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周尚书的后悔-《重生的大伯,穿越的爹和躺平的我》

  一想到陛下那双看似温和实则洞悉一切的眼睛,还有太子那深沉难测的心思,周尚书就坐不住了。

  他再也顾不得什么架子,什么权威,急匆匆起身,也顾不上整理官袍,几乎是小跑着冲出了值房,直奔校场而去——他得赶紧找到世子,弥补!必须弥补!

  当周尚书气喘吁吁地赶到校场,在一片尘土飞扬和操练呼喝声中,四处张望却没看到世子。

  奇了怪了。

  世子呢,怎么不在啊?

  定睛一看,原来明言知和程文简正躲在阴凉处,一人拿着一根树枝,两人慢慢比划,比起太阳底下唐瑾和李奕的,两人简直是超级慢速版。

  周尚书抽了抽嘴角,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瞥到明言知看过来的眼神。

  他立刻换上了一副无比热情、甚至带着几分谄媚的笑容,快步上前:

  “世子殿下!哎呀呀,下官该死!方才被一些琐务缠身,竟让殿下久等了!实在是罪过,罪过!”他一边拱手作揖,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

  “不知殿下今日莅临,是有何要紧事吩咐下官?但有所命,下官无有不从!”

  知知正无聊地和文简对练,他们两个算是臭味相投,惺惺相惜了,每次一到对练就顶着上官看废物的眼神自动组成一队。

  任他们上级将校的眼神冷成什么样,他俩也不为所动。

  人虽然还在这,明言知的心里已经在算计着还有多久才能下值,被突然冒出来的周尚书吓了一跳。

  他望过去,看着这位之前还日理万机的兵部大佬此刻满头大汗、笑容可掬的模样,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还是老实回答:“哦,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写了点关于改进军粮的想法,做成小册子,本来想给您看看的。看您忙,就给唐叔叔了。”

  “军……军粮改进?”周尚书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追问,“不知……是何等样的改进?”

  知知大概描述了一下“便携”、“高能量”、“易保存”的概念。

  周尚书听完,眼前一黑,身子晃了晃,差点没站稳。

  他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

  完了!

  这东西听起来……就很有用!绝非儿戏!

  唐时拿着这东西直接面圣,会在陛下和太子面前说什么?

  他几乎能想象到唐时那义正词严的嘴脸:“陛下,太子殿下,此乃利国利军之良策!然兵部周尚书竟将献策的世子殿下晾在偏厅半个时辰不理不睬,若非世子寻到下官,此策恐被埋没!周尚书其心……臣不敢妄测啊!”

  这眼药水,是结结实实地泼到他脸上了!而且是他亲手把泼水的人请进来的!

  周尚书看着眼前一脸无辜的明言知,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他此刻悔得肠子都青了,恨不得时光倒流,回到早上那一刻,他一定亲自到衙门口去迎接这位小祖宗!

  确实如周尚书所料。

  御书房内,兵部右侍郎唐时跪在下方,言辞恳切,神情激动。

  他自然是极力渲染自己是如何偶然得见世子殿下、如何慧眼识珠发现这本手册的价值、又如何心系军国大事不敢有片刻延误,这才冒昧越级直奏天听。

  话里话外,都不忘强调自己对兵部事务的殚精竭虑与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同时,那“兵部尚书周大人忙于……呃,公务,无暇接见献策世子”的细节,也被他“恰到好处”、貌似无意地透露了出来。

  景和帝高坐龙椅,指尖轻轻点着扶手,仿佛在认真倾听。

  太子侍立一旁,神色平静无波。

  唐时那点给自己脸上贴金、给上司上眼药的小心思,岂能瞒得过这对天下最顶尖的父子?

  他俩才是操弄权力的一把好手。

  景和帝心中倒是不以为意,下属之间若真是铁板一块、和气一团,那他这个景和帝才真要睡不着觉了。

  这种程度的互相倾轧、争功诿过,在他眼中不过是朝堂常态,只要事务是按时完成的,在他眼里无伤大雅。

  他的注意力,很快就从唐时那略显浮夸的表演,转移到了手中那本薄薄的册子上。

  越看,神色越是凝重。

  太子也凑近细看,父子二人的眼神交换间,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异与沉思。

  以他们的眼界和经验,太清楚军队后勤意味着什么了!

  这“便携”、“高能量”、“易保存”的野战口粮,看似只是口腹之欲的小事,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需要长途奔袭、深入敌后、或者在外长期机动作战的部队而言,传统的粮草运输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极易被敌人截断。

  若能装备此种口粮,士兵随身携带数日甚至十余日的补给,军队的机动性、隐蔽性和持续作战能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这简直是给精锐部队插上了翅膀!

  “化粮为块,去芜存菁,便于携行,利于久战……”景和帝低声重复着手册中的关键词,眼中精光闪烁。

  “若此物真能如这册中所言制成,于我大昭将士,简直是如虎添翼!”

  太子沉吟道:“父皇,此物构想精妙,工艺描述也颇为具体,似非空谈。可命将作监或军器监依此试制,验证其效。若果真可行……”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父子二人都明白,这意味着大昭的军事实力,尤其是一线精锐的战斗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他们再次看向那本册子,以及册末那个略显稚嫩却一次次带来惊喜的署名——明言知。

  这小子,去兵部观政,没学会拉弓射箭,没搞懂排兵布阵,反倒是在军需后勤上,扔出了这么一颗可能改变战争模式的惊雷!

  “拟旨,”景和帝缓缓开口,“着将作监与兵部军需司,由唐爱卿负责,即刻依此册所述,试制此‘便携式高能量野战口粮’,限期半月,朕要亲眼查验其效,”

  景和帝话未结束,沉吟了一下,又开口“另,兵部尚书怠慢公务,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微臣遵旨。”唐时躬身应道。

  唐时面上没有表示,心中却是狂喜,这步棋他算是走对了。

  只要他将这门差事办好了,锦绣前程指日可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