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卫父骑着他那辆刚买的小电驴,载着裹得厚实的书林往河港去。
风从耳边吹过,带着水汽的凉,书林把脸埋在厚厚的围巾里,竟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河港边的老乌篷船早不见了,换了几艘刷着桐油的新木船,船身亮堂堂的。
卫父解开系船的绳子,撑着船桨往河中间去,木桨搅碎了水面的碎金,漾开一圈圈涟漪。
天色慢慢暗下来,远处的村落亮起了灯,星星点点落在水里,像撒了把碎钻。
书林裹着羽绒服,外面还套着卫父的军大衣,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实,她慢慢躺在船头,枕着自己的胳膊。
船身轻轻晃着,像小时候外婆在时那样,水声哗啦哗啦,风穿过芦苇荡发出沙沙的响,竟是前所未有的安宁。
她眼皮一沉,竟不知不觉睡着了。
卫父回头看了眼,见她蜷在船头,呼吸匀匀的,轻轻叹了口气。
他把船桨往船边一放,任由小船顺着水流漂,又脱下自己的防风衣,轻轻盖在她身上。
闺女向来犟,什么事都往心里憋,这次突然回来,定是遇上了难事。
他没多问,只时不时轻轻摇一下船桨,让小船慢慢漂着,别撞着岸边的芦苇。
书林一觉醒来,竟已是夜里十点多。
她迷迷糊糊睁开眼,先闻到的是水汽里混着的芦苇香,再一抬头,瞬间惊得说不出话。
天上铺着密密麻麻的星子,亮得像要掉下来,银河的轮廓清晰可见,像条闪着光的绸带。
侧头往水里看,水里也浮着一片星空,月影碎在水面上,随着船身轻轻晃,真应了那句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她慢慢坐起身,风拂过脸颊,寒意逼人,却吹得人心里敞亮。
宇宙这么大,星星这么多,她这点难过,好像也没那么重了。
小船正巧漂到离岸边两米远的一块小草地旁,草叶上沾着薄薄的露水,亮晶晶的。
书林忽然来了劲,褪下身上的大衣和防风衣,只穿着件羽绒外套,对卫父说了句:“爸,你先回去,我自己跑回去!”
话音未落,她一个箭步踏上船头,轻轻一跃就跳向了岸边。
卫父吓得忘了呼吸,手紧紧攥着船桨,直到看她稳稳落在草地上,才松了口气,又气又急地训道:“你这丫头!吓死人了!”
书林回头冲他摆摆手,已经笑着跑远了。
她的身影在夜色里轻快得像只鸟,羽绒外套随着跑动飘起来,很快就成了远处的一个小点。
这个时候的她脑海里只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卫父只好把船慢慢划回出发的位置,锁好船,骑上小电驴往书林回家的必经路上赶。
等他到了岔路口,远远就看见个跑着的身影。
书林竟把羽绒外套也脱了,只穿着件薄毛衣,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却跑得欢快,像极了小时候那个野丫头。
卫父停下车,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又骄傲又心疼。
谁都知道卫家的闺女争气,在大学里做研究,又自律又懂事,可只有他和孩子妈知道,那些夸奖像个温柔的牢笼,困住了她骨子里的野。
她从来就不是安分的性子,小时候爬五米高的老柳树,坐在树杈上晃腿。
吓得他站在树下大气不敢出,好声好气哄了半天哄下来。
回家罚她跪了一下午,她跪的腿麻了起不来也不认为自己错了。
她的骨子里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这是无法被束缚的。
书林脚不沾地地往前跑,风灌进薄毛衣里,却没觉得冷。
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路边的芦苇丛沙沙作响,像在替她加油。
跑过村口的老槐树时,她瞥见卫父骑着小电驴跟在后面,距离不远不近,像怕惊扰了她又怕她摔着,心里暖烘烘的。
等她喘着气冲到院门口,推开虚掩的门时,卫母正站在阶前张望,手里还攥着件厚棉袄。
瞧见她只穿件薄毛衣,头发乱得像草,脸冻得通红,卫母眼睛一瞪,手里的棉袄 “啪” 地往石桌上一放:
“卫书林!你疯了?大晚上跑这么远,还把外套脱了?冻出病来怎么办!”
书林刚要开口,卫母已经快步走过来,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又捏了捏她冰凉的手,语气软了些,却仍带着气:
“赶紧进来!”
卫父这时也骑着小电驴到了,停在院门口,对着卫母使了个眼色。
卫母哼了声,没再训她,转身往灶间走:“我去给你放热水,赶紧泡个热水澡!”
书林乖乖跟着进了屋,刚把湿冷的毛衣脱下来,卫母就端着杯姜茶进来了:
“先把这个喝了,驱驱寒。”
她把姜茶递到书林手里,又转身去了浴室,“浴霸给你开了,暖风机也开着,等浴室暖和透了再进去。”
书林捧着温热的姜茶,站在屋门口看着卫母在浴室里忙前忙后。
她把防滑垫铺在地上,又拿了条厚浴巾搭在架子上,嘴里还念叨着 “水温得调高点,泡久点才解乏”。
心里那点残存的难过,像被温水泡化的糖,慢慢散了。
等浴室里飘出白茫茫的热气,卫母才朝她喊:“进来吧!水刚合适!”
书林走进浴室,暖烘烘的热气裹过来,驱散了浑身的寒气。
她泡在热水里,听着卫母在门外叮嘱 “别泡太久,小心晕”,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不管走多远,不管遇上什么事,总有人在原地等着,把所有的心疼都藏在碎碎念里。
第二天醒来时,阳光已经透过窗棂落在被子上。
书林伸了个懒腰,只觉得浑身轻快,心口的钝疼竟淡得几乎没了踪迹。
她在家一待就是六天。
这六天里,她没碰过手机,没操心过实验室的数据,更没再念及那些糟心事。
每天早上跟着卫母去巷口的早市,看卖菜的阿婆把水灵的青菜码得整整齐齐,听鱼贩吆喝着 “刚捞的鲫鱼,鲜得很”。
上午帮卫父整理他攒的老邮票,听他讲每张邮票背后的故事。
哪张是他年轻时在哪里旅游寄来的,哪张是托人从国外带的。
下午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卫母缝择菜,要么就去巷尾的老茶馆,听几个老头下棋时吵吵嚷嚷。
风从耳边吹过,带着水汽的凉,书林把脸埋在厚厚的围巾里,竟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河港边的老乌篷船早不见了,换了几艘刷着桐油的新木船,船身亮堂堂的。
卫父解开系船的绳子,撑着船桨往河中间去,木桨搅碎了水面的碎金,漾开一圈圈涟漪。
天色慢慢暗下来,远处的村落亮起了灯,星星点点落在水里,像撒了把碎钻。
书林裹着羽绒服,外面还套着卫父的军大衣,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实,她慢慢躺在船头,枕着自己的胳膊。
船身轻轻晃着,像小时候外婆在时那样,水声哗啦哗啦,风穿过芦苇荡发出沙沙的响,竟是前所未有的安宁。
她眼皮一沉,竟不知不觉睡着了。
卫父回头看了眼,见她蜷在船头,呼吸匀匀的,轻轻叹了口气。
他把船桨往船边一放,任由小船顺着水流漂,又脱下自己的防风衣,轻轻盖在她身上。
闺女向来犟,什么事都往心里憋,这次突然回来,定是遇上了难事。
他没多问,只时不时轻轻摇一下船桨,让小船慢慢漂着,别撞着岸边的芦苇。
书林一觉醒来,竟已是夜里十点多。
她迷迷糊糊睁开眼,先闻到的是水汽里混着的芦苇香,再一抬头,瞬间惊得说不出话。
天上铺着密密麻麻的星子,亮得像要掉下来,银河的轮廓清晰可见,像条闪着光的绸带。
侧头往水里看,水里也浮着一片星空,月影碎在水面上,随着船身轻轻晃,真应了那句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她慢慢坐起身,风拂过脸颊,寒意逼人,却吹得人心里敞亮。
宇宙这么大,星星这么多,她这点难过,好像也没那么重了。
小船正巧漂到离岸边两米远的一块小草地旁,草叶上沾着薄薄的露水,亮晶晶的。
书林忽然来了劲,褪下身上的大衣和防风衣,只穿着件羽绒外套,对卫父说了句:“爸,你先回去,我自己跑回去!”
话音未落,她一个箭步踏上船头,轻轻一跃就跳向了岸边。
卫父吓得忘了呼吸,手紧紧攥着船桨,直到看她稳稳落在草地上,才松了口气,又气又急地训道:“你这丫头!吓死人了!”
书林回头冲他摆摆手,已经笑着跑远了。
她的身影在夜色里轻快得像只鸟,羽绒外套随着跑动飘起来,很快就成了远处的一个小点。
这个时候的她脑海里只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卫父只好把船慢慢划回出发的位置,锁好船,骑上小电驴往书林回家的必经路上赶。
等他到了岔路口,远远就看见个跑着的身影。
书林竟把羽绒外套也脱了,只穿着件薄毛衣,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却跑得欢快,像极了小时候那个野丫头。
卫父停下车,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又骄傲又心疼。
谁都知道卫家的闺女争气,在大学里做研究,又自律又懂事,可只有他和孩子妈知道,那些夸奖像个温柔的牢笼,困住了她骨子里的野。
她从来就不是安分的性子,小时候爬五米高的老柳树,坐在树杈上晃腿。
吓得他站在树下大气不敢出,好声好气哄了半天哄下来。
回家罚她跪了一下午,她跪的腿麻了起不来也不认为自己错了。
她的骨子里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这是无法被束缚的。
书林脚不沾地地往前跑,风灌进薄毛衣里,却没觉得冷。
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路边的芦苇丛沙沙作响,像在替她加油。
跑过村口的老槐树时,她瞥见卫父骑着小电驴跟在后面,距离不远不近,像怕惊扰了她又怕她摔着,心里暖烘烘的。
等她喘着气冲到院门口,推开虚掩的门时,卫母正站在阶前张望,手里还攥着件厚棉袄。
瞧见她只穿件薄毛衣,头发乱得像草,脸冻得通红,卫母眼睛一瞪,手里的棉袄 “啪” 地往石桌上一放:
“卫书林!你疯了?大晚上跑这么远,还把外套脱了?冻出病来怎么办!”
书林刚要开口,卫母已经快步走过来,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又捏了捏她冰凉的手,语气软了些,却仍带着气:
“赶紧进来!”
卫父这时也骑着小电驴到了,停在院门口,对着卫母使了个眼色。
卫母哼了声,没再训她,转身往灶间走:“我去给你放热水,赶紧泡个热水澡!”
书林乖乖跟着进了屋,刚把湿冷的毛衣脱下来,卫母就端着杯姜茶进来了:
“先把这个喝了,驱驱寒。”
她把姜茶递到书林手里,又转身去了浴室,“浴霸给你开了,暖风机也开着,等浴室暖和透了再进去。”
书林捧着温热的姜茶,站在屋门口看着卫母在浴室里忙前忙后。
她把防滑垫铺在地上,又拿了条厚浴巾搭在架子上,嘴里还念叨着 “水温得调高点,泡久点才解乏”。
心里那点残存的难过,像被温水泡化的糖,慢慢散了。
等浴室里飘出白茫茫的热气,卫母才朝她喊:“进来吧!水刚合适!”
书林走进浴室,暖烘烘的热气裹过来,驱散了浑身的寒气。
她泡在热水里,听着卫母在门外叮嘱 “别泡太久,小心晕”,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不管走多远,不管遇上什么事,总有人在原地等着,把所有的心疼都藏在碎碎念里。
第二天醒来时,阳光已经透过窗棂落在被子上。
书林伸了个懒腰,只觉得浑身轻快,心口的钝疼竟淡得几乎没了踪迹。
她在家一待就是六天。
这六天里,她没碰过手机,没操心过实验室的数据,更没再念及那些糟心事。
每天早上跟着卫母去巷口的早市,看卖菜的阿婆把水灵的青菜码得整整齐齐,听鱼贩吆喝着 “刚捞的鲫鱼,鲜得很”。
上午帮卫父整理他攒的老邮票,听他讲每张邮票背后的故事。
哪张是他年轻时在哪里旅游寄来的,哪张是托人从国外带的。
下午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卫母缝择菜,要么就去巷尾的老茶馆,听几个老头下棋时吵吵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