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生无可恋地拿起了最上面一本册子,灰尘扑面而来,呛的他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诶,我们几个迟到就算了,钱尚你怎么回事,钱尚书没把你揪起来吗?”
钱尚尴尬的挠了挠后脑勺,声音跟蚊子似的。
“喊……怎么没喊……”
都不用钱尚描述,其他几人也猜到了那个鸡飞狗跳的场景。
算了算了,大哥不说二哥,他们几个还不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不止他们三个,吏部门口有学子跑丢了鞋子;礼部院外,有学子和官员撞在了一起,揉着额头龇牙咧嘴…….
崇文馆学子的第一天轮值,就是漏洞百出,洋相无数。
简直是大型事故现场。
还没到午时,几道措辞严厉的奏疏就递到了御前。
御史台的言官们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纷纷上书弹劾,矛头直指崇文馆学子“惰怠成性,仪容不整,藐视部院,有失体统”!
其中,“成王世子及其同伴”更是被重点提名。
谁让他身份最显眼,跑得最狼狈呢?
当然,被参的远不止他们几个。
粗略算来,首日轮值的崇文馆学子,竟有一大半都榜上有名,理由五花八门:迟到、仪容不整、在衙署内喧哗、甚至还有因起太早而在堂上打瞌睡被当场抓包的……
这一下,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崇文馆是什么地方?是大昭最高学府,是为朝廷培养未来栋梁的摇篮!
馆内博士、学士,上朝参政兼任重要岗位的就有好几位,
如今倒好,自家学生集体在六部丢这么大脸,被言官们指着鼻子骂“教不严,师之惰”。
这简直是在整个大昭教育界的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名誉扫地啊!
几位崇文馆的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在馆内拍着桌子怒吼“竖子不足与谋!”!
但老师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你骂学生可以,你骂我就过分了!
于是,在第二天朝会时,当御史再次揪着崇文馆学子仪容不整、怠惰部务的事情大做文章时,崇文馆一方彻底爆发了。
刘博士往常跟最赖皮的胖知知都能斗个你来我往,在有景和帝撑腰下的胖知知都是输多赢少。
哪能容忍别人指着他鼻子骂呢?
当场站了起来,声音洪亮,引经据典,从孔圣人因材施教说到本朝太祖重视学养,核心思想就一个:我崇文馆教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忠君爱国的节操!
学子年轻,偶有不适部院规矩,乃情理之中,岂能因小过而否定全部?
尔等御史,吹毛求疵,才是真正不体恤朝廷培养人才之苦心!
御史台那边也不是省油的灯,立刻反唇相讥,说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规矩不成方圆”。
双方引经据典,互相攻讦,吵得是不可开交,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御前了。
龙椅上的景和帝看着底下吵成一团的臣子,揉了揉眉心。
他心知肚明,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崇文馆学生娇气又还小,不适应,御史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两边都有理,也都没理。
最终,这场争论以景和帝各打五十大板,含糊地说了句“少年人当勤勉自省,老成者亦需宽严相济”而暂告段落。
那怎么办呢?这场骂战他宝贝孙子的名字就在上头挂着,罚崇文馆他舍不得,罚御史台,说他包庇徇私。
算了算了,和稀泥吧,这个最好用。
两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崇文馆的老师们这口气没完全出来啊!
朝堂上吵不赢,这火气总得有个地方发泄。
于是,下了朝没多久,一道来自崇文馆最高学谕程渐鸿的指令就传达到了所有正在六部“受苦”的学子耳中。
“所有轮值学子,懈怠部务,有辱斯文,罚抄《礼记》全文三遍!限期七日,交由刘博士查验!不得延误!”
崇文馆学子家中都有人在朝为官,一小半被牵连的人,也是敢怒不敢言,那怎么办呢!
朝廷都吵成这样了,他们这群小虾米,还能做什么额外的吗?
消息传到户部那间小值房时,正在与景和四年盐引账册搏斗的知知五人,瞬间石化了。
“《礼记》……全文……三遍?!”钱尚的声音都变了调,带着哭腔,“杀了我吧!这得抄到什么时候!”
唐瑾直接一把将毛笔拍在桌上,墨点溅了老高:“欺人太甚!小爷我这边账本还没抄完呢!”
连一向冷静的李弈和程文简,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程文简计算了一下时间,沉声道:“《礼记》字数庞大,三遍……即便日夜不休,七日也极为紧张。何况我们每日还需完成户部的差事。”
知知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盐引数目,再想想那更加浩瀚的《礼记》全文,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恨不得当场晕过去。
他哀嚎一声,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桌面上。
尽管几人再怎么不愿意的抗拒,时间还是一点点往前走。
在连续伏案抄写了两天两夜的明言知,终于抬起了他那张写满生无可恋的脸。
原本尚有几分“水灵”的少年,此刻眼底挂着明显的乌青,一向灵动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呆滞,握着毛笔的手指甚至微微发颤。
他面前,景和四年的盐引账册才抄了不到一半,而旁边,空白的《礼记》堆得比账册还高,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这就是牛马吗?
王主事之前说放衙前抄完,他们虽然没抄完王主事也没说什么。
但在这样下去,一个户部观政就全耗在抄写文书上了。
第四天了!已经第四天了!
照这个速度下去,别说“甲等”考评,他连能不能在七天内把《礼记》交上去都是个问题!
更别提还有户部这永远抄不完的旧账本!
不行!绝对不行!
知知内心有个小人在咆哮。再这样下去,他明言知就要成为大昭开国以来第一个因抄写文书而猝死在任上的观政学子了!这像话吗?!
他猛地放下笔,动作之大,引得旁边同样苦哈哈的钱尚和唐瑾都抬起头看他。
“知知,你怎么了?”钱尚顶着同款黑眼圈,有气无力地问。
“诶,我们几个迟到就算了,钱尚你怎么回事,钱尚书没把你揪起来吗?”
钱尚尴尬的挠了挠后脑勺,声音跟蚊子似的。
“喊……怎么没喊……”
都不用钱尚描述,其他几人也猜到了那个鸡飞狗跳的场景。
算了算了,大哥不说二哥,他们几个还不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不止他们三个,吏部门口有学子跑丢了鞋子;礼部院外,有学子和官员撞在了一起,揉着额头龇牙咧嘴…….
崇文馆学子的第一天轮值,就是漏洞百出,洋相无数。
简直是大型事故现场。
还没到午时,几道措辞严厉的奏疏就递到了御前。
御史台的言官们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纷纷上书弹劾,矛头直指崇文馆学子“惰怠成性,仪容不整,藐视部院,有失体统”!
其中,“成王世子及其同伴”更是被重点提名。
谁让他身份最显眼,跑得最狼狈呢?
当然,被参的远不止他们几个。
粗略算来,首日轮值的崇文馆学子,竟有一大半都榜上有名,理由五花八门:迟到、仪容不整、在衙署内喧哗、甚至还有因起太早而在堂上打瞌睡被当场抓包的……
这一下,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崇文馆是什么地方?是大昭最高学府,是为朝廷培养未来栋梁的摇篮!
馆内博士、学士,上朝参政兼任重要岗位的就有好几位,
如今倒好,自家学生集体在六部丢这么大脸,被言官们指着鼻子骂“教不严,师之惰”。
这简直是在整个大昭教育界的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名誉扫地啊!
几位崇文馆的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在馆内拍着桌子怒吼“竖子不足与谋!”!
但老师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你骂学生可以,你骂我就过分了!
于是,在第二天朝会时,当御史再次揪着崇文馆学子仪容不整、怠惰部务的事情大做文章时,崇文馆一方彻底爆发了。
刘博士往常跟最赖皮的胖知知都能斗个你来我往,在有景和帝撑腰下的胖知知都是输多赢少。
哪能容忍别人指着他鼻子骂呢?
当场站了起来,声音洪亮,引经据典,从孔圣人因材施教说到本朝太祖重视学养,核心思想就一个:我崇文馆教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忠君爱国的节操!
学子年轻,偶有不适部院规矩,乃情理之中,岂能因小过而否定全部?
尔等御史,吹毛求疵,才是真正不体恤朝廷培养人才之苦心!
御史台那边也不是省油的灯,立刻反唇相讥,说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规矩不成方圆”。
双方引经据典,互相攻讦,吵得是不可开交,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御前了。
龙椅上的景和帝看着底下吵成一团的臣子,揉了揉眉心。
他心知肚明,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崇文馆学生娇气又还小,不适应,御史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两边都有理,也都没理。
最终,这场争论以景和帝各打五十大板,含糊地说了句“少年人当勤勉自省,老成者亦需宽严相济”而暂告段落。
那怎么办呢?这场骂战他宝贝孙子的名字就在上头挂着,罚崇文馆他舍不得,罚御史台,说他包庇徇私。
算了算了,和稀泥吧,这个最好用。
两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崇文馆的老师们这口气没完全出来啊!
朝堂上吵不赢,这火气总得有个地方发泄。
于是,下了朝没多久,一道来自崇文馆最高学谕程渐鸿的指令就传达到了所有正在六部“受苦”的学子耳中。
“所有轮值学子,懈怠部务,有辱斯文,罚抄《礼记》全文三遍!限期七日,交由刘博士查验!不得延误!”
崇文馆学子家中都有人在朝为官,一小半被牵连的人,也是敢怒不敢言,那怎么办呢!
朝廷都吵成这样了,他们这群小虾米,还能做什么额外的吗?
消息传到户部那间小值房时,正在与景和四年盐引账册搏斗的知知五人,瞬间石化了。
“《礼记》……全文……三遍?!”钱尚的声音都变了调,带着哭腔,“杀了我吧!这得抄到什么时候!”
唐瑾直接一把将毛笔拍在桌上,墨点溅了老高:“欺人太甚!小爷我这边账本还没抄完呢!”
连一向冷静的李弈和程文简,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程文简计算了一下时间,沉声道:“《礼记》字数庞大,三遍……即便日夜不休,七日也极为紧张。何况我们每日还需完成户部的差事。”
知知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盐引数目,再想想那更加浩瀚的《礼记》全文,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恨不得当场晕过去。
他哀嚎一声,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桌面上。
尽管几人再怎么不愿意的抗拒,时间还是一点点往前走。
在连续伏案抄写了两天两夜的明言知,终于抬起了他那张写满生无可恋的脸。
原本尚有几分“水灵”的少年,此刻眼底挂着明显的乌青,一向灵动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呆滞,握着毛笔的手指甚至微微发颤。
他面前,景和四年的盐引账册才抄了不到一半,而旁边,空白的《礼记》堆得比账册还高,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这就是牛马吗?
王主事之前说放衙前抄完,他们虽然没抄完王主事也没说什么。
但在这样下去,一个户部观政就全耗在抄写文书上了。
第四天了!已经第四天了!
照这个速度下去,别说“甲等”考评,他连能不能在七天内把《礼记》交上去都是个问题!
更别提还有户部这永远抄不完的旧账本!
不行!绝对不行!
知知内心有个小人在咆哮。再这样下去,他明言知就要成为大昭开国以来第一个因抄写文书而猝死在任上的观政学子了!这像话吗?!
他猛地放下笔,动作之大,引得旁边同样苦哈哈的钱尚和唐瑾都抬起头看他。
“知知,你怎么了?”钱尚顶着同款黑眼圈,有气无力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