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前三日,村东的“千翼风筝坊”静了。
坊门是两扇饱经风霜的桐木板,油漆剥落处,露出底下深浅不一的斧凿痕迹。推门而入,一股混杂着鞣制皮革的腥膻、新劈竹篾的清苦,以及桐油烘烤过的暖香扑面而来。屋内,墙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蜈蚣形的脊骨森然,蝴蝶形的翅翼轻盈,却都蒙着厚厚的尘,像一群折翼的精灵。工作台旁,堆着成捆的竹篾、染缸般的颜料盆,以及几张画了一半的画稿,笔触尚新,墨迹却已干涸。
“林哥!”一个穿着运动服的青年从后屋冲出,额上带着薄汗,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用油布包好的巨大鹰隼骨架,“‘远航置业’的人来了!说要拆了风筝坊,建什么‘极限运动俱乐部’!说这老作坊‘不安全、没格调’,不如改成攀岩墙和滑板场!”
韩林心头一沉。他认得这青年,名叫小飞,是风筝坊老匠人王师傅的徒弟。这孩子有双灵巧的手,跟王师傅学了五年,连风筝线打结的方式都有七八种变化。韩林的目光落在那只鹰隼骨架上,骨节处的打磨痕迹,分明是王师傅的手法。这风筝坊的气息,是他整个童年夏天的背景音。
“是鸢魂散了。”一只通体火红的狐狸不知何时已悄无声息地蹲坐在一架巨大的龙头蜈蚣风筝上,火红的毛发在昏暗的光线下流光溢彩,“我守着这片空域三百载,只在乾隆年间那场大旱后见过此状。那年蝗灾遍野,百姓无心祈愿,风筝坊断了销路,匠人流散。后来是一位云游的画师,以风筝为画布,绘出万里江山,重燃了人们的希望,坊才得以续存。”狐狸舔了舔前爪,声音带着一丝古老的慵懒,“此坊之魂,不在骨架的精巧,不在画工的艳丽,而在于孩童放飞时,那双清澈眼眸里的期盼,和老人收回风筝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韩林伸出手,轻轻抚过那只鹰隼的翅膀。他记得小时候,王师傅第一次带他来这里,指着满屋的骨架说:“小飞,你看这些,不只是竹子和纸。这是我们的翅膀,能把祝福和心愿,送到云端去。”
“拆?就为了个滑板场?”一个穿着户外冲锋衣的男人走了进来,背后是几个扛着测绘仪器的人——又是那个胖子,如今他的文旅版图又扩张到了体育休闲领域,“老韩,你这思维得跟上时代。这破作坊,风吹日晒,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建的俱乐部,有专业教练,有安全防护,还能吸引年轻人回流,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正道!”
小飞急得脸都红了:“那不一样!王师傅的风筝,能飞到云彩顶上!你们那滑板,摔下来可就剩疼了!”
“安全能当饭吃?”胖子不耐烦地摆摆手,“小子,格局小了。你守着这点手艺,能让全国都知道咱们村吗?”
韩林上前一步,稳稳地挡在了那架即将被拆解的龙头蜈蚣风筝前。昨夜,他在风筝坊的梁上暗格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锡盒。盒子里没有金银,只有一本用桑皮纸订成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和几张泛黄的画稿,其中一张,画的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此鸢名为‘望归’,献于爱妻,盼其病愈,随鸢而去,得享天年。”
“是鸢脉断了。”狐狸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叹息,“它在等一阵能承载思念的风。”
话音未落,韩林怀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无风自动,哗啦啦翻到了一页。上面详细记载了一种早已失传的技法——“九宫八卦风筝”,以竹篾为骨,丝线为络,能在天上拼出繁复的卦象。而图纸的角落,赫然画着一只与他手中鹰隼骨架极为相似的图案,标注着“望归”之名。
韩林豁然开朗。他冲到王师傅的卧室,翻开床下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王师傅毕生的心血:几十张设计手稿,几罐秘制的颜料,以及一个用红绳系着的、刻着“千翼”二字的木印。
他拿着木印回到前厅,高高举起,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诸位乡亲!我韩林,今日要为千翼风筝坊正名!这不仅是一座坊,是我们村人与天空对话的信物!我决定,跟随王师傅的脚步,重拾这门手艺,不仅要让它活下来,更要让它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转向胖子,目光平静却锐利:“拆?可以。等我教会十个孩子做风筝,等我让‘望归’风筝再次飞上万米高空。若是做不到,我韩林,任凭处置!”
全场寂静。胖子的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刚要开口。
“咻——”
一声尖锐的破空声响起。众人惊愕抬头,只见那只被遗忘在墙角的、早已褪色的蝴蝶风筝,竟挣脱了束缚,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紧接着,蜈蚣风筝、老鹰风筝、金鱼风筝……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一件件从墙上脱落,挣扎着飞向院子。它们在空中盘旋、交织,虽然动作笨拙,却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壮丽的景象。
“是‘百鸢朝凤’!”小飞惊呼出声,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是风筝坊失传已久的绝技,需要数十只风筝协同,方能显现。
韩林瞬间明白了。他冲向工作台,抓起竹篾和画笔。王师傅的教诲在他耳边回响:“做风筝,急不得。骨架要稳,像人的脊梁;画工要静,像等待花开;放飞要懂风,像读懂人心。”
他选了一根最顺手的竹篾,深吸一口气,手腕翻转,削、刮、弯、绑,动作一气呵成。不过片刻,一只小巧的凤凰骨架便在他手中成型。他蘸取颜料,笔走龙蛇,不多时,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便跃然“筝”上。
当韩林将这只小凤凰放飞时,它竟精准地加入了空中那支杂乱无章的队伍,与其他风筝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是王师傅的魂,在教我们!”王师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这位重病缠身的老人,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将一本厚厚的笔记递给韩林:“这是我毕生的经验,都记在这里了。孩子,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韩林接过笔记,郑重地点了点头。他守护的,是一份份升空的祝愿,是人与天空之间最纯粹的浪漫。
处暑当日。
秋风送爽。新刷的白墙下,韩林系上了王师傅的围裙。狐狸蹲在一旁,火红的毛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鸢魂归位,九宫定位…”韩林将王师傅的笔记摊开,口中默念口诀。他拿起那根特制的“提线”,轻轻一抖——
嗡!
那只小凤凰风筝应声而起,扶摇直上。紧接着,天空中所有的风筝仿佛收到了指令,开始按照某种玄奥的轨迹运行起来。蜈蚣摆尾,雄鹰盘旋,金鱼摇鳍,它们在空中组成了一幅流动的、巨大的八卦图!
“飞起来了!”村民们欢呼雀跃。
韩林望着天上的杰作,笑了。他知道,他守护的,不仅是这些美丽的纸鸢,更是那份仰望星空的古老梦想,那份将祝福寄托于风的朴素情感。它曾被遗忘的威胁笼罩,但只要有一双愿意学习的手,一颗敬畏的心,它终将苏醒,重翔于天际。
暮色四合,风筝坊飘出阵阵桐油与颜料混合的独特香气。院子里,孩子们围着韩林和王师傅,叽叽喳喳地问着关于风筝的问题。
狐狸盘踞在龙头蜈蚣风筝的头顶,火红的毛发映着漫天霞光,流淌着温暖的金色光泽。
山高水长,鸢影翩跹。暖意,已在云端流转。
坊门是两扇饱经风霜的桐木板,油漆剥落处,露出底下深浅不一的斧凿痕迹。推门而入,一股混杂着鞣制皮革的腥膻、新劈竹篾的清苦,以及桐油烘烤过的暖香扑面而来。屋内,墙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蜈蚣形的脊骨森然,蝴蝶形的翅翼轻盈,却都蒙着厚厚的尘,像一群折翼的精灵。工作台旁,堆着成捆的竹篾、染缸般的颜料盆,以及几张画了一半的画稿,笔触尚新,墨迹却已干涸。
“林哥!”一个穿着运动服的青年从后屋冲出,额上带着薄汗,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用油布包好的巨大鹰隼骨架,“‘远航置业’的人来了!说要拆了风筝坊,建什么‘极限运动俱乐部’!说这老作坊‘不安全、没格调’,不如改成攀岩墙和滑板场!”
韩林心头一沉。他认得这青年,名叫小飞,是风筝坊老匠人王师傅的徒弟。这孩子有双灵巧的手,跟王师傅学了五年,连风筝线打结的方式都有七八种变化。韩林的目光落在那只鹰隼骨架上,骨节处的打磨痕迹,分明是王师傅的手法。这风筝坊的气息,是他整个童年夏天的背景音。
“是鸢魂散了。”一只通体火红的狐狸不知何时已悄无声息地蹲坐在一架巨大的龙头蜈蚣风筝上,火红的毛发在昏暗的光线下流光溢彩,“我守着这片空域三百载,只在乾隆年间那场大旱后见过此状。那年蝗灾遍野,百姓无心祈愿,风筝坊断了销路,匠人流散。后来是一位云游的画师,以风筝为画布,绘出万里江山,重燃了人们的希望,坊才得以续存。”狐狸舔了舔前爪,声音带着一丝古老的慵懒,“此坊之魂,不在骨架的精巧,不在画工的艳丽,而在于孩童放飞时,那双清澈眼眸里的期盼,和老人收回风筝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韩林伸出手,轻轻抚过那只鹰隼的翅膀。他记得小时候,王师傅第一次带他来这里,指着满屋的骨架说:“小飞,你看这些,不只是竹子和纸。这是我们的翅膀,能把祝福和心愿,送到云端去。”
“拆?就为了个滑板场?”一个穿着户外冲锋衣的男人走了进来,背后是几个扛着测绘仪器的人——又是那个胖子,如今他的文旅版图又扩张到了体育休闲领域,“老韩,你这思维得跟上时代。这破作坊,风吹日晒,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建的俱乐部,有专业教练,有安全防护,还能吸引年轻人回流,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正道!”
小飞急得脸都红了:“那不一样!王师傅的风筝,能飞到云彩顶上!你们那滑板,摔下来可就剩疼了!”
“安全能当饭吃?”胖子不耐烦地摆摆手,“小子,格局小了。你守着这点手艺,能让全国都知道咱们村吗?”
韩林上前一步,稳稳地挡在了那架即将被拆解的龙头蜈蚣风筝前。昨夜,他在风筝坊的梁上暗格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锡盒。盒子里没有金银,只有一本用桑皮纸订成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和几张泛黄的画稿,其中一张,画的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此鸢名为‘望归’,献于爱妻,盼其病愈,随鸢而去,得享天年。”
“是鸢脉断了。”狐狸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叹息,“它在等一阵能承载思念的风。”
话音未落,韩林怀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无风自动,哗啦啦翻到了一页。上面详细记载了一种早已失传的技法——“九宫八卦风筝”,以竹篾为骨,丝线为络,能在天上拼出繁复的卦象。而图纸的角落,赫然画着一只与他手中鹰隼骨架极为相似的图案,标注着“望归”之名。
韩林豁然开朗。他冲到王师傅的卧室,翻开床下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王师傅毕生的心血:几十张设计手稿,几罐秘制的颜料,以及一个用红绳系着的、刻着“千翼”二字的木印。
他拿着木印回到前厅,高高举起,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诸位乡亲!我韩林,今日要为千翼风筝坊正名!这不仅是一座坊,是我们村人与天空对话的信物!我决定,跟随王师傅的脚步,重拾这门手艺,不仅要让它活下来,更要让它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转向胖子,目光平静却锐利:“拆?可以。等我教会十个孩子做风筝,等我让‘望归’风筝再次飞上万米高空。若是做不到,我韩林,任凭处置!”
全场寂静。胖子的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刚要开口。
“咻——”
一声尖锐的破空声响起。众人惊愕抬头,只见那只被遗忘在墙角的、早已褪色的蝴蝶风筝,竟挣脱了束缚,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紧接着,蜈蚣风筝、老鹰风筝、金鱼风筝……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一件件从墙上脱落,挣扎着飞向院子。它们在空中盘旋、交织,虽然动作笨拙,却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壮丽的景象。
“是‘百鸢朝凤’!”小飞惊呼出声,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是风筝坊失传已久的绝技,需要数十只风筝协同,方能显现。
韩林瞬间明白了。他冲向工作台,抓起竹篾和画笔。王师傅的教诲在他耳边回响:“做风筝,急不得。骨架要稳,像人的脊梁;画工要静,像等待花开;放飞要懂风,像读懂人心。”
他选了一根最顺手的竹篾,深吸一口气,手腕翻转,削、刮、弯、绑,动作一气呵成。不过片刻,一只小巧的凤凰骨架便在他手中成型。他蘸取颜料,笔走龙蛇,不多时,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便跃然“筝”上。
当韩林将这只小凤凰放飞时,它竟精准地加入了空中那支杂乱无章的队伍,与其他风筝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是王师傅的魂,在教我们!”王师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这位重病缠身的老人,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将一本厚厚的笔记递给韩林:“这是我毕生的经验,都记在这里了。孩子,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韩林接过笔记,郑重地点了点头。他守护的,是一份份升空的祝愿,是人与天空之间最纯粹的浪漫。
处暑当日。
秋风送爽。新刷的白墙下,韩林系上了王师傅的围裙。狐狸蹲在一旁,火红的毛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鸢魂归位,九宫定位…”韩林将王师傅的笔记摊开,口中默念口诀。他拿起那根特制的“提线”,轻轻一抖——
嗡!
那只小凤凰风筝应声而起,扶摇直上。紧接着,天空中所有的风筝仿佛收到了指令,开始按照某种玄奥的轨迹运行起来。蜈蚣摆尾,雄鹰盘旋,金鱼摇鳍,它们在空中组成了一幅流动的、巨大的八卦图!
“飞起来了!”村民们欢呼雀跃。
韩林望着天上的杰作,笑了。他知道,他守护的,不仅是这些美丽的纸鸢,更是那份仰望星空的古老梦想,那份将祝福寄托于风的朴素情感。它曾被遗忘的威胁笼罩,但只要有一双愿意学习的手,一颗敬畏的心,它终将苏醒,重翔于天际。
暮色四合,风筝坊飘出阵阵桐油与颜料混合的独特香气。院子里,孩子们围着韩林和王师傅,叽叽喳喳地问着关于风筝的问题。
狐狸盘踞在龙头蜈蚣风筝的头顶,火红的毛发映着漫天霞光,流淌着温暖的金色光泽。
山高水长,鸢影翩跹。暖意,已在云端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