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临行安排
圣旨到来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刮过清河县,把秋收的喜悦冻得结结实实。
陈小乐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当他推开门时,脸上已经看不出任何波澜,只有眼底带着些许血丝。
“召集所有人,”他对守在门外的张衙役说,“县衙大堂议事。”
当陈小乐走进大堂时,里面已经黑压压站满了人。县丞、主簿、各房书吏,连王捕头和石头都从工坊赶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不安、担忧,还有几分不知所措。
“都知道了?”陈小乐在堂前站定,声音平静。
下面一片沉默。
“圣命难违,本官不日就要进京。”他环视众人,“在接任官员到任前,县衙一切事务,暂由县丞主持。”
县丞吓得一哆嗦,差点跪下去:“大人,下官……下官才疏学浅,恐怕……”
“怕什么?”陈小乐打断他,“按章程办事即可,秋粮已入库,账目清晰,你只需守成就好。”
他转向王捕头:“护卫队照常巡逻,工坊的安保不能松懈,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绝不能出乱子。”
王捕头重重抱拳:“大人放心,有俺在,乱不了!”
“石头,”陈小乐看向工匠首领,“工坊按现有订单生产,新项目全部暂停。所有技术图纸和工艺手册,全部封存,没有我的亲笔信,谁也不准动用。”
石头红着眼圈点头:“俺明白,师爷。”
安排完公务,陈小乐特意把王捕头和石头叫到后堂。
“我知道你们心里不踏实,”他看着两人,“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大人请讲。”王捕头神色凝重。
“我走之后,清河县必定不会太平。”陈小乐压低声音,“周家忍了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州府派来的人,八成与他们脱不了干系。”
石头急了:“那咱们的工坊……”
“所以我要你们记住三点。”陈小乐竖起手指,“第一,工坊可以减产,但绝不能停产。一旦停产,再想恢复就难了。”
“第二,所有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绝对可靠的人手里!特别是玻璃和标准化零件的工艺,除了你们几个老师傅,不能再让更多人知道全套流程。”
“第三,”他看向王捕头,“万一……我是说万一,新来的县令要对工坊下手,你们不要硬顶,能周旋就周旋,实在不行,就先解散工匠,保住技术再说。”
王捕头拳头攥得发白:“他们敢!”
“没什么不敢的。”陈小乐苦笑,“官大一级压死人。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交代完这些,陈小乐又独自去了城北工坊。
工匠们早已听到消息,见他来了,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围了上来。几个老师傅更是老泪纵横:“大人,您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
“该干什么还干什么。”陈小乐拍拍他们的肩膀,“工坊不会倒,清河县也不会倒。只要大家的手艺在,到哪都饿不着。”
他在工坊里转了一圈,看着那些熟悉的水车、机床,还有刚刚试制成功的新型织机,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如今却不得不暂时放手。
“师爷,”石头跟在他身后,声音哽咽,“您一定要回来啊。”
陈小乐没有回答,只是在一台水力锻锤前停下脚步。这台机器刚刚完成标准化改造,每一个零件都可以互换,运转起来平稳有力。
“看好它们。”他轻声说,“等我回来。”
从工坊出来,陈小乐又去见了苏小小。
比起其他人的惶惶不安,这位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显得镇定得多。
“京城不比清河县,”她将一叠银票塞给陈小乐,“那里处处都要用钱,这些你带上。”
陈小乐想要推辞,苏小小却按住他的手:“别逞强。你在京城站稳脚跟,我们在清河县才能安心。”
她顿了顿,又说:“州府的商铺我会照常经营,但会收缩规模。至于和周家的关系……我会见机行事。”
陈小乐点点头:“保全自己最重要。实在不行,就先退出州府市场。”
“我知道。”苏小小微微一笑,“倒是你,京城水深,万事小心。”
临行前的最后一天,陈小乐谁也没见,独自在清河县走了一圈。
他去了新建的学堂,孩子们正在朗读《千字文》;去了农具合作社,老农们还在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去了新修的水渠边,清澈的河水正潺潺流淌。
傍晚时分,他登上城墙,最后一次俯瞰这座他一手改造的县城。炊烟袅袅,灯火初上,一派安宁景象。
王捕头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都安排妥了。护卫队挑了二十个最好的弟兄,明日护送大人进京。”
陈小乐望着远方,忽然问道:“老王,你说我这一走,还能回来吗?”
王捕头沉默片刻,粗声粗气地说:“大人一定会回来的。这清河县,离了您不行。”
陈小乐笑了笑,没有接话。
第二天一早,车队整装待发。除了必要的行李,陈小乐只带了那套标准化零件的样品和几面特制的琉璃宝鉴。
送行的人挤满了街道,许多百姓自发前来,默默地站在道路两旁。王老栓带着几个老农,硬是往车上塞了好几袋新米。
“大人,一路保重啊!”人群中有人喊道。
陈小乐拱手向四方行礼,最后看了眼县衙的匾额,转身登上了马车。
车队缓缓启动,驶出城门,将清河县一点点甩在身后。
陈小乐靠在车厢上,闭目养神。袖中,那卷调令硌得他生疼。
京城,工部。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从踏出清河县的那一刻起,一场全新的较量已经开始了。
圣旨到来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刮过清河县,把秋收的喜悦冻得结结实实。
陈小乐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当他推开门时,脸上已经看不出任何波澜,只有眼底带着些许血丝。
“召集所有人,”他对守在门外的张衙役说,“县衙大堂议事。”
当陈小乐走进大堂时,里面已经黑压压站满了人。县丞、主簿、各房书吏,连王捕头和石头都从工坊赶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不安、担忧,还有几分不知所措。
“都知道了?”陈小乐在堂前站定,声音平静。
下面一片沉默。
“圣命难违,本官不日就要进京。”他环视众人,“在接任官员到任前,县衙一切事务,暂由县丞主持。”
县丞吓得一哆嗦,差点跪下去:“大人,下官……下官才疏学浅,恐怕……”
“怕什么?”陈小乐打断他,“按章程办事即可,秋粮已入库,账目清晰,你只需守成就好。”
他转向王捕头:“护卫队照常巡逻,工坊的安保不能松懈,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绝不能出乱子。”
王捕头重重抱拳:“大人放心,有俺在,乱不了!”
“石头,”陈小乐看向工匠首领,“工坊按现有订单生产,新项目全部暂停。所有技术图纸和工艺手册,全部封存,没有我的亲笔信,谁也不准动用。”
石头红着眼圈点头:“俺明白,师爷。”
安排完公务,陈小乐特意把王捕头和石头叫到后堂。
“我知道你们心里不踏实,”他看着两人,“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大人请讲。”王捕头神色凝重。
“我走之后,清河县必定不会太平。”陈小乐压低声音,“周家忍了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州府派来的人,八成与他们脱不了干系。”
石头急了:“那咱们的工坊……”
“所以我要你们记住三点。”陈小乐竖起手指,“第一,工坊可以减产,但绝不能停产。一旦停产,再想恢复就难了。”
“第二,所有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绝对可靠的人手里!特别是玻璃和标准化零件的工艺,除了你们几个老师傅,不能再让更多人知道全套流程。”
“第三,”他看向王捕头,“万一……我是说万一,新来的县令要对工坊下手,你们不要硬顶,能周旋就周旋,实在不行,就先解散工匠,保住技术再说。”
王捕头拳头攥得发白:“他们敢!”
“没什么不敢的。”陈小乐苦笑,“官大一级压死人。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交代完这些,陈小乐又独自去了城北工坊。
工匠们早已听到消息,见他来了,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围了上来。几个老师傅更是老泪纵横:“大人,您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
“该干什么还干什么。”陈小乐拍拍他们的肩膀,“工坊不会倒,清河县也不会倒。只要大家的手艺在,到哪都饿不着。”
他在工坊里转了一圈,看着那些熟悉的水车、机床,还有刚刚试制成功的新型织机,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如今却不得不暂时放手。
“师爷,”石头跟在他身后,声音哽咽,“您一定要回来啊。”
陈小乐没有回答,只是在一台水力锻锤前停下脚步。这台机器刚刚完成标准化改造,每一个零件都可以互换,运转起来平稳有力。
“看好它们。”他轻声说,“等我回来。”
从工坊出来,陈小乐又去见了苏小小。
比起其他人的惶惶不安,这位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显得镇定得多。
“京城不比清河县,”她将一叠银票塞给陈小乐,“那里处处都要用钱,这些你带上。”
陈小乐想要推辞,苏小小却按住他的手:“别逞强。你在京城站稳脚跟,我们在清河县才能安心。”
她顿了顿,又说:“州府的商铺我会照常经营,但会收缩规模。至于和周家的关系……我会见机行事。”
陈小乐点点头:“保全自己最重要。实在不行,就先退出州府市场。”
“我知道。”苏小小微微一笑,“倒是你,京城水深,万事小心。”
临行前的最后一天,陈小乐谁也没见,独自在清河县走了一圈。
他去了新建的学堂,孩子们正在朗读《千字文》;去了农具合作社,老农们还在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去了新修的水渠边,清澈的河水正潺潺流淌。
傍晚时分,他登上城墙,最后一次俯瞰这座他一手改造的县城。炊烟袅袅,灯火初上,一派安宁景象。
王捕头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都安排妥了。护卫队挑了二十个最好的弟兄,明日护送大人进京。”
陈小乐望着远方,忽然问道:“老王,你说我这一走,还能回来吗?”
王捕头沉默片刻,粗声粗气地说:“大人一定会回来的。这清河县,离了您不行。”
陈小乐笑了笑,没有接话。
第二天一早,车队整装待发。除了必要的行李,陈小乐只带了那套标准化零件的样品和几面特制的琉璃宝鉴。
送行的人挤满了街道,许多百姓自发前来,默默地站在道路两旁。王老栓带着几个老农,硬是往车上塞了好几袋新米。
“大人,一路保重啊!”人群中有人喊道。
陈小乐拱手向四方行礼,最后看了眼县衙的匾额,转身登上了马车。
车队缓缓启动,驶出城门,将清河县一点点甩在身后。
陈小乐靠在车厢上,闭目养神。袖中,那卷调令硌得他生疼。
京城,工部。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从踏出清河县的那一刻起,一场全新的较量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