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和珅家族,历史谜团-《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

  林辰把U盘从投影主机上拔下来时,指尖还残留着加密界面输入那串数字后的余温。他没再回办公室,而是直接驱车去了区图书馆。车窗外夜色渐浓,路灯一盏接一盏掠过,映在挡风玻璃上的光斑像被无形的手抹去,又不断重写。

  古籍室在三楼东侧,常年恒温恒湿,门禁需刷身份证并录入指纹。林辰出示了文化局开具的调研函,管理员犹豫片刻,最终只允许查阅电子影印本。他戴上白手套,在调阅终端输入“乾隆四十九年 刑部卷宗”,系统跳出三十余条记录。他逐条筛选,最终锁定“直隶私盐案”条目。

  屏幕蓝光映在脸上,他将三本同期卷宗并排打开。案卷编号连续,但私盐案的第十七页至十九页显示“原件损毁,暂未修复”。他调出前后页扫描图,发现纸张边缘有轻微毛刺,不似自然老化,倒像是被刀片裁切。他放大夹页处,一处不起眼的折痕里,隐约浮现半枚指纹。

  他当场拨通公安技侦联络线,将图像传过去。二十分钟后,回复传来:该指纹与已故清代宗人府笔帖式阿克敦的存档指纹匹配度达92.7%。此人卒于嘉庆元年,生前负责皇族文书归档。

  林辰合上平板,起身走向实体档案区。管理员拦在门口:“原件不对外。”他没争辩,只说:“我需要核对纸张材质。”对方迟疑着取出一本同期《刑案汇览》供比对。他翻至中间页,用放大镜观察纤维走向,又从随身包里取出一小片从孙涛办公室带回的伪造报告残纸。两者在透光下呈现出几乎一致的帘纹。

  他记下档案编号,离开图书馆后直奔故宫文物修复院。第二天清晨六点四十分,他在院门口截住了刚上班的院长。对方手里拎着早餐袋,林辰递上一份热煎饼果子,顺势亮出王为民签批的协查函,标题写着“清代皇室嫁妆文物研究紧急协作”。

  院长咬了口煎饼,看了眼文件,皱眉:“这妆奁是私人物品,不属于国有文物。”林辰打开平板,播放非遗成果展视频片段,画面中一口雕花木匣正被紫外线扫描,底部暗纹缓缓浮现。“这是钮祜禄氏陪嫁,乾隆亲赐,内含满汉合璧婚书。若涉及皇室秘档,是否仍属私人范畴?”

  院长沉默片刻,点头让步。

  修复室里,技术人员打开紫外灯。妆奁底部十六个篆字在金光下显现:“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林辰盯着“芥”字右下角一处微小凸起,示意放大。屏幕显示那是一组极细的刻痕,排列成北斗七星状。“这不是装饰,”他说,“是方位标记。”修复师顺着痕迹轻刮表层,发现木胎夹层中嵌有一圈铜丝,形状酷似八卦。

  “乾隆年间蒋友仁设计过避暑山庄的机械机关,”林辰低声说,“这类暗格常以星象定位,配合时辰开启。”

  当天下午,他调取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建筑图纸,比对清代《热河志》中的记载。文津阁西侧回廊某段墙体厚度异常,比其他区域多出三寸。他用手机计算日照角度,推演出子时三刻月光穿过冷杉林的投影路径,恰好能覆盖那段墙面。

  与此同时,他赶往天津博物馆。沉船展厅正在接待市级领导视察,讲解员正介绍“乾隆五十七年漕船打捞成果”。林辰混在随行人员中,目光落在一艘复原船的密闭舱结构上。他突然出声:“这和西青区非遗‘水密隔舱’工艺很像,能否请传承人现场演示?”

  馆方临时协调,匠人被请来拆解模型。林辰趁机将便携式检测仪探入船体缝隙。三分钟后,仪器显示空气中樟木挥发物浓度超标,且分子结构与清代贡木档案记录完全吻合。他低声问讲解员:“当年打捞上来的三十口箱子,为什么是三十?”

  对方一愣。林辰指了指胸前党徽:“三加十,十三。和珅封号‘忠襄’,两字加谥号共十三画。”

  讲解员还未反应,一名工作人员已快步走来示意他离开展区。林辰退出展厅,站在台阶上拨通刘伟电话:“查孙氏建设那笔钱的流向,重点看有没有经由水路转出境外。”

  回到河东,他连夜申请文化交流批文,以“清代园林文献保护合作”名义调取避暑山庄夜间巡更记录。凌晨一点十七分,他站在文津阁西侧回廊,强光手电对准墙面。月光斜照,菱形光斑落在砖缝间。他按照北斗七星方位调整光束角度,墙上浮现出一行满文:*“库伦之钥,藏于母影”*。

  他取出妆奁,将底部铜丝对准砖缝。轻微震动后,夹墙内传来机括松动声。一块砖缓缓外移,露出檀木小匣。匣面刻有双龙纹,锁扣已锈死。他正准备撬开,手机震动。

  刘伟发来消息:“钱进了澳门,但洗白前有笔反向转账,收款账户是天津一家船运公司,法人姓富察。”

  林辰盯着“富察”二字,手指在屏幕上停住。他把手机倒扣在砖墙上,伸手去拿檀木匣。指尖刚触到匣盖,远处传来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