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微澜渐起
“灯塔”计划在绝对的静默中运行了数月,第一批二十七位顶尖科学家如同沉入知识海洋的潜水员,在“方舟”知识库的浩瀚信息中艰难而兴奋地探索着。初步的成果开始以高度加密的形式,在dSm和“守夜人”的最高层间流转——并非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更多是对基础理论的深化和修正,但这些“地基”的加固,对未来至关重要。
然而,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即便保密措施再严密,也难免在特定的圈子里引起细微的涟漪。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全球顶尖的学术共同体。一些原本活跃在领域前沿的知名学者,突然减少了公开活动,甚至从某些国际合作项目中“消失”。起初被认为是个人选择或新的研究周期,但当类似情况在数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接二连三出现时,便引起了少数有心人的注意。
“暗影”团队监测到,几个与“利维坦”关系密切的智库和私人基金会,加强了对这些“消失”学者背景和最后公开行踪的调查。他们似乎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几乎同时,GR3联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几个原本与dSm合作紧密的国家代表,在技术交流会议上,开始更加频繁和深入地探询dSm某些技术突破背后的“理论依据”,其问题之专业和刁钻,远超一般技术合作的需要。显然,dSm通过“滤网”释放出的部分技术,其精妙程度已经引起了这些国家背后科学顾问团的深度好奇和怀疑。
王漫妮在汇报这些情况时,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他们可能猜不到‘方舟’的存在,但已经开始怀疑我们掌握着一个远超公开水平的、独立的核心研发体系。”
林凡对此并不意外。纸终究包不住火,尤其是在面对同样聪明的头脑时。他指示王漫妮和安迪,采取“引导式混淆”策略。一方面,在GR3框架内,适度增加一些基于“灯塔”初级成果、但经过包装和简化的技术分享,满足部分好奇心,并将其归功于dSm“长期的基础研究投入和独特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某些非正式渠道,释放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关于dSm在南极或其它偏远地区建有“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的模糊信息,将外界的猜测引向物理地点的探寻,而非核心知识库的存在。
与此同时,“深空之耳”项目也有了新的发现。对“低语者”回应的信息流持续分析表明,其中除了对“守望者”遗产的“注释”外,似乎还夹杂着一些极其微弱的、指向银河系其他方向的“坐标标签”。这些标签的含义不明,但仿佛在暗示,像“守望者”这样的文明遗产投放点,或者“低语者”这样的中继站,在银河系中并非唯一。
宇宙,可能比想象的更加“热闹”。
这天,林凡在“彼岸”岛的地下指挥中心,听取“灯塔”计划生物学组的汇报。该小组专注于“守望者”遗产中关于生命科学和基因编码的部分。
“……根据我们破译的部分信息,‘守望者’文明在生命本质的理解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小组负责人,一位原本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基因学家,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们似乎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能量场和信息共振的……‘生命蓝图’理论。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dNA是唯一遗传载体的认知!如果理论成立,理论上我们可以……”
他顿了顿,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得过于超前,调整了一下语气:“当然,这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距离任何形式的实践都极其遥远,并且涉及重大的伦理问题。”
林凡默默听着,心中却掀起了波澜。生命蓝图理论?能量场遗传?这已经触及了生命的本源!其潜在的影响,远比任何物理或工程技术的突破更加深远和……危险。
他批准了生物学组继续理论研究的请求,但强调了最高级别的伦理审查和管控,绝不允许进行任何相关的实验,尤其是在人类身上。
离开生物学组,林凡走在“方舟”基地安静而漫长的走廊里,两侧是厚重的合金墙壁和无数的传感器。这里沉睡着足以让上帝都为之动容的知识,也隐藏着足以让恶魔疯狂的力量。
微澜已起,风暴或许还在远方。
但他必须确保,当风暴真正来临时,人类这艘航船,已经拥有了足够坚固的船体和……清醒的舵手。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完)
“灯塔”计划在绝对的静默中运行了数月,第一批二十七位顶尖科学家如同沉入知识海洋的潜水员,在“方舟”知识库的浩瀚信息中艰难而兴奋地探索着。初步的成果开始以高度加密的形式,在dSm和“守夜人”的最高层间流转——并非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更多是对基础理论的深化和修正,但这些“地基”的加固,对未来至关重要。
然而,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即便保密措施再严密,也难免在特定的圈子里引起细微的涟漪。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全球顶尖的学术共同体。一些原本活跃在领域前沿的知名学者,突然减少了公开活动,甚至从某些国际合作项目中“消失”。起初被认为是个人选择或新的研究周期,但当类似情况在数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接二连三出现时,便引起了少数有心人的注意。
“暗影”团队监测到,几个与“利维坦”关系密切的智库和私人基金会,加强了对这些“消失”学者背景和最后公开行踪的调查。他们似乎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几乎同时,GR3联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几个原本与dSm合作紧密的国家代表,在技术交流会议上,开始更加频繁和深入地探询dSm某些技术突破背后的“理论依据”,其问题之专业和刁钻,远超一般技术合作的需要。显然,dSm通过“滤网”释放出的部分技术,其精妙程度已经引起了这些国家背后科学顾问团的深度好奇和怀疑。
王漫妮在汇报这些情况时,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他们可能猜不到‘方舟’的存在,但已经开始怀疑我们掌握着一个远超公开水平的、独立的核心研发体系。”
林凡对此并不意外。纸终究包不住火,尤其是在面对同样聪明的头脑时。他指示王漫妮和安迪,采取“引导式混淆”策略。一方面,在GR3框架内,适度增加一些基于“灯塔”初级成果、但经过包装和简化的技术分享,满足部分好奇心,并将其归功于dSm“长期的基础研究投入和独特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某些非正式渠道,释放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关于dSm在南极或其它偏远地区建有“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的模糊信息,将外界的猜测引向物理地点的探寻,而非核心知识库的存在。
与此同时,“深空之耳”项目也有了新的发现。对“低语者”回应的信息流持续分析表明,其中除了对“守望者”遗产的“注释”外,似乎还夹杂着一些极其微弱的、指向银河系其他方向的“坐标标签”。这些标签的含义不明,但仿佛在暗示,像“守望者”这样的文明遗产投放点,或者“低语者”这样的中继站,在银河系中并非唯一。
宇宙,可能比想象的更加“热闹”。
这天,林凡在“彼岸”岛的地下指挥中心,听取“灯塔”计划生物学组的汇报。该小组专注于“守望者”遗产中关于生命科学和基因编码的部分。
“……根据我们破译的部分信息,‘守望者’文明在生命本质的理解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小组负责人,一位原本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基因学家,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们似乎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能量场和信息共振的……‘生命蓝图’理论。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dNA是唯一遗传载体的认知!如果理论成立,理论上我们可以……”
他顿了顿,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得过于超前,调整了一下语气:“当然,这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距离任何形式的实践都极其遥远,并且涉及重大的伦理问题。”
林凡默默听着,心中却掀起了波澜。生命蓝图理论?能量场遗传?这已经触及了生命的本源!其潜在的影响,远比任何物理或工程技术的突破更加深远和……危险。
他批准了生物学组继续理论研究的请求,但强调了最高级别的伦理审查和管控,绝不允许进行任何相关的实验,尤其是在人类身上。
离开生物学组,林凡走在“方舟”基地安静而漫长的走廊里,两侧是厚重的合金墙壁和无数的传感器。这里沉睡着足以让上帝都为之动容的知识,也隐藏着足以让恶魔疯狂的力量。
微澜已起,风暴或许还在远方。
但他必须确保,当风暴真正来临时,人类这艘航船,已经拥有了足够坚固的船体和……清醒的舵手。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