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薪火
格物书院到底还是没被封。
苏小小用了陈小乐的法子,当真让人在书院门口,一天三遍、雷打不动地诵读《禹贡》和《考工记》,声音洪亮,半个街坊都听得见。这一手把县学教谕气得吹胡子瞪眼,偏生又挑不出错来——你总不能说老祖宗的书是异端邪说吧?
王捕头安排的人混在人群里,但凡有那酸儒想上前辩经,立刻就有“热心百姓”围上去,东拉西扯,问今年粮价、问徭役章程,生生把对方那点圣贤道理憋回肚子里。几番下来,县学的人也懒得再来触这霉头,只是那“斯文败类”、“工匠窝子”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名声不好,反倒成了另类的招牌。
那些被正统科举之路排斥在外的、家境贫寒又渴望学点实在本事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反倒被吸引了过来。书院里那个新开的“蒙学班”,十几个半大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裳,眼睛却亮得惊人。他们上午跟着一个老童生认字,下午则由石头的一个徒弟教最简单的算数和测量。
苏小小偶尔会去看看,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发现其中一个叫水生的男孩格外突出。这孩子约莫十二三岁,家里是河上的船户,父母都在上次漕运纠纷里受了伤,家境极为困难。他识字最快,算数也一点就通,更难得的是有种沉静的专注力,摆弄起那些简易的测量尺规来,比摆弄筷子还熟练。
“是个好苗子。”苏小小对负责蒙学班的老童生吩咐道,“多关照些,笔墨纸砚若是不够,从我的份例里支。”
她隐隐觉得,陈大人在安远那边顶着的压力,最终能破局的希望,或许不在刀枪,而在这些刚刚点燃、看似微弱的火种身上。
安远镇这边,僵持仍在继续,但水底下暗流的方向已经开始变了。
那场当街斗殴各打五十大板之后,判官衙署“只认规矩不认人”的名声算是立住了。一些家里有人在两边系统讨生活的军户,心里的那杆秤,不知不觉就偏了。边军那边喝兵血、欺压人的烂事从来没断过,哪像判官大人这边,干活给工分,打架都一起挨板子,虽然严厉,却透着一股子难得的“公道”。
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体现在了最朴实的地方——消息。
以往边军那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陈小乐得靠派斥候冒险去打探,还未必准确。现在,开始有军户家的妇人,在供销社换东西时,“闲聊”着就把听到的零星消息透给了相熟的管事。比如哪个营又欠饷了,当官的又在倒卖军粮了,甚至将军府里来了什么陌生的官老爷……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汇集到赵顺那里,拼凑起来,就成了判断李崇山处境和动向的重要依据。
“大人,根据这些消息来看,李崇山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赵顺分析道,“州府那边断了对我们的支援,连带着边军的粮饷拨付也慢了下来,据说是在‘核查账目’。他手下几个军官,怨气不小。”
陈小乐点点头,这不意外。周家和他背后的势力,是想把安远镇彻底困死,李崇山不过是这盘棋上的一颗棋子,必要时也是可以牺牲的。
“让我们的人,特别是那些家里有亲属在边军的,嘴巴都严实点,听到什么,记在心里就好,别到处嚷嚷。”陈小乐吩咐道,“另外,供销社的粮食储备情况如何?”
“大人放心,加上从草原换来的,以及我们自己在周边垦荒的收成,支撑全镇半年问题不大。就是盐和铁料,光靠草原和清河的补充,有些吃紧。”
“嗯,我知道了。”陈小乐沉吟着。经济封锁的效应开始显现了,这也是对方期望看到的,他必须尽快打破这个局面。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安远镇万籁俱寂。突然,西边山坳的新校场方向,隐隐传来了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声音不算太响,但在寂静的夜里也足够清晰,不少浅眠的百姓都被惊醒,惶惑地望向西边。
将军府内,李崇山也被亲兵叫醒。
“将军!西边有巨响!像是……像是火药的声音!”亲兵语气紧张。
李崇山一个激灵,睡意全无。火药?陈小乐在搞什么鬼?演练?还是……他猛地起身:“派人去查探!小心点,别靠太近!”
与此同时,判官衙署内,陈小乐也被张衙役叫醒。
“大人,校场那边,石头他们好像……搞出动静了。”
陈小乐披衣起身,脸上却没有多少意外,反而露出一丝期待:“走,去看看。”
校场内一处被单独划出来的偏僻角落,石头和几个核心工匠满脸烟尘,却兴奋地围着一个炸得四分五裂的木桶和满地焦黑的痕迹。
“先生!成了!虽然劲儿没控制好,桶炸了,但方向没错!”石头激动地汇报,“按您给的思路,调整了木炭、硝和硫磺的比例,又用您说的‘颗粒化’法子处理过,这火药的威力,比军中所用的强了至少三成!”
陈小乐看着地上的狼藉,心中也是波澜起伏。这并非文明图鉴直接给出的配方,而是他基于图鉴提供的“颗粒化提升燃速”、“最佳配比区间”等原理性指导,由石头带人经过数十次危险试验摸索出来的。虽然还不稳定,但已经看到了明确的提升。
“好!记住,此事列为最高机密,参与之人必须绝对可靠!所有试验数据严格封存!”陈小乐严肃下令,“下一步,不仅是提升威力,更要研究怎么安全地使用它,比如,怎么用它来开矿,炸石头。”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器。
第二天,西校场深夜异响的消息,还是在小范围内传开了。传言五花八门,有说判官大人在炼制仙家法宝的,有说在试验新式攻城器的,越传越玄乎。
这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李崇山耳朵里,他派人去打探,却什么实质性的消息都得不到,校场被新军守得铁桶一般。这种未知,加深了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躁,陈小乐手里掌握的“奇技淫巧”越多,他就越感到无力。
他发现自己能制约对方的手段正在迅速减少。动武?没把握,也师出无名。经济封锁?对方似乎自有门路。政治打压?反而让其在民心中声望更高。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将这位镇守将军紧紧包裹。
而陈小乐,则站在判官衙署的院子里,听着赵顺汇报关于“异响”的各种流言,嘴角微微勾起。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绝对的力量(新军)和稳固的根基(民心、制度)之外,他需要一些能让对手感到恐惧和未知的“神秘”力量。
技术的火种,思想的火种,如今再加上这蕴含着毁灭与新生力量的“火药”之火,都在安远与清河这两座熔炉中,悄然孕育。
只待东风至,便可燎原。
格物书院到底还是没被封。
苏小小用了陈小乐的法子,当真让人在书院门口,一天三遍、雷打不动地诵读《禹贡》和《考工记》,声音洪亮,半个街坊都听得见。这一手把县学教谕气得吹胡子瞪眼,偏生又挑不出错来——你总不能说老祖宗的书是异端邪说吧?
王捕头安排的人混在人群里,但凡有那酸儒想上前辩经,立刻就有“热心百姓”围上去,东拉西扯,问今年粮价、问徭役章程,生生把对方那点圣贤道理憋回肚子里。几番下来,县学的人也懒得再来触这霉头,只是那“斯文败类”、“工匠窝子”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名声不好,反倒成了另类的招牌。
那些被正统科举之路排斥在外的、家境贫寒又渴望学点实在本事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反倒被吸引了过来。书院里那个新开的“蒙学班”,十几个半大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裳,眼睛却亮得惊人。他们上午跟着一个老童生认字,下午则由石头的一个徒弟教最简单的算数和测量。
苏小小偶尔会去看看,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发现其中一个叫水生的男孩格外突出。这孩子约莫十二三岁,家里是河上的船户,父母都在上次漕运纠纷里受了伤,家境极为困难。他识字最快,算数也一点就通,更难得的是有种沉静的专注力,摆弄起那些简易的测量尺规来,比摆弄筷子还熟练。
“是个好苗子。”苏小小对负责蒙学班的老童生吩咐道,“多关照些,笔墨纸砚若是不够,从我的份例里支。”
她隐隐觉得,陈大人在安远那边顶着的压力,最终能破局的希望,或许不在刀枪,而在这些刚刚点燃、看似微弱的火种身上。
安远镇这边,僵持仍在继续,但水底下暗流的方向已经开始变了。
那场当街斗殴各打五十大板之后,判官衙署“只认规矩不认人”的名声算是立住了。一些家里有人在两边系统讨生活的军户,心里的那杆秤,不知不觉就偏了。边军那边喝兵血、欺压人的烂事从来没断过,哪像判官大人这边,干活给工分,打架都一起挨板子,虽然严厉,却透着一股子难得的“公道”。
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体现在了最朴实的地方——消息。
以往边军那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陈小乐得靠派斥候冒险去打探,还未必准确。现在,开始有军户家的妇人,在供销社换东西时,“闲聊”着就把听到的零星消息透给了相熟的管事。比如哪个营又欠饷了,当官的又在倒卖军粮了,甚至将军府里来了什么陌生的官老爷……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汇集到赵顺那里,拼凑起来,就成了判断李崇山处境和动向的重要依据。
“大人,根据这些消息来看,李崇山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赵顺分析道,“州府那边断了对我们的支援,连带着边军的粮饷拨付也慢了下来,据说是在‘核查账目’。他手下几个军官,怨气不小。”
陈小乐点点头,这不意外。周家和他背后的势力,是想把安远镇彻底困死,李崇山不过是这盘棋上的一颗棋子,必要时也是可以牺牲的。
“让我们的人,特别是那些家里有亲属在边军的,嘴巴都严实点,听到什么,记在心里就好,别到处嚷嚷。”陈小乐吩咐道,“另外,供销社的粮食储备情况如何?”
“大人放心,加上从草原换来的,以及我们自己在周边垦荒的收成,支撑全镇半年问题不大。就是盐和铁料,光靠草原和清河的补充,有些吃紧。”
“嗯,我知道了。”陈小乐沉吟着。经济封锁的效应开始显现了,这也是对方期望看到的,他必须尽快打破这个局面。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安远镇万籁俱寂。突然,西边山坳的新校场方向,隐隐传来了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声音不算太响,但在寂静的夜里也足够清晰,不少浅眠的百姓都被惊醒,惶惑地望向西边。
将军府内,李崇山也被亲兵叫醒。
“将军!西边有巨响!像是……像是火药的声音!”亲兵语气紧张。
李崇山一个激灵,睡意全无。火药?陈小乐在搞什么鬼?演练?还是……他猛地起身:“派人去查探!小心点,别靠太近!”
与此同时,判官衙署内,陈小乐也被张衙役叫醒。
“大人,校场那边,石头他们好像……搞出动静了。”
陈小乐披衣起身,脸上却没有多少意外,反而露出一丝期待:“走,去看看。”
校场内一处被单独划出来的偏僻角落,石头和几个核心工匠满脸烟尘,却兴奋地围着一个炸得四分五裂的木桶和满地焦黑的痕迹。
“先生!成了!虽然劲儿没控制好,桶炸了,但方向没错!”石头激动地汇报,“按您给的思路,调整了木炭、硝和硫磺的比例,又用您说的‘颗粒化’法子处理过,这火药的威力,比军中所用的强了至少三成!”
陈小乐看着地上的狼藉,心中也是波澜起伏。这并非文明图鉴直接给出的配方,而是他基于图鉴提供的“颗粒化提升燃速”、“最佳配比区间”等原理性指导,由石头带人经过数十次危险试验摸索出来的。虽然还不稳定,但已经看到了明确的提升。
“好!记住,此事列为最高机密,参与之人必须绝对可靠!所有试验数据严格封存!”陈小乐严肃下令,“下一步,不仅是提升威力,更要研究怎么安全地使用它,比如,怎么用它来开矿,炸石头。”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器。
第二天,西校场深夜异响的消息,还是在小范围内传开了。传言五花八门,有说判官大人在炼制仙家法宝的,有说在试验新式攻城器的,越传越玄乎。
这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李崇山耳朵里,他派人去打探,却什么实质性的消息都得不到,校场被新军守得铁桶一般。这种未知,加深了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躁,陈小乐手里掌握的“奇技淫巧”越多,他就越感到无力。
他发现自己能制约对方的手段正在迅速减少。动武?没把握,也师出无名。经济封锁?对方似乎自有门路。政治打压?反而让其在民心中声望更高。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将这位镇守将军紧紧包裹。
而陈小乐,则站在判官衙署的院子里,听着赵顺汇报关于“异响”的各种流言,嘴角微微勾起。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绝对的力量(新军)和稳固的根基(民心、制度)之外,他需要一些能让对手感到恐惧和未知的“神秘”力量。
技术的火种,思想的火种,如今再加上这蕴含着毁灭与新生力量的“火药”之火,都在安远与清河这两座熔炉中,悄然孕育。
只待东风至,便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