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清河标准-《这个师爷很科学》

  第五十二章 清河标准

  标准化零件的成功,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工坊。

  最开始是负责组装的工匠发现的,以前拼装一台水力锯床,得老师傅拿着锤子这里敲敲那里打打,费老半天劲才能把零件凑合到一块儿。现在可好,新造出来的齿轮和轴承往轴上一套,严丝合缝,连个晃荡都没有。

  “神了!真是神了!”老木匠赵师傅围着新组装的锯床转了好几圈,激动得直搓手,“这玩意儿转起来,声音都比以前顺耳!”

  消息传到陈小乐耳朵里,他正和石头在查看新改进的水力锻锤。这台锻锤用上了标准化的连杆和传动轴,锤头起落又稳又准,再也不用老师傅在旁边盯着调整了。

  “大人,这下可好了!”石头兴奋得脸发红,“以后咱们造机械,就跟搭积木似的。哪坏了换哪个,再也不用整台机器都重修了!”

  陈小乐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另一件事,标准化生产的好处远不止维修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大幅提高效率。现在一个学徒只要学会做其中一两种零件,就能上岗干活,再不用像以前那样非得老师傅手把手教上好几年。

  “石头,你找几个机灵点的学徒,专门负责零件的检验。”陈小乐吩咐道,“就按图纸上的尺寸来,合格的打上‘清河工坊’的印记,不合格的一律回炉重造。”

  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老师傅们的反对。有个姓孙的老铁匠直接找上门来:“大人,咱们打了一辈子铁,东西合不合格还能看不出来?非得盖个印,这不是信不过咱们吗?”

  陈小乐也不生气,让人拿来两把新打的镰刀:“孙师傅,您看看这两把镰刀哪把好?”

  孙师傅拿起镰刀掂量了一下,又用手指弹了弹:“左边这把钢口好,右边这把差些火候。”

  “那您再看看,”陈小乐递过一把卡尺,“量量它们的尺寸。”

  孙师傅量了半天,脸色渐渐变了。两把镰刀的刀刃弧度、厚度竟然分毫不差!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标准化的好处。”陈小乐笑道,“以后咱们清河工坊出去的东西,不光要好用,还得个个都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咱们清河出来的好东西!”

  这话很快传开了,渐渐地,“清河标准”成了工匠们嘴边的常话,新来的学徒第一课就是学用卡尺,老师傅们也开始较真起来——既然要标准化,那就得做到最好。

  这天,苏小小从州府回来,带回来一个消息:“大人,周边几个县的商号都派人来打听,问咱们能不能也给他们供应零件。”

  “哦?”陈小乐来了兴趣,“他们想要什么零件?”

  “什么都要。”苏小小笑道,“有想要水力齿轮的,有想要标准镰刀的。特别是邻县的王掌柜,说他那儿的水车老是坏,问咱们能不能供应一套标准的传动部件。”

  石头在一旁听了直摇头:“咱们自己都不够用呢,哪有余力供应别人?”

  陈小乐却若有所思。他想起前世见过的工业体系,一个地区的标准要是能被大家接受,那带来的好处可不是卖几个零件能比的。

  “答应他们。”陈小乐突然说道,“不过有个条件——凡是使用咱们清河零件的,都得打上‘清河标准’的印记。”

  苏小小眼睛一亮:“大人这是要......”

  “对,就是要让‘清河标准’变成这一带公认的好东西。”陈小乐笑道,“等大家都用惯了咱们的零件,到时候......”

  他没把话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了,这比卖镜子还要高明,镜子再好看也就是个物件,可这标准一旦立住了,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果然,第一批标准零件卖出去后,反响出奇的好。邻县那个王掌柜特意跑来道谢,说换上清河的传动部件后,水车转了半个月都没出过毛病。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找清河工坊买零件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周边州县都开始流行一句话:“认准清河印,件件都是精品。”

  这天下午,陈小乐正在工坊里查看新设计的脱粒机图纸,张衙役匆匆跑来:“大人,州府工房来人了,说要见您。”

  来的是个姓钱的主事,态度比上次那个郑员外郎客气多了。

  “陈县令,”钱主事笑着拱手,“您那个‘清河标准’,现在可是名声在外啊。刺史大人特意吩咐下来,让下官来取取经。”

  陈小乐心里明白,这是“清河标准”的影响力已经惊动了州府。他不动声色地带着钱主事参观工坊,特意演示了标准化生产的过程。

  当钱主事看到学徒们用模具批量生产出尺寸完全一致的零件时,眼睛都直了:“这、这效率也太高了!”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陈小乐故作无奈,“以前工匠们各做各的,造出来的东西尺寸参差不齐。现在我们统一了标准,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钱主事若有所思:“陈县令,您看这‘清河标准’,能不能在州府推广?”

  陈小乐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当即表示,愿意把现有的标准图纸和工艺无偿提供给州府,只有一个要求——继续使用“清河标准”这个名号。

  消息传回周府,周文渊沉默了许久,最后长叹一声:“罢了,这清河县......以后不要再招惹了。”

  管家周福不解:“老爷,咱们就这么认输了?”

  “认输?”周文渊苦笑,“现在不是咱们认不认输的问题,是人家已经立下规矩了。你看着吧,要不了多久,这‘清河标准’就要变成官准的标准了。”

  果然,三个月后,州府正式行文,将“清河标准”定为青州工坊的推荐标准。虽然只是推荐,不是强制,但这已经让“清河标准”的权威性大大提升。

  这天晚上,陈小乐独自在书房里,看着桌上那份州府公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检测到宿主成功建立区域性行业标准,推动本位面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文明点数 300】

  脑海中响起的提示音让他一愣,随即笑了。这文明图鉴,总算又给了点反应。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坊的灯火。那里正在连夜赶制一批标准零件,准备发往周边各县。

  “标准......”陈小乐轻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根基啊。”

  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前世那些发达国家要不遗余力地推行各种标准。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现在“清河标准”虽然只是在青州一带小有名气,但这只是个开始。

  他转身回到书桌前,铺开一张新纸,开始起草《清河标准管理细则》。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不仅要规范零件尺寸,还要制定材料要求、工艺标准、检验方法......

  窗外,月色正好。清河县的这个夜晚,和往常没什么不同。但很多人都隐隐感觉到,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从这一天起,“清河标准”不再只是一个名号,而是正在成为实实在在的权威。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