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报纸的筹备-《重生的大伯,穿越的爹和躺平的我》

  如果……如果由礼部出面,创办一份面向官员、甚至面向识字百姓的报纸?

  将朝廷的政令、各地的祥瑞灾异、边关的捷报、甚至一些经过筛选的奇闻异事、教化文章刊印其上,定期发行?

  这岂不是将天下人的耳目都集中到了礼部手中?!

  到时候,谁还敢说礼部清闲无权?这可是掌握着舆论喉舌啊!

  “温哥哥!你真是个天才!”知知猛地抓住温叙的胳膊,眼睛亮得吓人,“我有办法了!一个能让礼部从此扬眉吐气的办法!”

  温叙被他吓了一跳,手里的桂花糕都差点掉了:“啊?什么办法?”

  明言知没有回答他,而是手舞足蹈的走开了,他太开心了,要立马去找小伙伴们分享。

  温叙看了看小世子的背影,只是摇了摇头,没有多想。

  小孩子嘛,本来就是想一出是一出的。

  有一说一,这是轮值以来明言知最兴奋的事了。

  他和小伙伴描述完自己的构想,得到小伙伴们的鼎力支持后,更是膨胀。

  他首先雄心勃勃地找上了最大的靠山——当朝皇帝景和帝。

  御书房内,知知手舞足蹈、口水横飞地描述着他“报纸”的宏伟蓝图,什么“通晓天下事”、“教化万民”、“彰显朝廷威仪”……

  景和帝一开始还仔细听听,以为知知又有什么好点子,听到后面兴致缺缺,只是掀了掀眼皮,继续批着他的折子,不以为意地摆摆手。

  “我当是什么。朝廷本就有邸报,传谕四方,使官员知晓政令。你弄这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靡费银钱罢了。小孩子家,莫要异想天开,好生观政便是。”

  出师不利,当头一盆冷水浇下。

  知知瘪着嘴,耷拉着脑袋从御书房出来了。

  皇爷爷不识货啊!

  他不气馁,又找到了直接上级——礼部尚书。

  有了兵部尚书的前车之鉴,礼部尚书对这位小祖宗可不敢太过怠慢。

  他耐心听完了知知更加具体的构想。

  说实话,礼部尚书内心也并不看好。

  邸报传承多年,自有其规制和作用,何必多此一举?

  而且这报纸面向更广,内容更难把控,容易生出是非。

  但看着世子那亮晶晶、充满期盼的眼神,再想到“第一次报纸他出钱打个样,如果质量反响不好就不纠缠了”的承诺,礼部尚书心思活络了。

  反正不用礼部出钱,世子自己掏腰包折腾,成了,功劳有礼部一份;不成,也不过是少年人胡闹,无伤大雅,还能卖成王府和世子一个面子,何乐而不为?

  于是,礼部尚书捋着胡须,故作沉吟后。

  勉为其难地点了头:“既然世子有此雄心,欲为礼部扬名,下官便准你一试。只是切记,内容需严谨,不可妄言,一切需合乎礼法规制。”

  “多谢大人!”

  知知大喜过望,他才不管礼部尚书心里那些小九九,只要同意了就行!

  他也不是看不出礼部尚书的不重视。

  但他要的就是那个官方报纸的名头!

  于是,怀揣着对皇帝和尚书不识货的愤懑,以及一股一定要打你们脸的劲儿。

  明言知小朋友,吭哧吭哧地开始了他的办报大业。

  确定了要办报纸,但立马立刻陷入了第一场内部风暴——取名!

  “要叫《天下闻》!气派!”钱尚第一个举手,觉得这名字霸气侧漏。

  “太直白了,不如叫《文渊录》,显底蕴。”程文简持不同意见。

  唐瑾挠头:“叫《先锋报》咋样?听着就冲得快!”

  李弈无语:“我们是礼部的报纸,不是打仗的……”

  知知更是异想天开:“《八卦……唔,不是,《万象周刊》如何?包罗万象!”

  小小编辑部里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被强行“编外”、实则被抓了壮丁的温叙看不下去,揉了揉被吵得发胀的太阳穴,一拍桌子:

  “停!就叫《京华新报》!简单,易懂,点明地点与内容,也符合礼部身份。就这么定了!”

  他一锤定音,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果断。

  众人面面相觑,虽然觉得不够惊艳,但似乎也挑不出大毛病,而且吵下去也没结果,只好勉强同意。

  于是,报纸小组核心五人(明言知、程文简、钱尚、唐瑾、李弈)外加一位“荣誉主编”兼主要劳动力温叙,正式成型。

  温叙看着自己被强行记录在案的“主编”名头,内心是崩溃的。

  他一点也不想掺和这看起来就不靠谱的事,奈何……他对公主殿下有所图,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大概就是曲线救国的代价吧。

  分工很快明确下来,五人小组:负责内容搜集。

  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填充版面的各类信息都要他们去挖掘。

  温叙负责版面设计、内容审核把关。

  这是最累的活,毕竟要确保内容符合礼部规制,不能出纰漏。

  至于印刷,知知直接跑去礼部印刷邸报的作坊,凭借世子的身份和自己的(死缠烂打)本事,软磨硬泡,总算让管事答应在不影响邸报印刷的前提下,可以“稍微”借用一下匠人和设备。

  这解决了最大的技术难题。

  内容从哪里来,这就到了五人组发挥的时候。

  除了知知要的那几个版面,其余版面因为是第一版报纸,没有人投稿,都需要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找人填充。

  剩余四人回到崇文馆,对着几位学问渊博、藏书丰富的老师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死缠烂打。

  “先生,您那篇《论漕运利弊》的旧稿,借学生拜读一下嘛!保证不弄脏!”

  “博士,您当年游学时写的山水笔记,可否让学生开开眼界?我们报纸……呃,我们学习需要!”

  “就一篇!我们保证只摘抄一小段,注明出处!是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先生的文采与见识!”

  他们晓之以理(弘扬学问)、动之以情(学生求知),甚至不惜撒泼打滚(主要是钱尚深得好兄弟真传),软磨硬泡。

  总算从几位无奈又觉得有些好笑的老师那里,求来了一些不涉及朝政机密、文采斐然的往日手稿、游记、或者经义探讨文章,准备填充“文苑”和“学识”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