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寒夜将尽与暗涌新生-《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建安元年的最后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中原大地,仿佛要将所有的杀戮、呐喊与挣扎都温柔地掩埋。

  傅阳城下,曹军主力最终未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东西两线的压力下黯然退去,只留下满地狼藉和无数冻结在冰雪中的尸骸。

  赵云站在修复中的城墙上,望着退去的曹军,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劫后余生的凝重和对未来的思虑。

  他成功完成了使命,但代价是麾下数千忠勇将士的鲜血。

  战争的暂时停歇,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只是将战场从刀光剑影转向了更为复杂的权谋与人心。

  许昌,司空府。

  气氛压抑得如同屋外铅灰色的天空。

  戏志才的病榻前,曹操握着这位最早追随自己的谋士枯瘦的手,脸色沉痛。

  戏志才的病情在曹军回师、心力交瘁后急转直下,已至弥留之际。

  “主公……志才……不能再辅佐您了……”

  戏志才气若游丝,眼神却异常清明,“北……北面之敌,已非疥癣之疾……郭奉孝在彼,蔡琰非寻常女子,刘备用兵虽正,然得大义名分,如虎添翼……今后……需更加……谨慎……”

  曹操紧紧握着他的手,虎目含泪:“志才,你放心,操必谨记!”

  “荀文若……可托付大事……程仲德……善断……然……需制衡……”

  戏志才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手臂无力地垂下,这位为曹操早期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终究没能看到新的一年。

  曹操悲痛万分,以极高规格安葬了戏志才。

  戏志才的死,对曹操集团是一个重大打击,不仅失去了一个核心智囊,更让曹操深切感受到了人才的珍贵和局势的严峻。

  他更加倚重荀彧处理内政,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提拔程昱等谋士,试图弥补戏志才留下的空缺。

  然而,郭嘉带来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心头。

  与许昌的悲戚不同,彭城则因为一个人的病情好转,而悄悄注入了一丝活力。

  在张仲景父女的精心调理下,郭嘉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稳定下来,虽然依旧虚弱,需要长期静养,但那撕心裂肺的咳嗽明显减少,苍白的脸上也偶尔能看到一丝血色。

  张仲景私下对蔡琰言道:“郭祭酒之疾,乃积劳成痼,深入肺腑,本已油尽灯枯。幸而其人心志坚毅,求生之念极强,加之调理得法,或可延数年之寿。然切记,绝不可再劳心费力,尤忌风寒,否则神仙难救。”

  蔡琰闻言,又是欣喜又是后怕。

  她下令,郭嘉静养之处列为禁地,除张仲景父女及少数贴身侍从外,任何人不得打扰,一切军政事务,非生死存亡之大事,不得禀报于他。

  这一日,天气稍暖,积雪初融。

  蔡琰处理完政务,亲自端着一碗参汤来到郭嘉静养的小院。

  只见郭嘉披着厚裘,坐在廊下,正安静地看着庭中积雪的枯枝,眼神不再是以往那般洞悉世事的锐利,反而多了几分平静与澹然。

  “奉孝,今日感觉如何?”蔡琰将参汤递过去,轻声问道。

  郭嘉接过,微微一笑,声音虽仍虚弱,却清晰了许多:

  “劳主公挂心,感觉松快了不少。张先生真乃神医。”

  他顿了顿,看向蔡琰,“外面……局势如何了?”

  蔡琰知道瞒不过他,便简要将曹操退兵、戏志才病亡、刘备受封、孙策得扬州牧后动向等事一一说了,也包括她依郭嘉之前策略,逐步渗透广陵,以及尝试与刘表缓和关系等举措。

  郭嘉静静听着,末了,轻轻叹了口气:

  “戏志才……可惜了。曹孟德失一臂膀……然其根基深厚,荀文若等人在,乱不了。半年安稳……或可期。”

  他看向蔡琰,目光中带着赞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主公做得很好,比嘉想象的还要好。制衡刘备,引动孙策,稳住内部……已得乱世生存之要义。”

  蔡琰被他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若非奉孝先前谋划,与及时赶回,我……我等恐怕早已……”

  “过去之事,不必再提。”

  郭嘉打断她,转而问道,“陛下近日可好?”

  “陛下一切安好,只是时常问起奉孝病情。”

  蔡琰答道。年幼的天子刘协,对这位智计百出、又曾教授他知识的祭酒,有着特殊的依赖和感情。

  “待我再好些,便去觐见陛下。”

  郭嘉点点头,随即又微微蹙眉,“然则,主公需知,眼下平静,只是暴风雨的前奏。曹操必不会甘休,其在整合内部,积蓄力量。袁绍北方之患未除,一旦其缓过气来……孙策,更是一头养不熟的勐虎,给予其扬州牧之名,是驱虎吞狼,亦是纵虎归山,待其消化淮南,利爪必向北伸。”

  “我明白。”

  蔡琰神色凝重地点头,“如今我军虽据青州、部分徐州,然两州皆经战乱,民生凋敝,急需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与刘备同盟,亦需时间巩固。这半年,对我们同样至关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是。”

  郭嘉赞许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霸。内修政理,外结盟友。青州有文远,沉稳可靠;徐州……需牢牢抓住彭城、下邳,广陵亦要逐步掌控。水师……未来对抗孙策,水师不可或缺,可在东海、广陵暗中筹建……”

  他又低声提点了几处关键,但显然精神不济,说一会儿便要歇息片刻。

  蔡琰不敢让他多劳神,见他面露疲态,便扶他回房休息。

  看着郭嘉睡下后,蔡琰轻轻退出房间,心中百感交集。

  郭嘉的病情好转是天大的幸事,但他那句“纵虎归山”也提醒着她,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加艰巨。

  孙策在得到朝廷正式任命后,已加快了清扫袁术残余的步伐,其麾下周瑜、太史慈等皆当世英杰,势头猛烈。

  这头江东幼虎,迟早会成为比曹操更棘手的敌人。

  而刘备方面,尽管表面恭顺,合作抗曹时也尽心尽力,但其麾下关羽、张飞皆万人敌,陈登父子在广陵根深蒂固,岂会甘心长久屈居人下?

  如今的合作,不过是基于共同强敌下的权宜之计。

  回到议事厅,陈宫与徐庶正在等候。

  “主公,青州文远将军来信,言已初步稳定各郡,屯田练兵,颇有成效。然袁绍派淳于琼驻兵平原,虎视眈眈。文远请示,是主动出击,还是固守待机?”

  徐庶呈上书信。

  “吕布将军呢?”蔡琰问道。

  “温侯自济北撤回后,主要在北海整顿骑兵,偶尔……与文远将军在布防上有些……龃龉。”陈宫说得比较委婉。

  蔡琰揉了揉眉心,内部整合,任重道远。

  她沉吟片刻,道:“回复文远,暂以固守练兵为主,勿轻易与袁绍启衅。至于温侯……以其性情,强压反而不美,可令其负责骑兵操练及应对幽州公孙瓒联络事宜,使其有事可做。”

  处理完这些,蔡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凛冽而清新的寒气扑面而来。

  冰雪虽未完全消融,但墙角已有嫩绿的草芽顽强地探出头来。

  寒冬将尽,春日可期。

  然而蔡琰知道,政治与战争的寒冬,远未过去。

  短暂的休息之后,将是更加激烈、更加复杂的较量。

  她,和她所代表的这个新生政权,必须在这有限的喘息时间里,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应对下一轮更加猛烈的风暴。

  她握紧了拳头,目光投向远方。

  那里,是中原,是河北,是江东,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无数野心与梦想交织的战场。