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匿名邮件像支淬了毒的暗箭,没伤到林悦的根基,却在她心里压了块沉甸甸的石头。她把邮件加密存好,没立刻跟陆寒洲说——她得先自己捋顺这份从过去冒出来的恶意。母亲苏念卿在她心里,一直是个模糊又温暖的影子,现在却被人硬按上“数据管理重大疏漏”的黑锅。她知道这大概率是伪造或断章取义,但对方精准掐住她的情感软肋,还是让她浑身发冷。
她把更多精力砸进“企业级安全云服务”商业计划的收尾工作里。只有泡在技术的逻辑世界里,她才能找到那种绝对的秩序感和掌控感,暂时把外面的糟心事抛在脑后。
可树欲静偏风不止。没几天,林悦接到了沈静仪的电话——跟上次茶室单独见面不一样,这次沈静仪的语气里带着种不容拒绝的强硬,说是“建议”,其实跟命令没差。
“林小姐,曼如那孩子也是一片好心,想让你多认识些人。她那个艺术沙龙,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对你拓展人脉、了解圈子有好处。明天下午,你就代表寒洲,也代表你自己,去一趟。地址我让曼如发给你。”
电话挂了,林悦捏着手机,指节都泛了白。沈静仪轻飘飘扣上“代表寒洲”的帽子,这哪还是普通的社交邀请?分明是借着家族的名义施压。她要是再拒绝,就成了不识大体、不顾陆家脸面的人。
陆寒洲知道后,脸沉得能滴出水:“不想去就不去,别理她那套。”
林悦却摇了头,眼神冷得像冰:“不,我去。逃避没用。既然她们想让我看看‘圈子’的差距,那我就去瞧瞧,这个圈子里的‘优雅锋芒’,到底有多锋利。”
陈曼如的私人艺术工作室藏在一栋老建筑改造的文化园区里。周围全是绿植,安安静静的,跟晟煊总部那种冷冰冰的现代感完全是两个世界。工作室里面特别宽敞,装修透着股好品味——裸露的红砖墙、磨得发亮的原木地板,到处摆着艺术品和新鲜插花,空气里飘着咖啡香和松节油的味道,混在一起还挺特别。
沙龙人不多,也就二三十个。男的穿得休闲,却藏不住身上的贵气;女的个个妆容精致,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他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小声聊天,话题不是某位新锐画家的展览,就是即将开演的歌剧季,再不然就是哪家藏得深的私房菜馆。这是林悦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的说话方式、关心的事,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跟她熟悉的技术会议室不一样。
林悦一进门,就感觉到几道若有若无的目光扫过来。她还是穿那身藏蓝色裤装,跟周围穿柔软连衣裙、真丝衬衫的女人比起来,显得又硬又严肃。她能察觉到那些目光里的好奇、打量,还有一丝藏得深的优越感。
陈曼如像女主人似的迎上来。她今天穿了条浅杏色丝质长裙,走起来轻飘飘的,笑起来温柔得很。
“林小姐,你能来真是太好了!”她热情地拉住林悦的手,语气熟络得像老朋友,“我还怕你工作太忙抽不开身呢。来,我给你介绍几位朋友。”
她把林悦带到一小群人跟前——那几位衣着光鲜的男女正围着一幅抽象画小声讨论。
“这位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林悦林小姐,晟煊新成立的数字安全战略事业部负责人,可是顶尖的技术专家!”陈曼如的介绍挑不出错,但在艺术沙龙里特意强调“技术专家”这个标签,本身就像在无形中划了条线,把林悦隔在外面。
那几个人礼貌地跟林悦打招呼,态度客气得有点疏远。其中一个戴无框眼镜、看着文质彬彬的男士笑着问:“林小姐做网络安全?现在确实是热门领域。不过技术发展这么快,有时候会不会觉得,冷冰冰的代码少了点……人文温度?”
这话听着平常,实则藏着刺。
林悦还没开口,陈曼如就轻笑一声,适时接了话。她挽住那位提问男士的胳膊,姿态亲昵得很:“李教授,您这话问到点子上了。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呢。”她转头看向林悦,眼神干净得像无辜的孩子,“林小姐,你别介意,我们就是随便聊聊。我就是觉得,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能力越来越强,可要是没了艺术和哲学的引导,会不会像脱缰的野马,最后反过来伤害我们人类的情感和社会伦理啊?”
她的声音软乎乎的,说出来的话却像裹着天鹅绒的匕首——精准戳中当下社会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焦虑,还直接把林悦归到了“可能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推动者”那类人里。
周围几个人纷纷点头,显然很认同陈曼如的说法。那位李教授更是赞许地看了陈曼如一眼:“曼如说得很有见地。科技和人文的平衡,确实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所有目光都聚在林悦身上,等着她回应——或者说,等着看她在这种话题里说不出话来的窘迫样子。
林悦平静地迎上陈曼如的目光,脸上没半点被冒犯的难堪,也没露怯。她从侍者手里接过一杯苏打水,轻轻抿了一口,才慢慢开口,声音清晰又平稳:
“陈小姐和李教授的担忧很有道理。技术本身没什么善恶之分,关键看用它的人,还有驾驭它的规则和初心。”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的人:“但我想补充一点——技术,尤其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智能安全技术,它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守护’。守护数据隐私,守护网络秩序,守护每个人在数字时代不被侵害的权利。这本身,就是最实在的人文关怀。”
她顿了顿,视线落回陈曼如身上,语气还是平和的,却多了点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艺术和哲学,它们能启发心灵、定义价值,是文明的灯塔。而技术,是实现这些价值、保护这些文明的工具和盾牌。两者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这间工作室,既需要艺术灵感给空间注入灵魂,也得有坚固的建筑结构和安全的电力系统,才能让这份灵感安稳地存在。少了哪一样,都不完整。”
她没跟人针锋相对,只用最实在的逻辑,把对方想构建的对立给拆了。甚至还巧妙地用这间工作室打比方,既回应了问题,又没失了礼貌。
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不少。之前带着优越感的几个人,眼里露出了思索的神色。陈曼如脸上的笑僵了一瞬,但很快又恢复如常。她拍了拍手:“林小姐说得真好,我受教了。看来是我想得太窄了,只看到技术的风险,没看到它守护的一面。”
沙龙接下来的时间,气氛看着融洽,底下却藏着暗流。陈曼如没再给林悦设类似的话题陷阱,转而跟其他人聊音乐、聊文学,依旧是她掌控着话语权,秀着自己在这些领域的深厚功底。
林悦安安静静待在角落,没再主动凑过去融入那些圈子。她没觉得失落,也没自卑——反而更清楚地知道,她和陈曼如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硬凑在一起只会互相不舒服。她来这儿,不是为了让这个圈子认可自己,只是想表明一个态度:她不怕挑战,也不用靠谁。
沙龙快结束的时候,一个一直坐在角落、看着很沉静的中年女士主动走到林悦身边。她穿得素雅,没像其他人那样戴一堆首饰,只有一双眼睛,透着看透世事的睿智。
“林小姐,你刚才的话很有意思。”女士笑着递过来一张素雅的名片,上面就印了个名字“谢知书”和一个联系方式,“我做当代艺术评论,偶尔也写点科技伦理的杂文。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跟你好好聊聊技术‘守护’的意义。”
林悦有点意外,接过名片,认真地道谢:“谢谢您,谢女士。”
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傍晚的风带着凉意。林悦坐进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往后退的街景,手里捏着那张质感特别的名片。
陈曼如的“优雅锋芒”没伤到她,反倒让她意外收获了一个可能的盟友。可她心里清楚,今天的沙龙只是冰山一角。陈曼如,还有她背后代表的阶层和力量,绝不会就这么算了。
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守护者”系统平稳运行的监控界面。技术世界里虽然也有风浪,但规则清楚,输赢分明。可人心这战场,尤其是掺了阶层、利益和复杂情感的人心战场,要比技术世界诡谲得多。
车子驶进越来越浓的夜色里,林悦轻轻皱起了眉。陈曼如今天虽然处处针对她,却始终端着名媛的架子,没露出半点跟“观测者”有关的痕迹。
那老宅里潜伏的阿珍,她的上线到底是谁?事业上处处给她使绊子的“无形之手”,跟陈曼如、跟藏在更深地方的“观测者”,又有着怎样扯不清的关系?
谜团不仅没解开,反而随着她越往里探,变得越乱。
她把更多精力砸进“企业级安全云服务”商业计划的收尾工作里。只有泡在技术的逻辑世界里,她才能找到那种绝对的秩序感和掌控感,暂时把外面的糟心事抛在脑后。
可树欲静偏风不止。没几天,林悦接到了沈静仪的电话——跟上次茶室单独见面不一样,这次沈静仪的语气里带着种不容拒绝的强硬,说是“建议”,其实跟命令没差。
“林小姐,曼如那孩子也是一片好心,想让你多认识些人。她那个艺术沙龙,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对你拓展人脉、了解圈子有好处。明天下午,你就代表寒洲,也代表你自己,去一趟。地址我让曼如发给你。”
电话挂了,林悦捏着手机,指节都泛了白。沈静仪轻飘飘扣上“代表寒洲”的帽子,这哪还是普通的社交邀请?分明是借着家族的名义施压。她要是再拒绝,就成了不识大体、不顾陆家脸面的人。
陆寒洲知道后,脸沉得能滴出水:“不想去就不去,别理她那套。”
林悦却摇了头,眼神冷得像冰:“不,我去。逃避没用。既然她们想让我看看‘圈子’的差距,那我就去瞧瞧,这个圈子里的‘优雅锋芒’,到底有多锋利。”
陈曼如的私人艺术工作室藏在一栋老建筑改造的文化园区里。周围全是绿植,安安静静的,跟晟煊总部那种冷冰冰的现代感完全是两个世界。工作室里面特别宽敞,装修透着股好品味——裸露的红砖墙、磨得发亮的原木地板,到处摆着艺术品和新鲜插花,空气里飘着咖啡香和松节油的味道,混在一起还挺特别。
沙龙人不多,也就二三十个。男的穿得休闲,却藏不住身上的贵气;女的个个妆容精致,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他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小声聊天,话题不是某位新锐画家的展览,就是即将开演的歌剧季,再不然就是哪家藏得深的私房菜馆。这是林悦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的说话方式、关心的事,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跟她熟悉的技术会议室不一样。
林悦一进门,就感觉到几道若有若无的目光扫过来。她还是穿那身藏蓝色裤装,跟周围穿柔软连衣裙、真丝衬衫的女人比起来,显得又硬又严肃。她能察觉到那些目光里的好奇、打量,还有一丝藏得深的优越感。
陈曼如像女主人似的迎上来。她今天穿了条浅杏色丝质长裙,走起来轻飘飘的,笑起来温柔得很。
“林小姐,你能来真是太好了!”她热情地拉住林悦的手,语气熟络得像老朋友,“我还怕你工作太忙抽不开身呢。来,我给你介绍几位朋友。”
她把林悦带到一小群人跟前——那几位衣着光鲜的男女正围着一幅抽象画小声讨论。
“这位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林悦林小姐,晟煊新成立的数字安全战略事业部负责人,可是顶尖的技术专家!”陈曼如的介绍挑不出错,但在艺术沙龙里特意强调“技术专家”这个标签,本身就像在无形中划了条线,把林悦隔在外面。
那几个人礼貌地跟林悦打招呼,态度客气得有点疏远。其中一个戴无框眼镜、看着文质彬彬的男士笑着问:“林小姐做网络安全?现在确实是热门领域。不过技术发展这么快,有时候会不会觉得,冷冰冰的代码少了点……人文温度?”
这话听着平常,实则藏着刺。
林悦还没开口,陈曼如就轻笑一声,适时接了话。她挽住那位提问男士的胳膊,姿态亲昵得很:“李教授,您这话问到点子上了。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呢。”她转头看向林悦,眼神干净得像无辜的孩子,“林小姐,你别介意,我们就是随便聊聊。我就是觉得,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能力越来越强,可要是没了艺术和哲学的引导,会不会像脱缰的野马,最后反过来伤害我们人类的情感和社会伦理啊?”
她的声音软乎乎的,说出来的话却像裹着天鹅绒的匕首——精准戳中当下社会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焦虑,还直接把林悦归到了“可能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推动者”那类人里。
周围几个人纷纷点头,显然很认同陈曼如的说法。那位李教授更是赞许地看了陈曼如一眼:“曼如说得很有见地。科技和人文的平衡,确实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所有目光都聚在林悦身上,等着她回应——或者说,等着看她在这种话题里说不出话来的窘迫样子。
林悦平静地迎上陈曼如的目光,脸上没半点被冒犯的难堪,也没露怯。她从侍者手里接过一杯苏打水,轻轻抿了一口,才慢慢开口,声音清晰又平稳:
“陈小姐和李教授的担忧很有道理。技术本身没什么善恶之分,关键看用它的人,还有驾驭它的规则和初心。”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的人:“但我想补充一点——技术,尤其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智能安全技术,它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守护’。守护数据隐私,守护网络秩序,守护每个人在数字时代不被侵害的权利。这本身,就是最实在的人文关怀。”
她顿了顿,视线落回陈曼如身上,语气还是平和的,却多了点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艺术和哲学,它们能启发心灵、定义价值,是文明的灯塔。而技术,是实现这些价值、保护这些文明的工具和盾牌。两者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这间工作室,既需要艺术灵感给空间注入灵魂,也得有坚固的建筑结构和安全的电力系统,才能让这份灵感安稳地存在。少了哪一样,都不完整。”
她没跟人针锋相对,只用最实在的逻辑,把对方想构建的对立给拆了。甚至还巧妙地用这间工作室打比方,既回应了问题,又没失了礼貌。
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不少。之前带着优越感的几个人,眼里露出了思索的神色。陈曼如脸上的笑僵了一瞬,但很快又恢复如常。她拍了拍手:“林小姐说得真好,我受教了。看来是我想得太窄了,只看到技术的风险,没看到它守护的一面。”
沙龙接下来的时间,气氛看着融洽,底下却藏着暗流。陈曼如没再给林悦设类似的话题陷阱,转而跟其他人聊音乐、聊文学,依旧是她掌控着话语权,秀着自己在这些领域的深厚功底。
林悦安安静静待在角落,没再主动凑过去融入那些圈子。她没觉得失落,也没自卑——反而更清楚地知道,她和陈曼如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硬凑在一起只会互相不舒服。她来这儿,不是为了让这个圈子认可自己,只是想表明一个态度:她不怕挑战,也不用靠谁。
沙龙快结束的时候,一个一直坐在角落、看着很沉静的中年女士主动走到林悦身边。她穿得素雅,没像其他人那样戴一堆首饰,只有一双眼睛,透着看透世事的睿智。
“林小姐,你刚才的话很有意思。”女士笑着递过来一张素雅的名片,上面就印了个名字“谢知书”和一个联系方式,“我做当代艺术评论,偶尔也写点科技伦理的杂文。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跟你好好聊聊技术‘守护’的意义。”
林悦有点意外,接过名片,认真地道谢:“谢谢您,谢女士。”
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傍晚的风带着凉意。林悦坐进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往后退的街景,手里捏着那张质感特别的名片。
陈曼如的“优雅锋芒”没伤到她,反倒让她意外收获了一个可能的盟友。可她心里清楚,今天的沙龙只是冰山一角。陈曼如,还有她背后代表的阶层和力量,绝不会就这么算了。
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守护者”系统平稳运行的监控界面。技术世界里虽然也有风浪,但规则清楚,输赢分明。可人心这战场,尤其是掺了阶层、利益和复杂情感的人心战场,要比技术世界诡谲得多。
车子驶进越来越浓的夜色里,林悦轻轻皱起了眉。陈曼如今天虽然处处针对她,却始终端着名媛的架子,没露出半点跟“观测者”有关的痕迹。
那老宅里潜伏的阿珍,她的上线到底是谁?事业上处处给她使绊子的“无形之手”,跟陈曼如、跟藏在更深地方的“观测者”,又有着怎样扯不清的关系?
谜团不仅没解开,反而随着她越往里探,变得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