏不灭的心灯。”
韩林抚过冰冷的案台。他记得十二岁那年,陈夫子教他临摹颜体,笔尖悬在纸上,迟迟不敢落下。夫子说:“这字,是人的筋骨。你心正,笔才稳。你看这‘仁’字,左为单人,右为二,便是要学会推己及人。”
“拆?就为几台电子屏?”穿卫衣的年轻人从越野车下来,腕上戴着运动手表——还是之前那个胖子,如今成了数字产业投资人,“这破院子连个wi-Fi信号都没有!拆了建现代化数字中心,海量藏书云端共享,这才是未来的读书方式!到时候,知识无界,岂不更好?”身后,几个工人已经扛着大锤往书架走去。
陈夫子急得直咳嗽:“那是文化的根!你们拆的不是书架,是先人的心血,是娃娃们的来处!”
“根能当点击量?”胖子推了推运动眼镜,语气里满是不耐烦,“小子,别跟我扯这些虚的!你守着这堆故纸堆,能让村子接入5G吗?”
韩林横身一步,将陈夫子护在身后。昨夜,他在耕读堂的夹壁墙里,发现了一本用油布包裹的《耕读堂志》。书页泛黄,但字迹清晰:“崇祯十五年,大水,堂舍半毁,典籍漂流。吾族长率弟子沿河三千里,打捞残卷,于泥泞中拾得《齐民要术》残本,遂发愿,凡我子孙,必以守护典籍为己任,令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他沉声道:“这堂有脉。脉在汉代石渠奏议的余响,脉在唐宋书院讲学的余温,脉在…在我贴身收藏的这方‘敦本’印信。”他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小的鸡血石印章,印文古朴,“这是太爷爷当年监印堂志时刻的,每本书成,皆盖此章。”
人群顿时骚动。陈夫子老泪纵横,指着角落一个蒙尘的书匣:“那…那是族谱!也是盖着这方印的!”
“少拿家谱说事!”工人催促,“赶紧搬书!”
“慢!”韩林突然高举那方印信,“你们可知这印的由来?它不是印在纸上,是印在人心!这堂里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时代的智慧!你们拆的,是活的历史!”
胖子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他不懂古籍,但“活的历史”这四个字,让他想起了自己祖父留下的那本破旧的账本,上面记着三代人的艰辛与奋斗。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老龟幽幽开口:“书魂未散,它在等一方能安放万卷的印。”
话音未落,那本摊开的《劝农桑》古籍上,竟渗出点点墨迹!墨迹如活物般游走,凝成四个大字:“敬惜字纸”。与此同时,窗外飘进几片新绿的柳絮,轻盈地落在那些发黄的纸页上,竟被瞬间吸附,化为滋养纸张的灵气。
更奇的是,一直沉默的古砚,裂开的砚池中竟缓缓渗出一滴浓黑的墨汁,滴落在地,凝而不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是墨仙显灵!”陈夫子跪倒在地。
韩林豁然开朗。他翻开《耕读堂志》的最后一页,上面用朱砂写着一行小字:“堂毁之日,吾将文脉封于印信,待有缘人以敬畏之心,重开智识之门。”
他感觉掌心的印信变得滚烫。他将印信高高举起,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的根,不在这冰冷的屏幕里,而在这些文字的温度中!我决定,不仅修复耕读堂,更要成立‘乡贤读书会’,请陈夫子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也教大人们学知识、学技术!”
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夫子振臂高呼:“我第一个报名!”刚才还气势汹汹的工人,也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工具,其中一个甚至走上前来,轻声问道:“夫子,我能来帮忙整理书籍吗?我想学认字。”
胖子怔在原地,脸上的倨傲早已消失不见。他看着那个渴望知识的工人,又看了看那方承载着敬意的印信,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带着他的人离开了。背影消失在巷口,几只被惊飞的麻雀,像墨点一样掠过天空。
清明当日。
春雨初歇,空气清新。新铺的木地板上,韩林小心翼翼地将那本《劝农桑》放回书架。陈夫子为他戴上洁白的棉布手套——那是太爷爷的遗物。老龟趴在窗台上,龟壳映着窗外的新绿。
“文脉归位,乾位安书…”韩林将那方“敦本”印信,轻轻盖在了一本新印的《村志》扉页上。当他盖上印章的那一刻,整个耕读堂似乎都明亮了起来。那些曾经脆弱的书页,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散发出的墨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醇厚、温暖。
“书魂回来了。”陈夫子泣不成声。
韩林拿起一本线装书,轻轻翻开。纸页沙沙作响,墨香沁人心脾。他读着太爷爷当年写下的文字,仿佛跨越了时空,与先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文字是冷的,但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智慧,却是暖的。它曾面临被遗忘的危机,但只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一份守护的愿,它终将苏醒,继续温暖世世代代的灵魂。
暮色四合,耕读堂的灯火次第亮起。新挂的“敦本堂”匾额下,孩子们围着陈夫子,第一次触摸到了真正的书本。他们好奇地指着书上的图画,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光芒。
老龟盘踞在窗台上,龟壳上映着书架的轮廓,流淌着温润的玉色光泽。
山高水长,文脉不息。暖意,已在墨香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