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的通知单还摊在办公桌上,林辰已经让人把电子版同步到了区政府内网公示栏。他没等别人反应,当天上午就拟好了《智慧社区推广实施方案(建议稿)》,标题没加任何修饰,直接点明“三统一、两灵活”——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平台接口、统一考核机制,运营模式与资金配比由街道自主申报。
文件发出去不到两小时,三个街道的办公室陆续打来电话。南湖街道的负责人问得直接:“你们和平街道有资源、有团队,我们这边物业都凑不齐人,怎么推?”西城街道更干脆:“系统能不能先跑起来再说?培训得多久?”北山街道则提了句“老年人用不了,装了也是摆设”。
林辰一条条记下,没解释,也没承诺。下午两点,他带着陈雪调出三个街道近半年的工单数据,重点看报修响应时长、纠纷类型和社区人员配置。晚上七点,他重新调整了推广策略,在原方案基础上加了附件:《银龄友好版操作界面设计说明》。
新界面只保留三个功能——“一键报修”“语音提醒”“子女代管”。所有按钮放大三倍,背景色设为高对比度黄底黑字,支持方言语音唤醒。他让人连夜做出原型,第二天一早发到三个试点街道的社区主任群里:“先试用,有意见随时改。”
第三天,区教育局的协调函下来了。职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数字助老志愿队”,每周六上午定点进驻试点小区,教老人用设备。服务时长计入社会实践学分,带队老师按课时补贴。消息一出,报名的学生超过两百人。
南湖街道的“阳光家园”小区成了首个落地点。第一批五十台终端设备装完当天,七十六岁的张桂兰按下一键报修,说厨房水管漏水。系统自动派单,十分钟内维修工上门,二十分钟修好。她对着社区工作人员举着手机录像:“这玩意儿真管用,不用再跑居委会了。”
视频当晚被传到街道公众号,第二天上了区里内部简报。林辰没转发,也没提数据,只让陈雪整理了一份《试点三周运行报告》,里面列了三组数字:报修平均响应时间从四小时十八分钟缩短至六十七分钟,居民满意度91.3%,物业纠纷同比下降44%。
报告送上去的当天下午,区委宣传部派人来调研。来的记者没打招呼,直接去了西城街道一个老旧小区,拍了几台挂在墙上的终端设备,屏幕黑着,外壳积灰。他拍完就走,没采访任何人。
林辰知道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他没拦,也没解释。中午前,他亲自给记者打了电话,请他再去一趟南湖街道,看看“阳光家园”那天的完整监控记录——从张桂兰按下按钮,到维修工签到离开,全程十七分钟,系统自动生成工单编号、定位信息和处理反馈。
“您可以拍下来。”林辰说,“也可以采访她。设备不是摆设,是看谁让它运转。”
记者去了,拍了,也采访了。回来后没写批评稿,反而做了条五分钟的短视频,标题是《老人按下按钮之后》。视频里,张桂兰对着镜头说:“以前漏水要等半天,现在十来分钟就来人。我儿子在外头上班,也不用总往回跑。”
视频在区政务号发布后,转发量破万。有居民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小区啥时候能装?”还有人问:“能不能自己买一台接进系统?”
林辰让人把留言截图整理好,附在新一轮汇报材料里,一并送到了区政府会议室。
那天下着小雨,全区工作会议照常召开。议题过半,有人提到了智慧社区项目。发言的是区住建局的一位副局长,语气平缓:“推广速度很快,成效也有目共睹。但财政压力不小,每个街道平均投入六十八万,全区十二个街道全铺开,就是八百多万。现在经济形势下,这笔钱是不是该缓一缓?”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头翻材料,有人端起茶杯。
林辰没急着回应。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递给了主持人。表格标题是《传统模式与智慧模式运维成本对比》。里面列了三年期的数据:传统社区年均运维支出87.2万元,主要用于人工巡查、应急抢修和纠纷调解;智慧模式前期投入高,但第二年起年均支出降至67.6万元,节省来自预防性维护触发率提升、工单闭环效率提高和人力调配优化。
“三年回本。”林辰开口,“之后每年每个街道节省近二十万。这不是开支,是投资。”
没人接话。王为民低头看着表格,一页页翻。会议室空调嗡嗡响,窗外雨点打在玻璃上。
过了半分钟,王为民合上材料,抬头说:“这个模式,不是要不要推的问题,是怎么更快更好地推。”他顿了顿,“我建议,把智慧社区建设列入今年区十大民生实事,排第二项。资金从民生专项资金里切块保障,不挤占其他项目。”
会议室里有人抬头,有人动笔记录。林辰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散会后,他没立刻走。走廊窗户开着,风吹进来带着湿气。他站在窗边,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雪发来的消息:“南湖街道居民写了联名信,说现在水管漏水、电梯故障,十分钟就有人上门。有老人说,活了七十多年,头一回觉得社区‘听得见’。”
林辰没回。他从待办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是智慧社区第三阶段的草稿,预算比二期低百分之十八,覆盖人群翻倍。他在“启动”二字前,轻轻画了个圈。
风从窗外灌进来,吹动纸角,边缘微微卷起。
文件发出去不到两小时,三个街道的办公室陆续打来电话。南湖街道的负责人问得直接:“你们和平街道有资源、有团队,我们这边物业都凑不齐人,怎么推?”西城街道更干脆:“系统能不能先跑起来再说?培训得多久?”北山街道则提了句“老年人用不了,装了也是摆设”。
林辰一条条记下,没解释,也没承诺。下午两点,他带着陈雪调出三个街道近半年的工单数据,重点看报修响应时长、纠纷类型和社区人员配置。晚上七点,他重新调整了推广策略,在原方案基础上加了附件:《银龄友好版操作界面设计说明》。
新界面只保留三个功能——“一键报修”“语音提醒”“子女代管”。所有按钮放大三倍,背景色设为高对比度黄底黑字,支持方言语音唤醒。他让人连夜做出原型,第二天一早发到三个试点街道的社区主任群里:“先试用,有意见随时改。”
第三天,区教育局的协调函下来了。职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数字助老志愿队”,每周六上午定点进驻试点小区,教老人用设备。服务时长计入社会实践学分,带队老师按课时补贴。消息一出,报名的学生超过两百人。
南湖街道的“阳光家园”小区成了首个落地点。第一批五十台终端设备装完当天,七十六岁的张桂兰按下一键报修,说厨房水管漏水。系统自动派单,十分钟内维修工上门,二十分钟修好。她对着社区工作人员举着手机录像:“这玩意儿真管用,不用再跑居委会了。”
视频当晚被传到街道公众号,第二天上了区里内部简报。林辰没转发,也没提数据,只让陈雪整理了一份《试点三周运行报告》,里面列了三组数字:报修平均响应时间从四小时十八分钟缩短至六十七分钟,居民满意度91.3%,物业纠纷同比下降44%。
报告送上去的当天下午,区委宣传部派人来调研。来的记者没打招呼,直接去了西城街道一个老旧小区,拍了几台挂在墙上的终端设备,屏幕黑着,外壳积灰。他拍完就走,没采访任何人。
林辰知道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他没拦,也没解释。中午前,他亲自给记者打了电话,请他再去一趟南湖街道,看看“阳光家园”那天的完整监控记录——从张桂兰按下按钮,到维修工签到离开,全程十七分钟,系统自动生成工单编号、定位信息和处理反馈。
“您可以拍下来。”林辰说,“也可以采访她。设备不是摆设,是看谁让它运转。”
记者去了,拍了,也采访了。回来后没写批评稿,反而做了条五分钟的短视频,标题是《老人按下按钮之后》。视频里,张桂兰对着镜头说:“以前漏水要等半天,现在十来分钟就来人。我儿子在外头上班,也不用总往回跑。”
视频在区政务号发布后,转发量破万。有居民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小区啥时候能装?”还有人问:“能不能自己买一台接进系统?”
林辰让人把留言截图整理好,附在新一轮汇报材料里,一并送到了区政府会议室。
那天下着小雨,全区工作会议照常召开。议题过半,有人提到了智慧社区项目。发言的是区住建局的一位副局长,语气平缓:“推广速度很快,成效也有目共睹。但财政压力不小,每个街道平均投入六十八万,全区十二个街道全铺开,就是八百多万。现在经济形势下,这笔钱是不是该缓一缓?”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头翻材料,有人端起茶杯。
林辰没急着回应。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递给了主持人。表格标题是《传统模式与智慧模式运维成本对比》。里面列了三年期的数据:传统社区年均运维支出87.2万元,主要用于人工巡查、应急抢修和纠纷调解;智慧模式前期投入高,但第二年起年均支出降至67.6万元,节省来自预防性维护触发率提升、工单闭环效率提高和人力调配优化。
“三年回本。”林辰开口,“之后每年每个街道节省近二十万。这不是开支,是投资。”
没人接话。王为民低头看着表格,一页页翻。会议室空调嗡嗡响,窗外雨点打在玻璃上。
过了半分钟,王为民合上材料,抬头说:“这个模式,不是要不要推的问题,是怎么更快更好地推。”他顿了顿,“我建议,把智慧社区建设列入今年区十大民生实事,排第二项。资金从民生专项资金里切块保障,不挤占其他项目。”
会议室里有人抬头,有人动笔记录。林辰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散会后,他没立刻走。走廊窗户开着,风吹进来带着湿气。他站在窗边,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雪发来的消息:“南湖街道居民写了联名信,说现在水管漏水、电梯故障,十分钟就有人上门。有老人说,活了七十多年,头一回觉得社区‘听得见’。”
林辰没回。他从待办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是智慧社区第三阶段的草稿,预算比二期低百分之十八,覆盖人群翻倍。他在“启动”二字前,轻轻画了个圈。
风从窗外灌进来,吹动纸角,边缘微微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