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招募第一个团队成员-《凌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新工作室的硬装和基础软装都已到位,但偌大的空间里只有温婉和小陈两人,显得还是有些空荡。温婉清楚,“拾光”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并在“云水间”这样的大项目中做出成绩,必须吸纳新鲜血液,组建一支有战斗力、有共同理想的核心团队。

  她没有通过传统的猎头或大型招聘网站,而是在几个专业的建筑师、设计师社群和校友圈里,发布了一则风格独特的招募帖。帖子没有罗列冷冰冰的职位要求和薪资待遇,而是讲述了“拾光”创立的初衷、对设计与人文结合的追求,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云水间”项目的挑战与愿景。她更看重的是理念的契合与创作的激情。

  帖子发出后,收到了不少简历,但温婉都不是特别满意。直到她看到了一份附带着厚厚作品集的邮件。

  申请人叫沈墨,男,二十六岁,国内顶尖建筑系毕业,曾在某大型设计院工作过两年。他的作品集非常独特,没有追求夸张的造型和炫技的效果图,反而充斥着对旧建筑改造、可持续材料运用以及社区空间营造的深入思考。他的草图笔触凌厉,透着一种不甘于墨守成规的锐气,但在细节处理上又显示出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观察力。

  引起温婉特别注意的,是沈墨在邮件正文里写的一段话:

  “……我厌倦了在庞大体系里充当一颗只为效率和产值服务的螺丝钉。设计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空间围合,更应是情感的容器,是连接人与环境、人与人的温暖纽带。我渴望一个能真正践行设计理想、关注作品内在生命力的地方。‘拾光’的理念,正是我所追寻的。”

  这段话,几乎与温婉创立“拾光”的初心不谋而合。

  温婉立刻回复了邮件,约他第二天来工作室面谈。

  沈墨准时到达。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灰色t恤和工装裤,身形清瘦,眼神干净而专注,带着点年轻艺术家的执拗和腼腆,但在谈及设计时,却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和清晰的逻辑。

  温婉没有让他做常规的自我介绍,而是直接将他带到了那面贴满“云水间”项目前期分析和灵感碰撞的软木板前。

  “如果让你来负责‘云水间’里一个次级公共空间,比如,一个供游客歇脚、观景的‘竹音亭’,你会从什么角度切入?”温婉抛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

  沈墨站在软木板前,凝视着上面的场地照片、地形图和温婉手写的关键词(归栖、隐逸、心灵洄游),沉思了片刻。然后,他拿起一旁的马克笔,直接在旁边的白板上快速勾勒起来。

  他没有先画亭子的形态,而是画下了周围的山势、水脉和光照方向。

  “首先,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一边画一边说,声音逐渐变得自信,“我会让它的形态顺应地势,仿佛从地里‘生长’出来。材料首选本地老宅拆下的青瓦和毛竹,进行防腐处理后使用,保留时间的痕迹。”

  他的笔尖飞快,一个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顶部开有巧妙天窗引入光斑的亭子雏形逐渐清晰。

  “功能上,它不仅是观景点,更是一个能让人‘听’到风景的地方。我会在檐角悬挂不同长度的风铃竹管,风过时,能与远处的竹海松涛形成呼应。座椅的摆放也避开正对主要景观,而是侧向,鼓励人们坐下来,安静地感受,而不仅仅是拍照打卡。”

  他的构思,完全跳出了传统景观亭的设计框架,精准地抓住了《归栖》方案“心灵洄游”的核心,并且在可持续性和在地文化的运用上,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思考。

  温婉看着他笔下那个充满灵性与温度的空间雏形,眼中露出了欣赏的光芒。

  面谈结束,温婉没有当场给出答复。沈墨离开后,小陈有些激动地说:“温姐,这个沈墨好像很厉害!想法好特别!”

  温婉看着白板上那未擦去的草图,点了点头。她看中的,不仅是沈墨的才华,更是他身上那股对设计近乎纯粹的热爱和不愿随波逐流的棱角。

  几天后,温婉向沈墨发出了正式的入职邀请,职位是主创设计师。

  沈墨几乎是秒回:“谢谢温总!我很荣幸能加入‘拾光’!”

  “拾光工作室”的第一个核心团队成员,就此到位。

  温婉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但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前路便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