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沅宁已经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抓着明若清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掉:“阿清,知知他……他不会出事吧?怎么会一点消息都没有?”
明若清搂住妻子,眉头紧锁,他拥有1033的子系统,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尝试着呼唤1033,可是永远接到的都是1033的很安全,但下落无可奉告。
他怎么感觉他儿子不像是单纯的出去玩,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离家出走!
东宫内,太子明若昊听着暗卫和几大家族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回报,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了。
他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宫墙之外的方向,眼神冰冷如铁。
好,很好。
他的好侄儿,不仅跑了,还跑得如此干净利落。
“查。”太子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寒意,“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给孤往深里查!他们到底是怎么消失的!是谁在帮他们!就算把大昭翻过来,也要把他们五个,给孤揪出来!”
但很可惜,这五个臭小子还真是就这么消失的干干净净,毫无踪影。
京城几大家族乃至东宫都被这五个胆大包天的小子搅得人仰马翻,几乎要按捺不住将搜寻摆到明面上时,五封笔迹各异、却同样报平安的信,几乎同时送达了成王府、程府、钱府等几家府邸。
信中的内容大同小异,先是诚恳认错(态度真假难辨),再三保证他们一切安好,让父母无需挂心。
接着笔锋一转,直言不必再费力寻找,他们此行,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必定平安归来。
最后,用上了少年人特有的、带着点理想主义的腔调,写道:他们只是想暂时离开父母的羽翼,凭自己的眼睛和双脚,去看看书本和京城之外的、真实的大昭世界究竟是何种模样。
这信如同一声无奈的叹息,浇熄了几家父母焦灼万分却又无处着力的火气。
能怎么办?孩子信都来了,话也说到这份上了,显然是有备而来,且去意已决。
强行搜寻,动静太大,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关注和危险。
几家父母只能咬着牙,转为更隐秘的私下探查,只盼着他们真能如信中所言,平安归来。
皇宫里,皇帝和太子更是憋屈得几乎内伤。
尤其是太子明若昊,自负算无遗策,却被几个半大孩子,尤其是自己看好的继承人,结结实实地摆了一道,这口气堵在胸口,上不去下不来。
可连续多日毫无踪迹,暗卫和几大家族联手都无功而返,他们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暂时接受了这个现实。
甚至,为了给这几个“失踪人口”打掩护,避免引起朝野不必要的猜测和潜在敌对势力的窥探,皇帝和太子还得黑着脸,亲自下场收拾烂摊子。
太子亲自挑选了五个身形、年龄与明言知他们相仿,且背景干净、机灵可靠的少年,组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监察队伍”。
皇帝更是正儿八经地下了一道圣旨,宣称成王世子明言知奉旨与四位伴读南下,代天巡狩,监察地方吏治民情。
这道圣旨,明面上是给了五人离京一个合理且光鲜的由头,暗地里,却是太子和皇帝在无奈之下,主动为他们立起的一个吸引各方注意力的“活靶子”。
真正的五人组在暗处游历,而明面上这支队伍则会按照预设的路线招摇过市,既能混淆视听,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但是太子明若昊依旧非常郁闷,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怎么会让五个半大的小子悄无声息地溜走。
其实,也不算太子疏漏,这一盘只能说知知开了上帝眼睛。
早在皇帝寿宴那天,烟花映亮夜空、暗卫穿梭不定之时,明言知就隐约感觉到,似乎有视线如影随形地黏在自己身上。
那感觉极其微妙,若非他天生灵觉过人,几乎难以捕捉。
他曾在脑海里悄悄问过系统1033:
盯着他的人到底是谁?是皇爷爷还是皇伯父还是其他人?
系统保持了沉默。
但知知了解他的三三,它从不会欺骗他,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最明确的答案。
虽然不确定未来会有什么用,但他下意识地就开始在脑海里模拟、推演,该如何摆脱这些“影子”。
这个念头,在六部观政接近尾声时,破土而出,迅速生长。
他并非对皇伯父和皇爷爷的意图毫无察觉。
六部官员隐晦的优待,皇伯父那次在偏殿开诚布公的、近乎赤裸的权力剖析,曾经不了解的隐线,让他逐渐看清了一个事实:皇伯父,是把他当作继承人在培养。
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毕竟在他看来皇伯父正值壮年,还有四个女儿并不代表他不能生。
这个认知带来的并非全是欣喜,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被无形之手推向既定轨道的束缚感。
明言知没有纠结太久,他骨子里那份追求自由、厌恶被完全掌控的天性占了上风。
人总会美化自己未曾走过的路,而继承人的道路,一旦踏上,就再难回头,反悔的代价他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何不在此之前,亲自去看看另外一条路风景如何?
反正他才十三岁,反正一切还没有摊到明面上,不是吗?
说穿了,也只是一群未加冠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于是,一个大胆的的计划应运而生。
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明言知深思熟虑的。
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首先找到了程文简。
在所有人眼中,程文简理智、冷静、少年老成,是劝阻疯狂念头的最佳人选。
但知知知道,文简那沉静如水的表象下,骨子里却和他一样的疯狂。
所以他们能做这么多年得好朋友,至少冒险的勇气是不欠缺的。
明若清搂住妻子,眉头紧锁,他拥有1033的子系统,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尝试着呼唤1033,可是永远接到的都是1033的很安全,但下落无可奉告。
他怎么感觉他儿子不像是单纯的出去玩,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离家出走!
东宫内,太子明若昊听着暗卫和几大家族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回报,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了。
他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宫墙之外的方向,眼神冰冷如铁。
好,很好。
他的好侄儿,不仅跑了,还跑得如此干净利落。
“查。”太子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寒意,“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给孤往深里查!他们到底是怎么消失的!是谁在帮他们!就算把大昭翻过来,也要把他们五个,给孤揪出来!”
但很可惜,这五个臭小子还真是就这么消失的干干净净,毫无踪影。
京城几大家族乃至东宫都被这五个胆大包天的小子搅得人仰马翻,几乎要按捺不住将搜寻摆到明面上时,五封笔迹各异、却同样报平安的信,几乎同时送达了成王府、程府、钱府等几家府邸。
信中的内容大同小异,先是诚恳认错(态度真假难辨),再三保证他们一切安好,让父母无需挂心。
接着笔锋一转,直言不必再费力寻找,他们此行,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必定平安归来。
最后,用上了少年人特有的、带着点理想主义的腔调,写道:他们只是想暂时离开父母的羽翼,凭自己的眼睛和双脚,去看看书本和京城之外的、真实的大昭世界究竟是何种模样。
这信如同一声无奈的叹息,浇熄了几家父母焦灼万分却又无处着力的火气。
能怎么办?孩子信都来了,话也说到这份上了,显然是有备而来,且去意已决。
强行搜寻,动静太大,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关注和危险。
几家父母只能咬着牙,转为更隐秘的私下探查,只盼着他们真能如信中所言,平安归来。
皇宫里,皇帝和太子更是憋屈得几乎内伤。
尤其是太子明若昊,自负算无遗策,却被几个半大孩子,尤其是自己看好的继承人,结结实实地摆了一道,这口气堵在胸口,上不去下不来。
可连续多日毫无踪迹,暗卫和几大家族联手都无功而返,他们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暂时接受了这个现实。
甚至,为了给这几个“失踪人口”打掩护,避免引起朝野不必要的猜测和潜在敌对势力的窥探,皇帝和太子还得黑着脸,亲自下场收拾烂摊子。
太子亲自挑选了五个身形、年龄与明言知他们相仿,且背景干净、机灵可靠的少年,组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监察队伍”。
皇帝更是正儿八经地下了一道圣旨,宣称成王世子明言知奉旨与四位伴读南下,代天巡狩,监察地方吏治民情。
这道圣旨,明面上是给了五人离京一个合理且光鲜的由头,暗地里,却是太子和皇帝在无奈之下,主动为他们立起的一个吸引各方注意力的“活靶子”。
真正的五人组在暗处游历,而明面上这支队伍则会按照预设的路线招摇过市,既能混淆视听,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但是太子明若昊依旧非常郁闷,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怎么会让五个半大的小子悄无声息地溜走。
其实,也不算太子疏漏,这一盘只能说知知开了上帝眼睛。
早在皇帝寿宴那天,烟花映亮夜空、暗卫穿梭不定之时,明言知就隐约感觉到,似乎有视线如影随形地黏在自己身上。
那感觉极其微妙,若非他天生灵觉过人,几乎难以捕捉。
他曾在脑海里悄悄问过系统1033:
盯着他的人到底是谁?是皇爷爷还是皇伯父还是其他人?
系统保持了沉默。
但知知了解他的三三,它从不会欺骗他,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最明确的答案。
虽然不确定未来会有什么用,但他下意识地就开始在脑海里模拟、推演,该如何摆脱这些“影子”。
这个念头,在六部观政接近尾声时,破土而出,迅速生长。
他并非对皇伯父和皇爷爷的意图毫无察觉。
六部官员隐晦的优待,皇伯父那次在偏殿开诚布公的、近乎赤裸的权力剖析,曾经不了解的隐线,让他逐渐看清了一个事实:皇伯父,是把他当作继承人在培养。
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毕竟在他看来皇伯父正值壮年,还有四个女儿并不代表他不能生。
这个认知带来的并非全是欣喜,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被无形之手推向既定轨道的束缚感。
明言知没有纠结太久,他骨子里那份追求自由、厌恶被完全掌控的天性占了上风。
人总会美化自己未曾走过的路,而继承人的道路,一旦踏上,就再难回头,反悔的代价他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何不在此之前,亲自去看看另外一条路风景如何?
反正他才十三岁,反正一切还没有摊到明面上,不是吗?
说穿了,也只是一群未加冠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于是,一个大胆的的计划应运而生。
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明言知深思熟虑的。
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首先找到了程文简。
在所有人眼中,程文简理智、冷静、少年老成,是劝阻疯狂念头的最佳人选。
但知知知道,文简那沉静如水的表象下,骨子里却和他一样的疯狂。
所以他们能做这么多年得好朋友,至少冒险的勇气是不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