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技术难题,寻求突破-《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

  林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结构模拟图,红蓝交错的应力分布像一张扭曲的地图。他把鼠标移到右下角,时间显示凌晨一点十七分。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个人,桌上散着七八份打印图纸,最上面那份被铅笔圈出三个醒目的叉。

  陈雪下午送来的报告他看了三遍。设计院的结论写得克制但明确:现有桩基方案在软土层承载测试中多次失败,最大沉降值超出安全阈值两倍以上。不是施工问题,是地基本身不稳。

  他翻开地质勘探原始数据,指尖划过一组数字——地下十二米开始为淤泥质黏土,厚度达九米,含水量接近百分之七十。这种土层撑不起高层复合建筑,哪怕只是临时安置楼。

  “和珅当年督造圆明园工事,也曾遇地基塌陷。”他低声自语,“那时是换土夯实,三班轮作,三个月才稳住 footing。”可那是二百年前的粗放做法,现在周边都是老旧民房,大型机械进不来,更别说挖深十几米换填。

  他合上资料,拨通陈雪电话。

  “喂?”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你那边有没有存省建科院专家库的联络方式?”

  “这么晚了?出什么事了?”

  “设计院的模拟过不了,软土层扛不住。他们提的预应力管桩方案,在咱们这地质条件下根本行不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我知道了。我手头有住建系统备案的省级技术顾问名单,但这些人平时都忙,不一定能抽身。”

  “不用他们亲自来,只要能帮我们审一下方案,或者推荐可行工艺就行。”

  “你等我十分钟。”

  二十分钟后,陈雪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头发扎得整齐,手里拎着一个文件袋。她把袋子放在桌上,抽出一份表格:“这是近三年参与过省内旧改项目技术评审的专家名录,标黄的是擅长地基处理的。”

  林辰快速扫过名字和单位,手指停在一个编号上。“这个李工,做过滨海新区填海地块的基础加固?”

  “对,他带的团队用过微型钢管桩结合注浆法,适合狭窄场地。”

  林辰点头,拿起手机拨号。铃声响了六下,转到语音信箱。他挂断,发了条短信,附上项目简介和问题摘要。

  “你觉得我们自己还能再调参数试试吗?”他问。

  陈雪摇头:“我已经让技术组试了五种组合,包括缩短跨度、增加支撑点、改用轻型材料。但核心问题是持力层太深,常规工艺打不到稳定土层。除非采用全套管钻孔灌注桩,或者做地下连续墙,可这两种方案成本高、周期长,而且需要专项论证。”

  “我们没有时间等论证。”林辰把手机扣在桌上,“明天一早,我要一份正式函件,以县住建局名义发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题就叫《关于请求协助论证城市更新项目地基处理方案的函》。”

  “走政府渠道没问题,但得有人批。”

  “我知道。”

  清晨七点四十分,林辰走进王为民办公室时,对方正端着茶杯看一份简报。

  “这么早?”王为民放下杯子。

  “事情有点急。”林辰把设计院报告和地质图递过去,“昨天晚上确认了一个技术瓶颈——我们原定的建筑基础方案无法通过安全模拟。问题出在土层承载力不足,本地设计院没有成熟经验应对这种情况。”

  王为民翻了几页,眉头渐渐锁紧。“你是说,整个规划要推倒重来?”

  “不一定。有可能通过调整工艺解决,比如引入特种桩基或复合地基技术。但我们内部没人掌握这类知识,也没有设备支持。”

  “你想找外面的人帮忙?”

  “必须找。这不是作风问题,是专业能力边界问题。就像医生治不了牙疼,我们也不能硬上。”

  王为民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桌面。“可以支持,但要注意方式。不能直接以个人名义请专家,容易被人说成‘政府无能’。最好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把求助变成协作。”

  “我已经想好了措辞。”林辰从包里拿出拟好的函件草稿,“由县住建局发起邀请,请省中心派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所有数据我们都脱敏处理,只提供必要信息。后续如果需要现场踏勘或深度参与,再按程序申报。”

  王为民接过文件看了一会儿,提笔在末尾签了字:“尽快发出去。另外,今天上午十点有个常务会,我会把这件事提一下,争取列入近期重点技术支持事项。”

  “谢谢。”

  “别谢得太早。”王为民看着他,“这事能不能成,关键不在技术,而在节奏。群众等不起,领导也等不起。你要把握好度。”

  “我明白。”

  回到办公室已是八点半。陈雪已经在等他,手里拿着盖好公章的正式函件。

  “刚送走了快递。”她说,“同时抄送了一份电子版到省中心邮箱,并做了已读回执。”

  林辰打开电脑,登录专用邮箱账户。发送记录显示,邮件已于八点十二分成功投递。收件方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协调处”,主题栏写着:**关于请求协助论证永清县城市更新项目地基处理方案的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刷新页面三次,没有收到回复。

  “接下来怎么办?”陈雪问。

  “等。”林辰关掉邮箱界面,“同时准备第二套预案。联系几家有特种施工资质的企业,问问他们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哪怕贵一点,也要知道选项在哪里。”

  “怕就怕他们趁机抬价。”

  “那就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止找了一家。”林辰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列清单,“你去调一下最近三年全省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旧改案例,特别是城中村改造项目,看看别人是怎么过的这一关。”

  陈雪起身走向门口,又停下:“你觉得他们会理我们吗?省里的专家,每天不知道多少地方找他们帮忙。”

  林辰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没回答。

  九点五十三分,邮箱提示音响起。

  他点开新邮件,标题为:**收悉《关于请求协助论证……》函件,正在组织内部研判**。

  正文很短:

  “贵单位来函已收悉。所涉技术问题较为复杂,涉及软土地基深层加固工艺选择。我中心将于今日召开内部会议评估支援可行性,预计明日反馈初步意见。请保持通讯畅通。”

  林辰把内容念了一遍。

  陈雪站在桌边,轻轻呼出一口气:“至少有人接了。”

  “这只是第一步。”林辰把邮件转发到工作群,附言:“所有人注意,省中心正在评估介入可能性,随时待命补充材料。”

  他重新打开地质图,用红笔在淤泥层位置画了一道横线。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份还未归档的临时用地协议上。骑缝章的颜色比昨天更深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