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被两名衙役,一左一右请离了考场,穿过重重院落,带到了贡院的内堂。
堂上正中端坐一人,身穿绯色官袍,面容清瘦,目光锐利,正是北源知府孙阳。
“学生苏墨,叩见府台大人。”
苏墨行礼问候,没有等孙知府发问,便高高举起了手中那张污损的考卷,以及完好的草稿。
“禀报大人,学生有冤啊。”
他将府试期间的遭遇,一五一十的坦诚讲述。
“学生县试末名,自知才疏学浅,不敢怨怼。”
“然府试首场,学生便被分入屋顶缺瓦的号舍,唯恐雨水浸湿考卷,日夜不安。”
“今日第二场,学生正在答题,守在门口的衙役却突然潜伏到身后,突兀的大声报时,且时间明显错漏。”
“学生惊慌之下,笔墨失控,致使作答纸当场污损。”
苏墨的声音微微发颤,似是后怕,然后又举起那张污迹斑斑的考卷。
“还请大人明鉴!此等行径与毁人前程何异?学生恳请大人彻查!”
“若明日下雨,学生的考卷必保不住,这分明是有人在刻意妨害科考。”
孙知府静静地听着,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桌面。
出于前一场考试,对苏墨文章的欣赏,他在事件出现不久,便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场闹剧,就是周同知搞出来的,而且确实和丁家有关。
“苏墨。”
孙知府缓缓开口道。
“你可知,你今日在考场大闹,已犯扰乱科场之罪?本官若要治你,你这前程一样保不住。”
虽然清楚苏墨大闹一场,就是为了见自己,但是孙知府可不会就那么简单的翻过此事。
“你,就不怕本官治罪吗?”
闻言,苏墨抬起头,迎着那道威严的目光,脸上却无惧色。
“学生怕,但学生更相信大人。”
“哦?”
“学生在清河县时,便听闻府台大人的政绩。”
苏墨朗声道。
“大人上任四年,专注农桑,改良粮种,推广新犁,是清河百姓口中的清官、好官。”
“学生相信,似大人这般明察秋毫、心系万民的青天,绝不会容忍此等宵小之辈,在您主考的科场上,行此龌龊陷害之举!”
先给戴上一顶高帽,只要对方高兴了,这事情也就好办了。
说白了,这事情本就可大可小,其结果全凭孙知府一人之念。
说到这里,苏墨不动声色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学生不敢奢求其他,只恳请大人,准许学生用草纸誊写文章,或准许学生提早交卷,以避宵小暗算!”
孙知府闻言心中暗笑。
这小子,真是个小狐狸。
“用草纸誊写?大业开朝以来,闻所未闻。”
孙知府面上不动声色,毫不松口道。
“规矩就是规矩。”
苏墨的心一沉,心中不由思考着别的办法。
“不过……”
孙知府话锋一转,又道。
“本官可以给你一个机会。”
他看了一眼,苏墨那张完好的草稿纸。
“你既说草稿已成,那本官,便再赐你一张作答纸。”
苏墨闻言大喜,刚要道谢,便听到孙知府的话。
“你先别急着谢恩。”
孙知府的声音冷了下来。
“本官不要你照着草纸誊抄,你便在此处,当着本官的面,将你那篇草稿,从头到尾默写出来。”
“只给你一张纸,写错一字或涂改一处,便当场黜落,你可敢?”
这比照抄的难度,高了何止十倍!
然而苏墨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大喜叩首。
“学生遵命!谢大人成全!”
默写可以说是他的强项,一点都不带害怕的。
一张新桌案被搬到堂下。
苏墨凝神静气,在孙知府和堂上所有官吏的注视下,他缓缓闭上眼,将那篇早已烂熟于心的文章,在心中默念一遍。
随即,他提笔蘸墨。
落笔!
端正的馆阁体,跃然纸上。
孙知府看着那一行行字,暗自赞赏。
这等天资配上这份苦功,此子若不中,简直是天理难容。
一个时辰后,苏墨放下笔,吹干墨迹,恭敬呈上。
“大人,学生默写完毕。”
孙知府接过,只扫了一眼,便点了点头。
“下去吧。准备第三场考试。”
……
第三场考试如期而至。
苏墨再次走进那间破败的号舍,心中却已一片澄明。
果然,昨日那两名如临大敌的衙役,早已消失不见。
巡逻的衙役虽依旧在巷道中走动,但路过他门口时,最多只是好奇地朝里瞥一眼,便匆匆离开,再无半点刻意的刁难。
这府试最难的一关,他已经闯过了。
丁家的阴谋,在这位孙知府的面前,终究是未能得逞。
很快,府试三场,全部结束。
苏墨与陈易、陈尚泽在客栈中,静静地等待着放榜。
而在贡院的阅卷房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灯火通明,孙知府高坐主位。
“大人!下官以为,此卷当为案首!”
孙知府的副手王通判,将一份考卷重重拍在桌上说道。
“三场考试的文章层层递进,论述精辟,尤其是那篇务实策论,简直是为大人您量身打造!此等大才不为案首,实乃我北源府之憾!”
“不可!”
周同知立刻站了出来,极力反对道。
“大人!下官承认此子文章尚可,但他品行有失!”
“曾经在第二场考试时咆哮公堂,此等心性,若点为案首,岂非纵容狂悖之徒?”
他又拿起苏墨的试帖诗。
“况且,他这首诗格律虽无错,却全无灵气,匠气十足!如何能冠绝十县?”
周同知态度坚决,苏墨中榜的事情已经阻拦不了了,但他绝不能让苏墨夺了案首,否则他无法向丁家大公子交差。
堂上争论不休。
“够了。”
孙知府拍板拿了主意,缓缓开口道。
“王通判所言不差,苏墨此子才华卓著,三场考试的文章,皆是上上之选。”
闻言,周同知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但是,就如周同知所虑,亦不无道理。”
“此子年方八岁便锋芒太露,性子确实需打磨一下。”
孙知府的话锋一转,看向周同知,
沉吟片刻,做出了最终的裁决。
“如此,便将苏墨定为第二吧。”
“至于案首……”
孙知府从取中的卷子里,抽出了丁明智那份平庸的答卷,淡淡道。
“便定为丁明智吧,年纪轻轻,写得一手好文章,也算难得。”
当然,到底是文章写得好,还是孙知府对丁家有什么想法,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此言一出,周同知是大喜过望,连连叩首。
“大人英明!”
王通判虽有不甘,却也明白知府大人的难处。
第二名是苏墨,这是认可了其才学。
又顾及了丁家的势力,给了丁明智案首,平衡了各方利益。
堂上正中端坐一人,身穿绯色官袍,面容清瘦,目光锐利,正是北源知府孙阳。
“学生苏墨,叩见府台大人。”
苏墨行礼问候,没有等孙知府发问,便高高举起了手中那张污损的考卷,以及完好的草稿。
“禀报大人,学生有冤啊。”
他将府试期间的遭遇,一五一十的坦诚讲述。
“学生县试末名,自知才疏学浅,不敢怨怼。”
“然府试首场,学生便被分入屋顶缺瓦的号舍,唯恐雨水浸湿考卷,日夜不安。”
“今日第二场,学生正在答题,守在门口的衙役却突然潜伏到身后,突兀的大声报时,且时间明显错漏。”
“学生惊慌之下,笔墨失控,致使作答纸当场污损。”
苏墨的声音微微发颤,似是后怕,然后又举起那张污迹斑斑的考卷。
“还请大人明鉴!此等行径与毁人前程何异?学生恳请大人彻查!”
“若明日下雨,学生的考卷必保不住,这分明是有人在刻意妨害科考。”
孙知府静静地听着,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桌面。
出于前一场考试,对苏墨文章的欣赏,他在事件出现不久,便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场闹剧,就是周同知搞出来的,而且确实和丁家有关。
“苏墨。”
孙知府缓缓开口道。
“你可知,你今日在考场大闹,已犯扰乱科场之罪?本官若要治你,你这前程一样保不住。”
虽然清楚苏墨大闹一场,就是为了见自己,但是孙知府可不会就那么简单的翻过此事。
“你,就不怕本官治罪吗?”
闻言,苏墨抬起头,迎着那道威严的目光,脸上却无惧色。
“学生怕,但学生更相信大人。”
“哦?”
“学生在清河县时,便听闻府台大人的政绩。”
苏墨朗声道。
“大人上任四年,专注农桑,改良粮种,推广新犁,是清河百姓口中的清官、好官。”
“学生相信,似大人这般明察秋毫、心系万民的青天,绝不会容忍此等宵小之辈,在您主考的科场上,行此龌龊陷害之举!”
先给戴上一顶高帽,只要对方高兴了,这事情也就好办了。
说白了,这事情本就可大可小,其结果全凭孙知府一人之念。
说到这里,苏墨不动声色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学生不敢奢求其他,只恳请大人,准许学生用草纸誊写文章,或准许学生提早交卷,以避宵小暗算!”
孙知府闻言心中暗笑。
这小子,真是个小狐狸。
“用草纸誊写?大业开朝以来,闻所未闻。”
孙知府面上不动声色,毫不松口道。
“规矩就是规矩。”
苏墨的心一沉,心中不由思考着别的办法。
“不过……”
孙知府话锋一转,又道。
“本官可以给你一个机会。”
他看了一眼,苏墨那张完好的草稿纸。
“你既说草稿已成,那本官,便再赐你一张作答纸。”
苏墨闻言大喜,刚要道谢,便听到孙知府的话。
“你先别急着谢恩。”
孙知府的声音冷了下来。
“本官不要你照着草纸誊抄,你便在此处,当着本官的面,将你那篇草稿,从头到尾默写出来。”
“只给你一张纸,写错一字或涂改一处,便当场黜落,你可敢?”
这比照抄的难度,高了何止十倍!
然而苏墨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大喜叩首。
“学生遵命!谢大人成全!”
默写可以说是他的强项,一点都不带害怕的。
一张新桌案被搬到堂下。
苏墨凝神静气,在孙知府和堂上所有官吏的注视下,他缓缓闭上眼,将那篇早已烂熟于心的文章,在心中默念一遍。
随即,他提笔蘸墨。
落笔!
端正的馆阁体,跃然纸上。
孙知府看着那一行行字,暗自赞赏。
这等天资配上这份苦功,此子若不中,简直是天理难容。
一个时辰后,苏墨放下笔,吹干墨迹,恭敬呈上。
“大人,学生默写完毕。”
孙知府接过,只扫了一眼,便点了点头。
“下去吧。准备第三场考试。”
……
第三场考试如期而至。
苏墨再次走进那间破败的号舍,心中却已一片澄明。
果然,昨日那两名如临大敌的衙役,早已消失不见。
巡逻的衙役虽依旧在巷道中走动,但路过他门口时,最多只是好奇地朝里瞥一眼,便匆匆离开,再无半点刻意的刁难。
这府试最难的一关,他已经闯过了。
丁家的阴谋,在这位孙知府的面前,终究是未能得逞。
很快,府试三场,全部结束。
苏墨与陈易、陈尚泽在客栈中,静静地等待着放榜。
而在贡院的阅卷房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灯火通明,孙知府高坐主位。
“大人!下官以为,此卷当为案首!”
孙知府的副手王通判,将一份考卷重重拍在桌上说道。
“三场考试的文章层层递进,论述精辟,尤其是那篇务实策论,简直是为大人您量身打造!此等大才不为案首,实乃我北源府之憾!”
“不可!”
周同知立刻站了出来,极力反对道。
“大人!下官承认此子文章尚可,但他品行有失!”
“曾经在第二场考试时咆哮公堂,此等心性,若点为案首,岂非纵容狂悖之徒?”
他又拿起苏墨的试帖诗。
“况且,他这首诗格律虽无错,却全无灵气,匠气十足!如何能冠绝十县?”
周同知态度坚决,苏墨中榜的事情已经阻拦不了了,但他绝不能让苏墨夺了案首,否则他无法向丁家大公子交差。
堂上争论不休。
“够了。”
孙知府拍板拿了主意,缓缓开口道。
“王通判所言不差,苏墨此子才华卓著,三场考试的文章,皆是上上之选。”
闻言,周同知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但是,就如周同知所虑,亦不无道理。”
“此子年方八岁便锋芒太露,性子确实需打磨一下。”
孙知府的话锋一转,看向周同知,
沉吟片刻,做出了最终的裁决。
“如此,便将苏墨定为第二吧。”
“至于案首……”
孙知府从取中的卷子里,抽出了丁明智那份平庸的答卷,淡淡道。
“便定为丁明智吧,年纪轻轻,写得一手好文章,也算难得。”
当然,到底是文章写得好,还是孙知府对丁家有什么想法,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此言一出,周同知是大喜过望,连连叩首。
“大人英明!”
王通判虽有不甘,却也明白知府大人的难处。
第二名是苏墨,这是认可了其才学。
又顾及了丁家的势力,给了丁明智案首,平衡了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