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星槎初现
“海神号”事件的余波逐渐平息,深海的铁律已然树立。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为dSm内部的关键项目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
“曲率”项目组不负众望,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参数调整后,终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成功建造并测试了 “星槎”探测器的“曲率核心”工程原型机!
这个仅有轿车发动机大小的复杂装置,在实验室的真空腔内,首次实现了持续 毫秒级 的稳定时空涟漪输出!虽然产生的推力依旧微弱,甚至不足以移动一张纸,但其 稳定性 和 可控性 得到了验证!这意味着,从工程角度,“时空涟漪推进”的原理是可行的!
消息传开,“彼岸”岛地下基地内一片欢腾。这是从零到一的质变,是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一步!
林凡亲自视察了原型机实验室。看着那在强大能量场约束下、内部仿佛有无数微光流转的核心装置,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星槎”在星际空间中,依靠这微弱但持续的推力,一点点积累速度,最终跨越光年障碍的景象。
“缩小体积,降低能耗,提高推力。这是下一步的目标。”林凡对项目组负责人说道,语气中带着肯定与期待,“我们需要它变得足够小、足够高效,能够集成到‘星槎’上。”
与此同时,“星海之约”项目组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分形数学和混沌理论的 “自适应通讯协议框架” 。这套框架不具备固定的“语言”,而是定义了一套如何从零开始,通过交换基础数学概念和物理现象描述,逐步与未知智能建立共同语义空间的 方法论。这就像给了“星槎”一个学会说话的“大脑”,而非一本固定的字典。
人工智能团队则基于这个框架,开始训练一个专门的 “接触AI” 。这个AI的核心逻辑被设定为“谨慎观察、被动回应、优先学习、非必要不主动”,并植入了“星海之约”项目讨论出的所有伦理禁忌和行为边界。
“星槎”探测器的整体构型也进一步细化。它被设计成一个长约十五米、直径三米的流线型纺锤体,通体由新型暗色复合材料覆盖,以减少反射。头部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和通讯阵列,中部是“烛龙”能源核心和“曲率核心”,尾部则是推进器喷口(常规等离子推进作为辅助和姿态调整)以及展开后可达数十平方米的超轻薄膜光帆(用于在巡航阶段利用恒星风进行辅助加速)。
一个能够真正执行星际探测任务的探测器雏形,已然显现。
林凡批准了“星槎”全面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恒星系为目标的无人探测器,其意义,不亚于当年哥伦布驶向未知海洋的帆船。
就在dSm上下为“星槎”的诞生而振奋时,一个来自“深空之耳”项目的常规报告,引起了林凡的注意。
报告指出,对“低语者”转发的比邻星信号持续监测发现,其周期性调制的复杂程度,在过去几个月内,有 轻微但稳定的提升。仿佛那个信号源,并非一成不变的遗迹信标,而是…… 活的,并且在 变化!
这个发现,让“星槎”的远征,蒙上了一层更加急迫和神秘的色彩。
那里,到底存在着什么?
是一个仍在发展的文明?一个刚刚苏醒的远古AI?还是……别的什么?
答案,或许只有等“星槎”抵达那里,才能揭晓。
林凡站在dSm总部的全息星图前,看着代表“星槎”构想的光点,缓缓移向那颗标注为比邻星的亮点。
星槎已现,远征在即。
人类的使者,即将启程,奔赴那4.22光年外的……未知之约。
(第一百八十八章 完)
“海神号”事件的余波逐渐平息,深海的铁律已然树立。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为dSm内部的关键项目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
“曲率”项目组不负众望,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参数调整后,终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成功建造并测试了 “星槎”探测器的“曲率核心”工程原型机!
这个仅有轿车发动机大小的复杂装置,在实验室的真空腔内,首次实现了持续 毫秒级 的稳定时空涟漪输出!虽然产生的推力依旧微弱,甚至不足以移动一张纸,但其 稳定性 和 可控性 得到了验证!这意味着,从工程角度,“时空涟漪推进”的原理是可行的!
消息传开,“彼岸”岛地下基地内一片欢腾。这是从零到一的质变,是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一步!
林凡亲自视察了原型机实验室。看着那在强大能量场约束下、内部仿佛有无数微光流转的核心装置,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星槎”在星际空间中,依靠这微弱但持续的推力,一点点积累速度,最终跨越光年障碍的景象。
“缩小体积,降低能耗,提高推力。这是下一步的目标。”林凡对项目组负责人说道,语气中带着肯定与期待,“我们需要它变得足够小、足够高效,能够集成到‘星槎’上。”
与此同时,“星海之约”项目组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分形数学和混沌理论的 “自适应通讯协议框架” 。这套框架不具备固定的“语言”,而是定义了一套如何从零开始,通过交换基础数学概念和物理现象描述,逐步与未知智能建立共同语义空间的 方法论。这就像给了“星槎”一个学会说话的“大脑”,而非一本固定的字典。
人工智能团队则基于这个框架,开始训练一个专门的 “接触AI” 。这个AI的核心逻辑被设定为“谨慎观察、被动回应、优先学习、非必要不主动”,并植入了“星海之约”项目讨论出的所有伦理禁忌和行为边界。
“星槎”探测器的整体构型也进一步细化。它被设计成一个长约十五米、直径三米的流线型纺锤体,通体由新型暗色复合材料覆盖,以减少反射。头部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和通讯阵列,中部是“烛龙”能源核心和“曲率核心”,尾部则是推进器喷口(常规等离子推进作为辅助和姿态调整)以及展开后可达数十平方米的超轻薄膜光帆(用于在巡航阶段利用恒星风进行辅助加速)。
一个能够真正执行星际探测任务的探测器雏形,已然显现。
林凡批准了“星槎”全面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恒星系为目标的无人探测器,其意义,不亚于当年哥伦布驶向未知海洋的帆船。
就在dSm上下为“星槎”的诞生而振奋时,一个来自“深空之耳”项目的常规报告,引起了林凡的注意。
报告指出,对“低语者”转发的比邻星信号持续监测发现,其周期性调制的复杂程度,在过去几个月内,有 轻微但稳定的提升。仿佛那个信号源,并非一成不变的遗迹信标,而是…… 活的,并且在 变化!
这个发现,让“星槎”的远征,蒙上了一层更加急迫和神秘的色彩。
那里,到底存在着什么?
是一个仍在发展的文明?一个刚刚苏醒的远古AI?还是……别的什么?
答案,或许只有等“星槎”抵达那里,才能揭晓。
林凡站在dSm总部的全息星图前,看着代表“星槎”构想的光点,缓缓移向那颗标注为比邻星的亮点。
星槎已现,远征在即。
人类的使者,即将启程,奔赴那4.22光年外的……未知之约。
(第一百八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