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冬雪消融,春华秋实,转眼间,明言知一行人离开京城已近一年。
东宫内,太子捏着一封刚从明若清那里截来的家书,脸色铁青,步履生风地径直去寻景和帝。
他将那封信“啪”地一声按在御案上,声音里压着显而易见的火气:
“父皇,您看看!看看您的好孙儿!”
景和帝从奏折后抬起眼,瞧见儿子那副臭得能熏死人的脸色,心下已猜到了七八分,却还是慢条斯理地问:“又怎么了?知知来信不是好事吗?”
“好事?”
太子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声音。
“他当时怎么说来着?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必归!如今一年将至,您看看这信里,字里行间,有半分要回来的意思吗?他现在在哪儿?在岭南!他碰上了儿臣早年安排在岭南的云想衣!”
他越说越气,音量都不自觉拔高了几分。
“再不管管,您孙子,我们大昭未来的储君,怕不是要在岭南扎根,下一步就要当上海盗王了!”
景和帝挑了挑眉,倒是没太动怒,反而带着点好奇,先展开了明言知的家书,又拿起旁边那份云想衣加急送来的密报,对照着看了起来。
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传递有时差,这封信和密报送到京城时,估计他那宝贝孙子早就不知道又跑到哪去了。
这一年来,明言知寄回的家书从未断过,信中也总是描绘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壮丽山河,文字间充满了少年人的惊叹与好奇。
但手中这一封,格外的不同。
字里行间似乎都浸润着海风的咸涩与辽阔,那孩子对蔚蓝大海的好奇与向往,几乎要透纸而出。
他详细描述了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海洋时的震撼,写了海上的日出日落、变幻莫测的天气,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的奇异海鱼。
而云想衣的密报则印证了太子的担忧。
折子里禀明,世子殿下确实随着她们的船队出了几趟海,适应得极快,甚至在一次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中还“略显身手”。
每次航程结束,世子殿下登岸时,那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模样,让云想衣都感到心惊肉跳。
云想衣,正是当年云水舫血案后,被太子特赦、发配岭南的原云水班成员。
他们获得自由的条件,便是接受太子招揽,在岭南这鱼龙混杂之地,为太子经营海上情报,监控往来商旅及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遇到明言知,纯属意外。
而更让云想衣后怕的是,明言知这孩子机灵得很,直到他们的船队即将再次启航、他准备离开岭南继续南下之时,才笑嘻嘻地揭破自己的身份,告诉云想衣他就是当年那个在云水舫见过她们的小孩子。
若早知他的身份,云想衣是断然不敢让他上船,只怕立刻就要想办法把他捆送回京了。
景和帝放下书信和密报,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半晌,才悠悠叹了口气,对依旧怒气冲冲的太子道:
“这小子……倒是会找地方。岭南,海上……这心是越来越野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些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无奈。
太子看着父皇似乎并不如自己这般焦急,更是气结:“父皇!难道就真由着他这么胡闹下去?万一出点什么事……”
景和帝叹了口气,打断了他:“是你想,还是朕想胡闹吗?问题就在于他总能先一步获取我们的人的信息,像泥鳅一样滑不溜手,你的人只能在你侄儿后面抓耳挠腮。”
太子闻言,沉默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说得有道理,这一把是因为他们技术一筹,抓不到人!
但一想到他未来会有一个站在船头、迎着海风、梦想着成为“海盗王”的继承人,他就觉得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不行!绝对不行!
心玩野了,再想收回来就难了!
必须得抓回来,按在书案前,好好接受他身为继承者应有的、系统的、一点也不浪漫的帝王教育!
那么,此刻被太子心心念念要抓回来的五人,究竟在哪里呢?
他们早已离开了风情迥异的岭南,乘着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终于抵达了那个在无数诗词歌赋中被描绘得如梦似幻的地方——江南。
“江南好啊!听说那里美人如画,风景如诗,连街上铺路的石头都透着股富贵气!”
钱尚趴在船舷上,望着逐渐清晰的、绿意盎然的平坦河岸,眼睛里几乎要冒出光来。
这一年来,他们五个可是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大昭的底层山河。钻过西南的密林,爬过西北的荒山,淌过浑浊的黄河支流,甚至在岭南跟着土人学习过如何在雨林中辨认方向。
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一个像样的城镇。
虽然见识了迥异于京城的壮阔与真实,但少年人爱热闹、向往繁华的天性终究是压抑不住的。
尤其是在海上晃荡了那段日子,虽然新奇刺激,但终日面对茫茫大海,淡水限量、蔬菜稀缺,对于习惯了精致生活的几位小爷来说,着实是种折磨。
钱尚第一个受不了了,在船上就捶胸顿足地宣布:
“我不管!下一站必须是大城!是江南!我要睡在软乎乎的锦被里!我要吃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我要听吴侬软语的小曲!我要去最繁华的街上晃荡!再不当野人了!”
他的强烈抗议得到了除明言知(这孩子是真心想当海盗王!)外所有人的支持。
连看似沉稳的李弈,在听到“热水澡”和“干净床铺”时,眼神都亮了一下。
东宫内,太子捏着一封刚从明若清那里截来的家书,脸色铁青,步履生风地径直去寻景和帝。
他将那封信“啪”地一声按在御案上,声音里压着显而易见的火气:
“父皇,您看看!看看您的好孙儿!”
景和帝从奏折后抬起眼,瞧见儿子那副臭得能熏死人的脸色,心下已猜到了七八分,却还是慢条斯理地问:“又怎么了?知知来信不是好事吗?”
“好事?”
太子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声音。
“他当时怎么说来着?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必归!如今一年将至,您看看这信里,字里行间,有半分要回来的意思吗?他现在在哪儿?在岭南!他碰上了儿臣早年安排在岭南的云想衣!”
他越说越气,音量都不自觉拔高了几分。
“再不管管,您孙子,我们大昭未来的储君,怕不是要在岭南扎根,下一步就要当上海盗王了!”
景和帝挑了挑眉,倒是没太动怒,反而带着点好奇,先展开了明言知的家书,又拿起旁边那份云想衣加急送来的密报,对照着看了起来。
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传递有时差,这封信和密报送到京城时,估计他那宝贝孙子早就不知道又跑到哪去了。
这一年来,明言知寄回的家书从未断过,信中也总是描绘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壮丽山河,文字间充满了少年人的惊叹与好奇。
但手中这一封,格外的不同。
字里行间似乎都浸润着海风的咸涩与辽阔,那孩子对蔚蓝大海的好奇与向往,几乎要透纸而出。
他详细描述了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海洋时的震撼,写了海上的日出日落、变幻莫测的天气,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的奇异海鱼。
而云想衣的密报则印证了太子的担忧。
折子里禀明,世子殿下确实随着她们的船队出了几趟海,适应得极快,甚至在一次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中还“略显身手”。
每次航程结束,世子殿下登岸时,那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模样,让云想衣都感到心惊肉跳。
云想衣,正是当年云水舫血案后,被太子特赦、发配岭南的原云水班成员。
他们获得自由的条件,便是接受太子招揽,在岭南这鱼龙混杂之地,为太子经营海上情报,监控往来商旅及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遇到明言知,纯属意外。
而更让云想衣后怕的是,明言知这孩子机灵得很,直到他们的船队即将再次启航、他准备离开岭南继续南下之时,才笑嘻嘻地揭破自己的身份,告诉云想衣他就是当年那个在云水舫见过她们的小孩子。
若早知他的身份,云想衣是断然不敢让他上船,只怕立刻就要想办法把他捆送回京了。
景和帝放下书信和密报,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半晌,才悠悠叹了口气,对依旧怒气冲冲的太子道:
“这小子……倒是会找地方。岭南,海上……这心是越来越野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些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无奈。
太子看着父皇似乎并不如自己这般焦急,更是气结:“父皇!难道就真由着他这么胡闹下去?万一出点什么事……”
景和帝叹了口气,打断了他:“是你想,还是朕想胡闹吗?问题就在于他总能先一步获取我们的人的信息,像泥鳅一样滑不溜手,你的人只能在你侄儿后面抓耳挠腮。”
太子闻言,沉默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说得有道理,这一把是因为他们技术一筹,抓不到人!
但一想到他未来会有一个站在船头、迎着海风、梦想着成为“海盗王”的继承人,他就觉得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不行!绝对不行!
心玩野了,再想收回来就难了!
必须得抓回来,按在书案前,好好接受他身为继承者应有的、系统的、一点也不浪漫的帝王教育!
那么,此刻被太子心心念念要抓回来的五人,究竟在哪里呢?
他们早已离开了风情迥异的岭南,乘着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终于抵达了那个在无数诗词歌赋中被描绘得如梦似幻的地方——江南。
“江南好啊!听说那里美人如画,风景如诗,连街上铺路的石头都透着股富贵气!”
钱尚趴在船舷上,望着逐渐清晰的、绿意盎然的平坦河岸,眼睛里几乎要冒出光来。
这一年来,他们五个可是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大昭的底层山河。钻过西南的密林,爬过西北的荒山,淌过浑浊的黄河支流,甚至在岭南跟着土人学习过如何在雨林中辨认方向。
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一个像样的城镇。
虽然见识了迥异于京城的壮阔与真实,但少年人爱热闹、向往繁华的天性终究是压抑不住的。
尤其是在海上晃荡了那段日子,虽然新奇刺激,但终日面对茫茫大海,淡水限量、蔬菜稀缺,对于习惯了精致生活的几位小爷来说,着实是种折磨。
钱尚第一个受不了了,在船上就捶胸顿足地宣布:
“我不管!下一站必须是大城!是江南!我要睡在软乎乎的锦被里!我要吃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我要听吴侬软语的小曲!我要去最繁华的街上晃荡!再不当野人了!”
他的强烈抗议得到了除明言知(这孩子是真心想当海盗王!)外所有人的支持。
连看似沉稳的李弈,在听到“热水澡”和“干净床铺”时,眼神都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