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双城计-《这个师爷很科学》

  第一百零六章 双城计

  七皇子那封信,像块冰坨子塞进了陈小乐的心口,连着几天都感觉往外冒寒气。他知道不能再耽搁,熬了两个通宵,字斟句酌地写好了那封自辩疏。

  他没喊赵顺代笔,这事儿得自己来。奏疏里,他把“擅启边衅”扭成了“守土尽责,奋起抗暴”,把“结交胡虏”说成了“宣示天朝恩威,化干戈为玉帛”,至于“更易祖制”,则成了“因地制宜,安抚流民,充实边陲之权宜良策”。通篇下来,就是一个委屈又忠心的能吏形象,最后还不忘表决心,“愿肝脑涂地,永镇北疆,以报陛下天恩”。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撂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玩意儿就是走个过场,堵一堵那些言官的嘴,真正管用的,还得是背后的动作。

  “赵顺。”

  “大人。”赵顺一直在旁边伺候笔墨,连忙应声。

  “把这奏疏用六百里加急,递上去。”陈小乐把信封好,递过去,随即压低了声音,“另外,用我们自己的渠道,给清河苏掌柜送封密信。”

  “大人请讲。”

  陈小乐沉吟片刻,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告诉她,京城的风向变了,周家已经亮刀子。让她做三件事:第一,动用所有商队的关系,不惜代价,把周家在京城和州府的关系网,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都给我摸清楚,谁跳得最欢,谁跟周家走得最近。第二,之前让她准备的‘格物书院’,可以挂牌了,动静不妨闹大一点。第三,让王捕头从‘退伍’的老兄弟里,挑一批绝对可靠、身手好的,组建一支专门的护卫队,人数不必多,三十人即可,只听她一人调遣。”

  赵顺心中一凛,知道这是要动真格的了,连忙点头:“属下明白,这就去办!”

  信使带着明暗两份文书,一前一后离开了安远镇。

  几天后,清河县。

  苏小小捏着陈小乐那封密信,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信上的内容让她心头沉甸甸的。周家的反扑来得如此凶猛,直接动用了朝堂的力量,这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料。

  “陈大人这是被逼到墙角了……”她轻声自语,秀眉微蹙。信里要她做的三件事,前两件还好,第三件组建只听命于她一人的护卫队,这意味就深长了。这不仅是保护,更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武力准备,说明陈大人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她不再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找来王捕头。如今王捕头名义上还是县衙的捕头,实则已是苏小小商业帝国和地下力量的实际掌控者之一。

  “王叔,陈大人来信了,情况不太好。”苏小小将密信递给王捕头,言简意赅,“需要一支咱们自己的护卫,三十人,要绝对可靠,身手过硬。”

  王捕头看完信,脸上横肉一抖,眼中闪过厉色:“周家那帮王八蛋,正面玩不过就来阴的!苏掌柜放心,人选现成的,都是跟着俺从剿匪、守城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老兄弟,退下来在工坊当护卫,身手没撂下,忠心更没得说!三十人,三天内就能集结到位!”

  “好!此事隐秘,对外就说是商队新招的镖师。”苏小小点头,随即又道,“另外,之前筹备的‘格物书院’,我决定提前挂牌。”

  王捕头愣了一下:“这时候挂牌?会不会太扎眼?周家正盯着咱们呢。”

  “要的就是扎眼。”苏小小嘴角泛起一丝冷意,“他们不是在弹劾陈大人‘更易祖制’吗?那我们干脆就把这‘新东西’摆到明面上来!书院教的是工匠技艺、算学格物,不涉经义,他们想扣大帽子也没那么容易。而且,这能吸引更多有心求变的年轻人,把水搅浑。”

  王捕头琢磨了一下,竖起大拇指:“高!还是苏掌柜您看得远!俺这就去安排场地和人手,保证把场面撑起来!”

  又过了几日,安远镇这边,陈小乐也没闲着。

  自辩疏送走了,心里却更不踏实。他知道,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一封奏疏上。七皇子那句“稳为上”像道紧箍咒,但他不能真就什么都不做。

  他把熊猛叫来:“新军操练不能停,还要加码。另外,从这次守城受伤恢复的老兵里,挑一批经验丰富的,担任教官,把征召的青壮也给我系统地练起来,不要求他们能野战争锋,但守城的本事必须练扎实。”

  熊猛拍着胸脯保证:“大人放心,这事儿俺在行!保准练得他们听到号令腿肚子就不打转!”

  “还有,”陈小乐走到地图前,指着安远镇周边,“派几支精干的小队,以巡防剿匪的名义,往西、往南这两个方向的废弃寨堡、险要地形摸摸底。记住,不要惊动当地官府。”

  熊猛眼睛一亮:“大人,您这是……要提前找退路?”

  “有备无患。”陈小乐没有否认,“安远镇现在是咱们的根基,但不能只有这一条根。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明白!”熊猛心领神会,立刻下去安排。

  处理完军务,陈小乐又去了一趟匠作营。石头正带着人攻克水力鼓风机的几个技术难点,忙得昏天暗地。

  “石头,灰泥的产量还能不能再提?”陈小乐问。

  “能!”石头抹了把汗,“就是得加人手,加窑口。”

  “加!”陈小乐毫不犹豫,“不仅要满足安远镇自己用,还要囤积一批。我有预感,这东西,以后说不定比刀枪还好使。”

  就在陈小乐紧锣密鼓地夯实家底时,清河那边的第一波回应也到了。

  苏小小的密信很厚,里面详细列出了周家在京城的部分关系网,几个跳得最欢的御史名字赫然在列。信的最后,她写道:“格物书院不日挂牌,护卫队已着手组建,一切安好,勿念。京城风急,望君珍重。”

  随信而来的,还有王捕头私下派遣、伪装成行商先期抵达安远的两名老斥候。他们带来了更具体的周边州县动向——与安远接壤的几个县,最近官面上的人物对安远的态度明显冷淡,盘查也严格了许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陈小乐站在判官衙署的院子里,看着北方依旧湛蓝的天空,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正在加速涌动。他与周家,与那套旧秩序的碰撞,已经从边镇的摩擦,升级为一场涉及朝堂、地方、经济、乃至思想的全方位较量。

  安远与清河,这两座被他寄予厚望的城池,必须更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他能在这场风暴中立足,甚至反击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