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唐风流小厨师》

  赵瑞当初看到王绩的事情的时候,还是比较欣赏此人的,现在看着癫狂一般的王绩,笑着跟老鸨子吩咐,

  “去拿笔来,”

  老鸨子闻言,嘴巴都合不上了,陛下这两年可没有写诗了,身边的人赶紧将笔墨拿来,

  赵瑞沾好了墨,在纸上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赵瑞并没有真的批评王绩,以他现在的身份要是真的批评一句,哪怕只是浅浅地流露出一丝不满的情绪,那王绩的未来就完了,那个上官还敢用他?

  赵瑞只希望用这首诗能告诉王绩,要踏实一点,务实一点,不要把清谈之风带到官场。

  赵瑞写的这首诗,很快就流传出去,王绩酒醒之后,从友人那里知道赵瑞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尽管诗的原稿一笑楼不会给自己了,但还是硬着头皮上门求告,希望能看一看,一笑楼也没吝啬,让他看了诗句,王绩感慨万千,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是自己的才华比起陛下来,好像差了不少,诗词就不用说了,赵瑞的师说还在国子监大门口立着呢,可是人家当初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不也照样天天练兵么?

  至于王绩后来发奋不在空谈,重操实务那就是后话了。

  赵瑞回到宫里,三省的西部防御计划已经放在了立政殿的案头,赵瑞拿过来看看,果然,这帮人生怕赵瑞御驾亲征,十分快速制定了计划,李靖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段志玄、冯立,刘师立为行军总管,率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大军抵御吐谷浑和突厥,同时诏令阿史那思摩从河套西进,收拢突厥。借此减弱突利部的的部族力量。

  李靖的统帅作战能力不容置疑,除了每次站队的时候他搞不清楚情况,总是站错队,在实际军事作战上,那可是没输过的。

  赵瑞看到这样的计划,明白自己估计想要亲征的可能性不大了,李靖也许不能全面击败吐谷浑和突厥的联军,但抵挡住他们却是完全可能的。

  赵瑞叹口气,直接在计划书上写了个可,便放在一边,要是这样的话,自己以后亲征的机会只有东边高句丽了,突厥和吐谷浑这边自己就不要再想了。

  不过想想也是,这时期名将辈出,能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的谁没几把刷子,不行的早已经被历史淘汰了。自己也已经不是当初只带着一卫兵马的大将军了,现在的冯立、薛万彻、张公谨、刘师立、苏定方等等都是名将,还有一个无敌统帅李靖的存在。

  在用人方面开始富裕起来,还是要给他们多上战场的机会。

  想到这里赵瑞也就释然了,自己还年轻,关键还没有后代,战场上很多时候名将都是意外倒在流矢之下,要是自己在战场上有个闪失,家族根本没有人能支撑住这个局面,这个刚建立的大明可能就会跟大唐一样瞬间土崩瓦解。

  这也是三省长官最担心的问题,当年赵瑞下岭南遇到伏击,王朝就差点覆灭,这事情不可不防。

  有了后代培养一下最次混个守成之君,可后代还遥遥无期呢,赵瑞想到这里,不由哼着小曲,转身出了立政殿。立政殿旁边就是武德殿,武德殿之所以地位尊崇,像历史上李世民让李泰居于武德殿,就引起李承乾嫉妒不满,最后两子相争,主要原因就是武德殿和立政殿紧邻,政治意味很重。

  不过大明现在还好,武德殿里住的是杨淑妃,赵瑞刚转到武德殿,杨淑妃洗完澡之后正躺在榻上,没有休息,看到赵瑞过来,笑嘻嘻道,

  “别人出门去逛青楼,都是冲着美人去的,只有郎君去了,不但劝谏臣子要好好工作,还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呵,消息传得这么快,你都知道了啊。“

  “什么消息传得快,还不是我派人盯着承业的学业,发现你又带着他去一笑楼,这一笑楼有什么好的,你总是带他去,小心不学好。“

  赵瑞心想,不学好很正常,要不是李承业年纪小,身体没长成,估计你现在都抱孙子了。想到这里,赵瑞看着杨淑妃,这还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性格还活泼的很,要是他现在抱上孙子了,那是个什么样?

  杨淑妃盯着赵瑞似笑非笑的脸,

  “你又在想什么坏主意呢?一脸猥琐的样子吗,快从实招来。“

  “我在想,承业在自己府上无法无天,要是给你生个孙子那可咋办?咱们的儿子到时候还没有你孙子大,岂不是完了?咱们要赶紧生一个,不能落后了。“

  杨淑妃哭笑不得,这种事情在古代太容易发生了,孙子比儿子大事情大户人家太多了。李承业不就比他几个叔叔大多了,李渊登基之后广纳女子,后宫哪年没有三两个孩子出生?比李承业和李承道小的,那就太多了。

  古人对此事见怪不怪,不过杨淑妃听赵瑞说的好笑,尤其赵瑞以这个理由爬她的床,更让她觉得好笑,两人在榻上翻滚了两圈,直到赵瑞的手已经十分不老实了,才在杨淑妃的催促下去洗了澡,不久之后,杨淑妃的呻吟声便响了起来。

  大明朝堂战争机器开动,大军分别在冯立、刘师立的带领下奔赴灵州和延州前线,朝廷的传诏使者也快马加鞭奔向各地,传达诏命。李靖不在长安,在灵州呢,所以登台拜将的仪式就免了,但授命的诏书还是要快速传递过去的。

  冯立带着大军出发,他不但承担军事指挥的作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使用火药的职责,大明火药管控极其严格,至今都在左屯卫的大营里面制作,钱顺安排了两百位会使用火器的士兵,但安排一千名押运火器的士兵,他们的命令就是负责押运和记录使用情况,任何一个药包,谁领走了,用在何处,何时用了,都记载的明明白白,不敢有半点纰漏。

  这次三省制定计划中还是要使用一批火器的,这是给李靖最大的支持了。但李靖只有火器的使用权,但具体操作权限只在左屯卫士卒手里,而这批士卒在此次战役具体只听从冯立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