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芯片之光与算力基石-《重生97我有超级阅读器爽翻天》

  星辰半导体的研发中心,与“星辰终端”的喧嚣是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这里静得只剩服务器低沉的嗡鸣,混着空调系统的微弱运转声,空气里飘着精密仪器特有的、带着金属感的冷冽气息。刘洋裹着防静电服,眉头拧成一团,站在巨大的电子白板前——板上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与逻辑门架构,像一张被揉乱又展开的迷宫图纸,缠得人心里发紧。

  “林总,这是第三版‘蓬莱p1’的架构设计草图。”他的声音里裹着掩不住的疲惫,还掺了丝没说透的挫败,“我们基于ARm9公版核心做了优化,想把能效比提上去,可仿真结果……差得远。性能比预期低了25%,功耗反倒高了15%。要是按这个方案流片,结果恐怕……”

  后半句卡在喉咙里,但“失败”两个字像块石头,沉沉压在实验室每个人心上。旁边几位从国内外顶尖芯片公司挖来的工程师,脸色也绷得紧紧的——面向移动设备的高集成度Soc设计,本就是烧钱、耗时间且容错率极低的“豪赌”,每一次设计推倒重来,都是数百万美金和数月心血的打水漂。

  “公版架构的框太死了。”一位鬓角带霜的资深架构师叹着气摇头,“就像被捆住手脚跳舞,再怎么抠细节优化,也跳不出既定的圈子。没有自己的指令集和微架构,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

  实验室的空气沉得能攥出水来。先前触摸屏突破时的雀跃,早被芯片研发的残酷现实冲得无影无踪。就算把屏幕技术攥在手里,核心“大脑”若始终要看别人脸色,“星火”手机的未来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林晓静站在一旁听着,目光扫过白板上纷繁交错的符号,刘洋团队的困境他比谁都清楚——眼下英特尔、Amd牢牢攥着pc芯片市场,ARm刚在移动领域撕开小口,后来者想在处理器赛道抢出一席之地,难度不亚于徒手攀上垂直的岩壁。

  “公版架构的限制,我们都懂。”林晓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悄悄揉开了实验室里凝滞的氛围,“但路得一步一步走。‘蓬莱p1’的首要目标不是赶超谁,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要把从设计到流片的全流程跑通,更要淬炼出我们第一支能打硬仗的芯片团队。”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电子笔,在标注着“高功耗”的几个模块上重重画圈:“性能暂时能让就让,但功耗必须压下来。刘洋,把所有人力往这集中,优先优化电源管理单元和时钟门控。‘伏羲’不是能做功耗仿真和布局布线优化吗?把能调动的算力全用上,做全流程、无死角的仿真验证。”

  “已经在跑了。”刘洋点头,语气里带着点无奈,“‘伏羲’确实帮我们揪出了不少人眼看不到的冗余路径和时序问题,可架构层面的根子问题,不是靠工具优化就能绕过去的。”

  “架构的事,我来想办法。”林晓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着让人踏实的底气。他随手在白板空白处画起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极简的内核草图——模样和现有任何公开架构都不一样,还在旁边标注了几个关键的数据通路与缓存结构,“试试往这个方向走:加动态指令调度,做更激进的流水线并行,重点抠L1缓存和预取单元的协同逻辑,别被以前的思路框住。”

  那草图看着简单,却让在场的架构师们瞳孔骤然收缩。林晓指的几个点,正好戳中了当前公版架构的能效死穴,提出的思路更是超前得有些“颠覆常规”。

  “林总,这……这思路您是怎么想到的?我们之前连这个方向都没敢往深了想啊……”首席架构师扶了扶眼镜,声音里满是震惊。

  林晓没直接解释,只淡淡道:“技术本就是靠突破想象撑起来的。别犹豫,去验证它——用‘伏羲’跑超大规模仿真,我们要的是实打实的数据,不是空想。”

  接下来的几周,星辰半导体的研发中心彻底成了“不夜城”。亮到深夜的灯光、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偶尔响起的讨论声,成了这里的常态。林晓给的思路像一束探照灯,照透了此前的死胡同;靠着“伏羲”的算力支撑,团队对着“蓬莱p1”的架构大刀阔斧地改,连轴转成了每个人的日常。

  坎儿自然没少遇。新架构刚跑起来,时序冲突、信号完整性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冒头,每一次仿真失败,都要从头排查、反复调试,有时熬了一整夜,结果还是“不行”。刘洋干脆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眼底的血丝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却从没跟人说过“停一停”。

  但希望也在一点点冒头。新的仿真数据里,功耗曲线肉眼可见地往下走;性能绝对值虽没迎来暴涨,可同等功耗下的运行效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就像一辆原本费油的车,突然变得又稳又省。

  直到一天凌晨,最新一版仿真报告在屏幕上跳出来的瞬间,实验室里突然爆发出比触摸屏成功时更疯、更响的欢呼!

  “成了!林总!刘总!真成了!”一个年轻工程师攥着刚打印好的报告,手都在抖,声音里裹着哭腔,“按新架构跑,‘蓬莱p1’在目标频率下,能效比直接提了40%!超了我们的最低目标!”

  刘洋一把抢过报告,目光扫过那些关键数据,指尖都在微微发颤。他抬头看向一直守在实验室的林晓,声音沙哑却格外有力:“晓哥……我们……我们好像真的搞出了个不一样的东西!”

  这远不止“达标”那么简单——星辰半导体总算在迷雾里踩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且这条路在“低功耗”上藏着大潜力。这枚“蓬莱p1”,或许性能比不过同期的高端芯片,但在移动设备最看重的能效领域,已经显出了独有的锋芒。

  流片的决定很快定了下来。虽说风险还悬在头顶——数千万美金扔进去,可能一次流片失败就全打了水漂,但此刻的团队里,没有犹豫,只有背水一战的冲劲。

  送最终版设计数据去台积电流片的前一晚,林晓又去了实验室。刘洋和核心成员都在,每个人面前摊着图纸,却没人说话,静等着最后的指令,空气里满是紧绷的期待。

  “都准备好了?”林晓问。

  “准备好了!”众人的回答整齐划一,透着一股“豁出去”的坚定。

  林晓点点头,目光扫过每张疲惫却亮着光的脸:“那就发吧。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已经跨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从‘想’到‘做’,这步比什么都重要。”

  指令下完,裹着无数个日夜心血的设计数据,顺着加密网络,一点点往海峡对岸的晶圆厂传去。那串流动的代码里,藏着一群人的执念,也藏着一颗“中国芯”的初芽。

  数据发完的那一刻,实验室里反倒静了下来。压在肩上的石头暂时落了地,剩下的只有等待的煎熬,和藏在眼底的、不敢明说的期待。

  林晓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那些星星点点的光,像极了此刻实验室里的希望。掌心的符号传来稳稳的温热,是“星枢”在默默记录这一刻,也在持续推演着未来。

  【流片成功概率评估:78.5%。‘蓬莱p1’将成为‘星火’终端及后续物联网设备的可靠算力基石。】星枢的反馈简洁又干脆,像一颗定心丸。

  “基石啊……”林晓轻声重复着这两个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框。这枚小小的芯片,不只是“星火”手机的心脏,更是他要搭的“星辰方舟”生态的根基——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以后的自动驾驶,每一步都得靠这颗“中国芯”稳稳托住。

  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清晰:等“蓬莱”真正亮起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得回头看看,看看这片土地上,也能长出属于自己的芯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