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新规矩-《这个师爷很科学》

  第三十四章 新规矩

  秋收的喧嚣彻底过去,清河县像是饱餐一顿的汉子,进入了短暂的猫冬时节。地里没了农活,可县城里,尤其是城北那片,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闹。

  “农具合作社”的成功,让“陈氏工坊”的名声彻底打了出去。如今这工坊,可不止打造农具了。靠着白糖生意源源不断的利润和炼铁带来的材料优势,工坊的规模一扩再扩。

  里面分成了好几个区:农具区照样叮叮当当,满足本县和周边州县的需求;白糖区还是核心机密,藏在最里头,由石头和几个绝对可靠的老师傅把控;而最新开辟的“日用区”,则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这里开始生产一些看似普通,却让周边女人抢破了头的东西——铁锅。

  这可不是普通那种厚薄不均、容易糊底的生铁锅。是石头带着人,用改进后的高炉炼出的更细腻的铁水,尝试控制浇铸温度和退火工艺,弄出来的薄壁熟铁锅。传热快,受热匀,轻便还不容易锈。

  第一批铁锅试制出来的时候,陈小乐让厨子用这锅炒了个菜。那滋味,跟用以前那口厚重大黑锅炒出来的,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这下可不得了,但凡家里条件还过得去的妇人,都琢磨着要来一口这“陈氏巧锅”。这玩意儿不光好用,在邻里间那也是倍有面子的事儿——瞧见没?俺家用的是县尊大人工坊里出的新锅!

  一时间,工坊门口等着买锅的人排起了长队。这铁锅,竟成了比白糖还要畅销的硬通货。虽然单价不高,但架不住需求量大,细水长流,利润也相当可观。

  工坊规模扩大,用人就更多。有了之前招募女工的经验,这次再招人顺利了不少。很多大姑娘小媳妇,都在工坊里找到了浆洗、分装、包装之类的活计,手里有了活钱,在家里的腰杆子都挺直了些。

  眼瞅着陈小乐的工坊日进斗金,有一个人坐不住了。

  那就是赵德柱,这老小子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看着陈小乐的地位越来越稳,产业越做越大,他心里那点不甘和贪婪又冒了出来。他知道白糖和核心铁器他插不上手,便把主意打到了这看似门槛不高的铁锅上。

  他联合了县城里另外两个也有些家底的商户,凑了笔钱,也开了个铁匠铺,高薪从陈小乐工坊里挖走了两个手艺还不错的工匠,依样画葫芦,开始仿造铁锅。

  他们造出来的锅,外形看着差不多,可这玩意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料、火候、工艺细节掌握不好,造出来的锅不是厚薄不均,就是容易开裂,用起来比陈氏工坊的锅差远了。

  可赵德柱有办法,他降价!同样的锅,他卖得比陈氏工坊便宜三成!

  这一下,还真吸引走了一些图便宜的顾客。

  工坊里有人坐不住了,跑来问陈小乐,咱们是不是也该降降价?

  陈小乐却只是笑了笑,反问道:“咱们的锅,比他们的好吗?”

  “那肯定啊!咱们的锅用料好,工艺细,一口顶他们三口用!”

  “那咱们的工坊,比他们规模大,产量高吗?”

  “那当然!”

  “那咱们的工匠,手艺比他们强吗?”

  “这……挖走那两个也就是中等水平,咱们好的都没走。”

  “那不就结了。”陈小乐老神在在地说,“他降价,是他急了。咱们非但不降价,还要把咱们的锅,做得更好一点。另外,去找个识文断字的,写个‘陈氏巧锅,独此一家,品质保证’的牌子,挂在店里。再跟客人说清楚,咱们的锅,一口能用十年,他们的,能用一年就不错了。这账,让老百姓自己算去。”

  他这招,就是最简单的“品质差异化”和“品牌效应”。果然,那些一开始图便宜买了赵德柱家锅的人,没用多久就发现这锅不是变形就是漏底,气得直骂娘,转头还是得多花点钱来买陈氏工坊的锅。一来二去,“陈氏巧锅”的名声更响了,而赵德柱他们的山寨货,彻底成了劣质品的代名词,堆在仓库里生锈,赔了个底掉。

  赵德柱气得在家又摔了一套茶具,却无可奈何。技术不如人,质量不如人,他玩价格战就是自寻死路。

  经此一役,陈小乐在清河县的工商业界,算是彻底立了规矩:想跟我玩,可以!但得按我的规矩来——技术、质量至上。想靠歪门邪道、低价倾销,门都没有!

  就在陈小乐享受着初步建立“技术壁垒”的快感时,苏小小从州府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她带回来的,不只是又一笔丰厚的白糖利润,还有一个确切的消息。

  “朝廷加征‘练饷’的旨意,已经明发下来了。”苏小小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语气凝重,“数额不小,按田亩和人丁摊派,咱们清河县,估计得多上交这个数。”她伸出一根手指。

  一千两?陈小乐心里一沉。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刚刚充盈起来的府库,怕是又得瘦下去一大圈。关键是,这笔额外的负担,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刚刚过上的好日子,怕是又要紧巴了。

  “还有,”苏小小压低了声音,“七皇子奉旨巡查漕运、体察民情,船队已经到了隔壁江州,最多十天,必定会路过我们青州,会不会在咱们清河停留,还不确定。但州府衙门已经下了公文,要求沿途各州县务必谨慎应对,不能出任何纰漏。”

  加征练饷,皇子巡查。

  陈小乐揉了揉眉心,感觉刚轻松没几天的好日子,眼看又要到头了。这两件事,哪一件处理不好,都是天大的麻烦。

  他看着苏小小,苦笑道:“看来,咱们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想法,是行不通了。”

  苏小小点了点头,眼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就看大人,如何应对了。”

  陈小乐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更远处冒着一缕缕轻烟的工坊。

  他知道,平静的日子结束了。一场更大的风雨,正在酝酿之中。而他的工坊,他的技术,他积攒下的这点家底,将在这场风雨中,接受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